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魔的背影:五十起连环谋杀与性侵悬案、纵跨六百公里的犯案足迹、尘封三十年的谜团线索,一个调查记者的不懈追寻,带来揭露「金州杀手」真面目的破案曙光

恶魔的背影:五十起连环谋杀与性侵悬案、纵跨六百公里的犯案足迹、尘封三十年的谜团线索,一个调查记者的不懈追寻,带来揭露「金州杀手」真面目的破案曙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ichelle McNamara
图书标签:
  • 犯罪纪实
  • 连环杀手
  • 真实犯罪
  • 调查记者
  • 金州杀手
  • 悬疑
  • 推理
  • 美国犯罪
  • 性侵
  • 谋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震惊全美的真实故事、追索迟来正义的悬案调查实录
半生逍遥法外的连环杀手,紧随这本书的出版而落网……


★Goodreads读者票选2018年度最佳非虚构书籍
★纽约时报排行榜冠军
★亚马逊网路书店TOP 10畅销书
★HBO改编电视影集拍摄中

金州杀手,加州郊区家庭的噩梦,
强暴五十名女性、袭击六对夫妇、谋杀十余人,
大胆向警方预告犯案、时隔二十年后仍电话骚扰倖存者。
他总是能在暗夜中顺利逃逸,只留下模煳的背影,
却在这本罪案调查报导出版后两个月落网……


一九七○至八○年代的加州,一名神祕歹徒多次闯入郊区民宅,兇残的手法导致当时人心惶惶:他潜入屋内,先将男主人綑绑,然后强暴女主人,随手抓取钝器将受害者双双捶打至死,并在屋内翻箱倒柜、享用厨房里的饮食,彷彿想要将目标家庭里的一切都据为己有。他无视执法机关的搜捕行动,甚至在作案前向当地警局发出预告,而部分倖存的女性受害者,在事发后多年仍接到他的骚扰恐吓电话。

尽管他的行径如此大胆、留下诸多物证,仍然肆虐十年之久,没有被捕,只是神祕地销声匿迹。

这位「金州杀手」的悬案,让着迷于犯罪调查的业余记者蜜雪儿‧麦纳玛拉印象深刻,她调阅了数千页的警方报告、访问倖存的受害者、目击者与遗族,撰写成这本详尽深入且充满可读性的调查报导,不只重现了连环杀手的狂妄与残暴,更以群像剧般的手法、充满同理的笔调,描绘多位被害人与家属的悲剧时刻:甫从警校毕业的菜鸟警察,在蒐证后强忍悲痛替哥哥清理大嫂的命案现场;老父亲坚持为横死的儿子讨回公道,却在新鑑识技术诞生前含恨离世;案发前一天激烈争吵的单亲妈妈与青少女,天人永隔之后再也没有机会对彼此道歉……

麦纳玛拉除了写实记录案件始末,也从鑑识科学发展、社会变迁、警政程序的面向,探讨这一系列案件为何长期无法侦破,且远不如「黄道带杀手」、「BTK杀手」等同时期的连续杀人犯般广受关注。但她不幸在写作计画完成前过世,她的手稿由调查伙伴整理,并补齐地理剖绘资料和关系人的追踪联络结果。这部遗作出版之后两个月,加州警方宣布金州杀手落网,多家媒体提及麦纳玛拉长期的调查报导间接帮助了破案。

※收录案件相关照片与地图
※特别附录:《沙加缅度新闻评论》破案后续报导


美国推理文坛焦点瞩目

☆爱伦坡奖最佳犯罪实录入围

☆安东尼奖最佳评论与纪实类书籍入围

☆「跨越类型的杰作。充满推进力、令人欲罢不能……这本书的独特,在于它探讨了两种形式的执迷,一种属于光明、一种则是黑暗。金州杀手是黑暗的那一半;而麦纳玛拉是光明的那一半。这趟旅程同时深入了两者的心灵,一方病态异常,另一方则聪慧坚定。」──史蒂芬‧金

☆「少有作者能够为几十载历史的陈年旧案重新赋予生命力,麦纳玛拉不只成功让金州杀手案的始末跃然纸上,更是带着人性关怀、深刻洞见与优雅态度而写。这是真实罪案报导的极致。」──麦可‧康纳利

