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专家学者按姓名笔画排序)
推荐序一
林哲群 教授/清华大学计量财务金融学系教授兼科技管理学院院长 我很高兴看到台湾终于有了专门写给10岁少年看的理财书,而且由学有专精、深谙孩子语言的吴致美博士所撰写,内容深入浅出,是从小建立正确理财与消费观念的最佳启蒙读物。
我常听闻到家有青少年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经常产生冲突的原因,往往都与金钱有关。要手机、要机车、要电脑,当孩子的要求无法被满足时,想的只是「别人都有,为什么不给我?」却不了解所有的消费背后都是要付出成本代价的。遗憾的是,如果孩子的消费理财观念始终没有机会导正,这样的冲突还可能持续几十年。
所以我常常在想,为什么不能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灌输孩子正确的消费「理财观」呢?这不仅是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也能让孩子一辈子受用无穷。
很多父母也许会说,我也常跟孩子说「要节省」、「不要乱花钱」、「父母赚钱不容易」呀,但这些教条式的语言听在孩子耳里可能只是「就是不想买给我的借口」。孩子不只要有消费理财的观念,还要有知识,并且从小练习运用、分配零用钱、量入为出,并养成储蓄理财的习惯。
吴致美博士以浅显的文字向孩子解释什么是资产、负债、信用,也说明了股票等金融市场工具。最特别的是,这本书还有很多例子与故事,如与孩子沟通养宠物的花费等,有趣又实用。
理财教育是亲子沟通很重要的一环,正确的消费理财观念与习惯是父母能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我非常推荐父母陪伴孩子阅读《一块钱的智慧:小朋友学理财》,人生的「第一桶金」就在其中。
推荐序二
许淑华/台北市议会议员 我很幸运,年轻时就培养了正确的理财观念,大学时代开始跟会、标会,后来买外币基金还发了一笔小财,在美金飙涨的年代,顺势赚进自己的「第一桶金」。大学毕业之后,进入段宜康立委服务处担任助理,助理薪水虽然不高,但是靠着长期的理财规划及储蓄,我在31岁那年就买了自己的房子,地点在台北市信义区的黄金地段,虽然只有15坪,但当年一坪只有52万,如今一坪已飙涨到近百万。这楝房子,让我在财产的累积上快速增加,也让我工作时无后顾之忧。这一切都要感谢父母的教导。我在基隆长大,父亲在海关工作,家境算是宽裕,小时候也能吃到当时很少见的进口巧克力,但父母并没有因此疏忽儿女的教育。从小父亲会固定给零用钱,无论我想买什么东西,都要从这笔零用钱中支出,让我能懂得「量入为出」,如果这个月想买漂亮的书包,就不能同时购买其他的昂贵用品。
后来离开基隆到台北念大学,必须在外面租房子。租房子很麻烦,不但要找合适的室友,如果房东涨房租就又得搬家,经过几次漂泊后,我就立志要买下自己的房子。当时开始存钱和妈妈一起跟会,妈妈对于我愿意存钱也很高兴,母女两人跟了两个会。因为家里的长辈都很有理财头脑,除了跟会,我也跟着买了外币基金,虽然只持有两年,却在美金飙涨年代进帐不少。靠着日积月累的存款,加上父亲的部分资助,2004那年我就买下了位于信义区的小套房,正式成为有壳一族,直到现在十几年过去了,我还是会买进绩优的股票及基金等。投资报酬率不见得要最高,但是一定是值得长期持有的,这种稳健的投资理财作法,更让我有能力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吴致美小姐写的这本理财书以「浅显易懂」的方式,教导国中小的孩子学会理财。包括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分辨「想要」和「需要」的差别、储蓄的重要,以及何谓「资产」跟「负债」;书中讲述的观念,和我父母从小对我的教导不谋而合。这些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理财教育,能让孩子一生受用无穷。更特别的是,吴老师的笔触相当活泼有趣,书中举出不少生活化的例子,虽然是理财书籍却毫不生涩,像是介绍养宠物会有哪些支出,就是相当实用的生活知识,就算是国小的学生也能轻易理解,并建立起清晰的概念。
