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着中国通史

吕着中国通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历史
  • 通史
  • 吕著
  • 历史
  • 文化
  • 古代史
  • 近代史
  • 史学
  • 中国文化
  • 历史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近代中国史学名家代表作
  扼要浓缩中国文明历史

  *吕思勉的《中国通史》有两种不同的书,从目录可以辨别。
  一本原名《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192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另一本是《吕着中国通史》,抗日战争期间出版,分上册《文化史》(1940 年)和下下册《政治史》(1944 年),其中政治史的部分比《白话本国史》更简略。

  本书是吕思勉先生专为大学讲课所撰写的教材。

  内文分上编(1940 年开明书店出版),以文化现象为题,下编(1944 年出版)是依时代加以连结,以宏观的角度将中国历史的演变串成一条线,脉络清晰。讲述了中国从上古到现代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对重大历史事件、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都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作者开篇写道:「历史,究竟是怎样一种学问?研究了它,究竟有什么用处呢」,说明本书先就文化现象,分篇叙述,然后按时代加以综合;「希望读了的人,对于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现象,略有所知,因而略知现状的所以然;对于前途,可以预加推测,因而对于我们的行为,可以有所启示。」
 
  全书文字浅显,泱泱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脉络,提纲挈领,加以史实评价客观、 精要总结和概括,相当能够补充读者的历史知识框架结构,掌握中国历史大事。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 ~ 1957)


  字诚之,江苏常州人。15岁入县学,16岁自学古史典籍。早年执教于常州溪山小学堂、常州府中学堂,在多所大中学校任教,并任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编辑。后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1949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做学问注重排比史料,分类札记,长于综合研究和融会贯通。先生也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之一(严耕望语)」 。

  吕思勉读书广博,治学严谨,着有《经子解题》《理学纲要》《宋代文学》《先秦学术概论》《中国民族史》《中国制度史》《吕着史学与史籍》《文字学四种》《白话本国史》《吕着中国通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吕着中国近代史》等传世。
 

图书目录

自序
绪论

上册   文化史
第一章 婚姻
第二章 族制
第三章 政体
第四章 阶级
第五章 财产
第六章 官制
第七章 选举
第八章 赋税
第九章 兵制
第十章 刑法
第十一章 实业
第十二章 货币
第十三章 衣食
第十四章 住行
第十五章 教育
第十六章 语文
第十七章 学术
第十八章 宗教

下册   政治史
第十九章 中国民族的由来
第二十章 中国史的年代
第二十一章 古代的开化
第二十二章 夏殷西周的事蹟
第二十三章 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一
第二十四章 古代对于异族的同化
第二十五章 古代社会的综述
第二十六章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
第二十七章 秦汉间封建政体的反动
第二十八章 汉武帝的内政外交
第二十九章 前汉的衰亡
第三十章 新室的兴亡
第三十一章 后汉的盛衰
第三十二章 后汉的分裂和三国
第三十三章 晋初的形势
第三十四章 五胡之乱(上)
第三十五章 五胡之乱(下)
第三十六章 南北朝的始末
第三十七章 南北朝隋唐间塞外的形势
第三十八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
第三十九章 唐朝的中衰
第四十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
第四十一章 五代十国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
第四十二章 唐宋时代中国文化的转变
第四十三章 北宋的积弱
第四十四章 南宋恢复的无成
第四十五章 蒙古大帝国的盛衰
第四十六章 汉族的光复事业
第四十七章 明朝的盛衰
第四十八章 明清的兴亡
第四十九章 清代的盛衰
第五十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
第五十一章 汉族的光复运动
第五十二章 清朝的衰乱
第五十三章 清朝的覆亡
第五十四章 革命途中的中国

 

图书序言

自序

  我在上海光华大学,讲过十几年的本国史,其初系讲通史,后来文学院长钱子泉先生说:讲通史易与中学以下的本国史重复,不如讲文化史。于是改讲文化史。民国二十七年,教育部颁行大学课程;其初以中国文化史为各院系一年级必修科,后改为通史,而注明需注重于文化。大约因政治方面,亦不可缺,怕定名为文化史,则此方面太被忽略之故。用意诚甚周详。然通史讲授,共止一百二十小时,若编制仍与中学以下之书相同,恐终不免于犯复。所以我现在讲授,把他分为两部分:上册以文化现象为题目,下册乃依时代加以联结,以便两面兼顾。此意在本书绪论中,业经述及了。此册系居孤岛上所编,参考书籍,十不备一;而时间甚为匆促。其不能完善,自无待言。但就文化的各方面加以探讨,以说明其变迁之故,而推求现状之所由来;此等书籍,现在似尚不多,或亦足供参考。故上册写成,即付排印,以代钞写。不完不备之处,当于将来大加订补。此书之意,欲求中国人于现状之所由来,多所了解。故叙述力求扼要,行文亦力求浅显。又多引各种社会科学成说,以资说明。亦颇可作一般读物;单取上册,又可供文化史教科或参考之用。其浅陋误缪之处,务望当代通人,加以教正。
 
民国二十八年九月二十八日,吕思勉识。

图书试读

绪 论
 
历史,究竟是怎样一种学问?研究了它,究竟有什么用处呢?
 
这个问题,在略知学问的人,都会毫不迟疑地作答道:历史是前车之鉴。什么叫做前车之鉴呢?他们又会毫不迟疑地回答道:昔人所为而得,我可以奉为模范;如其失策,便当设法避免;这就是所谓“法戒”。这话骤听似是,细想就知道不然。世界上那有真正相同的事情?所谓相同,都是察之不精,误以不同之事为同罢了。远者且勿论。欧人东来以后,我们应付他的方法,何尝不本于历史上的经验?其结果却是如何呢?然则历史是无用了么?而不知往事,一意孤行的人,又未尝不败。然则究竟如何是好呢?
 
历史虽是记事之书,我们之所探求,则为理而非事。理是概括众事的,事则只是一事。天下事既没有两件真正相同的,执应付此事的方法,以应付彼事,自然要失败。根据于包含众事之理,以应付事实,就不至于此了。然而理是因事而见的,舍事而求理,无有是处。所以我们求学,不能不顾事实,又不该死记事实。
 
要应付一件事情,必须明白它的性质。明白之后,应付之术,就不求而自得了。而要明白一件事情的性质,又非先知其既往不可。一个人,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子的一个人?譬如久于官场的人,就有些官僚气;世代经商的人,就有些市侩气;向来读书的人,就有些迂腐气。难道他是生来如此的么?无疑,是数十年的作官,经商,读书养成的。然则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亦是如此了。中国的社会,为什么不同于欧洲?欧洲的社会,为什么不同于日本?习焉不察,则不以为意,细加推考,自然知其原因极为深远复杂了。然则往事如何好不研究呢?然而已往的事情多呢,安能尽记?社会上每天所发生的事情,报纸所记载的,奚啻亿兆京垓分之一。一天的报纸,业已不可遍览,何况积而至于十年、百年、千年、万年呢?
 
须知我们要知道一个人,并不要把他已往的事情,通统都知道了,记牢了。我,为什么成为这样一个我?反躬自省,总是容易明白的,又何尝能把自己已往的事,通统记牢呢?然则要明白社会的所以然,也正不必把已往的事,全数记得,只要知道“使现社会成为现社会的事”就彀了。然而这又难了。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