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了解「生气情绪」,就能了解心情 生活中到处都可以看到「生气情绪」的踪影:它藏在九岁大儿子揍向小儿子的拳头中;藏在老公业绩不好在公司被骂、回家后臭着脸的表情上;躲在收银员遇到奥客却只能隐忍的声音里。哪有人能不生气呢?至于养小孩就更不用说了,孩子半夜醒来哭个不停令人生气;孩子在冷飕飕的冬天吵着要穿短袖令人生气;家里一团乱,老公却只是盯着电视也令人生气。公公婆婆不帮忙带孩子、还一直要求东、要求西地使唤自己时,看到自家爸妈对自己冷酷无情、却对孙子百般疼爱时,心中都会冒出一把又一把的无名火。天下哪有妈妈能不生气呢?
我们常碰到生气的事,却不太了解「生气」是怎么一回事。人为什么会生气?生气时是发洩出来比较好、还是忍住比较好?孩子耍脾气时,父母要容忍到什么程度?能自信满满地回答这些问题的人,只占了极少数。在国高中念书的时候,学校教了英文、数学,却没教过要怎么处理情绪,结果每次只要一生气,我们的脑袋就会乱成一团浆煳。明明自己在这世界上最爱的就是孩子,却忍不住口气很冲地骂了他,是不是觉得这样的自己令人讨厌?已经下定决心不要再发脾气,又马上被气得破功时,是不是觉得自己不可理喻?火冒三丈怒吼完之后,是不是又担心孩子受伤而满心愧疚、深深自责?看见隔壁妈妈遇到各种棘手状况也不生气,还可以轻声细语对孩子解释,是不是很羡慕?
生气,是所有情绪当中最复杂的。明明觉得抱歉,却表现出不耐烦;明明感到失落,却选择大吼大叫;明明是生老公的气,却对孩子发飙;还有些时候其实是烦恼自己的未来发展,或因为准备重返职场而焦躁不安,却把怒气发洩在老公和孩子身上。尘封的伤疤被揭开时会生气,试图掩饰不想被人察觉的心理阴影时也会生气。生气跟其他更深层的情绪相互关联,也跟需求和信念密不可分,所以进一步学习「生气情绪」,就能更深入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我自己也琢磨了很长一段时间,内心痛苦煎熬时该怎么办?平和的心境究竟要从哪里找起?想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又不想被别人的指责动摇时该怎么做?还是这些都只是天方夜谭?历经二十多年的探索,这些疑惑在我旅行、冥想、做瑜伽及讲授辅导课的过程中不断牵引着我,我几乎等于是重修了「情绪调节与沟通」这门课。我学会接纳自己的心,而不是去控制它;学会了解对方的心情、跟对方心意相通,而不仅只是精进人际关系和沟通的技巧。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之后,我不仅了解了自己的心,也更贴近对方的心。
本来只是在家带小孩的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被邀请去帮妈妈们上课。其中一门是带着妈妈做生涯规划的辅导课—「妈妈培训班」,还有另一门则是以非暴力对话法(NVC:nonviolent communication)为基础的「对话课」,在课堂上跟多位妈妈一聊才发现,原来不是只有我长期被这些情绪和沟通问题困扰。还有妈妈对我说:「讲师,我学过很多的对话法,可是只要一生气,脑子就会一片空白、抓孩子来开刀。请您帮帮我,让我少生点气吧!」
我看到很多妈妈,往往对孩子发完脾气之后都会懊悔不已,但却又不断反覆上演这个过程。仔细观察妈妈当下的生气情绪,会发现那不单只是生气,还掺杂了别的情绪;或是其实起因并不在孩子身上,而是由于其他事情才引爆了怒火。有些妈妈生气不会发洩出来,因为她们更习惯压抑;也有些妈妈一旦生气,就会不断自责、痛苦难受。
