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痖弦经典诗歌赏析

风华:痖弦经典诗歌赏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白灵
图书标签:
  • 诗歌
  • 痖弦
  • 古典诗词
  • 文学赏析
  • 风华
  • 中国古典文学
  • 诗词鉴赏
  • 文化
  • 经典
  • 唐诗宋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诗歌是永恆的,一写完一发表,便会很强悍的以它本来的姿彩和风格活下来,而随后跟上来的赏析文字,总能保留住那股熟悉的芳香,不会因时间的消逝而走味。 【时代风华,经典重读】 作者白灵是诗人,也是诗评名家。全书以11篇诗歌赏析,导读痖弦18首经典诗作,为读者精辟解析「痖弦诗风」的影响和魅力。 宣统那年的风吹着 吹着那串红玉米 痖弦是天才型的诗人,其诗作分「野荸荠时期」(1953—1958)、「深渊时期」(1957—1959)和「如歌时期」(1960─1965),他在诗创作上的成就与影响,可归纳为:音乐性的旋律感、语言意象的名句营造、戏剧呈现跃然纸上、灵巧运用工商业词汇使内容现代化、丰富多元的形式编排、多元的风格变化反映诗人不同阶段的人生关照。 ☆★☆建议延伸阅读《传奇──郑愁予经典诗歌赏析》,感受诗歌永恆的魅力。 本书特色 痖弦,一个天才型的诗人。 从11篇精辟的诗歌赏析,走入18首痖弦「经典」诗作,映照── 激流中众生相转瞬即逝的倒影!
《江海之音: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律与意象》 作者: 陈望舒 出版社: 文华堂出版社 装帧: 精装,附赠珍藏版书法拓片 --- 内容简介 《江海之音: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律与意象》并非对某一特定诗人的作品进行深入剖析,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中国古典诗词的海洋,旨在系统梳理和阐释自《诗经》至清代,中国诗歌在艺术形式演变、核心意象群的构建以及哲学思想渗透三个维度上的发展脉络与内在逻辑。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超越单纯的文本阅读,进入古典诗词的审美深层结构,理解“诗言志,曲和情”的古老传统是如何通过精妙的语言技艺得以实现的。 全书共分为“溯源与流变”、“意象的宇宙”、“哲思的底色”三大卷,历经数载考据与沉淀,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流畅的文学笔触,为当代读者重构一幅清晰、立体的古典诗歌全景图。 --- 第一卷:溯源与流变——格律与声韵的蜕变 本卷聚焦于中国古典诗歌在形式结构上的演进史,考察了从上古质朴的歌谣到唐宋格律的成熟,每一个阶段的突破性贡献。 第一章:萌芽与奠基:《诗经》、《楚辞》的音乐性 本章详述了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的四言句式与复沓结构,如何奠定了后世诗歌的平仄对仗基础。《楚辞》则以其奇诡的想象和香草美人的象征体系,开创了抒情长诗的先河。重点分析了“赋、比、兴”的运用,尤其是在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政治情怀时的表现力。 第二章:汉魏风骨与建安气象 考察了乐府民歌的广泛题材对文人诗歌的影响,以及建安七子在曹氏父子影响下,所展现出的慷慨悲凉、昂扬沉郁的时代精神。这一时期,五言诗的成熟标志着诗体基本固定,其节奏和力度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章:初唐的探索与盛唐的定型 本章深入探讨了初唐诗人如“初唐四杰”在格律形成初期的尝试与困境。随后,重点解析了近体诗(律诗与绝句)的格律要求——平仄、对仗、粘法的形成过程,并论证了这些形式规范如何反过来激发了诗人更强的创造力,促成了盛唐气象的辉煌。对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以及李白、杜甫在突破既有格律限制时所展现的雄阔与沉郁,进行了细致的体式分析。 第四章:中晚唐的精微与宋词的兴起 分析了中唐诗人如韩愈、白居易对诗歌语言的革新,以及晚唐李商隐、杜牧在朦胧美和典故运用上的登峰造极。紧接着,本章将笔锋转向宋词。词作为一种音乐性的文体,其长短句的结构特点如何使得情感表达更为细腻婉转。重点分析了柳永的铺叙、苏轼的豪放与周邦彦的典雅,是如何在继承前人基础上,将抒情推向了新的高度。 --- 第二卷:意象的宇宙——自然与情感的符号密码 古典诗词之所以能跨越时空与读者对话,核心在于其高度凝练且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群”。本卷旨在揭示这些核心意象的文化内涵及其组合方式。 第一章:山水——不朽的背景与心灵的寄托 “山”与“水”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基础、最核心的意象组合。本章分析了泰山、庐山、五岳的象征意义,以及江河、湖泊在诗人生命哲学中的作用。探讨了“隐逸山林”的文化情结,如何将山水由单纯的自然景观升华为对自由和人格完善的追求。 第二章:时间与生命——月、日、星辰的寓意 月亮是中国诗歌中最具人情味的符号。本章系统梳理了月亮在思乡、怀人、孤独、永恒等主题下的不同投射。同时,对“朝(旦)”、“夕(暮)”的交替,以及“流星”、“北斗”等星象符号,如何被用来表达人生的短暂与宇宙的宏大进行了深入解读。 第三章:季节的隐喻——花、鸟、风、雨的情绪代码 本章着重分析了季节更替所携带的情绪负载。春花烂漫与“惜春”的矛盾,秋叶凋零与“悲秋”的深沉,以及风雨雷电等气候现象如何被用来烘托特定心境,例如“东风”的希望与“西风”的萧瑟。特别关注了梅、兰、竹、菊“四君子”在士大夫精神世界中的文化定位。 第四章:人的境遇——宴饮、征途与家园 分析了“酒”作为情感催化剂的角色,它如何见证了友情的珍贵与政治失意的苦闷。“征途”与“边塞”的意象群,不仅是地理的描述,更是对家国安危和个人命运的关切。对“故园”、“茅庐”、“篱下”等意象的分析,则揭示了中国文人对稳定、朴素生活的美学向往。 --- 第三卷:哲思的底色——道、禅与现实的交融 本卷将古典诗词置于中国传统哲学(儒、释、道)的背景下进行考察,探究诗人如何在高度形式化的创作中,融入深邃的生命思考。 第一章:儒家的入世与担当 聚焦于儒家“兼济天下”的使命感在诗歌中的体现,尤其是在杜甫等“诗史”作者身上的体现。分析了“忠君”、“爱国”、“忧民”等主题,如何通过具体叙事和强烈的现实关怀,构筑起中国知识分子的道德脊梁。 第二章:道家的逍遥与自然观 探讨庄子哲学对诗歌“空灵”、“冲淡”风格的影响。分析了道家对“无为”、“顺应自然”的推崇,如何在山水田园诗中转化为一种对个体精神自由的歌颂,以及对名利场的超脱态度。 第三章:禅宗的空寂与顿悟 着重分析了唐宋时期,尤其是王维、苏轼诗歌中,禅宗思想带来的对时间和空间认知的改变。探讨了“瞬间即永恒”、“万物皆空”的思想如何转化为诗歌中那种超越言语的、留白的意境,以及如何通过禅悟来化解人生的苦痛。 第四章:历史的镜鉴与诗人的自省 分析了诗人如何通过咏古怀史,对兴亡得失进行反思。从对秦皇汉武的凭吊,到对前代贤人的追慕,诗歌成为一面映照现实、进行自我道德审视的棱镜。本章总结了古典诗词中蕴含的中国人对历史的独特情感——既敬畏又批判的复杂情愫。 --- 结语:古典之音的当代回响 本书最后一部分总结了古典诗词的永恒魅力,强调其在形式上的精炼、意象上的深厚以及哲思上的包容性,如何共同构成了一套独特而完整的东方审美体系,并呼吁当代读者以更富理解力的视角,重拾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使其精神在现代生活中继续焕发生机。 本书适合文学研究者、古典诗词爱好者以及所有希望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精神的读者阅读。书中配有大量原诗的精选节选,并附有详细的注释和赏析导读,力求做到雅俗共赏,深入浅出。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白灵


