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社会科学
  • 研究方法
  • 方法论
  • 定量研究
  • 定性研究
  • 数据分析
  • 研究设计
  • 学术研究
  • 科学研究
  • 统计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人们了解社会、分析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解释与预测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手段。随着讯息社会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的社会调查方法受到了人们的日益重视和广泛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同时,在社会理论研究和实践领域,学习和掌握现代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不仅是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一些科学研究、教学或实际工作部门的迫切需求。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一门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基础课。学好这门课无论是对在校大学生,还是已经在工作岗位上的实际工作者,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基础篇、方法篇和应用篇。基础篇主要介绍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以及需要掌握的相关理论;方法篇旨在详细介绍在社会科学调查中常用的四种方法,包括它们的特点、原理、步骤、优点与缺点;应用篇则主要介绍了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以及社会科学研究报告的撰写。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另一本假设书籍的详细图书简介,其内容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完全无关,专注于历史学和文化研究领域。 --- 书籍名称:《逝去的疆域:中世纪晚期欧洲的边界、身份与文化重塑》 内容简介 《逝去的疆域:中世纪晚期欧洲的边界、身份与文化重塑》 是一部深入剖析十四世纪至十六世纪欧洲社会结构、政治地理与文化认同剧烈变动的学术专著。本书避开了传统史学对战争与王朝更迭的线性叙事,转而聚焦于一个更为复杂且微妙的现象:“疆域的流变”——这一时期,随着人口迁徙、瘟疫冲击、技术革新以及宗教信仰的深刻动摇,传统的地理、社会和心理边界如何被重新划定,并最终塑造了现代欧洲的雏形。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中世纪晚期并非简单地衰亡,而是一个充满创造性混乱的转型期。作者通过对档案文献、地方志、法律文书、艺术作品以及物质文化遗存的细致爬梳,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用以解读这一“危机与重构”的时代。 第一部分:地理与物理边界的模糊与重构 第一部分重点探讨了物质空间上的“疆域”概念是如何被侵蚀和重新界定的。中世纪盛期的封建体系下,领地边界往往是模糊且重叠的,权力结构呈网状分布。然而,随着民族国家意识的萌芽和中央集权国家的兴起,对清晰的、可量化的地理划分的需求日益迫切。 作者首先考察了“边境地带”(Marches)的研究案例。这些地区,如法兰西与神圣罗马帝国交界处,以及伊比利亚半岛收复失地运动的终点,长期以来是文化和政治力量碰撞的熔炉。本书利用空间历史学(Spatial History)的方法,分析了地图绘制技术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以及官方对“不可侵犯的领土”的首次系统性界定尝试。这种界定不仅是军事需要,更是国家权力合法性的基础。 此外,黑死病(Black Death)对人口密度的剧变,使得大量荒芜的土地需要被重新分配和命名。本书深入探讨了土地使用权和村庄身份的重塑,指出瘟疫带来的不仅是死亡,也是对既有社会和经济疆域的一次强制性“洗牌”。 第二部分:社会阶层与身份的渗透与固化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目光投向了社会结构内部的“无形疆域”——阶级、行会和身份的界限。中世纪晚期的社会流动性在特定时期(如瘟疫后劳动力短缺)有所增加,但同时,精英阶层也采取了更严苛的措施来维护其特权地位。 研究深入探讨了法律身份的固化。例如,欧洲各地关于“服饰法”(Sumptuary Laws)的颁布,清晰地试图在视觉层面界定谁可以穿戴什么材质、什么颜色的衣物,这是一种对社会等级疆域的公开声明。通过分析城市司法记录,作者揭示了市民阶层(Bourgeoisie)如何努力将自己与贵族和农民区分开来,并试图在政治参与的“疆域”内划定排他性的领地。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他者”的构建。随着宗教改革的临近和族群矛盾的加剧,犹太人、吉卜赛人以及异见人士被系统性地排斥在主流社会文化疆域之外。本书详细分析了驱逐令的背后,是国家机器如何通过定义“我们”的文化边界,来巩固其内部的认同感。 第三部分:文化、信仰与知识的边界消解与重塑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聚焦于思想和文化领域的转变,这或许是影响最为深远的“疆域重塑”。 文艺复兴的兴起,特别是人文主义运动,标志着对经院哲学的传统学术疆域的挑战。作者论证了古典知识的“回归”,如何打破了中世纪神学对所有知识领域的垄断,开辟了新的研究范式和知识领域。对古代文本的重新发掘和印刷术的应用,使得知识的传播不再受制于修道院或宫廷的单一控制,从而极大地模糊了精英文化与世俗文化的界限。 在宗教领域,“信仰的内化”趋势日益明显。随着教会权威的下降(如阿维尼翁之囚和西方大分裂),个人与上帝的关系被前置。这种对个人精神疆域的强调,为后来的宗教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本书通过分析当时的忏悔录、灵修手册和民间宗教实践,展示了信仰实践是如何从宏大的教会仪式转向私密的个人体验。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语言的疆域化。拉丁语作为普世学术语言的地位逐渐被地方方言(如托斯卡纳语、中古英语等)所取代。这种语言地位的转移,直接催生了基于共同语言的“民族文化想象”的初步形态。 总结与展望 《逝去的疆域》最终指出,中世纪晚期并非一个清晰的终点,而是一系列边界不断被测试、移动和重绘的动态过程。这些边界的模糊与重塑——无论是物理的、社会的还是思想的——共同作用,最终为现代性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本书不仅为历史学家提供了理解这一复杂时期的全新视角,也为研究当代全球化背景下身份认同的建构与解构,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参照。本书的论证严谨,史料丰富,语言富有洞察力,是该领域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参考读物。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基础篇
第一章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5
第一节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念与特征  6
第二节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类型      12
第三节 社会科学研究的逻辑推理与一般过程        23
第二章 选题与研究设计      39
第一节 选题的标准与意义  40
第二节 研究问题的具体化  50
第三节 研究设计  53
第三章 测量与操作化  81
第一节 概念、变量与指标  83
第二节 测量的定义与层次  91
第三节 概念的操作化  99
第四节 信度与效度      108

