伦理学释论(三版)

伦理学释论(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伦理学
  • 道德哲学
  • 应用伦理学
  • 规范伦理学
  • 元伦理学
  • 伦理理论
  • 道德判断
  • 价值理论
  • 伦理学史
  • 当代伦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如果不道德能得到好处和利益,那为什么还要道德?」
 
  西方大哲亚里斯多德以为道德教育可分为两方面:一是培养年轻人的道德习惯;二是使年轻人明白道德的价值,或人之所以要道德的理由。一般的道德教育较强调的是前者,对于后者却非常欠缺。因此,许多人只会说¬「诚实是好的、撒谎不好」;「公正是道德、偏私是不道德」。但是对于这样说的理由,或是「人为什么要道德」这样的问题,却都答不上来。所以,当一个人发现不道德会带来许多好处,道德反而会牺牲很多利益时,就很容易放弃道德。

  本书介绍了一些很基本的伦理学说,在其中,读者可以看到道德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各种意义与价值,亦即人之所以要道德的各种理由。希望读者能透过这些学说,思索、反省道德对于人生所可能具有的意义与价值,以及在道德的领域中,我们的生命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进而找到新的人生方向与意义。

 
《现代思想的转向:从康德到现象学》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自启蒙运动晚期,经由康德的批判哲学,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现象学运动兴起的思想脉络与核心争论。它不仅仅是一部思想史的梳理,更是一场对“主体性”与“实在性”概念进行深刻反思的智识冒险。全书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地揭示了现代哲学如何从对知识确定性的追求,转向对经验的结构性分析,并最终触及人类存在的根本境域。 第一部分:理性的黄昏与边界的重塑——康德的遗产及其危机 本部分聚焦于伊曼努尔·康德的“三大批判”如何彻底改变了形而上学的传统路径。我们首先回顾了启蒙运动的宏伟目标——建立一个基于普遍理性之上的知识体系。然而,康德通过《纯粹理性批判》,划定了人类认识能力的界限,宣告了传统形而上学(如对“物自体”的直接把握)的终结。本书详尽分析了“现象”(Appearance)与“物自体”(Thing-in-itself)的二分法,强调了感性直观与知性范畴(Categories)的先验构造性作用。 重点章节深入探讨了康德在实践理性领域所做的“哥白尼式革命”:道德律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的普遍性和无条件性,以及“自由”作为实践哲学的基本预设。我们考察了康德如何试图调和知性世界(必然性)与感性世界(自由意志)之间的张力。 然而,康德体系内部的张力也孕育了其后的危机。本书随后转向对康德后继者的分析:从德国观念论(如费希特、谢林对绝对自我和同一性的激进阐发),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辩证法,直至叔本华对意志的优先性强调。我们论证了,随着黑格尔体系的宏大叙事被历史的急剧变化所动摇,哲学界对一个包罗万象的、预设性的“主体”概念开始产生深刻的怀疑。对普遍理性基础的信心瓦解,为后续的转向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超越主体:经验的结构与回归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标志着哲学焦点从康德所构建的先验主体(Transcendental Subject)的内部结构,转向对经验本身进行“如其所是”的描述和分析。这一转向的先驱是弗朗茨·布伦塔诺(Franz Brentano)的意向性理论。 本书详细阐述了布伦塔诺如何重拾并精炼了经院哲学中“意向性”(Intentionality)的概念——“关于某物的指向性”,将其确立为心理现象的本质特征。这直接挑战了当时盛行的心理主义(Psychologism),即将心理活动还原为感觉内容的堆砌。 紧接着,我们进入对爱德蒙·胡塞尔现象学的深度剖析。胡塞尔的目标,正如他所言,是成为一门“严格的科学”。本书清晰区分了胡塞尔哲学的不同阶段: 1. 逻辑研究阶段: 对意向性的纯粹逻辑结构的分析,批判了弗雷格之后的逻辑实在论。 2. 先验现象学阶段: 引入“悬置”(Epoché)的方法论,即对自然态度(Natural Attitude)的暂时搁置,以便直接把握意识的结构。我们详细解释了“悬置”并非怀疑论,而是为了进入“先验意识领域”,揭示意识如何“建构”对象。 3. 先验主体性危机: 探讨胡塞尔晚期对“生命世界”(Lebenswelt)的关注,即在所有科学和抽象思维之前的、未被理论化的日常经验基础。本书考察了胡塞尔对科学理性过度客体化倾向的担忧,以及他试图通过现象学重建人类共同经验基础的努力。 第三部分:存在的探寻:现象学对人类境域的拓展 第三部分将视角从纯粹意识现象学扩展到存在论(Ontology)的领域,关注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如何回应胡塞尔留下的未竟事业。 马丁·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被视为对胡塞尔传统的根本性“颠覆与继承”。本书分析了海德格尔如何运用现象学方法,但将其指向了“存在之问题”(The Question of Being)。我们详细考察了“此在”(Dasein)的分析,强调其“在世存在”(Being-in-the-world)的结构,以及“时间性”(Temporality)作为此在存在的根本结构。重点讨论了“焦虑”(Angst)如何揭示了此在的“向死存在”(Being-towards-death),从而打破了传统哲学对永恒、静止的实体的迷恋。 随后,本书转向莫里斯·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梅洛-庞蒂对笛卡尔式的二元论提出了强有力的批判,认为主体并非仅仅是一个脱离身体的心灵,而是“知觉的身体”(Body-Subject)。本书阐释了他对“知觉经验”(Perceptual Experience)的细致描绘,强调了身体在理解世界和他人中的先验角色。我们探讨了身体如何成为我们与世界相遇的媒介,而非一个纯粹的客体。 结语:一个开放的对话 全书以对现象学传统的继承与批判作结。本书认为,从康德对知识界限的划定,到现象学对经验结构和存在境域的细致考察,标志着现代思想从追求绝对确定性,转向对“经验如何可能”以及“人类如何在此”的持续追问。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路线图,理解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流派如何塑造了我们理解自我、知识与世界的基本范式。这是一部旨在激发深度思考、而非提供终极答案的智识探索之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特(1933-2002)