  本名庄袓煌,1951年生,福建惠安人,现任台北科技大学及东吴大学兼任副教授。曾任年度诗选编委、台湾诗学季刊主编五年,作品曾获中山文艺奖、国家文艺奖、2011新诗金典奖等十余项。创办「诗的声光」,推广诗的另类展演型式。着有诗集《昨日之肉》、《五行诗及其手稿》、《爱与死的间隙》、《女人与玻璃的几种关系》等十二种,童诗集两种,散文集《给梦一把梯子》等三种,诗论集《一首诗的玩法》等八种。建置个人网页「白灵文学船」、「乒乓诗」、「无脸男女之布演台湾」等十二种(https://myweb.ntut.edu.tw/~thchuang/body.html)。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代序

世纪的风华,永远的传奇

徐望云


  一九九一年,我到海风出版社任职总编辑,除了一般的文学书籍之外,平时还要负责整理编辑一套大部头的「中国新文学大师名作赏析」系列。

  【世纪的风华】

  说是一「套」,其实不是很准确。这一系列,是一九八○年代,由广西教育出版社主导文学系列「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欣赏丛书」的「台湾版(正体字)」。我进海风出版社之前, 出版社已跟广西教育出版社完成签约合作,合作方式就是台湾这边选择适合台湾读者的新文学作家,增加了图片资料,将横排的简体字版,重新编印成直行的台湾版本。

