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新媒体
  • 传播学
  • 媒介理论
  • 数字媒体
  • 网络传播
  • 社交媒体
  • 媒体融合
  • 信息技术
  • 传播学概论
  • 新媒体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959年,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美国芝加哥参加全美高等教育学会举办的一次会议上,发表了「电子革命:新媒体的革命影响」的演讲,第一次提出「新媒体」的概念。

  网路1.0、2.0、智慧型手机媒体、数位电视……新媒体如何定义?如何发展?相较于传统媒体,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又有何变化?

  本书从总论、技术、传播、经营和管理五个方面,对新媒体进行了分析,既剖析了技术发展对传播参与者、传播内容、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的影响,又考察了新媒体———网路媒体、手机媒体、数位电视与户外新兴媒体的经营活动和企业的新媒体行销,是一本供新闻传播学各专业在校大学生、研究生使用的教材,亦可作为从事新媒体工作的专业人士使用的重要参考书。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新媒體概論》的书籍的简介,这份简介着重于介绍其他与“新媒体”概念相关但内容完全不同的图书,以确保不包含《新媒體概論》本身的内容。 --- 图书推荐与深度导览:超越“新媒体”的知识疆域 本推荐书单旨在为对信息传播、技术演进、社会变迁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系列独立于“新媒体概论”范畴之外的、具有深刻洞察力的优秀著作。这些书籍从不同的维度,深入探讨了技术、社会、文化和商业的复杂互动,是拓宽认知边界的绝佳选择。 一、 技术哲学与信息架构的基石:《信息简史》 作者: 詹姆斯·格雷克 (James Gleick) 推荐理由: 如果说“新媒体”关注的是当下的应用与平台,那么《信息简史》则提供了一个宏大的历史框架,追溯了信息概念本身如何演变。这不是一本关于互联网或社交媒体的书,而是关于信息——从鼓声、电报、香农的数学模型,到 DNA 编码——作为一种物理和哲学的实体是如何被理解和量化的。 核心内容解析: 本书的叙事横跨数百年,构建了一幅信息理论发展的全景图。它详尽地考察了信息论的诞生,探讨了不同文化如何处理“噪音”与“意义”之间的张力。格雷克的笔触深刻,他不仅描绘了技术突破(如编码学和通信工程的进步),更深入剖析了这些突破如何重塑了人类对世界的感知方式。读者将理解,在任何“新媒体”形态出现之前,支撑其运作的底层逻辑和哲学基础是什么。例如,书中对巴贝奇的分析机和洛夫拉的早期计算思想的梳理,为理解现代算法的先驱奠定了坚实基础,而这些内容是任何仅关注“新媒体应用”的概论书籍所无法触及的深度。它侧重于“信息”作为一种普适规律而非媒介载体的研究。 二、 商业模式与平台权力:《平台革命:重新思考商业与社会》 作者: 杰弗里·戈尔斯基 (Geoffrey G. Parker)、马歇尔·范·阿勒斯蒂克 (Marshall W. Van Alstyne) 等 推荐理由: 本书专注于商业战略的核心——平台经济学。它不讨论如何“运营”一个新媒体账号,而是剖析支撑全球最大科技公司的内在经济逻辑:如何创造网络效应、如何管理供需双方、以及平台如何通过设计机制来俘获价值。 核心内容解析: 《平台革命》是理解当代数字经济结构的必读之作。它系统地阐述了“两边市场”或多边市场理论,即平台如何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群体互动来实现指数级增长。书中大量的案例研究聚焦于亚马逊、谷歌、苹果等巨头的策略,而非普通的内容创作者行为。它探讨了互补性资产的价值,并区分了“产品公司”和“平台公司”在运营、营销和治理上的根本差异。对于希望理解为何某些技术能迅速垄断市场,或者平台政策如何影响整个产业生态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硬性的经济学分析工具,完全不同于聚焦于传播效果或内容创作技巧的讨论。它关注的是市场结构和治理模型的构建。 三、 赛博文化与身份重塑:《身份的建构:后现代社会中的自我与媒介》 作者: 乔纳森·特纳 (Jonathan H. Turner) 或相关社会学著作 推荐理由: 此领域的研究侧重于技术对社会学层面的影响,特别是对个人身份、社群关系以及社会分层的冲击。它从社会互动、符号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屏幕化生存”如何改变了我们认知“自我”和“他人”的方式,这是一个更偏向社会理论而非技术操作的视角。 核心内容解析: 此书深入挖掘了符号互动论在数字环境中的新表现。它不谈论如何使用短视频工具,而是探讨当人们在虚拟空间中通过精心挑选的头像、ID 和互动模式来呈现“版本化的自我”时,真实身份与展示性身份之间的界限是如何模糊和重构的。重点在于社会角色的解体与重组,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张力,如“数字鸿沟”在身份认同和话语权上的体现。它分析了群体认同如何在去中心化的网络中形成、强化或瓦解,这属于严肃的社会学批判范畴,要求读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与注重工具和策略的“新媒体”读物形成鲜明对比。 四、 深度技术伦理与未来治理:《人工智能的未来形态与社会契约》 作者: 尼克·博斯特罗姆 (Nick Bostrom) 或类似深度伦理学家作品 推荐理由: 当前的技术浪潮中,人工智能无疑是核心驱动力。本书将目光投向更遥远的未来,探讨了超级智能的潜在风险、人类心智的局限性,以及我们必须在技术失控前制定的伦理和安全协议。 核心内容解析: 这本书的核心议题是如何确保高度自主的智能系统与人类价值观保持一致(对齐问题)。它深入探讨了计算复杂性、意识的本质,以及在面对超越人类理解能力的智能体时,现有的法律和伦理框架将如何失效。内容涵盖了“工具性收敛”、“价值载入难题”等高度抽象的哲学和计算机科学交叉议题。它要求读者进行的是前瞻性、预防性的伦理思辨,而非对当前流行算法的描述或应用指导。这与任何聚焦于当前社交媒体营销或内容制作的指南性书籍有着天壤之别。 总结 上述推荐书籍,从信息论的宏观历史、平台经济的微观结构、社会身份的哲学建构,到前沿人工智能的伦理困境,共同构成了一幅广阔的知识图景。它们要求读者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经济学分析和哲学反思,是理解数字时代复杂性的多维度钥匙,而非仅停留在“新”的表象和操作层面。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内容简介