「金钱」是在社会化的重要工具,教孩子理财,就是提早培养孩子在社会上生存技能。不过;相较于美国、日本及欧洲一些国家,台湾的理财教育明显不足。台湾部分的妈宝父母对于孩子过于宠溺,让孩子在金钱上失去独立自主能力,而学校更几乎不谈理财,多数孩子失去建立正确金钱观的管道。从去年底开始,台北市研发理财教育手册,国高中、小学试办,希望让孩子学习如何理财储蓄,希望孩子们可以从小学、国中开始规划财务,高二可靠自己部份力量完全一趟国际壮游,拓展视野及国际观。虽然台湾的理财教育起步较晚,但总算也有了好的开始。不过,要养成完整的理财观念,光靠学校是不够的,最好从日常生活做起,家长以身作则也很重要。建议大家可以把这本书当成亲子理财的工具书,教导孩子记帐、储蓄、理性消费,或是帮孩子开儿童储蓄帐户,让孩子知道如何管理金钱及预算。
另外,本书也有不少小「撇步」,比如家长可以带孩子一起去银行办事,顺便教导孩子利息的计算方式、汇率换算及各种投资工具等,或是在全家规划旅行时,让孩子决定何时、透过什么方式换汇;在生活中日积月累、点点滴滴的学习,帮助孩子尽早存到「第一桶金」。
推荐序三
张钖/投信投顾公会理事长暨国泰投信董事长 我相信大家都知道理财的重要,而且是愈早开始越好,坊间相关的书籍非常多,但少有亲子的理财教育方面的书。大家也都知道全世界最会赚钱是犹太人,这跟他们从小就灌输小孩理财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他们会送股票给刚满周岁的小孩;五岁时,让他们知道钱币可以购买他们想要的东西。八岁时,教他们可以透过打工来赚钱,并且把钱存在银行里。十一岁到十二岁,要他们看穿电视广告的假象,并且执行两周以上的开销计画,懂得正确使用银行的术语……更重要的是:让小朋友知道赚钱不容易及财富可能归零,但理财智慧就会伴随你一生,让你终生受用无穷。
很高兴能看到吴致美博士出版的这本《一块钱的智慧:小朋友学理财》,内容浅显易懂,却又传达很重要的理财观念,很适合亲子一起阅读的好书。相信必可带给读者很大的收获,谢谢!
推荐序四
谢欣霓/华旅网际旅行社董事长 人类行为皆从「心」起,从小就已经受环境影响,养成良好礼仪与正确的理财观念,是父母与孩子都需要学习的双赢人生哲学观。
作者为人类行为表演学博士,深知「人」一切行为动机皆是从认知、观念而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正是要从小扎根起。在作者上一本书《写给小朋友的国际礼仪:小绅士的圣诞节》已明白告知身为父母亲们,孩子的优雅行为举止是可以被调整、培养起的。
《一块钱的智慧:小朋友学理财》让小朋友从小就灌输良好且正确的「理财观念」,让孩子「由浅入深」的知道、明了财富必须「积少成多」,可以透过良好的工具与方法一步一步的累积与规划,而不是一步登天或是以好逸恶劳的等待可获得「财富」。
身为现代社会的父母亲已经逐渐没有「养儿防老」的旧观念,反而深怕造就出「啃老族」的儿女们。从小让儿女认识「财务规划」的重要,财务与生活都能独立,能为自己未来人生负全责,认识日益复杂的金融环境,培养起自主的判断能力,这样我们的儿女成为「富有」的人就不困难,更可以达到「财务自由」的目标。
推荐序五