  印象中广西教育出版社这一系列书最终出了近七十本,而台湾这边从一九八九年的第一本《鲁迅》和第二本《巴金》开始,一路出下来,到我接任总编辑时,已出了二十多本,但在广西那边,则已规划到六十多本了。

  这一系列书中,广西教育出版社其实也选了不少在台湾发光发热的作家,例如《白先勇》、《黄春明》、《赖和、吴浊流、杨逵、钟理和》(四人合为一本)。

  在海风出版社期间,我因工作需要,与广西教育出版社不断以邮件往返沟通,了解到他们在诗的部分已选定了三个人:余光中、洛夫和痖弦,准备像《赖和、吴浊流、杨逵、钟理和》这本一样,将三人合为一本,作为这一系列丛书的最后一本,由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卢斯飞撰写。

  在与他们沟通的过程中,我提议增加「郑愁予」。实话说,这提议的确怀有我的私心,因为我嗜读郑愁予,甚至能背诵他几首脍炙人口的作品。当然,郑愁予的影响,也无庸赘言。

  但当时,郑愁予的作品在大陆或许还不被熟悉,广西那边迟疑了很久,待我寄上郑愁予的作品后,他们内部开了次会,最后同意补进「郑愁予」,并将原定「余光中、洛夫、痖弦」拆开来,将「余光中、洛夫」合为一本,痖弦部分抽出来,与郑愁予合为一本。

  不过,在同意补入「郑愁予」同时,广西教育出版社开出了一个「条件」,就是《余光中、洛夫》由卢斯飞续完(当时卢斯飞已开始写余光中部分),但因为他对郑愁予的诗仍不熟悉,故《痖弦、郑愁予》必须由我负责完成,而我也没得选择,就接下了这活儿。

  广西教育出版社希望《痖弦、郑愁予》这本,能接续在《余光中、洛夫》之后出版,但不要隔太久;碍于时间紧迫,要我同时写两个诗人的量,实在吃力,我便商请白灵帮忙,白灵也很阿沙力,帮我扛下了《痖弦、郑愁予诗歌欣赏》的「痖弦」部分,我只负责写「郑愁予」。

  于是,《痖弦、郑愁予诗歌欣赏》就成了广西教育出版社「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欣赏丛书」中压轴的一本,也是唯一由台湾作家担纲完成的一本。

  因为这是系列中唯一由台湾作家撰写,故对于台湾版而言,整理起来比系列其他书籍方便许多。我和白灵的稿子写完后,一份寄往广西,另一份就留在台湾这边直接编排,同时,按照规格,我们还要整理相关年表和图片资料。并准时在一九九三年前将全部稿件完成交出。

  然而,事情发展或有不顺。《余光中、洛夫诗歌欣赏》这本于一九九三年三月在广西准时出版,《痖弦、郑愁予诗歌欣赏》这本却迟了五年,至一九九八年六月才出版。而台湾这边的大样尽管早在一九九三年就已搞定,奇怪的是,海风出版社却一直没有出版,后来我移居到加拿大,更与海风出版社失去联络,而《痖弦、郑愁予诗歌欣赏》台湾版也一直没有印刷出版。

  【永远的传奇】

  痖弦比我更早移民加拿大,从事新闻工作的我,在一些活动或者採访工作上,总会有机会与痖弦碰面一叙,有几回他问我,这本《痖弦、郑愁予诗歌欣赏》的台湾版情况,我如实告之:「没有下文,我也连络不到海风出版社了。」

  我心里想的是,我和白灵的稿子都已全部交出,且都已校对完毕,只差付梓。如果出版社基于未便为外人知的考量不予出版,我们也没办法。

  于是,这本《痖弦、郑愁予诗歌欣赏》的台湾版就一直悬着。

  直到二○一八年初,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举办春宴,我去做採访报道,痖弦也受邀前往,见了面打了招唿坐下来后,痖弦又一次问起《痖弦、郑愁予诗歌欣赏》台湾版的事,照例,我再一次回答:「不知道。」

  答完后便去工作,也没在意。

  然而,就在那次春宴后不久,惊闻曾久居温哥华并已回流台湾的前辈诗人洛夫过世的消息,我吓了一跳,脑海中登时跳出这本《痖弦、郑愁予诗歌欣赏》,并闪过痖弦每回问我这本书的台湾版情况时,那迫切的眼神……

  于是,我开始较为积极的「动」了起来。先联络广西教育出版社,确认版权问题。联络上之后才知道,当初编辑「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欣赏丛书」的团队早已星散,当年一直跟我书信往来的编辑邱方,则到了广东的出版部门;新的主编甚至都不知道曾出过这一套书,最后他们查了版权法后告诉我:「这本书已出版超过十年了,既没有再印,也就没有版权问题。」

