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头带背起一座座山:向导背工与巡山员的故事

用头带背起一座座山:向导背工与巡山员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山区生活
  • 向导
  • 背工
  • 巡山员
  • 民俗
  • 口述历史
  • 社会人类学
  • 中国乡村
  • 底层劳动
  • 山区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看着祖先走过的路,他们用背篓、背架,在这个空间活出自己的生活。
用头带背着历史,传承,也背着梦想……,回到自己的家,说出自己的故事。

  二○○○年,作者第一次被带到山林祖居地时,祖居地对他来说还是一个模煳的名词,既不认得山的名字,也不知道有哪些部落,更是第一次听到巡山员、高山向导等名称。断断续续进入山林二十几年的协作生活中,慢慢发现有一群在山上的族人们,用脚走出自己的路,用头带背出自己的生命经验,说出祖先的历史与故事。而他的参与其中,让他的生命有了不一样的体现。开始了解到山对自身的意义,不单是一个空间,还有族群的历史。

  在山林工作的高山向导、背工、巡山员等族人,虽然职位名称不同,相同的是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在祖居地工作。族人们的实际工作情况又是如何呢?人们对这份工作的想像又是什么呢?这些问题在二○一三年前往祖居地马西桑的行程与一群旅人的对话中,产生了小小的疑问。与山林为伍的工作,真的如此浪漫吗?让他兴起撰写有关于族人在传统领域的山林中,真实的工作环境。

  这群唱着歌、穿着猎装的族人,在山林中长期累积的经验,是生态保育与研究幕后的大功臣,也是很多登山朋友们登山筑梦、完梦的推手。

  作者期许自己能像布农族作家田雅各一样「以笔代替猎枪」,来为自己的族群发声,将族群独特文化记载下来。借由写出台湾这一块土地,不一样的人、事、物,让更多人看见高山协作、高山向导、巡山员等高山相关职业故事,了解到有一群人在山林中,努力的工作着、努力的生活着。

本书特色

  ★    主动探究族群文化,并以文字深刻记录走过的路线、部落名、河流,以及山中的故事。
  ★    关注原住民族议题,以民族学科田野调查、历史叙事,记录族群文化以及祖先的历史。
  ★    记录布农族人——拉库拉库溪流域的人文历史
  ★    写出这块土地,不一样的人、事、物。让更多人看见高山协作、高山向导、巡山员等高山相关职业不为人知的故事。

名人推荐

  孙大川 政治大学台文所专任副教授、李根政 地球公民基金会执行长、瓦历斯˙诺干 作家、乜寇.索克鲁曼 作家  真诚推荐

  原来这一段「泪」之路,已经不再是对过去族人命运的悲叹,而是将背工、开路、隘勇线、驻在所、战争、集团移住、碑石、荒废的遗址和记忆,借一块一块石板的堆叠,细细缝合、重建起来。这才是真正历史主体性的确立,最困难却是我们未来必须全力以赴的工作。──孙大川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沙力浪


  花莲县卓溪乡中平Nakahila部落布农族诗人与文学家,书写部落的情感与哀愁。曾经因为念书的关系,离开部落。到桃园念元智中文系,再回到花莲念东华大学民族发展所。这样的经历,开始以书写来记录自己的部落、土地乃至于族群的关怀。目前部落成立「一串小米族语独立出版工作室」,企图出版以族语为主要语言之书籍,并记录部落中耆老的智慧,一点一滴地存系正在消逝中的布农族文化。除了在部落成立工作室,也在传统领域做山屋管理员、高山向导、高山协作的工作,努力的在部落、在山林中生活,并书写。

  文学创作曾获得原住民文学奖、花莲县文学奖、后山文学奖、教育部族语文学奖、台湾文学奖,着有《笛娜的话》、《部落的灯火》《祖居地‧部落‧人》。
 

图书目录

推荐序
作者序

第一篇  用头带背起一座座的山
从头带开始说起
顶着头背带的领路人
背着网袋的勇士
背着铝架的高山背工
穿着制服的原住民巡山员
用头背带背负梦想

第二篇  百年碑情
重回百年前的山林
喀西帕南殉职者之碑
大分事件—殉职者之碑
战死地之碑
唱出歌声,回到石板屋
碑从中来
会说话的碑文

第三篇  泪之路
寻找Banitul的家园
捡拾祖先的石板痕迹
画出石板屋的蓝图
背起一片片的石板
修复石板屋
泪之路上的报战功
重新点燃火苗
在泪之路,用石板屋来说故事
 

