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读懂心灵探索经典

一次读懂心灵探索经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Tom Butler-Bowdon
图书标签:
  • 心灵成长
  • 自我探索
  • 心理学
  • 哲学
  • 经典
  • 精神世界
  • 人生智慧
  • 情绪管理
  • 潜意识
  • 个人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当我们进入这个世界,即代表一个问题,
而人生就是提供问题的解答。

  贪得无厌的人为抽象的未来而活,心灵富足的人则能觉察当下的珍贵。── 汤姆‧巴特勒-鲍登(Tom Butler-Bowdon)

  英文「spiritual」(精神的、心灵的、灵性的)这个字来自拉丁文的「唿吸」──是我们最日常与自然的动作。如果你感觉生命缺乏圣洁的信仰或神祕经验,《一次读懂心灵探索经典》所呈现的一些大师想法也许可以为你所渴望的丰富生命提供入门之钥。汤姆‧巴特勒-鲍登希望透过这本书,去除心灵经验等同于怪力乱神的保守观念,实际上,心灵经验使我们之所以为人。

  多数人都以提高物质生活水平、进行渐进式自我提升计划为满足,但如赫曼‧赫塞、毛姆、拉姆‧达斯等,这些人皆不满足于他们原来的人生所赋予他们的价值。他们每个人都明白,唯有完全的身分改变,才能得到生命的完满,让他们从心理上的支离破碎,蜕变到心灵的完整圆满。

  50本心灵探索经典的主旨不是关于宗教或神学,而是个人的心灵开悟与觉知的开展。在此聚焦于多位知名心灵导师的人生故事,包括戏剧性的改宗,以及横跨一生的生命目的发掘,提供了跨越时空的多种伟大心灵观点。借着探究这些人蜕变的原因,使我们得以开始了解自身的心灵潜能。

名家推荐

  金钟影后、作家  王琄
  谘商师、作家  赖佩霞

好评推荐

  「如果你只读一本心灵书籍,就读这一本。」──苏珊•杰佛斯(Susan Jeffers),《恐惧OUT》(Feel the Fear and Do It Anyway)作者