  接下来,就是台湾这边了。很顺利,也很感恩,秀威很快就同意重新编印这本书的正体字版。

  二○一八年七月间我回台湾,与白灵连袂前往秀威讨论,为了方便阅读,决定将这本书拆成两本,即痖弦和郑愁予各一本。同时,由于文字都是二十多年前写就,有些时效性的字眼,必须做更动,因此,我和白灵各自重新再校对一遍,要校正错字的校正错字、要部分改动的就部分做改动。

  这本书的内容大体维持当年广西版《痖弦、郑愁予诗歌欣赏》的面貌(除了前段所言,部分文字因时效之类的考量做必要的改动),里面的赏析文字本就是为这本书而写, 从未单篇单篇在台湾和大陆的报刊上发表过,因此,对台湾的读者而言,还算是一本「全新」的书。

  所幸,诗歌是永恆的,一写完一发表,便会很强悍的以它本来的姿彩和风格活下来,而随后跟上来的赏析文字,总能保留住那股熟悉的芳香,不会因时间的消逝而走味。

  痖弦、郑愁予的诗歌如此,这曾经连体,现在分开的两本「经典诗歌赏析」,也是如此。

  二十多年的时光把我们带到这个时间点,可喜者,因为有更多的读者诞生,势必会让这两本书产生新的生命,于是痖弦和郑愁予的诗就这样一直年轻着,而我和白灵的赏析篇章也会继续为新来的读者服务。
 
  请慢慢享用。

  ------------------------
  为激流的倒影造像
  ──痖弦诗风的背景及影响
  ------------------------

  痖弦是六○年代出类拔萃的诗人,在他短短十三年左右(一九五三—一九六五)的诗创作生涯里,写了不到一百首诗,然而时隔三十年,许多他的名篇佳句迄今仍四处「流窜」, 从台湾到大陆,在街坊间在教室里在朗诵会上,正以看不见的惊人速度,震撼着后几辈爱诗人的心灵。诸多与他同时起跑、写得比他勤比他多的诗人,如今大半沉寂而不可听闻,而他却以一本《深渊》,仅仅一本《深渊》就能「击退众敌」,卓然自成一家,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蹟」。

  痖弦是具极高「自觉性」的诗人(他的停笔不写恐也与此有关),我们单由《深渊》 的出版,即可约略看出多半诗人出版诗集时,在质和量上都不免敝帚自珍,有「掺水」之嫌,而痖弦在编纂他的唯一诗集时,却是带有「历史感」的,除了自认「可传」的诗作外,许多他的着作一开始并未收入,从最早的版本《苦苓林的一夜》(一九五九,香港国际),到改封面成《痖弦诗抄》(未流传),到增补成《深渊》(一九六八,众人;一九七一,晨钟),概未收入最后定本《痖弦诗集》(一九八一,洪范)中所附的着作(廿五岁前作品),更不要说一些歌咏时代的、性质接近所谓「兵的文学」的得奖长诗如〈火把,火把哟〉、〈冬天的愤怒〉、〈血花曲〉(三千行)等作品了。这种类似壮士断腕的果决作风,使得他的集子成为自有新诗出版品以来,「品质管制」得最好的少数诗集之一。

  痖弦的诗可以说是以「人」为中心的,他很少直接去歌咏一件物品、一片风景或一桩心情,当他在说「我」时,这个「我」可以是一朵「小花」、一名「乞丐」、一只「船中之鼠」,是「黑皮肤的女奴」、「滴血的士卒」、「白发的祭司」、「吆喝的轿夫」(见〈巴比仑〉一诗);这个「我」是可以被践踏眼睛的(〈巴黎〉)、可以被谁踩进脑中的(〈夜曲〉)、可以被脚拔出脑浆的、可以被人卖给死的(〈从感觉出发〉),是求爱不成的「马戏的小丑」、是想把大街举起来的「疯妇」。即使这个「我」贵为一位「山神」了,却仍然微不足道―「我在菩提树下为一个流浪客餵马」,「我在敲一家病人的锈门环」,「我在烟雨的小河里帮一个渔汉撒网」,「我在古寺的裂钟下同一个乞儿烤火」。在他的诗中,更常用的主词是「你」、「他」、「他们」、「我们」或者「XX们」(如男孩子们、修女们、雁子们、天使们、果子们、蛀虫们……等近四十种),以晨钟版《深渊》诗集为例,这群主词约使用了五百次,而「我」则约用了一百三十次,而这个「我」也很少是自己,多半是他装扮成别人,在演一些小角色,他的诗充满了无数的「他人」!这就构成他诗集的最大「力量」,一股弥天盖地的巨大「悲心」。这股「悲心」有时以「神性」表现,如〈春日〉、〈印度〉,有时以「魔性」呈现,如〈巴黎〉、〈深渊〉,有时 又以「人性」表达,如〈坤伶〉、〈马戏的小丑〉、〈疯妇〉、〈盐〉,有时是淡淡哀伤,如〈红玉米〉, 有时是俏皮反讽,如〈赫鲁雪夫〉。如果说人生再苦的悲剧一经旋律化后,都有了艺术上的美感,让人可以感怀或感动,痖弦的诗就属于那一种。他是涉过人生的激流、出入人性的深渊后,再站出来微笑地唱咏,以甜美的语言昭告世界的诗人。