前言

第一章 新媒体概述
第一节 新媒体概念及其演进    21
一、新媒体概念    21
二、新媒体概念的演进    26
第二节 新媒体的基本特征    29
一、海量性    29
二、交互性    29
三、即时性    30
四、多媒体性    31
第三节 新媒体表现形态    32
一、网路媒体形态    32
二、数位媒体形态    39
三、行动通讯媒体形态    41
四、自媒体形态    42

第二章 新媒体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网路媒体发展概况    47
一、1969—1993:网路媒体探索期    47
二、1994—2000:网路媒体商用尝试期    49
三、2001—2004:商业网站启动期    50
四、2005年至今:网路媒体全面发展期    53
第二节 自媒体发展扫描    54
一、自媒体概述    55
二、部落格:Web2.0时代具有开创意义的个人媒体    55
三、微博:精英传播向草根传播的变革者    58
四、微信:「连接一切」的移动平台    64
第三节 行动通讯媒体发展巡礼    67
一、行动通讯媒体的产生及意义    68
二、行动通讯媒体的发展推进媒介融合    70
三、移动互联网搭建人类社交平台    72

第三章 网路技术和数位技术
第一节 网路技术    75
一、网路的组成部分    75
二、网路结构    77
三、网路体系结构    79
四、网路讯息表现形态    79
第二节 入口网站技术    85
一、网站基础知识    85
二、网站的架构    87
三、网站架构中的软体系统    88
第三节 搜寻引擎技术    88
一、搜寻引擎技术概述    88
二、搜寻引擎的工作原理    90
三、搜寻引擎的应用    94
第四节 即时通讯技术    95
一、即时通讯软体概述    95
二、即时通讯软体技术    96
第五节 网路影片技术    98
一、网路影片初探    99
二、串流媒体技术和P2P技术的应用    102
第六节 数位电视技术    103
一、数位电视概述    103
二、数位电视技术原理    104

第四章 行动通讯技术
第一节 移动技术基础    109
一、行动通讯网路    109
二、行动终端及其作业系统    112
第二节 LBS技术及应用    113
一、LBS概述    113
二、LBS技术实现前提和方法    114
三、LBS技术的应用    119
第三节 二维码    120
一、一维码    120
二、二维码    121
三、二维码的应用    123
第四节 行动支付    125
一、行动支付概述    125
二、行动支付相关技术    126
三、行动支付应用    128

第五章 传播参与者:从受众到网众
第一节 传统的受众概念    131
一、受众的定义及基本类型    131
二、受众观念的历史演进    134
三、主要受众理论    137
四、受众的媒介使用行为    141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下的网众概念    142
一、网众概念及基本特征    143
二、网众身分的意义    146
三、网众的媒介使用行为    149
第三节 从受众到网众角色转变中的博弈    150
一、从自由乌托邦到全景式监狱:网众的社会控制    150
二、从天涯若比邻到对面不相识:网众的社会关系    153