  「灵感的万花筒。」──《华特金斯评论》(The Watkins)书评

  「书海多如繁星,灵性书海更是如此。当我得知这本书时,心中雀跃不已,原来,我已看过一半以上的书。验证的人生,是活出来的渴望;扩张的能量,是存在的动能;与宇宙一体,是回家唯一的路。每一本书无论是从灵性发展到个人经验,知识上、行动上、方法上及生活经验的体验,都持续带领我好好活着。我们都值得这美好的生命。入宝山别空手回。」──金钟影后、作家  王琄
阅尽世间百态:一本关于人类经验与情感的深度探索 图书名称: 《心灵的迷宫与灯塔:探寻人类经验的深度地图》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探讨心理学理论的教科书,也回避了晦涩的哲学思辨。它是一部以细腻笔触描绘人类情感、欲望、挣扎与救赎的文学性纪实作品。作者以人类个体经验为锚点,串联起一系列跨越文化、时代和阶层的真实故事与深刻观察,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张理解“成为人”这一复杂命题的深度地图。我们不寻求给出标准答案,而是致力于呈现问题的多维性与复杂美感。 第一部分:潜流下的世界——被忽视的日常情感结构 章节一:时间的重量与轻盈 本章深入剖析时间在个体生命中的主观体验。它探讨了“等待”这一普遍却常被简化为焦虑的状态,如何塑造一个人的性格基调。通过记录那些漫长等待的瞬间——病床前的守候、梦想实现的临界点、异乡的思归——我们得以窥见时间如何被情感拉伸或压缩。书中收录了数位老者的口述史,他们对“流逝”的感知与年轻人对“充实”的焦虑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不同生命阶段对时间价值的重新校准。我们还探究了“怀旧”这一情感机制,它并非简单的缅怀过去,而是一种对当前处境的无声修正与情感锚定。 章节二:微小冲突的权力 人类的冲突并非总是惊天动地的大战。本章聚焦于家庭、职场和亲密关系中那些看似琐碎、一闪而逝的“微小冲突”。这些看似不值一提的争执、一次未被察觉的眼神闪躲,如何如同地质运动中的微小断层,逐渐积累,最终导致关系的崩塌或蜕变。书中分析了“沉默的权力”——那些被刻意压抑或未被表达的感受,它们在潜意识中构建起一道无形的墙。通过对多组真实案例的剖析,我们试图揭示,真正考验关系的,不是面对巨大的灾难,而是日复一日处理那些微小而反复出现的意见不合与情感错位。 章节三:身份的碎片化与重塑 在快速变迁的现代社会,个体身份不再是单一、固定的标签。本章探讨了“多重身份”的并存与拉扯。一个人的职业角色、家庭角色、网络身份、以及内在的自我认知,彼此交织,有时甚至相互矛盾。我们追踪了几位在职业转型或生活剧变中经历“身份重置”的人,记录了他们如何卸下旧有的盔甲,重新组合生命中的碎片,以适应新的环境。重点讨论了“表演性自我”与“真实自我”之间的张力,以及如何在公共视野与私人空间中寻求一个动态的平衡点。 第二部分:欲望的边界与超越 章节四:匮乏的悖论 欲望的本质是驱动力,但过度的匮乏感会异化为一种永不餍足的“黑洞”。本章不谈物质的稀缺,而是探讨精神层面的“匮乏感”——对意义、连接感、被认可的需求。通过对几位在物质上极为富足,但在精神上感到空虚的人的观察,我们深入剖析了“拥有即是满足”这一社会信条的失效。书中描绘了如何从单纯的占有欲转向对“体验”和“给予”的渴望,这是个体从生存模式向存在模式跃迁的关键一步。 章节五:迷恋与脱离:亲密关系的复杂几何 亲密关系是人类经验中最具磁性也最令人困惑的领域。本章将“迷恋”视为一种强大的、近乎宗教般的体验,它短暂地将两个人提升到超越日常的维度。然而,迷恋必然消退,随之而来的是对“日常的爱”的建立与维护。本书着重考察了关系中“界限”的艺术——如何既保持深刻的连接,又不至于失去自我。我们分析了依恋风格如何影响选择伴侣的模式,以及“放手”有时是维系更高层次尊重的必要行为。 章节六:成功的阴影面 成功往往被镀上金色的外衣,但其背后往往隐藏着被牺牲的领域。本章采访了那些达到人生巅峰的人物,他们讲述了为达目标所付出的沉重代价:错失的家庭时刻、被边缘化的兴趣爱好、以及持续的自我审视的压力。我们探讨了“攀登者陷阱”——一旦达到一个高度,原有的目标就会被新的、更高的目标取代,导致永无止境的追逐。本书试图引导读者重新定义“成功”,将其从外部的成就转向内在的和谐。 第三部分:在不确定性中寻找锚点 章节七:面对“无意义”的勇气 存在主义的困境是永恒的话题。本章聚焦于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而非在哲学课堂上,直面人生的“无意义感”。它不是宣传虚无主义,而是展示个体如何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对自然的敬畏、或是对陌生人的善意,来主动赋予生命以临时性的意义。我们记录了那些在危机时刻,通过投入到一项超越自身利益的事业中,从而获得强大生命力的个体故事。 章节八:脆弱性与韧性 脆弱性常常被视为弱点,但本书认为,它是人类最真实的接入点。只有愿意展示自己的不完美与不确定性,才能建立真正的共情连接。本章详细描述了“情感的复原力”——韧性并非永不跌倒,而是跌倒后从何处汲取力量重新站起。通过观察那些经历重大创伤(如失去、背叛或灾难)的幸存者,我们发现韧性往往源于对自我叙事的掌控权,即如何讲述自己的故事,而非让故事定义自己。 章节九:内在的导向系统 本书的终章,探讨了在外部噪音和信息爆炸时代,如何倾听和信任内在的声音。这不是鼓吹直觉至上,而是倡导一种审慎的“自我参照”。我们研究了如何通过静默的练习、对身体信号的敏感,以及对内心矛盾的诚实对话,来校准自己的人生成为“内在的导向系统”。最终,探索的终点并非是找到一个宏大的真理,而是学会与自己内心那个复杂、矛盾却又充满潜能的生命体,和平共处,并与之协同前行。 结语:旅途本身即是家园 全书以开放式的观察收尾,强调个体经验的独一无二性,鼓励读者将本书视为一份邀请函——去更深入、更诚实地探索自己心灵的迷宫,并发现属于自己的那盏照亮前路的灯塔。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汤姆•巴特勒-鲍登(Tom Butler-Bowdon)