  痖弦生于河南南阳,母亲出身没落地主家庭,父亲佃农出身。在他离开家乡以前,没有见过吐着蒸汽的火车,也没看过可以「扭耳朵」的灯泡,但接触文学却很早,小时候就读过冰心、陆志苇的诗集,是他的父亲介绍他看的。其父毕业于南阳的师范学校,且办了一本用石版印的《黄河流域》杂志,他也有很多喜欢文学的朋友常聚集在他家里吃饭、抬槓,薄薄的家产就这样「用菜盘子端出去」了。他父亲在民众教育馆掌管图书,常拉着牛车到乡 下搞「巡回图书」,痖弦跟在后头敲锣,吸引小朋友出来看书,由此痖弦也接触过不少儿童诗,比如上海儿童月刊上的。这些幼年的生活经验,不见得是快乐的,但至少是温馨的,说不定是悲苦的,却是农业生活环境下人与人之间最诚挚的互助,痖弦对「人」的关注应该是从这样的童年背景开始的吧。

  他也是家中唯一离开家乡、渡海来台的,之后他进入台湾的政战学校学习戏剧,毕业后,入海军服役,在左营电台当电台外勤记者时与洛夫、张默、商禽、季红等人过从甚密。他们一方面私下传阅三○年代诗人的作品手抄本,一方面大量吸收包括英、美、俄、法、德等西方文学着作。他曾手抄各种文学作品,如《浮士德》诗集等,「手抄本」多到将近一人高。他学习的对象包括何其芳、郭沫若、卞之琳、辛笛、里尔克、歌德、勃朗甯、艾吕亚、马拉美、惠特曼、马雅可夫斯基等等,那时的他,「对西方文学充满幻想,甚至可以说崇拜」。他的少年农村生活和后来的军人生活是截然不同的生活形态,对他的诗作都有重要的影响:1.前一阶段是自发的、温情的、与土地和人接近的;2.后一阶段是被迫的、扭曲的、压抑的、与时代和自我接近的;3.由于前后两阶段的强烈对比,此后在接受现代主义的洗礼后,转而促使其思索人生的无常、孤绝、荒诞,乃至不得不持续下去的生命本质。

  尤其在五、六○年代,对一个大陆来台的青年人而言,刚历经战争流离颠沛、充满失落和死亡的岁月,接着面对的是如何调整失败挫折的步伐,如何面对传统与西化、保守与现代化的纠葛和冲击,而那时台湾社会为力求稳定,政治和文化上採取的是一种高压政策,经济又未起步,人人有被「压」的感觉,也都想逃脱现实或超脱现实,「对远方产生怀想」, 企图进入 一种「出神状态」,以求精神上的自我解放,遂成为社会风尚。这个「远方」, 一边是「故土」,一边是「西方」;一边是陆地的,一边是海洋的;一边是回忆,一边是憧憬;一边是中国抒情性的乡愁,一边是世界性的悲愁感。当痖弦将这两个「远方」表现在诗作中时,前者便是〈鬼劫〉、〈棺材店〉、〈红玉米〉、〈山神〉、〈乞丐〉、〈秋歌〉、〈盐〉等作品,后者便是〈希腊〉、〈阿拉伯〉、〈巴黎〉、〈芝加哥〉、〈伦敦〉、〈深渊〉等诗作。而表现在痖弦与洛夫、张默创办的《创世纪》诗刊上(一九五四年十月创刊, 痖弦于一九五五年二月加入编务),便是「新民族诗型」(一九五六年三月提出,主张:1.艺术的―形象第一、意境至上;2.强调中国风与东方味)与「超现实主义」(一九五九年四月提出,强调诗的「世界性」、「超现实性」、「独创性」和「纯粹性」)。两者看似背离的主张,其实这两种主张都与「远方」和「想望」有关。