  学历/
  香港珠海书院文学士
  香港新亚研究所哲学硕士
  美国南伊利诺大学哲学博士

  经历/
  新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学生辅导主任
  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通识教育主任

  专长/
  伦理学
  比较哲学
  存在主义
  实用主义
  中国儒家哲学
 

图书目录

再版说明

推荐序



第一章 伦理学是怎么样的一门学问?

第二章 自我中心的享乐主义

第一节 亚里士迪帕斯(Aristippus)
第二节 伊璧鸠鲁(Epicurus)

第三章 利他的享乐主义——效益主义
第一节 边 沁(Jeremy Bentham)
第二节 穆 勒(John Stuart Mill)
第三节 规则效益主义(Rule Utilitarianism)与行为效益主义(Act Utilitarianism)
附 论 享乐主义的基本困难

第四章 霍布士(Thomas Hobbes)

第五章 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

第六章 休 谟(David Hume)

第七章 杜 威(John Dewey)

第八章 康 德(Immanuel Kant)

第九章 孟 子

图书序言

《伦理学释论》推荐序

  在《理想国》(The Republic) 对话录中,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借由苏格拉底之口,说道德「绝对不是一件小事」。然而为何道德「绝对不是一件小事」?更何况,当我们做不合乎道德的事情时,我们常常还会因而获得好处;若是如此,我们何苦还要做合乎道德的事情?这些真是大哉问!可见研读伦理学的重要性。

  对于上述问题,本书作者陈特教授曾尝试回答如下。在序言中,陈特教授首先指出:依亚里斯多德之见,良好的道德教育,并不是严刑管教孩童、强迫孩童去做大人认为道德的事情,因为孩童日后总会发现合乎道德的事情,常常不会给自己带来好处;若是如此,我们为何还要去做合乎道德的事情?亚里斯多德因而主张:良好的道德教育,应该是让我们明了道德的行为背后的理由究竟为何。陈特教授因而结论如下:「培养学生思索道德背后的理由」正是研读伦理学的原因所在。诚哉斯言!虽然本书早已于1990年代问世,然而陈特教授的上述主张,在二十多年后的今日,仍是真知灼见。

  陈特教授的上述主张,正与当代美国哲学家芮丘 (James Rachels) 的主张不谋而合。在其名作The Elements of Moral Philosophy中,芮丘认为道德判断具有下列特征:

  一、道德判断不能用感觉 (feelings) 支持,因为感觉因人而异,常常互相冲突,而且感觉很可能是非理性的、是偏见或文化制约下的产物;