图书序言

推荐序

用文学背起山的记忆


  对于原住民来说,最困难的不是法政经济权益的争取,也不是学术发言权的夺回,而是历史主体的重建。这不能由别人来替代,也无法依赖某个个人的努力;它必须是整个群体的共识与觉悟,是一连串长期点滴积累的志业。这一个志业,不单是一种知识的堆砌或建构(就像考古学家、人类学家或历史学家一样),而应该同时是一种民族情感和认同的召唤,是一种血肉和灵魂的赋予。它不完全是理性的,它带动情绪,引发哀痛;但也开启盼望,让我们有新的向往……

  沙力浪的《用头带背起一座座山》,正是这样一种觉悟的实践,它不是向外的宣示,而是向内的充填,让我们有机会摆脱「空心人」的虚无和伪装。沙力浪实践的脚步,依循着三个方向前进。第一篇向导背工与巡山员的故事,引导我们回溯近百年来,族人的山林智慧与生活世界,如何变成别人探索、丈量、规画的对象?而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先祖,又如何从猎人、守护者变成任人指使僱用的工具,在自己的土地上流离,沦为「无名」的存在?更令人伤感的是,沙力浪第二篇的文字,带领我们浏览一块又一块的碑文,每一块碑文背后都是族人的血泪故事。日本殖民帝国的力量往高山森林延伸,道路开凿到哪里,隘勇线就到哪里,驻在所、学校和大砲也跟着深入。劳役的剥削和生存空间的压缩,引发一次又一次的冲突、战斗,碑石虽然是为纪念入侵的「英灵」,却同时也见证了他们的罪行。

  佐久间左马太(总督任期:一九○六–一九一五)武力扫荡为主的五年理蕃计画,全面掌控了中央山脉原住民各个族群及其部落。拉库拉库溪沿线的布农族聚落,面临结构性的变化。随后的集团移住政策,终于成功诱使布农族人从原居地往山下移住,卓溪、卓清、太平、清水、古风等村落即是族人迁徙的结果。旧聚落荒废了,也成了「国有地」;族人的血脉系谱,被新的户籍制度摧毁了。这是背工、巡山员和百年碑石共同指向的命运和结局。沙力浪将它称为「泪之路」(第三篇),应该不是出于浪漫的想像。有趣的是,沙力浪的「泪之路」,是从寻找、重建佳心(kashin)Istasipal家族的Banitul之一座小小的石板屋开始的。与前两篇的笔调和氛围完全不同,沙力浪叙述重建Banitul石板家屋的过程,虽面对内外总总不同的困难和压力,却充满虔敬、耐力和信心。原来这一段「泪」之路,已经不再是对过去族人命运的悲叹,而是将背工、开路、隘勇线、驻在所、战争、集团移住、碑石、荒废的遗址和记忆,借一块一块石板的堆叠,细细缝合、重建起来。这才是真正历史主体性的确立,最困难却是我们未来必须全力以赴的工作。

  写序的这段时间中,刚好是「山海」承办第十届原住民族文学营,四天三夜的活动选在沙力浪的家乡卓溪举办。其中一天是回到佳心石板屋的行程,来到沙力浪这本书的文学现场。沙力浪说,希望我的序能有真实的临场感。

  部落的参访,沙力浪动员了不同家族,就像是重现石板屋修复工程,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来到沙力浪的工作室、中平林道,接送的司机都是参与石板屋重建的工一班。当天来回佳心石板屋之行,有Tamapima的Sauli陪同,在〈泪之路〉那篇文章中,沙力浪提到他在佳心报战功的情形,这次他则负责带领我们回佳心。另一个向导是Istasipal石板家族的成员张纬忠。一路上,两位族人将自己回到祖居地的心路历程与我们分享,引导大家深入中平林道以及佳心旧部落空间以外丰美的历史追寻之路,直接探触到族人重建Banitul旧家屋的渴望、矛盾、虔敬、辛劳、坚忍与最后的喜悦。