☆「终极而言,这本书不只是关于金州杀手的案件──它也为一名女子丰饶繁复的智识与开阔博爱的心灵留下了肖像。它更不遗余力地探索了往往被忽略的环节:我们──特别是女性──与犯罪案件之间真实的共感连结。」──梅根‧亚伯特


传媒年度话题选书

☆《出版人週刊》年度好书

☆《华盛顿邮报》、《西雅图时报》年度选书

☆纽约公共图书馆、芝加哥公共图书馆年度好书

☆亚马逊网路书店、邦诺书店年度推荐书

☆NPR、《娱乐週刊》、《洛杉矶时报》书评专栏推荐

☆Bustle、Crime Reads、Book Riot网站编辑推荐年度好书


冬阳(推理评论者)、
卧斧(文字工作者)、
柯映安(作家)、
马欣(作家)、
陈国伟(中兴大学台湾文学与跨国文化所副教授)、
黄彦樵(编剧)、
黑咖啡聊美剧(超人气美剧部落客)、
路那(推理评论家)、
刘韦廷(文字工作者)、
龙猫大王通信
──好评推荐

「几乎可与『邪恶』划上等号、绰号『金州杀手』的残酷犯罪者,他毫无预警地出现,却又突然间销声匿迹,留下性侵、窃盗、杀人等令人惊骇的罪行,成为美国加州百姓夜不得宁的梦魇。《恶魔的背影》作者蜜雪儿.麦纳玛拉凭借着身为记者的调查专业,孜孜矻矻地记录下每一起事件的线索细节、每一个身陷其中的人物的心境与行动,逐渐拼凑出真凶的样貌。这种执着不是为了腥羶猎奇,而是为诸多受害、破碎的家庭寻回正义,并提醒这个社会为下一次遇上的狡诈凶手预作防备。这是『真实犯罪』写作最重要的本质,也是这本书带给读者最具震撼力的冲击。」──冬阳

「为一揭『金州杀手』真面目,作者蜜雪儿蒐集杀手一路遗留的大小线索,拼凑出连环震惊社会的杀人兇手模样。蜜雪儿以女性特有的慧黠洞察,描绘出兇手犯案轮廓与行兇心理,同时也细致地写出受害家属、乃至整个社会在连环杀人事件中煎熬推至疯狂的图像。视角独特,值得一读。」──柯映安

「日以继夜、废寝忘食、析毫剖釐、按图索骥,就是为了填满那张藏在黑暗深处的空白面容。这串悬案、这只人魔、这段历史,麦纳玛拉下笔信手拈来却充满渲染力,流露一股纯粹的热诚。在亲笔完成的有限篇幅中,她泰然自若地在犯罪纪实、作家心路和亲密家事间穿梭,叙事精准而俐落、写情饱满而感性、每一幕景、每一个人都跃然纸上。」──黄彦樵

「身兼编剧与调查记者的蜜雪儿,以快节奏的流畅笔法,将这起横跨30年的连续『金州杀手』悬案,用犯罪小说的编写方式原汁原味地呈现!案件庞大错综复杂,但在作者的巧手之下,每个罪案场景都充满视觉冲击力,每一位参与调查的人都是血色饱满的角色,完全超越纪实文学给人的严肃印象,让人可以同时享受悬疑刺激的剧情与真实还原的震撼!」──黑咖啡聊美剧

「《恶魔的背影》是一本令人印象深刻的犯罪实录作品,在展现出金州杀手犯下的案件有多么骇人的同时,也让人看见作者对于真相与正义的好奇及执迷。若是再加上本书出版不久后的突破性案情发展,则更让人为这一切感到既欣慰又叹息。欣慰的是正义或许终有机会得以伸张,叹息的,则是在通往真相的漫长路上,似乎总是有着太多太多的缺憾了。」──刘韦廷