  雪梨大学政治与历史优等学士,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硕士,曾经在澳洲南威尔斯内阁办公室担任顾问,目前住在伦敦。他的第一本着作《一次读懂自我成长经典》2001年在澳洲出版,被翻成十五种语言,还获颁美国班哲明富兰克林奖,并挤入《前言》杂志年度好书决选。

  此后陆续撰有《一次读懂心理学经典》、《一次读懂哲学经典》、《一次读懂成功学经典》、《一次读懂商业经典》、《一次读懂政治学经典》、《一次读懂经济学经典》。

译者简介

游淑峰


  花莲人,台湾大学外文系毕,曾任地理杂志採访与编辑,目前为自由译者。译有《如果,不是舒曼》(合译)、《我从人生谷底悟出的快乐致富法》、《愈跑,心愈强大》、《跑者之道》、《生而自由,写而自由》、《如何养出一个成年人》等书。认为能透过译笔与读者分享作家的心灵,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图书目录

前言

1 穆罕默德‧阿萨德《麦加之路》(1954)
2 圣奥古斯丁《奥古斯丁忏悔录》(400)
3 李察‧巴哈《天地一沙鸥》(1970)
4 黑麋鹿《巫士诗人神话》(1932)
5 理查德‧莫里斯‧巴克《宇宙意识》(1901)
6 弗里乔夫‧卡普拉《物理学之道: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祕主义》(1976)
7 卡罗斯‧卡斯塔尼达《巫士唐望的世界》(1972)
8 G‧K‧切斯特顿《阿西西的圣方济各》(1922)
9 佩玛‧丘卓《转逆境为喜悦》(2001)
10 庄子《庄子》(西元前四世纪)
11 拉姆‧达斯《活在当下》(1971)
12 爱比克泰德《手册》(西元一世纪)
13 穆罕达斯‧甘地《我对真理的实验:甘地自传》(1927)
14 安萨里《幸福的炼金术》(1097)
15 卡里‧纪伯伦《先知》(1923)
16  G‧I‧葛吉夫《与奇人相遇》(1960)
17 道格‧哈马绍《路标》(1963)
18 亚伯拉罕‧约书亚‧赫舍尔《安息日的真谛》(1951)
19 赫曼‧赫塞《流浪者之歌》(1922)
20 阿道斯‧赫胥黎《众妙之门》(1954)
21 威廉‧詹姆斯《宗教经验之种种》(1902)
22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荣格自传:回忆‧梦‧省思》(1955)
23 玛洁丽‧坎普《玛洁丽‧坎普之书》(1436)
24 克里希那穆提《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1964)
25.  C•S•路易斯《地狱来鸿》(1942)
26 麦尔坎‧X 《麦尔坎‧X 的自传》(1964)
27 丹尼尔‧C‧迈特《卡巴拉精髓:犹太神祕主义的核心》(1994)
28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剃刀边缘》(1944)
29 丹‧米尔曼《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1989)
30 麦可‧纽顿《灵魂的旅程》(1994)
31 一行禅师《正念的奇蹟》(1975)
32 约翰‧多诺修《凯尔特智慧》(1998)
33 罗伯特‧M‧波西格《禅与摩托车维修的艺术》(1974)
34 詹姆士‧雷德非《圣境预言书:迈向生命新境界的起点》(1994)
35 唐‧梅桂尔‧鲁伊兹《让心自由:最平静喜悦的灵性生活实用指南》(1997)
36 海伦‧舒曼&威廉‧赛佛《奇蹟课程》(1976)
37 伊德里斯‧夏《苏菲之路》(1968)
38 星鹰《螺旋之舞》(1979)
39 铃木俊隆《禅者的初心》(1970)
40 伊曼纽‧史威登堡《天堂与地狱》(1758)
41 大德兰《圣女大德兰的灵心城堡》(1570)
42 德蕾莎修女《一条简单的道路》(1994)
43 艾克哈特‧托勒《当下的力量:通往灵性开悟的指引》(1998)
44 邱阳‧创巴仁波切《突破修道上的唯物》(1973)
45 尼尔‧唐纳‧沃许《与神对话》(1998)
46 华理克《标竿人生》(2002)
47 西蒙‧韦伊《等待上帝》(1979)
48 肯恩‧韦尔伯《万物论》(2000)
49 尤迦南达《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1946)
50 盖瑞‧祖卡夫《新灵魂观》(1990)