龙毓梅/律师 我们常常说不要当「直升机父母」,不要一直盘旋在孩子的上方,帮孩子做很多的事,但「直升机父母」往往是因为对孩子的不放心,深怕孩子这个也不会那个也不会,因此不知不觉帮孩子做太多的事,变成保护过度,让孩子失去生活的能力,也因此养成孩子依赖的个性,然后等孩子长大后才在抱怨孩子甚么都不会,反过来嫌孩子是「啃老族」,因此如果不想让自己的孩子长大后甚么都不会,做父母的就要学会放手,但学会放手不是甚么都不管,让孩子自生自灭,最好的方式,就是从小让孩子培养生活的技能,就像教孩子钓鱼一样,父母总是要给孩子钓竿,让他认识钓竿,再告诉他钓鱼的方式,之后才是放手让孩子自己钓鱼,培养生活能力也是相同的道理。
不过培养生活能力并不是一天两天可以速成的事,他必须一点一滴的累积,尤其学习生活必须从认识钱开始,因为生活不能脱离钱,从一睁开眼什么都需要花钱,因此让孩子从小认识什么是钱,知道买东西是需要花钱的,有多少钱买多少东西,不能透支,要知道钱怎么来,是需要努力赚钱得到,也要知道有了钱要怎么规划,才能透过规划让钱越来越多,甚至要知道如果真的需要用钱该怎么办呢?当孩子知道这些之后,再带着孩子去做,就像我曾经看过有一个爸爸在提款机前教导女儿如何提款,先示范一遍从提款卡放入提款机,输入密码,然后选取提款,再按金额,然后将钱拿出来,最后要记得把提款卡拿走,这样一遍又一遍的教,然后让女儿自己操作,这样相信哪天爸爸不在身边;女儿要用钱时,也可以透过提款机自己领钱,这就是生活能力的培养。
这本书《一块钱的智慧:小朋友学理财》就是在告诉孩子生活中会遇到关于钱的事,透过文字叙述的方式,让孩子对于生活会遇到钱的事情有所认识,有了这层认识之后,做父母的如果能再带着孩子实际操作一遍,相信对于培养孩子生活技能将是正向的助益。
我是一名执业律师,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身为执业律师的我,常常看到周遭个案进而反思,我期许自己不要当「直升机父母」,因此;我希望培养她们的是生活技能,如果能教她们钓鱼的方法,又何必直接给她们鱼吃,当然;我也期待有一天,在这样的教育方式培养下,她们有了生活技能,不但能钓鱼给自己吃,还能回馈给这个社会。
註:直升机父母(helicopter parent)是指过份介入儿女生活,保护或是干预其生活的父母,因为类似直升机一样的盘旋在儿女身边,故称为直升机父母。
作者序 感谢~每一位用心生活、认真教导、陪伴孩子成长的爸爸妈妈们,因为有你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让他们动手做、亲身体验过,才会有最深刻的收获。金钱的意义是创造出生活中快乐的「最大值」,三分之一的钱存下来,三分之一的钱拿来让生活有滋味,三分之一的钱去帮助别人,而正确的价值观更是孩子一生珍贵无比的资产。
有钱人的金钱观:不该失去的,一块钱也不放弃,许多大企业家大老板也都有同样的习惯。股神华伦‧巴菲特(身价超过585亿美元)就曾在电梯中捡起没人要捡的「1块钱」,并告诉所有人「这是下一个10亿美元的开始!」美国19世纪石油大王、人类历史上首富约翰‧洛克菲勒,有次向他的祕书借了1毛钱:「你一定要提醒我,免得我忘了。」祕书回答:「1毛钱,不算什么,请您别介意。」洛克菲勒告诉她:「你怎么能说不算什么!把1块钱存进银行,也要整整两年才有1毛钱的利息啊!」台塑集团创办人王永庆先生有句名言:「你赚的一块钱不是你的一块钱,你『存的』一块钱才是你的一块钱。」注重每一笔开支的合理性,不管金额大小,这样才能积累成大量财富,就是「一块钱的智慧」。
学校「不会」教你的事:一是教你如何去保持身体健康,二是教你如何理财。其实有许多教授老师们自己都不太会理财了,更何况要教导学生呢?但是大多数的父母会告诉他们的孩子,要将手上的分成二部分:1/2的钱要储蓄下来;1/2的钱才可以花掉,这是一般父母亲教导孩子基本的「理财作法」。有些年轻父母崇尚自由随兴过日子,每月进来薪水只能花个精光,无法有任何零钱可以做存款,万一真的需要用钱时只能跟自己的父母亲做求助,这样的作法看在小孩的眼中,原来他的爸爸妈妈也只是一个「大孩子」,这样的理财能力对孩子的说服力的确是太弱了,难怪孩子也按照父母亲的行为作复制,一样每月是「月光族」而无法成为财务自由人。