  二、道德判断要求背后有合理理由支持:我们会要求他人或自己为道德判断提出合理理由支持,否则道德判断就是武断的产物。

  除此之外,芮丘认为道德判断还必须满足「不偏不倚、公正无私」此一要求(requirement of impartiality)。「不偏不倚、公正无私」要求如下:

  一、每个人的利益都同等重要;从道德观点 (moral point of view) 而言,没有人享有特权。

  就此而论,芮丘认为道德判断不同于「我喜欢吃冰淇淋」、「我不喜欢喝咖啡」等个人偏好 (personal preferences),理由如下:

  一、当一个人说「我喜欢吃冰淇淋」、「我不喜欢喝咖啡」时,他仅仅是陈述事实而已,此外无他;

  二、个人偏好不要求背后有合理理由支持:我们不会要求他人或自己为「我喜欢吃冰淇淋」、「我不喜欢吃汉堡」提出合理理由支持;个人偏好可以没有,也完全不需要理由支持。

  芮丘因而结论如下:道德判断就是在满足「不偏不倚、公正无私考量每个人的利益」此一要求下,为自己的行为提出最合理的理由所得出的判断。芮丘认为无论哪一派西洋伦理学主流理论,应皆会同意上述主张 (芮丘称此为「道德的最小概念」,即the minimal conception of morality)。笔者认为上述主张,正是西洋伦理学主流理论对于「道德」此一概念的最小公分母,而陈特教授想必也会欣然同意此一道德最小公分母才是。

  陈特教授专长为伦理学、比较哲学、存在主义、实用主义、中国儒家哲学,其专长在本书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本书除了深入探讨自我中心的享乐主义、伊璧鸠鲁、霍布士、休谟、边沁及穆勒的效益主义、康德等西洋重要的伦理学理论之外,还进一步探讨规则效益主义 (Rule Utilitarianism) 与行为效益主义 (Act Utilitarianism),以及孟子等中国儒家哲学。更重要的是,以中文撰写的伦理学书籍,本就凤毛麟角,屈指可数;在此情况下,本书还能行文流畅,深入浅出,实为难得一见的佳作,特以此文以为推荐。

国立政治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台湾哲学学会会长
郑光明 谨识
2019年4月于台北



  每一个人,无论男女老幼,不管哪一个种族,都常常用好坏、对错、道德不道德这些字眼来判断人或行为。我们常常会说「这是好人」或「这是坏人」;「这种行为不对」或「这种行为不道德」。但尽管这些字眼被用得那么多,那么频繁,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道德或不道德?我们一般人却又答不上来。我们大概会说「损人利己的行为是不对的」、「爱人如己是道德的」;「公正是好的」、「不公正是不好的」。但为什么损人利己的行为不对,而爱人如己则是道德的呢?我们大概都不容易给一个明确的答覆。许多大人教小孩,通常也只会说「撒谎是不对的」、「诚实是好的」,但不会告诉他们理由,原因是他们也不知道理由。

  亚里斯多德在二千多年前就说这不是良好的道德教育,原因是小孩在严刑管教之下会被迫做一些大人认为道德的行为,不敢做所谓不道德的行为,但由于他们不知道道德有什么好处,有什么意义,因此环境一转变,当他们发现不道德会带来许多好处,道德反而会牺牲许多利益时,他们就会放弃道德。

  我们一般人的道德教育正存在着亚里斯多德所指出的问题。许多人在小孩时期可能被迫遵守一些道德律则,但稍微长大,由于看不到道德有什么好处,一有机会就尽量用不道德的方式来自利。

  良好的健康的道德教育因此必须使人了解道德的意义或道德的理由。伦理学的任务正是在于研究探讨道德的意义或道德的理由。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读伦理学的原因。

  过去二千多年来,许多哲学家根据他们的体验、观察和反省,对于人为什么应该道德,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理由。这些理由有些接近常识,容易了解与接受,有些则比较艰深,必须耐心地仔细体会反省,甚至亲身作道德的修养工夫,才能有所了解,才能心领神会。这些学说看起来似乎彼此互相冲突,但事实上每一个学说都可能在分别表达或解释道德对人的各种不同的意义:道德可以当作一种工具,也可以看作一种目的;道德可以成就人的尊严,但另一方面又帮助我们满足欲望。就某一个意思说,这些学说并不互相冲突,并非不能并存。当我们看这些学说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道德对人可能有的各种意义,帮助我们了解道德所可能有的各种功能。这些功能各自不同,但并不互相矛盾,也不是不能并存。不同的人可以採取其中不同的功能,同一个人也可以兼取其各种功能。苏格拉底就说道德既有工具价值,又有其内在价值。这即是说他既承认道德是一种工具,但又以为道德不只是工具,而且还是一种目的。