  痖弦与上述两个「远方」有关的诗作,一般即将之称为「野荸荠时期」(一九五三—一九五八)和「深渊时期」(一九五七—一九五九)。一九五七、一九五八年是这两时期的交汇年(也可见出前「远方」对诗人影响之深入),也是他创作的高峰期,两年中共写了四十九首诗。〈深渊〉以后的诗作,包括〈C教授〉、〈水手〉等「侧面辑」及〈给桥〉、〈下午〉、〈如歌的行板〉、〈非策划性的夜曲〉、〈一般之歌〉、〈复活节〉等作品,则不妨称之为「如歌时期」(一九六○—一九六五)。十余年间划分为三期,并无艺术上严谨的意义,只是追索诗人创作过程中风貌的变化轨迹罢了。

  (……中略)

  痖弦是天才型的诗人,在他所处的时代,台湾新诗界人才辈出,痖弦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学习模仿的文学大师广及中、英、美、法、俄、德等国,不拘于诗一项,小说、传记、戏剧、哲学等等,从最乡土的方言、民谣、小调,到最西方的现代思潮,他都试图汲取营养,「转益多师为我师」,创造出自己突出的风格。他在意象的创造、语言的节奏、戏剧手法的展现上贡献最大,也是迄今众多诗家所望尘莫及的,虽然这期间他也写了不少失败的作品。然而正当「万方瞩目」,看看「如歌」之后的痖弦还会有什么样更惊人的表现,他却突然放下诗笔,结婚(一九六五年四月)、跳上舞台饰演孙逸仙(一九六五年九月)、当选十大杰出青年(十二月)、赴美研究(一九六六年九月),两年后回台,从此即投入「为他人的不朽服务」的文艺行政当中。离台之时他信誓旦旦,说从爱荷华回台后「当再出一本诗集」(见叶珊〈深渊后记〉),出国之后因「功课咄咄逼人」,十分忙碌,予友人信中却说:「预料这一年收获的将是语文和『学术』,而非诗的本身(创作)。」(一九六五年十月致罗行、一九六七年一月致张默函)当时留下众多诗材,后来都「锁进箱底」运回台湾,迄今仍不敢翻动,此后即以「沉默之笔」一再面对无数读者的质询。

  痖弦那一辈诗人辍笔不写的,何止他一人而已,或先或后,或转攻其他文类或偶吐泡沫。而读者偏偏只对他关心殷切,数十年如一日,时常骚扰他的耳膜,由此也可看出「痖弦诗风」的影响和魅力。他是从不幸的年代走出来的人,当其时,他站在时代的激流之中,众多的人也站在人生的激流中,大多没留下什么就遭激流沖走,而痖弦以他的生花妙笔,已为激流中的众生相捕捉到他们转瞬即逝的倒影―那几乎不可能捕捉到的倒影,扭曲也罢,变形也好,他的确已经为他的时代作了艺术上极佳的见证,不论是悲苦或迷茫的那个年代。那又何必「在乎」今后的痖弦是等待醒来的睡火山,或是卧在云海下端澄明如镜的天池?
 

图书试读

诗歌│红玉米
 
宣统那年的风吹着
吹着那串红玉米
 
它就在屋檐下
挂着
好像整个北方
整个北方的忧郁
都挂在那儿
犹似一些翘课的下午
雪使私塾先生的戒尺冷了
表姊的驴儿就拴在桑树下面
 
犹似哨吶吹起
道士们喃喃着
祖父的亡灵到京城去还没有回来
 
犹似叫哥哥的葫卢儿藏在棉袍里
一点点凄凉,一点点温暖
以及铜环滚过岗子
遥见外婆家的荞麦田
便哭了
 
就是那种红玉米
挂着,久久地
在屋檐底下
宣统那年的风吹着
 
你们永不懂得
那样的红玉米
它挂在那儿的姿态
和它的颜色
我底南方出生的女儿也不懂得
凡尔哈仑也不懂得
 
犹似现在
我已老迈
在记忆的屋檐下
红玉米挂着
一九五八年的风吹着
红玉米挂着
 
【赏析】忧伤甜美的乡愁
 
离乡背井或许不是多么悲伤的事,对一个少年人来说,或许还带有一种「割断脐带」、「寻求独立」、「认识世界」的既好奇又兴奋的况味。痖弦是河南南阳人,十七岁(一九四九年)逃难到了湖南零陵,就在那里从军,其后随着军队至广州,然后坐惠民轮到台湾。这之前,在老家,他没看过火车,没见过可以「扭耳朵」的灯泡。这番辗转至台,路上什么都见到了,逃难、战争、饥民、死亡,一切的慌乱。等到大致稳定下来后,难免午夜梦回,本来「什么都没有」的老家反而从经验的最底层浮出在所有记忆之上,成了最鲜明的画面。家乡里的情节和人物,影片似的在脑中的萤幕上一遍又一遍地放映、倒带、又放映,直到它们像烙印般烫上了心底那块肉,烫出了眼泪为止。而这就是乡愁。它们是吐也吐不尽的蚕丝,缠住他们的青年、壮年、中年,非得等到他们的鬓毛被岁月催白,既高兴又伤心地回到老家探亲。这样的乡愁竟然是无力可阻挡,没法子伸手叫它暂停的。一九五七年,痖弦离乡八年之后,写下了这首〈红玉米〉。借着「红玉米」的象征和一位近六十岁老人的口吻,暂时舒解他的怀乡之病。
 