  来到石板屋前,张纬忠先进到家屋内,将三石灶bangin起火。张纬忠说这是为了让升起的火烟燻屋内的樑柱,避免蛀虫的侵袭,也让祖灵知道,孩子们回来了。Sauli带领大家向祖灵祭告、献酒、祷祝。回到祖居地,不单单是石板屋的修复,与祖灵和解、对话,重新联结,更是族人最深的盼望。

  站在石板屋前,看着族人一块又一块背上来的石板,垒堆起来,叠成了一座石板屋;而沙力浪的文学敍述,也像一个接一个的记忆堆叠,借文字的缝合,编织成可以感受得到、触摸得到的活的历史意识。

孙大川 Paelabang danapan

作者序

高山协作的背架


  先用一首诗,写给在深山中工作的人,写给书中的高山协作、高山向导、巡山员,这些人的背架里到底装了什么,是装了文化、经济、生命经验?透过这首诗来呈现高山工作者的心情,诗名为〈高山协作的背架〉:

  装进奶粉罐
  一步一步地踏进
  祖先的路
  将婴儿祭的项錬
  放在东谷沙飞
  背着背架
  一路上採集
  玉山蓟、麦门冬、射干
  金线莲、七叶一枝花、梅花、菊花
  帝稚的羽毛
  登上玉山
  背架里
  装进逝去的棒球梦
  梅花鹿般的跳跃
  穿过竹林
  攀上大霸尖山
  背架里
  装着
  细心呵护的
  樱花钩吻鲑
  走向南湖大山
  背架里
  装进一座奖台
  连续登上
  三六○三公尺、三二七九公尺
  三五六四公尺、三六三○公尺
  放在第一百座的山顶上
  请授奖人站在荣耀的顶端
  高山协作的背架
  很高
  高到可装进
  三○○○公尺的百岳大山

  从清朝的背伕、日治的背工、隘勇,当代的高山协作们,会在山上工作的族人,大部分还是以生存为主要诉求,这样才能够温饱家人,才能讲求更深一层的心理、文化层面。在高山工作是一份很辛苦的职业,但是对族人来说,它是一份少有可以留在部落,又可以在传统领域行走的一份工作。透过这份工作看到自己祖先走过的路,族群的历史感自然而然的就加注在自己的身上。或许对在山上工作的人来说,不会把深奥的族群文化、族群认同,轻易说出口。但是这群在山上的族人们,用脚走出自己的路,用头带背出自己的生命经验,说出祖先的历史。

  两千年我第一次被林渊源(Nas Qaisul)大哥带去山上,那时候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进山林。只知道我要回到祖居地,祖居地对来我说是一个很模煳的名词。其他的事情我一概都不知道。进入山林,也不认得山的名字,祖居地有哪些部落,哪些部落名。

  后来,只要大哥在玉山国家公园内的工作,有任务进入山林,都会问我有没有空一起进人山林。就这样断断续续的进入祖居地,接近二十年了。开始了解到山对我的意义,它不单单是一个空间,还有我族群的历史在里面。

  断断续续的进入山林二十几年,我进入了协作的生活中,慢慢的发现,有一群族人,要靠山林生活,要靠山养活全家,这是一份艰苦的工作。我从拉库拉库溪流域空间的书写,慢慢用笔记录高山协作的生活。有时自己也背负重物,担任起高山协作的工作。幸好大哥们,知道我一路上要拍摄、记录,不会分配很重的东西。也因为这样,可以很专心的写下一路上的事物。

  走进山中,靠着大哥们的协助,让我完成了第一篇〈用头带背起一座座山〉,是写给曾经在这群山中工作的族人,日治的阿美族、平埔族隘勇、布农族背工,当代的高山协作、高山向导、巡山员。这群人让山增添了许多故事,而我也参与其中,让我的生命有了不一样的体现。