第六章 传播内容:从组织生产到用户生产
第一节 大众传媒的内容生产    157
一、大众传媒内容生产的基本环节    157
二、大众传媒内容生产的基本特征    159
三、大众传媒内容生产的制约因素    161
第二节 新媒体用户自主生成内容(UGC)    164
一、Web 2.0与互联网平台    164
二、Web 2.0环境下用户自主生成内容    169
三、用户生成内容的特点    170
第三节 网路狂欢下的众声喧譁    172
一、新媒体与赋权理论    172
二、话语权分散语境下的网路狂欢    174
三、众声喧譁的正面与负面效果    177

第七章 传播过程:从线性传播到病毒式传播
第一节 传统点对点的线性传播模式    183
一、传播学三论概述    183
二、典型的线性传播模式    186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下由一点对多点的放射性传播模式    191
一、六度分隔理论概述    191
二、新技术带来病毒式传播    192
三、病毒式传播的产生条件    195
第三节 新媒体激发病毒式传播    199
一、新媒体构建新型传播语境    199
二、病毒式传播的基本特征    202

第八章 传播效果:从可知效果到未知效果
第一节 传统的效果可知论    207
一、传播效果概述    207
二、传播效果的历史演进    209
三、传统媒体与效果可知    214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效果难以预测    215
一、新媒体消解传播控制权    215
二、新媒体语境下传播效果难以预测    220
三、传播效果难以预测的原因    222
第三节 碎片化后的重新聚合    226
一、新媒体环境下的碎片化传播特征    227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意见领袖    230
三、新媒体意见领袖对传播活动的引导作用    233

第九章 新媒体经营概说
第一节 新媒体产业经济概貌    239
一、新媒体产业的崛起    239
二、新媒体产业的特征    241
三、新媒体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243
第二节 新媒体产业价值链构成    245
一、构建新媒体产业链的必要性    245
二、新媒体产业价值链的构成部分    247
三、平台运营系统的运作    249
第三节 新媒体经营的组织架构    251
一、运营部    251
二、技术部    253
三、数据部    253
四、市场部    255
第四节 新媒体经营的内容    256
一、广告服务    256
二、专业化的讯息服务    257
三、网路游戏    258
四、增值服务    258
五、智慧产品    259

第十章 网路媒体经营
第一节 入口网站经营    261
一、入口网站的类型    261
二、入口网站的盈利模式    262
三、入口网站的发展出路    264
第二节 垂直网站经营    265
一、垂直网站的盈利模式    266
二、垂直网站的发展方向    267
第三节 搜寻引擎经营    269
一、搜寻引擎的盈利模式    270
二、搜寻引擎的发展方向    272
第四节 社交网站经营    274
一、社交网站的特点    274
二、社交网站的盈利模式    276
三、社交网站的发展方向    278
第五节 电子商务网站经营    280
一、电子商务网站的特点    280
二、电商网站的主要类型    282
三、电商网站的发展趋势    285

第十一章 数位电视媒体经营
第一节 IPTV经营    289
一、IPTV概况    289
二、IPTV产业链    291
第二节 数位电视经营    292
一、数位电视概况    293
二、数位电视产业链    295
三、数位电视经营模式    296
第三节 楼宇电视经营    296
一、楼宇电视概况    296
二、楼宇电视经营困境    298
三、楼宇电视经营的出路    300
第四节 车载电视经营    302
一、车载电视概况    302
二、车载电视经营现状    303
三、车载电视经营的发展趋势    305

第十二章 手机媒体经营
第一节 手机媒体发展概况    309
一、手机媒体的概念    309
二、手机媒体的特征    311
三、手机媒体的发展历程    313
第二节 手机媒体产业价值链    314
一、手机媒体产业价值链各环节    314
二、手机媒体产业价值链演变    318
第三节 手机媒体盈利模式    320
一、传统的手机媒体盈利模式    320
二、手机媒体盈利的现状    321
三、手机媒体的业务类型及其盈利模式    323

第十三章 新媒体广告经营
第一节 网路广告经营    329
一、搜寻引擎广告(SEA)    329
二、即时通讯广告(IM)    334
三、部落格广告    340
四、微博广告    343
五、SNS广告    346
第二节 数位电视媒体广告经营    349
一、数位电视媒体广告的形式    349
二、数位电视媒体广告存在的问题    352
第三节 手机媒体广告经营    353
一、手机媒体广告的类型    353
二、手机媒体广告的优势    354
三、手机媒体广告的问题    355