  根据这个观点,这本书介绍讨论了一些伦理学学说,它们可以代表一些基本的对道德的不同看法和思路。读者可以从这些看法和思路的分析和讨论中,反省道德对自己人生和社会的各种意义。为了使读者不致将这些学说看作神圣不可侵犯的金科玉律,使得本来活泼泼的有启发性的思想变成僵化的、窒息思想的教条,这本书在讨论各家学说的时候,试图分析它们的优点与缺点,以帮助读者了解反省及消化这些学说,使得这些学说真正能成为滋养人思想及人生的营养品。这些分析本身自然也不是金科玉律,它们只是提供给读者在思考各学说时的一种参考资料。

  为了使读者们容易了解消化吸收各伦理学说的精华,这本书不是根据它们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先后,而是依据它们的理论内容作为介绍讨论的次序。先介绍讨论的是比较接近常识的享乐主义、自然主义、经验主义的思想,然后逐渐过渡到理想主义、理性主义的思路。自然介绍次序不等同于等级的好坏或高低。因此,先介绍讨论的不表示最劣最不可取,读者不必先有成见。学说的好坏完全看它是否能给予自己营养,给人人生的启示。

陈特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伦理学理论与现实世界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作者并没有将伦理学仅仅停留在纯粹的理论层面,而是反复强调其在指导我们日常生活和解决社会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他在讨论不同伦理学说时,总是会结合大量的现实案例,例如环境保护、生命伦理、社会公正等,来分析不同理论在这些具体情境下的适用性和局限性。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做法,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和实用性。我之前阅读一些哲学书籍时,常常会感到一种疏离感,觉得那些理论离我的生活太遥远,但这本书完全不会,它让你意识到,伦理学不仅仅是哲学家们的“游戏”,更是指导我们每个人如何做一个更好的人,如何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的指南。作者的这种视角,让我对伦理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一些行为和判断。

评分

从内容编排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设计是相当成功的。它遵循了一个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的学习路径。开篇通常会先引入一个普遍性的伦理问题,然后逐步深入到具体的理论框架,再到对这些理论的细致分析和评价。我尤其注意到,作者在每个章节的结尾,都会设置一些思考题或者延伸阅读的建议,这对于想要进一步探索的读者来说,无疑提供了宝贵的指引。我发现,通过这些思考题,我能够将书本上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价值观念进行连接,从而加深理解和内化。而且,书中对于一些经典伦理学论证的复述,也相当到位,准确地还原了原作者的核心思想,又用更现代的语言进行了解释,让这些古老而深刻的智慧焕发了新的生命力。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与一位博学的老师对话,他总是能适时地引导你思考,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将复杂的哲学概念内化为自己的认知。