  由于学业关系,开始专研自己拉库拉库溪流域的历史,对这个空间有一些书写。有些人就会请我当高山向导,让我介绍拉库拉库溪流域的人文历史。但是,我看到的书籍,都是以日本的观点为主。尤其往瓦拉米、大分的路上,都是日本建立的纪念碑。

  幸好在进入山林的过程中,我一直拿着摄影机做记录。我把这些影像,重新整理化为文字。我看着自己跟着林渊源大哥站在历史现象的影像,他站在纪念碑前,说着老人家传给他的口述历史,每一个历史都呈现别于文本的内容。回到山下再找一些耆老,如黄泰山耆老,一句一句的把喀西帕南述说出来。这些文本与口述的交错,形成了第二篇文章〈百年碑情〉,记录着布农族人与日本人的百年悲情。

  最初跟着林渊源大哥上山,我一直抱着很单纯的想法,就是把他走过的路线、部落的地名、河流的名字,山中
的故事,一一的记录下来。有时候,走在古道,走在稜线上,心中会默默的想,当我们这一代族人不走这条路,下一代族人应该没有人会想要来这里,布农族人对这里的空间知识,都可能化为文本。

  退伍之后进入职场,较少去山上,但是只要林渊源大哥问,要不要回祖居地,一定会排除万难跟着上山,尤其是看到大哥逐渐年迈的身躯,想要抓住每一次的机会,希望留住大哥山林知识的只字片语。二○一六年,林渊源大哥走进布农族的mai-asang,布农族美好的国度。我从Qaisul大哥,改叫他为Nas Qaisul。布农语人名加Nas是为亡者。大哥的离去,让我以为山中的一切都即将回归大自然,没有人会再回到祖居地。之后,我发现曾经被大哥带过的协作,开始带自己家族回到祖居地,有人循着大哥的口述,找到自己的家屋,人慢慢的走回去。

  二○一七年,开始接触到家屋修复的工作,让我重新跟高山协作一起工作,一起重建家屋,一起作梦。在传统领域内家屋的修复,是我进入山林中从来没有想过的,尤其这个地方早己被国家画为国家公园和林务局。修复家屋的花莲文化局孟莉,影响她想要进行这件工程的触因是看了两本书,一本是林一宏的拉库拉库溪布农族家屋的调查,另外一本就是我写的硕士论文,探讨拉库拉库溪地名的转变研究。两千年的第一次入山,就是跟着林一宏进入山林,那一次就是林渊源大哥带路,我的硕士论文也是大哥带领我。原来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的启发点。一个人启发另一个人的想法,又推动另一个人的想法,众人的互相影响下,家屋就这样被修复起来。我把这一段修复家屋的过程,写成本书的第三篇文章〈泪之路〉。

  进入山林的这段时间,我曾经这样的认为:怎么可能在传统领域修复家屋。现在,石板屋的修复,让我想像的界线更为宽广,我希望传统领域能重建几栋家屋,连到布农族起源地南投东埔部落。这样可以像其他国家一样,进入八通关越岭道路的山友,可以住进族人所盖的石板屋。山友拜访的同时,就好像走进村落的生活一般。

  我无法想像,这一本书,可以影响多少人,改变多少事。但是我写出了台湾这一块土地,不一样的人、事、物。让更多人看见高山协作、高山向导、巡山员等高山相关职业故事,了解到有一群人在山林中,努力的工作着、努力的生活着。

  感谢山海文化杂志社每年持续举办台湾原住民文学奖,如果没有文学奖的激励,几乎没时间把手边的田野资料,整理成这三篇文章。这三篇都是因为参与了山海举办的文学奖,才能让这些文章得以呈现。

  ■〈用头带背起一座座山──向导背工与巡山员的故事〉,得到二○一三年台湾原住民族文学奖──报导文学。
  ■〈百年碑情〉,得到二○一五年台湾原住民族文学奖──报导文学。
  ■〈泪之路〉,得到二○一八台湾原住民族文学奖──报导文学。