「『我在女儿的游戏室中追缉连续杀人犯』,这是一句多么引人入胜的开场白,彷彿是一场奇幻冒险的开端,《恶魔的背影》的确是冒险,却是追查真实连续杀人犯的冒险,还是一位专职妈妈的业余冒险。近年真实刑案纪录片大行其道,原因在于人人都有破案慾望:追寻线索、釐清谜团、搞清楚到底是谁下的手?人人都想成为柯南,包括地方妈妈也是,但就像最伟大的侦探小说一样,最迷人之处永远不是找出凶手真身,是跌跌撞撞的侦探身影──这个坐在女儿洋娃娃旁追查三十年悬案的妈妈身影,鲜明又令人激动。」──龙猫大王通信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蜜雪儿‧麦纳玛拉Michelle McNamara
1970-2016
编剧、记者、真实犯罪报导作家。她生长于伊利诺州橡树园的爱尔兰裔家庭,童年时期,一名年轻女性邻居死于谋杀,凶手未曾落网。麦纳玛拉对此事难以忘怀,从而开始阅读与研究各种犯罪案件资料。她取得明尼苏达大学的创意写作硕士学位之后,移居洛杉矶从事影视编剧,但依旧对罪案报导维持强烈的兴趣。二○○六年,她创设了「真实犯罪日记(True Crime Diary)」网站,专门整理报导鲜为人知的罪案与未解悬案。
二○一三年前后,她注意到包含五十余起凶杀及性侵的「金州杀手」悬案,陆续将她的调查报导刊载于《洛杉矶杂志》,为这一连串发生于三十多年前的尘封旧案重新争取到大众的关注。
二○一六年,麦纳玛拉撰写《恶魔的背影》期间,因冠状动脉疾病及服药不慎而骤逝,遗稿由她的丈夫派顿‧奥斯华(Patton Oswald)、以及调查伙伴比利‧詹森(Billy Jensen)与保罗‧海因斯(Paul Haynes)整理成书。
本书在美国出版的两个月后,加州警方逮捕了真名为乔瑟夫‧詹姆斯‧迪安杰罗(Joseph James DeAngelo)的「金州杀手」,多家中、英文媒体在报导中提及麦纳玛拉长期的追踪调查间接帮助了破案。

译者简介

林琳
淡江大学英文系毕。
伪台北人,浮沉出版业。
喜欢推理小说,爱看的影集大多有尸体。

图书目录

时间轴地图  6
人物列表  9
导读  吉莉安.弗琳  13
前言  19

第一部分
尔湾,一九八一  27
达纳角,一九八○   39
好莱坞,二○○九  47
橡树园  51
沙加缅度,一九七六─一九七七  77
维塞利亚  113
橘郡,一九九六  127
尔湾,一九八六  137
文图拉,一九八○  149
戈利塔,一九七九  157
戈利塔,一九八一  165
橘郡,二○○○  185
康特拉科斯塔,一九九七  193

第二部分
二○一二,沙加缅度  207
东沙加缅度,二○一二  217
袖扣之终章  227
洛杉矶,二○一二  231
康特拉科斯塔,二○一三  237
康科德  237
圣拉蒙  251
丹维尔  260
核桃溪  279
戴维斯  287
弗雷德.雷  303
那个人  309
洛杉矶,二○一四  323
沙加缅度,二○一四  327
沙加缅度,一九七八  331