她们也跟我一样,没办法果敢断开情绪的枷锁,一方面讨厌惹自己生气的对象,另一方面又不断怪罪生气的自己。我很想把自己学到的经验告诉大家,于是开始着手写下这本书。我们内在的生气情绪,可能会发生在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所以我认为不仅是针对亲子关系,身为一个母亲可能会经历的所有状况,都需要更具体、全面地处理。
我把自己学习、了解的部分,还有授课的所有内容,完整地收录在这本书中。为了能带给各位妈妈最大、最实用的帮助,我在撰写这本书的时候真的绞尽了脑汁,相信不论妈妈们面临何种状况,都能从本书中有所收获。
全书一共分成五个章节。
◎ 第一章会先提出一般人对生气的种种误解和迷思。在这一章节中,你可以了解如何区分怒气及其他情绪,同时釐清自己生气的真正原因。
◎ 第二章会介绍生气当下的因应措施。包括:如何快速让自己从生气状态冷静下来、在怒气化为言语和行动之前应该考量哪些部分、孩子和父母都处于生气状态的话要怎么调解、用什么方法管教孩子才能同时顾及他的自尊,以及不小心发了脾气之后可以用什么方法道歉等。
◎ 第三章的内容提到当孩子生气时该如何应对。孩子为什么会爱生气?孩子生气的时候要先确认什么?另外本章也收录解读孩子内心,以及培养孩子情绪调节能力的方法。
◎ 第四章会针对「有没有可能当一个不生气的人?」这个问题,给予相关回答。从预防生气的生活习惯,到如何卸下自己心里的既定观念、坦然接受现况,都会加以说明。
◎ 第五章则是针对妈妈们实际遇到生气状况时的困扰,提出实战对策。无论家中宝贝是讲了五六遍依然不听话、什么事情都怪到妈妈头上的孩子,个性格外别扭的老二,还是因为分离焦虑症(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简称SAD)而天天哭闹︙︙,本章会告诉妈妈们该怎么解决这些总是让人一肚子火的恼人状况。
生气并不只会单纯引发家庭内部的问题,从社会上的权力阶层滥用职权、作威作福开始,再到幼稚园的虐童案、校园暴力及霸凌、随机犯罪等等,近年来这类心理问题衍生出来的弊端层出不穷,而这些都跟习惯性生气有关。就像贫穷和家暴容易代代延续,生气也会一代接着一代,而且还具有从上到下的特性。董事长对总经理生气,总经理对经理生气,经理对主任生气,主任对妻子生气,妻子对老大生气,老大对老二生气,老二又对比自己更弱小的朋友生气。怒气一层一层地往下流、环环相扣,最后遭殃的就是孩子。如果不想让孩子继续沦为生气的牺牲者,就需要有人出面终止这种恶性循环。而这个角色的不二人选,就是正在阅读本书的我们。
希望我们在受到不当的对待时,都能正确地抒发怒火;希望我们不要再让孩子沦为无辜的出气筒;希望我们就算对孩子生气也不要留下伤害;更进一步,还希望我们在生气时不要跟家人互相攻击,而是能接收到彼此渴望被理解的心。这段漫长旅程的出发点,其实就在不远处。自己的怒火,由自己负责。
现在,就让我们开始这趟探索之旅吧!
专文导读
自己的怒火由自己负责 「明明自己在这世界上最爱的就是孩子,却忍不住口气很冲地骂了他,是不是觉得这样的自己令人讨厌?已经下定决心不要再发脾气,又马上被气得破功时,是不是觉得自己不可理喻?火冒三丈怒吼完之后,是不是又担心孩子受伤而满心愧疚、深深自责?看见隔壁妈妈遇到各种棘手状况也不生气,还可以轻声细语对孩子解释,是不是很羡慕?」
光是作者在序文的这一段说法,我猜就打中了许多妈妈的心。因为妈妈被要求为家庭背负的有形无形责任很多,像是又希望孩子安乐,又期待孩子成熟独立,相反的力量在心头纠结拉扯是日常。越是在乎,就越是敏感,也越是起落得剧烈!