  最后将本书献给在佳心工寮,因病身故的工班班长陈中正大哥(Bade)、教我编头带的黄泰山耆老(Nas Bisazi Naqaisulan)、带领我回到祖居地Mai-asang的林渊源大哥(Nas Qaisul Istasipal),还有卓溪乡高山协作资历最早的林启南阿公(Nas Laung Istasipal),也在这本书成书前,离开人世。虽然你们回到天上的Mai-asang,但是你们的故事,丰富了这一本书。

图书试读

从头带开始说起

我们布农族的祖先,运送物品都是以人力搬运,所以制作很多器具来做背负的工作。像是背架(patakan),一种用木头制作的背负支架,侧面看起来是L型的背架,类似后来由登山用品社引入的大铝架背包的构造;还有背篓(palangan)、密封背篓(palangan qaibi)、网袋(davaz)、女用网袋(sivazu),这些都是布农族人重要的背负工具,大都是採用斜纹编法或六角编法编制而成的。

这些背负工具,不能缺少两个附属物件──肩背带(vaki)和头背带(tinaqis)。利用这两个藤编物品的附属物件,就会形成两种不同的搬运方式,双肩背负及头额顶法。双肩背负是将物品装置在搬运工具,将一对背带套在双肩,靠在背上搬运;头额顶载法则是将一条头背带顶载于前额,以头部力量撑住,将背篓等背负工具靠额头搬运。

所以用肩背带的时机,是我们背负的物品,重量没有那么重时,就可以使用肩背带。我们称双肩背负这个动作为vakilun。背负的东西比较重时,就用头背带,我们称用额头顶重物这个动作为patinbunguan。

肩背带通常是背负较短的行程,例如从家园附近的耕地,背一些农作物。头背带则是东西较重,背负的行程也比较远,例如从猎场背负猎物,头背带可以让族人在背负重物时走得比较久。我们就从头背带开始写起,因为我们讨论的高山协作,都是背负重物,并且要走较长程的登山路线。

二○○○年的日治八通关越岭道路调查之行,从东埔走到南安部落。在离开大分的那一刻,〈背负重物传讯歌〉(matin lumaq)的音律,缓缓地由领路人林渊源的腹中升开、凝聚,流洩至脣齿,振颤、共鸣、回响,清澈的歌声,一声声回盪在大分的山谷间。

头上包着毛巾,额头戴着头背带,脚穿塑胶雨鞋、肩上背着「铁架配米袋」搭凑的登山背包。在这一身的装扮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头背带,以前的族人就用头背带背负重物,现在很多背工则使用L型大铝架搭配头背带,来减少肩膀的负担。早期头背带使用的是黄藤皮编织,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材料的取得方便性,已经渐渐改採用打包带来作编织,头背带的编织方式虽然各族有所不同,但是编法主要以斜纹编法,戴在头顶上,也很像头上的装饰品,煞是好看。

用户评价

评分

《用头带背起一座座山:向导背工与巡山员的故事》这个书名,让我有种莫名的感动。它不仅仅是一个书名,更像是一种宣言,一种对劳动者的致敬,对山林的赞美。我一直觉得,台湾的山林,是这片土地最宝贵的财富,而守护和经营这片山林的人们,更是我们最应该关注和铭记的群体。 “向导背工”,光是听起来,就充满了画面感。我脑海中会浮现出,在崇山峻岭之中,一个身影,用头带绑着沉重的背包,缓慢而坚定地向上攀登。他不仅仅是在搬运物品,更是在传递信息,是在连接山外的世界和山内的生活。我好奇,他们的脚下,是否也踏着先辈的足迹?他们的心中,又承载着怎样的山林传说? “巡山员”,这个身份更是让我肃然起敬。他们是山林的眼睛,是自然的卫士。在寂静的山林中,他们默默地巡逻,用自己的双脚丈量着每一寸土地,用自己的警惕守护着这片绿色。我希望书中能够描绘出他们面对的挑战,例如恶劣的天气、潜在的危险,以及他们如何凭借经验和智慧,化解危机。 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精神的朝圣。我希望作者能够用真挚的笔触,展现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人物,他们身上所蕴含的,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生命的坚韧。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台湾的山林文化,更真切地感受到那些在山林深处,默默奉献的身影。