第二篇 方法篇
第四章 调查研究法      121
第一节 调查研究法的特点及应用      123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组织与实施  131
第三节 问卷法与访谈法      135
第四节 调查研究法的优点和缺点      158
第五章 实验研究法      170
第一节 实验研究法的特点及应用      173
第二节 实验研究法的原理  177
第三节 实验设计与步骤      185
第四节 实验研究法的优点与缺点      201
第六章 定性的实地研究      208
第一节 实地研究的特点及应用  210
第二节 实地研究的过程与步骤  215
第三节 观察法      222
第四节 实地研究的优点与缺点  229
第七章 非介入性研究  236
第一节 非介入性研究的基本概念      238
第二节 文献与文献法  238
第三节 内容分析法      243
第四节 历史分析法      252
第五节 非介入性研究的优点与缺点  257

第三篇 应用篇
第八章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263
第一节 资料的整理      265
第二节 定性资料的分析      272
第三节 定量资料的分析      286
第四节 相关分析  296
第五节 回归分析  299
第九章 社会科学研究报告的撰写      307
第一节 研究报告的概念与类型  308
第二节 研究报告的结构与写作步骤  314
第三节 撰写研究报告应注意的问题  335
后记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它没有使用那种刻板的学术腔调,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以一种鼓励对话的方式与读者交流。作者在阐述复杂的理论时,总会穿插一些幽默的段子或者生动的比喻,让原本枯燥的概念变得鲜活起来。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思考题”和“讨论区”的设计,它们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我主动去思考、去联想,去发现自己对于某些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地参与到知识建构的过程中。书中的逻辑非常清晰,每一个章节的衔接都自然流畅,很少出现让人感到困惑或者不知所云的地方。它仿佛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智力探险,引领我一步步解锁社会科学研究的奥秘。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仅掌握了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种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这对于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将大有裨益。

评分

这绝对是一本能够“启发思维”的书。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做研究”,更是关于“如何看世界”。我原本以为社科研究就是埋头于文献和数据,但这本书让我看到,研究者是如何用敏锐的观察力、严谨的逻辑和创新的思维,去挖掘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真相。书中对“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的区分,以及对“变量控制”的探讨,虽然听起来有点技术性,但作者用非常浅显易懂的方式解释了它们的意义和重要性,让我明白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从何而来。我甚至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尝试用书中介绍的一些简单方法去分析身边发生的事情。比如,当看到某个新闻报道时,我会下意识地去思考,这背后的数据是否可靠?是否存在其他可能的解释?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它让我意识到,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发现规律,更在于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人类社会,并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科学的依据。这本书让我对知识的获取和运用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我最欣赏这本书的一点在于,它打破了我对社科研究“高冷”的刻板印象,用一种充满人文关怀和批判性思维的语言,向我展示了研究者是如何深入社会肌理,揭示真相的。书中的许多例子都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场景,那些关于弱势群体困境的案例,关于社会不平等的探讨,都让我感同身受,甚至流下了眼泪。作者在分析这些问题时,并没有简单地给出结论,而是引导读者一起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它鼓励读者带着问题去观察世界,去质疑现有的秩序。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城市化进程对家庭结构影响”的章节,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宏观数据层面,而是通过对几代人讲述生活变迁的故事,生动地呈现了这种宏观变化是如何切切实实地影响着每一个普通人的命运。这种将宏观理论与微观个体经验相结合的写作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说服力。它让我意识到,社会科学研究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怀和积极回应。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范本,对于想要系统了解社会科学研究脉络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之前阅读过一些零散的社科读物,但总感觉知识点跳跃,缺乏整体性。这本书则循序渐进,从研究的起源、基本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各种研究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研究方法中的难点和争议,而是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呈现了不同流派的观点和方法论的演变。书中对于“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对比分析,非常清晰地阐述了各自的优势与局限,并给出了在不同研究情境下选择合适方法的指导。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访谈技巧”和“问卷设计”的详细阐述,这些实操性的内容对于有志于进行初步社会调查的读者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它不仅仅告诉你“是什么”,更告诉你“怎么做”。通过阅读,我逐渐建立起一个关于社会科学研究的完整知识框架,理解了从提出问题、搜集证据到得出结论的整个严谨过程。这种系统性的学习体验,让我对社科研究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我近期阅读体验中的一匹黑马!我平常对社科类的书籍兴趣不是特别浓厚,总觉得那些理论概念太过枯燥,离现实生活有点远。但这本书却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像我想象中那样,一上来就抛出各种复杂的模型和公式,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一步步引导我进入社科研究的奇妙世界。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生动,我能清晰地看到作者是如何将抽象的理论运用到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过程中的。比如,书中关于“群体动力学”的讲解,不仅仅是理论层面的罗列,更是通过对某个社区志愿活动组织过程的细致描摹,让我深刻理解了团队协作中个体行为、社会规范以及外部环境是如何相互影响的。我甚至能在自己身边找到类似的现象,开始思考背后的逻辑。更重要的是,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始终强调研究的伦理和责任,这让我感到非常受启发。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开始意识到,即使是看似微小的社会现象,背后也可能蕴藏着深刻的研究价值,而研究者扮演的角色也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重要。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待社会问题的视角都开阔了不少,不再只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开始尝试去分析、去探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