谢辞

再加五十本心灵探索经典
按照出版年代排序的书单
英文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1964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Think on These Things
「天降甘霖是一件极其美妙的事,不是吗?它把叶子沖洗干净,大地一片清新。而我认为我们全都应该将我们的心灵沖洗干净,如同树木被大雨沖洗,因为它们蒙上一层累积数世纪的尘土,我们称为知识与经验的尘土。如果你我每天清洗我们的心灵,让它从昨天的追忆中解放,我们每个人都会拥有一颗清净的心,能够处理诸多存在问题的心。」
 
总结一句
借由学习思考时如何超越文化的桎梏,成为一个真正的革命者。
 
同场加映
《路标》道格‧哈马绍
《禅与摩托车维修的艺术》罗伯特‧M‧波西格
《禅者的初心》铃木俊隆
《当下的力量:通往灵性开悟的指引》艾克哈特‧托勒
 
25
克里希那穆提(J. Krishnamurti)
 
你的人生是是否是一个追求成功的伟大奋斗?你是否害怕平庸?如果这些问题刚好可以代表你,那么,从你孜孜矻矻的生活中放个小假期来读《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吧。这本书也许堪称是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最实用的一本着作,这本书的灵感来自他与印度学校学生的问答,足以触动普世的心灵。
 
克里希那穆提教导这些学生说,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为我们找到一份工作预做准备,而是「帮助我们了解人生的整个过程。」教育是关于如何爱、如何简单生活、如何从偏见、迷信与恐惧中解放我们的心灵。若没有这些知识,我们将机械式地走过人生,而不是成为一个我们可以成为的真正有创意的人。「如果心灵不能穿透它自己的藩篱,」克里希那穆提说:「会是一件悲惨的事。」
 
透过书中确凿的逻辑,《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粉碎我们从名声、金钱与成功得到救赎的信念,证明对这些虚荣的欲望,最后只会导致悲伤。如今每个人都想成为「某个人」,但克里希那穆提让我们知道,这股冲劲如何弔诡地大量制造出凡夫俗子。

用户评价

评分

看到這本《一次讀懂心靈探索經典》,我整個眼睛都亮了!最近生活有點像一團毛線,越理越亂,感覺自己卡在一個地方動彈不得。平常就算有空,也是滑滑手機,看看無關緊要的影片,真正有幫助的書,總覺得有點難入門,不是太學術,就是太艱澀。但這本書的名字一聽就很親民,很想知道到底是什麼樣的「經典」可以這麼「一次讀懂」。我特別好奇,那些聽起來很深奧的心靈探索,到底能不能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呈現,而且還能讓我真的獲得啟發,而不是看完又忘。我希望能透過這本書,找到一些方法,能夠更了解自己內心的想法,甚至能跟別人建立更深刻的連結。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好像不太會表達內心的感受,或者根本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這種模糊的狀態讓人很焦慮。希望這本書可以給我一些方向,讓我在迷霧中找到一盞燈,至少能看清楚腳下的路,不再那麼徬徨無助。而且,身為一個在台灣的讀者,我真的很期待能讀到一些貼近我們文化和生活經驗的觀點,畢竟,心靈的成長和外在環境總是有連結的。