第十四章 企业的新媒体行销
第一节 从传统行销到新媒体行销    359
一、企业行销环境的变化    359
二、新媒体环境下企业行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63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行销观念嬗变    370
一、从数据收录到大数据挖掘    370
二、从培养消费者到建立用户社群    372
三、从企业的单个创意到消费者的集体创造    374
四、从品牌就是一切到一切都是品牌    375
五、从追求利润最大化到注重人文关怀    377
第三节 企业的新媒体行销策略    379
一、增加行销活动中消费者参与    379
二、将企业与产品讯息置于消费者可能到达的地方    383
三、在深度沟通中解决问题与化解危机    386
第十五章 新媒体伦理与用户媒介素养
第一节 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伦理    391
一、新媒体伦理及其发展历程    391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伦理问题    395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伦理建构    398
第二节 新媒体用户的媒介素养媒介素    404
一、媒介素养的内涵及其演变    404
二、新媒体用户媒介素养的意义与内涵    406
三、新媒体用户媒介素养教育    410

后记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新媒體概論》這本書,我抱持著學習新知的心情翻開。不得不說,書中的內容非常豐富,而且涵蓋的面向相當廣泛。作者從新媒體的定義、特徵,到其發展歷程,都做了詳細的介紹。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數據倫理」與「隱私保護」的討論。作者深入剖析了在新媒體時代,個人數據如何被收集、分析和利用,以及隨之而來的隱私權挑戰。這部分的內容,對於我們這些經常使用網路服務的民眾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警示作用。此外,書中也探討了「社群媒體的演算法」如何影響我們的認知與行為,這讓我對自己每天接收到的資訊有了更深的警覺。作者也分享了許多關於「新媒體法規」的議題,讓我對這個領域有了初步的認識。

评分

這本《新媒體概論》的內容,讓我對數位時代的傳播樣貌有了耳目一新的感受。作者對於新媒體的定義、發展趨勢,以及其對社會文化、經濟生態的影響,都有非常系統性的論述。書中的語言風格相當平實易懂,即使是初學者也能輕鬆閱讀。 我認為書中關於「內容變現」與「創作者經濟」的探討,特別貼合當前潮流。作者詳細分析了各種內容創作者如何透過不同平台,將自己的知識、技能或創意轉化為收入,例如YouTuber、Podcast主持人、部落客等。書中也探討了許多案例,讓我對「成為內容創作者」這件事有了更實際的了解。另外,作者對於「數位敘事」的分析,也讓我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在新媒體平台上講述故事。

评分

這本《新媒體概論》真是讓人眼睛一亮,從一開始的章節編排就非常有條理,從新媒體的歷史演進、定義釐清,到核心的傳播理論在數位時代的變奏,都講得相當透徹。作者對於新媒體的多元面向,例如社群媒體、影音平台、內容農場、甚至是網紅經濟,都有深入的探討,而且舉例非常貼切,很多都是我平常在滑手機、看新聞時接觸到的實際案例,讀起來非常有共鳴。 特別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資訊過載」與「假新聞」的討論,這絕對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嚴峻的挑戰之一。作者不僅分析了這些現象的成因,更提供了許多值得思考的應對策略,例如媒體素養的培養、查核機制的建置等。我認為這部分內容對於大學生、新聞從業人員,甚至是一般民眾都極具參考價值。此外,書中也探討了新媒體對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影響,提供了很多新的觀點,讓我對這個複雜的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我一拿到《新媒體概論》這本書,就被它厚實的內容給吸引了。翻開書頁,我發現它不像一般教科書那樣枯燥乏味,而是充滿了許多讓我驚喜的洞見。作者對新媒體的定義和範疇掌握得相當精準,從早期的 BBS、部落格,一路談到現在的 TikTok、Discord,脈絡清晰,讓即使是對新媒體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快速進入狀況。 書中對於「使用者生成內容(UGC)」以及「互動性」的分析,我認為是寫得最精彩的部分。作者深入探討了 UGC 如何改變內容生產與消費的模式,以及社群媒體平台的演算法如何形塑我們的資訊接收習慣。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書中探討了「同溫層效應」和「演算法推薦」如何加劇社會的兩極化,這讓我重新審視自己在網路上的資訊來源和互動方式。此外,作者也分享了許多新媒體平台的商業模式,例如廣告、訂閱、直播打賞等,讓我對這個產業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评分

初讀《新媒體概論》,就感覺到一股濃厚的學術氣息,但又不失其貼近現實的溫度。作者在探討新媒體的發展時,並沒有流於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後的動因與影響。從傳播學的經典理論出發,作者巧妙地將其與新媒體的特質結合,提出了許多引人深思的觀點。 我尤其讚賞書中關於「數位落差」與「網路霸凌」的章節。作者深刻剖析了新媒體在縮小資訊獲取差距的同時,也可能擴大既有的社會不平等。而網路霸凌的議題,則是在探討其結構性成因以及對個體造成的心理創傷。這些內容不僅具有學術價值,更充滿了社會關懷,讓我在閱讀時,深刻感受到作者對這個時代的責任感。此外,書中對「數位遺產」的探討,也是一個相當前瞻性的議題,值得我們去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