评分

读到《用头带背起一座座山》这个名字,我的思绪立刻飘回了童年时期,我居住的乡下,虽然不是高山,但也有连绵的丘陵和茂密的竹林。那时候,邻居家的阿伯常常上山去砍柴,他就是用一根粗麻绳,套在头上,再绑住一大捆柴火,就那样一步一步地往家挑。他总是满头大汗,脸上布满风霜,但眼神里却透着一种踏实和坚韧。这本书的书名,不经意间勾起了我对于这种“力与美”的联想。 “用头带背起一座座山”,这简直是一种诗意的隐喻。山,在台湾人的心中,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象征,代表着挑战、毅力,也代表着家园和守护。而“背起”这两个字,则将这种精神层面的意义,落实到了最原始、最直接的物理劳动之中。我常常在想,当一个向导背工,或者一个巡山员,在清晨出发,迎着朝阳,踏上陌生的山径时,他们的心中会是怎样的感受?是肩上沉甸甸的重量,还是心中那份对自然的敬畏,又或是对家人的责任? 这本书,让我有机会去想象,去感受,去理解那些我们平日里可能忽略的、在山林中默默耕耘的身影。我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他们不仅仅是体力上的付出,更要有他们的情感、他们的智慧,以及他们与这片土地之间,那种如同血脉相连的深厚情感。我希望读到的是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汗水,他们的笑容,他们的沉默,以及他们眼中的那片属于他们自己的,无垠的山林。

评分

《用头带背起一座座山》这个书名,就如同一个古老的山歌,带着一种质朴而深沉的力量,让我心生向往。我从小就对台湾的山林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总觉得那是一片充满故事和生命力的土地。而“向导背工”和“巡山员”,这两个身份,对我而言,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让我不禁想要去探究他们的生活。 “背工”,这个词语,在现代社会似乎有些遥远,但它却承载着一种最原始、最纯粹的劳动。想象一下,用头带将重担牢牢地固定在头上,然后靠着全身的力量,一步一步地攀登崎岖的山路,这需要多么强大的毅力和体魄?我常常在爬山时,感受到自己背包的重量,而那些背工,他们所承受的,无疑是数倍甚至数十倍的重担。这本书,让我有机会去理解,这种辛劳背后,是怎样的生活压力,怎样的责任担当。 “巡山员”,则更像是一位沉默的守护者。他们是山林的眼睛,在寂静的无人之境,默默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我好奇,他们是如何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他们是否能听懂风的声音,是否能读懂树的语言?他们如何应对山林中的各种危险?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他们与大自然之间,那种超越物质层面的深厚情感,那种如同兄弟般的羁绊。 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把钥匙,让我有机会打开一扇通往台湾山林深处的大门,去认识那些隐藏在壮丽景色背后的,最真实、最动人的生命。我期待,透过作者的笔触,能够感受到那些头带上的汗水,感受到那些脚下的泥土,感受到那些眼中闪烁着的山林光芒。

评分

《用头带背起一座座山》这个书名,真的很有共鸣。我曾经在花莲住过一段时间,经常可以看到一些阿美族的叔叔们,他们就那样用头带,背着收获满满的农作物,走在蜿蜒的山路上。那种场景,至今仍然让我印象深刻,也让我对这种古老的劳动方式充满了敬意。 “向导背工”,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种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他们是山林的行者,他们了解每一条山路,熟悉每一处水源,懂得如何与大自然沟通。我常常在想,当他们背负重物,一步一步攀登时,他们的心中在想些什么?是家人的期望,还是对自然的敬畏?是生活的艰辛,还是对山林的热爱?这本书,让我有机会去探寻这些答案。 “巡山员”,更是让我觉得他们是山林中最沉默的英雄。他们是环境的监测者,是生态的守护者。我好奇,他们是如何在这种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和专业性?他们是否会遇到危险,例如猛兽或者恶劣的天气?他们如何处理遇到的各种情况?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他们不仅仅是工作的执行者,更是对这片土地深怀感情的守护者。 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关于“背”和“巡”,更是关于“人”与“山”的故事。我期待,作者能够用细腻的笔触,捕捉到那些最真实的瞬间,那些最动人的情感,那些最深刻的哲学。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台湾的山林文化,更真切地感受到,那些在山林中默默奉献的人们,他们身上所散发出的,那份原始而又纯粹的生命力量。