父母亲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学习独立、勇于冒险,但又怕孩子吃苦受累,所以从小就给孩子「茶来伸手,饭来张口」般的生活照顾,尽其所能的给他们优渥的物质环境,这是现在社会常见到的一般父母……为孩子打造「舒适圈」,给予孩子都是最好的,甚至于把自己「养老金」全都给了孩子,就是希望孩子可以「知恩图报」,在父母亲年老时可以得到孩子些许的回馈,但这却导致许多成年人沉溺安乐中成为「啃老族」,还理直气壮欺负起父母,认为父母亲如果疼爱子女就应该把「所有的」都给孩子,甚至于现在居住房屋都应该给出才是,这样「错误认知」的悲剧,除了是家庭、学校教育出了问题,更是未来国力的危机警讯,让我们不得不正视此类的问题。
而教授「理财教育」不一定要花父母亲额外的时间,日常生活中点滴都可以成为理财教材,除了很复杂的股票投资市场外,其他的父母亲都可以带着孩子一起体验。例如:带孩子玩「大富翁游戏」了解「现金流」的概念,「现金」、「资产」、「负债」、「收入」、「支出」去了解它的意义,知道面临「机会」(机会是创造出来的)与「命运」(命是先天俱来,运由后天努力)该如何应对与心理准备,让孩子知道「资产」与「负债」的差距足以影响未来人生。带孩子上传统市场或超市,去了解商品价格波动与商品比价的重要(省钱观念)。带孩子去银行办事让他了解¬¬银行可以协助我们事务有哪些。带着孩子看电视广告可教孩子分辨「需要」与「想要」的商品分别,教孩子看信用卡帐单上的资讯,可让他知道消费扣款方式与循环利息「复利」威力。带孩子参观父母亲上班的场所,了解赚钱的辛苦与选择专业工作所得会有所不同。带着孩子看证券股票资料,知道上涨下跌的指标讯号……,这些都是大人在生活中可以带领孩子一起认识的「理财生活」,它不艰涩,它就在那……属于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教育部在2011年已将「理财教育」列入九年国民义务教育课程中,但审视目前的教育体制,还在慢慢建置我们孩子的理财观念教育(在理财花钱方面),愿意存钱的孩子依照年纪比率来看,年纪越长的反而越没有存款,当孩子一路唸到硕士博士后,若没有「理财观念」反而成为诈骗集团眼中的肥肉(据统计拥有博硕士程度受骗的比例,竟超过国中国小学历程度者为多)。这些反映出的重点:我们的社会缺乏「理财教育」的扎根落实,那该如何去引导孩子们去学习「理财观念」,相信这应该是关心孩子教育的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
将这本小朋友理财书献给在2019年4月离世──我最亲爱的父亲吴老爹,因为有他严厉的教导让我从小知道「储蓄」的重要,明白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了解分辨「需要」与「想要」,也明白心中「想要的」东西,可以往后延迟一些时间再得到;自己才会更加珍惜,做自己能力所及的事自己才会快乐,也唯有自己站稳后,才有能力伸出手去帮忙别人……。感谢我的父亲他「以身作则」的教导,您是我最好的学习榜样;我爱您。感谢这本《一块钱的智慧:小朋友学理财》撰写过程中给我建议与支持的家人朋友们,谢谢您们在工作百忙之余,还给我解答疑惑与协助,让这本亲子理财书可以顺利完成;衷心地感谢大家。
最后以《塔木德》一段话做结尾「上帝给予光明,金钱散发温暖。金钱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平等的,它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金钱不是罪恶,也不是诅咒,它是神给予人们的一种祝福。」
吴致美
2019/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