评分

本书的语言风格比较严谨,但又不失为一种带有思考深度的叙述。作者在阐述每一个概念时,都力求精准,并且会给出明确的定义和解释,这对于想要系统学习伦理学的人来说,是非常有益的。他能够以一种相对客观的态度,介绍不同的伦理学观点,并且在分析时,也尽可能地呈现其合理性和潜在的不足之处。我特别欣赏的是,作者在引用其他学者的观点时,都标注得非常清晰,这为我进行进一步的文献查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而且,书中对于一些专业术语的解释,也做得很到位,通常会在第一次出现时就给予详细的说明,或者在附录中提供一个术语表,这对于初次接触伦理学领域的读者来说,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整体而言,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它是一本经得起推敲的学术著作,但同时又具有良好的可读性,能够让读者在享受学术思辨的乐趣的同时,也能有效地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它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枯燥乏味。作者在梳理和阐释各种伦理学理论时,展现出了非常出色的逻辑能力和清晰的思维。他能够将复杂的哲学思想,如康德的绝对命令、边沁的功利原则、罗尔斯的公平理论等,分解成易于理解的单元,并且在不同理论之间建立起清晰的联系和对比,帮助读者把握不同学派的核心论点及其相互关系。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每一个理论时,都会先回顾其历史背景和提出该理论的时代语境,这使得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想产生,以及这些思想在当时和后来的社会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同时,书中对一些争论性话题的探讨也相当深入,例如关于“道德相对主义”的辩驳,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否定,而是充分展示了支持和反对的理由,并引导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这种“不偏不倚”的态度,使得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到伦理学的复杂性和多元性,而不是被强行灌输某种单一的观点。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风格给我的感觉是“扎实”和“厚重”。作者在梳理和阐述各种伦理学理论时,所展现出的学识功底和研究深度,令人印象深刻。他能够准确地把握不同学派的核心思想,并且能够将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我特别喜欢的是,作者在探讨一些棘手的伦理问题时,所展现出的审慎和严谨的态度。他不会轻易地给出绝对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本书无疑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伦理学入门读物,它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对伦理学基本概念的清晰认识,并且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个人觉得非常适合初学者,或者说,它能够以一种相对温和且有条理的方式将读者引入伦理学的殿堂。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一些佶屈聱牙的专业术语,而是循序渐进,从一些基本概念入手,比如“什么是道德?”、“道德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作者的解析却非常深入,并且提供了不同学派的观点作为参照,让读者能够了解到,即使是对于如此基本的问题,也存在着多样的思考路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释一些抽象概念时所使用的类比和比喻,它们非常生动形象,能够帮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迅速抓住核心要义。比如,在讲解“义务论”和“功利主义”的区别时,作者并没有直接进行理论上的区分,而是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具体情境,来展现两种不同伦理观在实际决策中的应用和差异,这种方式比纯粹的理论阐述要易于理解得多。此外,书中对一些重要伦理学家的生平和思想的介绍,也让整个论述更加丰满,不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历史的厚重感。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表达方式,给我一种既亲切又专业的感受。作者在进行学术探讨时,用词非常精准,但又避免了不必要的晦涩。他善于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哲学概念,并且常常会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的例子来辅助说明。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平和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调,不会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引导读者一同探索伦理学的奥秘。这种叙述方式,让我觉得阅读过程非常愉悦,也更容易将书中的知识内化。而且,书中对一些经典伦理学文献的引用,也做得非常规范,能够让我轻易地找到原始出处,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评分

这本书在探讨伦理学问题时,所展现出的批判性思维是非常值得称道的。作者并不满足于对已有理论的简单介绍和梳理,而是积极地引导读者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和反思。他会在介绍完一种理论后,立即提出一些质疑和挑战,或者分析该理论可能存在的漏洞和局限性。这种“反思式”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发读者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让他们被动地接受现有的知识。我发现,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更好地辨析各种伦理观点背后的逻辑谬误,也能更清晰地认识到不同理论的适用范围和潜在的危险。比如,在讨论“道德直觉”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接受它的存在,而是深入分析了道德直觉的可靠性问题,以及它可能受到的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这种审慎的态度,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深蓝色的背景配上金色的书名,显得既沉静又不失庄重,让人一眼望去就能感受到它所承载的严肃主题。翻开书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不至于太薄而显得廉价,也不至于太厚重压手,日常携带和阅读都算得上舒适。书的排版也很清晰,字号适中,行距也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尤其喜欢它章节之间的过渡设计,总是能用一个简短而富有启发性的引言来衔接,让人在理解一个概念后,能自然而然地进入下一个主题的探讨,这种流畅性对于深入理解复杂的哲学概念来说至关重要。而且,书中虽然是学术著作,但一些例子的选取都贴近生活,比如关于“电车难题”的讨论,虽然这是伦理学中的经典案例,但作者用非常贴近现代社会情境的描述来呈现,让我一下子就找到了代入感,也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伦理困境的复杂性。我之前对一些纯粹理论性的哲学著作感到望而却步,就是因为它们过于抽象,脱离实际,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在保持理论深度的同时,也努力让读者感受到伦理学并非是束之高阁的学问,而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编排给我的感觉是非常“用户友好”的。即便我不是伦理学专业的学生,也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节奏。作者在构建章节时,充分考虑到了知识的逻辑递进和认知负荷。他不会一次性抛出太多的新概念,而是将复杂的论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部分,逐个击破。我尤其喜欢的是,在每一个主要议题的讨论结束后,作者都会有一个小结,概括本节的要点,并且会引导读者思考这些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这对于巩固学习效果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穿插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也为枯燥的理论注入了活力,让我在学习伦理学思想的同时,也能了解到这些思想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以及它们对人类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