评分

《用头带背起一座座山》这个书名,瞬间就抓住我的眼球了。我是一个非常喜欢徒步登山的人,平时有空就会往山上跑,去感受台湾山林的壮丽和宁静。但每次爬山,虽然也会感到疲惫,但毕竟是轻松的体验,而且有清晰的山径和完善的指示牌。我常常在想,那些真正生活在山林里,或者靠山林吃饭的人,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向导背工”和“巡山员”,这两个身份,对我来说,充满了神秘感和一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我总是想象,那些背工,他们要用什么样的技巧,才能将沉重的货物,甚至是帐篷、食物,安全地运送到人迹罕至的营地?他们的体力究竟有多强?他们的经验又有多丰富?而巡山员,我更是觉得他们是山林的守护神。他们要时刻警惕山火,要了解各种动植物的习性,要应对突发的山难,还要为登山者提供必要的帮助。 这本书,我期盼着它能带我进入一个我之前只能远远观望的世界。我希望看到那些真实的、鲜活的人物,他们不仅仅是职业的符号,更是有血有肉的个体,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着自己的生活哲学。我希望能够通过文字,感受到他们肩上的重担,感受到他们脚下的泥土,感受到他们眼中对山林的深情。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进入台湾山林深处的精神旅行,一次与那些“山林之子”的心灵对话。

评分

这本《用头带背起一座座山:向导背工与巡山员的故事》,光是书名就让人心生敬意。我一直对台湾山林充满情感,尤其是那些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的人们。我常常在想,当我们享受着山林的美景时,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份宁静背后有多少辛劳与汗水?书中的“向导背工”和“巡山员”这两个身份,对我来说,不仅仅是职业,更是一种与自然深刻连接的方式。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电影《赛德克·巴莱》里,那些身手矫健、与山林融为一体的猎人形象,虽然那是历史的映照,但却让我对那些生活在山林里、依赖山林的人们有了更深的想象。 尤其“背工”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一种古朴的重量感。在现代社会,我们习惯了机械化和科技带来的便利,但山林中,许多地方仍然需要人力来克服。想象一下,将沉重的物资,或是供给,用一根头带,靠着肩膀和颈部的力量,一步一步地攀登崎岖的山路。这需要何等的毅力、体力和对地形的熟悉?我记得我曾走过一些比较难的山径,即使只是背包,也已经让我的肩膀酸痛不已,更何况是那些背负着更大重量的人们。他们不仅是体力上的劳作者,更是山林的“运输动脉”,是连接外部世界和隐秘山林的桥梁。这本书,让我有机会窥探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艰辛,也品味他们与山林之间那份不易言说的羁绊。我很好奇,他们是否也像电影里的角色一样,有着属于自己的山林故事,有着对自然的独特理解和敬畏。

评分

《用头带背起一座座山》这个书名,有一种朴实而又充满力量的美感,让我立刻联想到台湾山林那坚韧不拔的生命力。我平时就很喜欢看纪录片,尤其是关于自然和人文的。我常常会被那些在艰苦环境中,凭借双手和智慧生存下来的人们所打动,而这本书的主角,无疑就是这样的典范。 “背工”和“巡山员”,这两个词语,在我的认知里,带着一种古老而又现代的意味。古老,是因为这种依靠体力和经验的劳作方式,在工业化社会中已经越来越少见;现代,是因为在高科技依旧无法完全触及的山区,他们的存在依然至关重要。我常常在想,他们如何能做到,用一根头带,就能支撑起一座山的重量?这背后,一定有着无数的汗水、经验的积累,以及对身体极限的挑战。 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开这些神秘的面纱。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描述他们的工作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够展现他们作为“人”的丰富性。他们的梦想是什么?他们的家庭生活是怎样的?他们如何看待自然?他们是否有自己的语言和歌谣来表达对山的感情?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台湾山林的生态,更真切地感受那些在山林中生活的人们,他们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以及他们身上所散发出的,那种原始而又纯粹的生命力量。