乡愁代表时空的隔离,痖弦在这首诗中找到了两个象征物来分别代表「时」与「空」,诗的起首就说:
 
宣统那年的风吹着(代表时间的隔离)
吹着那串红玉米(代表空间的隔离)

用户评价

评分

1. 翻开《风华:痖弦经典诗歌赏析》,我仿佛被卷入了一股时代的洪流,那些曾经在课本上、在网络上零星读到的诗句,在此刻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向我涌来。痖弦的诗,在我看来,从来不是那种轻飘飘、浮于表面的文字游戏,而是带着泥土的芬芳,带着生命的重量,带着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洞察。他的诗歌语言,时而粗粝如石,时而细腻如丝,变化多端,却又浑然一体。我尤其着迷于他对“台湾”这个身份的审视,那种根植于土地的情感,那种对家国故土的眷恋与疏离,被他刻画得淋漓尽致。《红丝绒》中的婉约与哀愁,《歌》中的生命力与呐喊,都让我看到了一个诗人在历史的洪流中,如何寻找自己的定位,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本书不仅仅是诗歌的解读,更像是一场与一位深刻灵魂的对话,我从中看到了人生的况味,看到了历史的纹理,看到了语言的力量。每一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光芒,新的解读角度,这种“越品越有味”的感觉,正是好书的魅力所在。我能感受到作者在解读过程中,对痖弦诗歌的深刻理解和热爱,那种情感的传递,让我更能体会到诗歌本身所蕴含的深意。

评分

3. 读《风华:痖弦经典诗歌赏析》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痖弦的诗歌,有一种“生长”的生命力。它们不像一些精致的雕塑,一次成型,而是像植物一样,在土壤里扎根,向上生长,枝繁叶茂,开出形态各异的花朵。书中对《饥饿的童年》的解读,让我看到了诗人早年生活的艰辛,那种原始的生命冲动,那种对生存的渴望,都凝聚在他的字里行间。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痖弦诗歌语言的分析,他如何巧妙地运用口语化的表达,如何将日常的意象转化为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艺术形象。那些看似朴实无华的词语,在他的笔下,却能激发出巨大的能量,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例如,他对“水”的意象的多次运用,在不同的诗歌中,它既可以是生命的源泉,也可以是时间的流逝,还可以是情感的载体。书中对这些多重意象的梳理,让我对痖弦的诗歌世界有了更宏观的认识,也更深刻地理解了他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独到之处。这本书让我觉得,诗歌并非是高高在上的艺术,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可以触摸、可以感受的。

评分

5. 读《风华:痖弦经典诗歌赏析》,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宝库,每一页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痖弦的诗歌,有一种“生命之歌”的特质,它唱出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唱出了时代的变迁与风云。书中对《报告》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也看到了个体在历史中的渺小与无力。作者的解读,不仅分析了诗歌的文本,更挖掘了诗歌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文化信息。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痖弦诗歌中“讽刺”的运用,那种不动声色的嘲讽,那种直指人心的洞察,让诗歌更具批判性和警醒意义。例如,《论辩》中对“语言”的探讨,就非常有启发性,它让我们反思,我们所说的话,是否真正地传达了我们的思想,是否被无意识地扭曲了。这本书,让我对“理解”有了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看懂字面意思,更是要深入到诗歌的肌理,去感受诗人想要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评分

10. 《风华:痖弦经典诗歌赏析》这本书,让我仿佛进行了一次“自我审视”。痖弦的诗歌,有很多关于“人”的思考,关于人的孤独、人的渺小、人的伟大。书中对《一切》的解读,让我看到了诗人对于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那种对“一切”的迷茫与探寻, resonates deeply within me. 作者的解读,常常能触及我内心深处的情感,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的人生。我从中学习到了,如何去“欣赏”一首诗歌的“人文关怀”,如何去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对人类命运的关切。这本书,让我觉得,痖弦的诗歌,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我们人生旅途中的一面镜子,它映照出我们的喜怒哀乐,映照出我们的困惑与希望。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且每一次都能从中获得启迪的书。