评分

我對《一次讀懂心靈探索經典》這本書抱持著一種既期待又有點保留的態度。一方面,書名聽起來很有吸引力,彷彿能一掃過去閱讀心靈成長書籍時的迷茫;但另一方面,我又擔心「一次讀懂」這個說法會不會過於簡化了心靈探索的複雜性。我曾經接觸過一些關於個人成長的書籍,有些讀起來像是理論的堆砌,難以落實;有些則過於強調所謂的「正能量」,卻忽略了人們真實的痛苦和掙扎。我更希望找到一本能夠深刻、真誠地探討人性,並且提供有建設性指引的書。我好奇這本書會如何平衡理論與實踐,它會不會觸及到一些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會遇到的困境,例如關係的難題、職涯的迷惘,或是內心的孤獨感。如果它能提供一套系統性的方法,讓我們能夠逐步地去理解和療癒自己,那將會是非常寶貴的。畢竟,真正的成長往往是個漫長而細膩的過程,不是一蹴可幾的。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那個陪伴我走過這段旅程的良伴,而不是曇花一現的「速成班」。

评分

這本書《一次讀懂心靈探索經典》光是書名就吸引了我,這年頭大家都說要「內在小孩」、「自我成長」,但真正要找一本能快速掌握精髓、又不會讓人望之卻步的書,真的不容易。很多時候,我們被教導要堅強、要努力,但卻忽略了內心深處的聲音,那些壓抑的情緒、未被滿足的需求,往往在不經意間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我渴望能有一本書,能幫助我釐清這些複雜的情感,並且學會如何溫柔地對待自己。尤其是在這個步調飛快的時代,我們常常被要求快速適應、不斷進步,卻忘了停下來,好好地與自己的內心對話。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實用的工具和方法,讓我能夠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寧靜,重新連結內在的平靜與力量。我很好奇,它會如何解析那些曾經被認為是「艱澀」的心理學理論,並且將它們轉化為人人都能理解並應用的知識。畢竟,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與世界相處,而這,正是我想從這本書中尋找的。

评分

翻開《一次讀懂心靈探索經典》這本書的封面,我的內心湧現了一股莫名的悸動。最近,我總是在生活中感到一種淡淡的失落感,即使擁有許多外在的物質,內心深處卻總覺得空虛。我開始思考,究竟是什麼讓我們感到真正的快樂與滿足?那些聽起來很遙遠的「心靈平靜」、「自我實現」,是否真的只是遙不可及的夢想?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解答我心中的疑惑,它會不會提供一些方法,讓我知道如何在繁忙的工作與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寧靜角落?我希望它能夠幫助我理解,為什麼有些時候我們會被負面情緒所困擾,並且學會如何有效地處理它們。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透過這本書,重新找回對生命的热情與希望,不再被瑣碎的煩惱所淹沒。台灣社會的壓力確實不小,有時候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解決問題的技巧,更是一份能夠安頓心靈的力量。我期待這本書能成為那個撫慰人心的存在,讓我在迷茫時,能有一絲光芒照亮前行的路。

评分

這次看到《一次讀懂心靈探索經典》這個書名,腦中立刻浮現的是我過往閱讀心靈類書籍的經驗。有時候,我們會覺得有些經典理論太過遙遠,或是被後人闡述得過於複雜,久而久之,那些寶貴的智慧就漸漸蒙塵,離我們越來越遠。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溫暖的嚮導,帶領我們重新認識那些曾經閃耀的智慧之光,並且將它們以一種現代人能夠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現。我特別好奇,它會如何挑選那些真正有份量的「經典」,並且如何將它們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我希望這本書不只是知識的羅列,更能引導我去思考,去感受,去實踐。我想知道,那些偉大的心靈導師們,究竟是如何看待人類的痛苦與快樂,他們又提出了怎樣的洞見,能夠穿越時空,至今依然發人深省。如果這本書能讓我對「心靈探索」有更深層次的認識,並且激發我採取積極的行動,那絕對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好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