评分

《用头带背起一座座山》这个书名,很有画面感,也很有故事性。光是听到这个名字,我脑海里就浮现出一些画面,可能是山林里的清晨,雾气朦胧,然后就有一个身影,用一根头带,背着很多东西,慢慢地向上走。这是一种很原始、很坚韧的形象,让我对书中内容充满了好奇。 我是一个喜欢登山的人,虽然我爬山的技术不算高,但每次去台湾的山里,我都会被那里的景色所震撼。但是,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一个表面的美丽,背后隐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付出。这本书的主角,“向导背工”和“巡山员”,正是这些幕后英雄。 “背工”,我总觉得这是一个很有分量的职业。他们用自己的身体,去承担很多东西,去连接山林和外界。我很好奇,他们是如何做到的?他们有没有一些特殊的技巧?他们背负的,到底是什么?是食物、是装备,还是更重要的东西?而“巡山员”,更是让我觉得很了不起。他们就像是山林的守护者,时刻注意着山里的情况,保证山林的生态平衡。我希望这本书能告诉我,他们是如何工作的,他们有什么样的责任,他们又经历了什么。 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次深入了解台湾山林的机会。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更深切地感受到,台湾的山林文化,以及那些生活在山林里的人们,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和奉献。我期待,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关于生命、关于自然、关于劳动的思考。

评分

听到《用头带背起一座座山:向导背工与巡山员的故事》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涌现出一幅幅画面。首先是那根弯曲的,布满汗渍的头带,它承载的不仅仅是货物,更是生活的重量,是家庭的希望。然后是那崎岖的山路,蜿蜒盘旋,仿佛一条巨龙横卧在群山之间。而在这条路上,有那些身影,他们用最原始、最坚韧的方式,与山林对话,与命运抗争。 我一直对那些在幕后默默付出的人们充满敬意,而这本书的主角,无疑就是这样的群体。他们不像明星那样光鲜亮丽,也不像科学家那样受到瞩目,但他们的存在,却是许多美好事物的基石。没有背工,许多高山上的物资无法运送,许多登山者的梦想无法实现。没有巡山员,我们的山林可能早已饱受摧残,危机四伏。 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以怎样的视角来讲述他们的故事?是宏大的叙事,还是细腻的描写?是侧重于他们的辛劳,还是挖掘他们内心的世界?我更期待的是,作者能够捕捉到他们身上的那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命力,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他们对于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扇窗,让我有机会窥视那些隐藏在壮丽山景背后的,更为真实和动人的生命轨迹。

评分

《用头带背起一座座山:向导背工与巡山员的故事》,这个书名,一听就让人肃然起敬,也让我想到很多关于台湾山林的故事。我本身就很喜欢大自然,也喜欢去台湾的山里面走一走,感受那里的空气和风景。但是,每次看到那些壮丽的山景,我总会忍不住想,在这背后,一定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向导背工”,这个词语,对我来说,充满了力量和神秘感。我想象着,那些背工,他们是如何用一根简单的头带,就能背起那么沉重的货物,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这不仅仅是体力上的挑战,更是对意志力的一种考验。他们是连接山林和外界的重要纽带,他们身上承载着的是责任和使命。我好奇,他们是如何练就如此惊人的体魄和毅力的?他们的生活中,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 “巡山员”,更是让我觉得他们是山林的守护神。他们默默地在山林里巡逻,保护着这片宝贵的自然资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描绘出,他们是如何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他们是如何应对山林中的各种突发情况,以及他们对这片土地所怀有的深厚情感。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台湾山林的生态系统,更真切地感受到那些在山林中默默付出的人们。 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台湾山林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生命故事。我期待,作者能够用最真挚的笔触,展现这些平凡而伟大的角色,他们的汗水,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坚韧,以及他们身上所散发出的,那份与自然共生的生命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