评分

6. 《风华:痖弦经典诗歌赏析》这本书,带给我一种“时间的沉淀感”。痖弦的诗歌,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它们所反映的主题,所表达的情感,跨越了时代,依然能够打动人心。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痖弦诗歌中“女性形象”的解读,那些或温柔、或坚韧、或哀愁的女性,在诗人的笔下,展现出独特的生命力。书中对《神父》的分析,让我看到了诗人对于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他并没有简单地将人物脸谱化,而是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我从中学习到了,如何去欣赏一首诗歌的“耐读性”,如何去体会那些随着时间推移,会展现出不同韵味的艺术品。这本书并非是一次性的阅读体验,而是一本可以反复翻阅、每次都能有所收获的“伴侣”。它让我看到了,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如何能够超越时间的限制,成为永恒的经典。

评分

8. 《风华:痖弦经典诗歌赏析》这本书,给我带来了“语言的震撼”。痖弦的诗歌,语言的力量是毋庸置疑的,他能够用最精炼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情感。书中对《马齿苋》的解读,让我看到了诗人如何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如何将普通的植物赋予诗意的生命。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痖弦诗歌“节奏感”的分析,那些跳跃的音符,那些铿锵的韵律,让诗歌充满了音乐的美感。作者在解读时,还会引用一些诗人的创作手稿或者访谈,这使得解读更加立体和生动。我从中学习到了,如何去“品味”语言,如何去感受语言的韵律和力量。这本书让我觉得,痖弦的诗歌,是对汉语之美的一种极致的展现,他用他的才华,让我们的母语焕发出新的光彩。

评分

4. 《风华:痖弦经典诗歌赏析》这本书,是一次与“经验”的深度对话。痖弦的诗歌,总是带着浓厚的个人经验的印记,他将自己的生命体验,将时代的风雨,都熔铸成文字。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告别》的解读,那是一种告别,也是一种迎接,是一种成熟,也是一种蜕变。作者在解读时,并没有回避诗歌中可能存在的“疼痛”和“迷茫”,反而将其视为诗人成长的一部分。这种坦诚的分析,让我觉得更加真实,也更能引发共鸣。我从书中看到,痖弦的诗歌,一直在探索“存在”的意义,一直在追问“我是谁”这个永恒的哲学命题。他如何在一个动荡的时代里,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对诗歌的解读,更在于它引领我去思考,去审视自己的生活,去体会生命中的种种况味。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沉的理解。

评分

2. 《风华:痖弦经典诗歌赏析》这本书,如同一扇窗,让我窥见了痖弦诗歌世界的辽阔与深邃。我一直以为自己对痖弦的诗歌有所了解,但读了这本书,才发觉自己之前的认识是多么浅薄。书中对每一首诗的解读,都如同剥洋葱一般,层层深入,将诗歌隐藏的意象、象征、典故一一揭示。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痖弦诗歌中“乡愁”的解读,那不仅仅是对地理空间的思念,更是一种文化身份的追寻,一种在异乡的孤寂与挣扎。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诗句,而是将痖弦的创作置于具体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语境中,分析其诗歌的演变轨迹,探讨其艺术手法。读到《在中国棋盘上》时,我被那种宿命感和棋局的隐喻深深打动,书中对这一点的分析,让我对“棋盘”这个意象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游戏,更是人生的舞台,是命运的纠缠。这种解读方式,让原本有些晦涩的诗歌变得鲜活起来,让我能够更直接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激荡。我从中学习到了如何更深入地去阅读一首诗,如何去体会诗歌背后所承载的丰富情感和思想。

评分

9. 读《风华:痖弦经典诗歌赏析》,我感受到了“时代的温度”。痖弦的诗歌,是那个时代的回响,它记录了历史的变迁,也承载了无数人的记忆。书中对《火》的解读,让我看到了诗人对生命的敬畏,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和平的渴望。作者在解读时,会将诗歌与当时的社会事件联系起来,这让诗歌的意义更加凸显。我从中看到了,痖弦的诗歌,不仅仅是个人的抒情,更是时代的见证,是历史的印记。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诗歌与时代”的关系,优秀的诗歌,总是能够与时代发生共振,成为那个时代的精神写照。它让我更加珍惜当下,也更加反思历史。

评分

7. 翻阅《风华:痖弦经典诗歌赏析》,我常常会陷入一种“诗意的沉思”。痖弦的诗歌,有一种“哲学的高度”,它不仅仅是情感的抒发,更是对人生、对世界、对存在的深刻思考。书中对《盐》的解读,让我对“盐”这个意象有了全新的认识,它既是生命的必需品,也是苦难的象征,更是情感的调味剂。作者在解读时,运用了丰富的文学理论,但又不显得枯燥,反而让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我从中看到了,痖弦诗歌中“象征”的运用是多么精妙,那些看似寻常的意象,在他的手中,却能承载起沉重的意义。这本书,让我对“诗歌”这个概念有了更宽广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组合,更是思想的凝结,是情感的升华,是灵魂的触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