第三部分(比利.詹森与保罗.海因斯撰写)  333

后记  371

终曲:给一名老人的信  377

附记  285

追缉连环杀手:一名女子执迷追寻金州杀手的迷人调查史  289

图书序言

   在金州杀手之前,有一个女孩,蜜雪儿会告诉你关于那女孩的一切:那个女孩在快乐街上被拖进暗巷谋杀,像垃圾一样遭人弃置原地;那个女孩是个二十几岁的妙龄女子,在伊利诺州的橡树园遭到杀害,距离蜜雪儿长大的繁忙爱尔兰裔家庭只有几个街区距离。
  六个孩子中排行最小的蜜雪儿在自己的日记签下「蜜雪儿,一位作家」的字样,她说,那桩谋杀点燃了她对真实罪案的兴趣。
  如果有可能,我们一定会成为最佳(可能也是最怪)拍档。在同个时期,当时年少的我住在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我也是个胸怀大志的作家。虽然在我的日记上,我给自己的称号傲慢了些:吉莉安大师。我跟蜜雪儿一样,在一个爱尔兰裔大家庭里长大,就读天主教学校,透过黑暗事件培养脑中幻想。我十二岁时读了楚门.柯波帝的《冷血》(In Cold Blood),是买很便宜的二手书,而这本书开启了我对罪案实录一辈子的迷恋。
  我热爱阅读罪案实录,但不免注意到一个事实:作为这样的读者,我是在主动地选择消费他人的悲剧。只要是负责任的消费者,就该尽量对自己做出的选择小心谨慎。因此我只读最好的:也就是那些不畏艰难、见解精辟而充满人性的作者。
  所以发现蜜雪儿是必然的事。
  我一直都认为,伟大的罪案实录作家,最被轻忽的一面便是人性。蜜雪儿.麦纳玛拉有着不可思议的能力。她不只能探进凶手的心灵,还能透彻看穿那些追捕杀人犯的警察、惨遭摧残的受害者,以及一长串留在世上为他们哀掉的亲友。长大成人之后,我成为她那出色网站──真实犯罪日记──的常客。「妳应该给她留个言啊。」我丈夫会这么鼓励我。她出身芝加哥,而我现居芝加哥;我们都身为人母,而且都花了有害健康的大量时间翻看人性黑暗不堪的一面。
  我拒绝了丈夫的鼓励──我想,我距离见到蜜雪儿最接近的一刻,就是在新书活动时跟她的一个阿姨自我介绍──她借给我她的手机,我传简讯给蜜雪儿,写了一些很不像作家会写的话,例如「妳真是超级酷的!!!」
  事实是,我其实不太确定自己想不想见到这位作家──我觉得自己逊色于她。我做的事情是创造角色,而她得爬梳真实事件;故事带着她去哪里,她就去哪里。她必须取信于那些警戒又疲倦的调查人员,翻过堆积如山的文件,因为最关键的情报可能就在其中。此外,还要说服悲痛的被害人亲友再次挑开旧伤口。
  她以独有的优雅自得,成功做到这一切。她在夜晚家人熟睡时写作,在到处散落女儿劳作纸的房间以蜡笔潦草记下加州刑法条文。
 我狂热地蒐集众多凶手的资料,但在蜜雪儿开始写那位被她封为金州杀手的凶嫌带来的梦魇以前,我没注意过这个人。此人在七○至八○年代的加州犯下五十起性侵害案件,以及至少十起谋杀。这是数十年的悬案,目击证人和受害者早已迁居、过世或继续前进。此案包含多个辖区──南加州与北加州都有──并有大量未得到D N A帮助或实验室分析的犯罪档案。没有多少作家愿意扛起这种重担,有能力把这件事做好的更是少之又少。
  蜜雪儿追查此案时顽强不屈的精神令人吃惊。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她在奥勒冈一个旧物店铺网站追踪到了一对袖扣。那是一九七七年于史托克顿犯罪现场被偷走的。但她不只做了这件事,还可以告诉你,首字母是「N」的「男性名字」在三○和四○年代相对少见──这是袖扣的原主人最可能出生的年代──在前一百名中只出现那么一次。我要提醒你,这甚至不是指向凶手的线索,而是凶手偷的袖扣。针对特定物品细节做出这样的投入是相当特别的。蜜雪儿这么写道:「有一次,我花了一整个下午,尽可能搜查一九七二年里约美国高中水球社社员的相关线索。因为在年鑑照片中,他虽然瘦瘦的,却有一双粗壮的小腿」──这是金州杀手可能的身体特征之一。
  若花了这么多血汗、收集到这么多线索,有很多作者容易迷失在细节中──统计数字和资讯往往使人性遭到无视,让辛苦付出的研究者忽略了生命中的微小美好。
  但《恶魔的背影》是一本文字优美的调查报告书,更甚,它同时也是时间、空间与人的快照相片。加州那些将橘子园一一吞没的社区,蜜雪儿为其赋予灵魂,玻璃如镜的新建设让受害者彷彿成为惊悚片中的第一主角。长年隐于山脉阴影的小镇每年甦醒一次,因有上千只出来找配偶、四处乱窜的狼蛛。还有人──我的天啊,那些人──怀抱希望的前嬉皮、努力生活的新婚夫妻;母亲和正值青春期的女儿起争执──为了自由、责任还有一件泳衣──却浑然无觉那是她们最后的对话。
  我从一开头就被吸引,蜜雪儿似乎也一样。多年来,她为了追踪金州杀手,到头来却为自己造成严重的伤害──「我的喉中永远堵着那声尖叫。」
  蜜雪儿没能完成这本了不起的书,就在四十六岁时于睡梦中过世。你可以看到与她共事的人所做的案件纪录,但金州杀手的身分──也就是所谓真凶──依旧是个谜。他的身分对我而言一点也不重要。我希望他被逮到;我不在乎他是谁。看见那人的脸可说是极度反高潮,如果再加上名字更犹有过之。我们都知道他干了什么,再多资讯──任何资讯──都不免显得平凡无奇、相形失色──甚至可说陈腐老套──「我母亲很残酷、我恨女人、我从没有过家庭……」诸如此类的。我想多了解一些更真实、更完整的人,而不只是人性的肮脏碎片。
  我想多知道跟蜜雪儿有关的一切。当我看着她娓娓道来自己持续搜索这名虚幻男子的过程,发现自己不禁也寻觅起我景仰的作者的蛛丝马迹。这个让我深深相信、跟着她走进这噩梦的女人到底是谁?她是什么样的人?她因为什么而变成现在的模样?是什么给了她如此的优雅美善?在某个夏日,我发现自己从我在芝加哥的家开了二十分钟到橡树园,来到「那个女孩」陈尸的巷子,作家蜜雪儿也是在那儿听到召唤她的声音。而直到我去到那里,问着自己为什么来,我才明白:因为我也踏上了我自己的搜索之路,去追寻这个追寻黑暗的伟大猎人。