而在跟孩子互动的同时,常能勾引起我们童年的回忆—最是脆弱依赖的人生时刻。我们莫名的情绪因此而翻涌,正等待我们好好探究。又或者,我们其实也知道,工作上的不顺心,婚姻上的委屈,常会迁怒到孩子身上,或者被孩子引爆。怒气不完全跟孩子有关,却由孩子承受。所以妈妈自责有理,却又常不知道从何调整起。
作者以「生气」这个情绪为出发点,由此延伸探索我们的内在世界。重点不在不生气,而是走向我们的身心安顿,并且跟孩子保持适当的亲密。这本书的架构,从社会文化乃至于个人生理层次,把生气的脉络理得清晰。大至权力相互倾轧所营造的负面环境,小至妈妈的体力耗竭,都可能是生气的远因或近因。
「人如果在无意识中带有羞耻感及不安感,就会怕自己软弱的样子招来轻视或责备,而不希望被人察觉。然后为了消除并隐藏这种自己觉得幼稚的情绪,就会演变成生气。只要一生气,对话的焦点就能转到对方身上, 不用再面对自己真实的情绪,还可以透过生气释放出『问题在你身上,不是我』的讯息,让自己更占上风。」
这段细腻的觉察,把生气的重要「好处」讲得清楚。生气常作为一种切割的动作,好像只要一生气,都是别人的错,都是别人要改变。因此,生气也可以是一种逃避,逃避面对更深层的自己。为了带领读者更细腻地抓住自己生气的起伏转折,作者使用了帮助生气分级的方式。用这种方式把自己的生气梳理一遍,能让自己重新从身体感受开始,而不是习惯性地告诉自己「我很生气」,然后又在极短时间内以反射性的方式发洩怒气。
别小看这种简单的练习,长期为生气分级,可以让自己更敏感于容易生气的情境,便于事先预防。在怒气还没开始前就先行预防,相对于等到怒气已经发生了,才要让自己消气,两者相较起来,事先预防所耗损的时间精力成本,小得多了!然后,能更快感受自己的生气,好处多多。生气当下就懂得离开现场,暂时停止,小事就不会发展成大事,让大家更头痛,对身体健康也有正面影响。
「…孩子不听父母的话其实很正常,毕竟他们也有自己的情绪和需求。不只是孩子,所有人都一样,每个人都会为了满足自己冰山中的期待及需求而行动,孩子并没有义务要满足妈妈的需求。妈妈的情绪和需求是妈妈自己的责任,不该因为孩子没有照着我们的要求做就骂他。与其责备,不如配合孩子能做到的水准,明确表达出我们的期待…」
这本书的举例很具体,是看完马上可以拿来实用的那一种,而且稍稍修改里面的字句就能应用,看得出来作者的经验相当丰富,所以相当精准地回应了教养的困境。而且非常难得的是,作者使用了多种方式来分析家庭里的互动,帮助妈妈更了解自己。以上面这一段文字来说,作者使用了美国家庭治疗师维琴尼亚.萨提尔(Virginia Satir)着名的冰山理论,从行为、应对姿态、观点(认知)、感受,可以一层一层追溯到渴望、期待、自我。
而且作者心胸具有相当的开放性,不会认为孩子就理所当然要满足大人的要求,愿意尊重孩子的独立性。这样的价值观能公开在韩国进行讨论,我相当佩服作者。
「如果把生气情绪用来发掘妈妈本身的需求,而不是用来责备孩子犯的错,那么每次的生气反而都能让我们更了解自己想要什么。」
在作者的引领之下,生气反而是我们成长的媒介。生气就像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得要注意照顾自己。我自己的说法是,要常回到身体里,去觉察或休养,尤其是情绪跟健康的关系密切,这也是我认为要照顾自己很好的切入点。不过,作者的讲法,更是具体好执行。
「缓和怒气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仔细观察身体的变化,当场感受看看原本处于静止状态的脸、手脚、胸口和头出现了什么改变…」
一边套用不同理论解析生气的成因,一边顺手就能给出大大小小实用的建议。看这本书,就像寻宝游戏,常常不经意在字里行间,有那种像挖到宝的惊喜。
「生气跟发脾气不一样,生气是一种情绪,我们没办法选择,但发脾气是一种行动,属于可以选择的范围。」
像这一句就可以当金句使用,除了简洁明了,而且又很有实质内涵。对我来说,作者不只是理论与实务兼具,还有不错的文字能力。
既然发脾气是一种行动,那么,有效地沟通我们的情绪,也是作者着力甚深的部分。因此看这本书,可以学到如何自我肯定地表达,这基本上就是设立人际界线的关键。从这个角度看,这本书不只适用「妈妈」这个角色,各种角色扮演都可以参考。只是说,作者常以家庭情境举例,所以内容稍稍修正,在职场、针对各种关系,这本书都能应用。
毕竟人难免生气,但好好发脾气,则需要学习。我已经等不及要跟各位朋友分享这么好的内容,期待这本书早日上市,嘉惠众人。
临床心理师 洪仲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