──吉莉安.弗琳

图书试读

保罗.霍尔斯和我约好早上九点在旅馆外头接我,他要为我做一次康特拉科斯塔各犯罪现场的导览。早晨时分,温度已达华氏八十几度,在东湾一年中最热的月分,可说是极度高温的一天。一辆银色的Taurus准时开到,一名打扮俐落、短金发、有些许夏晒痕迹的男子下了车,喊了我的名字。我从没亲眼见过霍尔斯。在我们最近的一次电话交谈,他愉快地抱怨自家养的年幼黄金猎犬让他晚上睡不好觉,但他看起来彷彿这辈子活得无忧无虑。霍尔斯约五十几岁,面貌沉稳,随和好相处,走路姿态很像赛马骑师。他笑起来很暖,与我相握的手劲强而有力。接下来八个小时,我们都在谈强暴和谋杀。
 
当然,技术上霍尔斯不是警察;他是犯罪学家,是该郡治安官犯罪实验室的主管。但我已和警察混在一起太久,他让我想起那些人――我说的警察特别指警探。跟他们混了够久以后,我在这些警探身上注意到一些事。他们闻起来都有些许肥皂味。我没碰过头发油腻的警探。他们擅长与人眼神接触,气场之强,着实令人羡慕。他们不会採取嘲讽语调,玩弄词藻让他们不自在。如果是高手,会制造出长长的对话空档,让你自己去补满;这是一种问话技巧。在我说出一些令我懊悔不已的闲扯后,深刻体会被人套出所有实情有多容易。他们的表情缺乏变化――又或者是刻意控制。我没看过臭着一张脸的警探。他们不会瑟缩,也不会瞪大眼,而我的表情可丰富了。我嫁的是喜剧演员,许多朋友都在娱乐产业工作,时常被各种夸大的表情围绕。也是因为这样,我马上就注意到警探缺乏这些特质。他们可以面无表情,却散发某种愉快又生气勃勃的神态,对此我钦佩不已。我试着想模仿,却做不来。但是我渐渐能从他们的无表情看出虽微小但仍能识别的变化――眼睛瞇起、下巴一凛。通常,他们听到许久之前就排除的理论时就会做出这个反应,有如放下一道帘幕。但是他们连头也不会偏一下,绝对不会告诉你「我们三百年前就从这个角度查过了」。反之,他们会好好聆听,然后回你一声礼貌的「嗯」。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