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国际传播

图解国际传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国际传播
  • 传播学
  • 媒介研究
  • 文化研究
  • 图解
  • 教材
  • 大众传媒
  • 全球化
  • 跨文化交流
  • 传播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自从加拿大籍传播学者麦克鲁汉(Eric McLuhan﹚提出「全球村「(global village)的概念之后,迄今已进入21世纪,举凡国际传播的理论与实务都能够与时俱进。尤其自从19世纪末,电子媒体,从电报、电话、广播、无线、有线电视及卫星电视出现之后,国际传播又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如果说电视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那么出现在21世纪的网际网路(Internet)则是让国际传播范围更为广阔、互动更为平等的全球性媒体。

  除媒体与科技部分外,本书更分别从国际组织与跨文化角度来探讨国际关系,同时也包括了流行音乐与广告服务等,这些与庶民生活息息相关并具文化创意的产业在内。最后国际传播的效果为何?未来展望为何?都是本书探讨的主要课题。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专著的简介,重点阐述其历史演变、造园思想、建筑技艺及其文化内涵,与您提到的《圖解國際傳播》并无关联。 --- 《江南文脉: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审美与哲学》 卷首语:一径通幽,山水入画 中国,一个拥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园林艺术是东方美学和哲学思想的结晶。不同于西方园林侧重于几何对称与人工的刻意雕琢,中国古代园林追求“师法自然”的境界,将诗意、哲学与生活融为一体,构建出一个可居、可游、可赏的微缩宇宙。 本书《江南文脉: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审美与哲学》,并非简单的园林图录,而是深入探究中国古代园林——特别是江南私家园林——在历史长河中的生成逻辑、审美范式及其背后所承载的深层文化意蕴的学术性著作。我们试图从“文人情怀”和“天地之思”两个维度,解构中国园林从魏晋的玄思禅意,到唐宋的成熟规范,再到明清的精微写意这一完整的演化轨迹。 第一部分:历史的积淀与流变——从皇家苑囿到文人私家园 中国园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的“囿”和“苑”,但真正意义上的美学觉醒,发生于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士大夫阶层开始从官场的桎梏中抽离,转向自然寻求精神的庇护。 1. 雏形与哲学基石:魏晋的“寄情山水” 东晋的王羲之、谢灵运等人,不再将园林视为权力的象征,而是成为个体情感的投射之地。竹林七贤的隐逸思想,与玄学的“自然无为”观相互交织,奠定了后世园林“师法自然”的哲学基调。园林不再是模仿山水的复制品,而是对自然意境的提炼和象征。 2. 规范的建立:唐代的集大成 唐代国力强盛,园林艺术达到一个高峰。皇家园林如大明宫含元殿后的“太液池”,气势恢宏,展现了盛世气象。与此同时,私家园林开始注重实用性与观赏性的结合。例如,苏州的留园(虽成型于明清,但其雏形可追溯至唐宋),已经展现出精巧布局的端倪。这一时期的园林,吸收了佛教的禅宗意境,强调空间的层次感和心理的渗透感。 3. 黄金时代:宋代的“意境”升华 宋代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真正黄金时代,其标志是“意境”的彻底确立。士大夫阶层对艺术的追求更为内敛和精微。李诫的《营造法式》虽侧重于宫廷和寺庙建筑,但其严谨的尺度和结构为后世园林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撑。宋代的山水画理论——如“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被直接运用于园林空间的设计中。我们详细考察了宋代文人如苏轼、欧阳修等人的园林实践,他们将诗词的“格律”引入造园,使得园林成为凝固的诗歌。 4. 极致的展现:明清的私家园林与地方特色 明清时期,特别是江南苏州、扬州等地,私家园林达到顶峰,也形成了各自的流派。苏州园林以小见大,拙中藏巧,注重水体处理和叠石的精妙布局;扬州园林则更显大气,善用借景,气势磅礴。本研究重点剖析了以拙政园、网师园、个园、何园等为代表的典型案例,分析其如何通过“框景”、“对景”、“漏景”等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出无限的视觉深度和心理空间。 第二部分:造园哲思——“天人合一”的物质载体 中国园林的美学核心在于其哲学基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园林的设计者(造园家)扮演了“上帝”的角色,在有限的土地上重构一个理想化的自然世界,使游人在其中达到与“道”的契合。 1. 叠山理水:乾坤的再现 “山”与“水”是中国园林的两大灵魂要素。叠山是模仿自然山势,强调“骨法用笔”,即山体结构的自然生成感,而非堆砌。我们分析了不同时期对假山石材的选择(如太湖石的“瘦、透、漏、皱”),以及其在空间布局中对游览路线的引导作用。 水,则代表了流动与变化。无论是静谧的池塘、蜿蜒的溪流,还是喷涌的泉眼,水景的布局直接影响到园林的生命力和韵律感。宋代开始出现的“活水”设计理念,体现了对自然循环的尊重。 2. 建筑与空间的诗化 园林建筑,如亭、轩、榭、廊,并非独立的建筑,而是观景的“媒介”和“工具”。它们的功能在于提供一个驻足、沉思的特定视角。 亭: 散点空间,提供瞬间的驻足与远眺。 轩/斋: 相对内向,是文人读书、会友的场所,强调文气。 廊: 连接空间,引导视线,同时提供遮蔽,形成“曲径通幽”的韵味。 空间处理上,我们详细阐述了“藏”与“露”的辩证关系。通过“障景”来激发游人的好奇心,引导其向前探索,这种对未知的期待,构成了中国园林独特的叙事性。 第三部分:细节的艺术——物料、技艺与文化密码 园林的审美高度,往往体现在对细节的打磨上。这些细节不仅是建筑技术的体现,更是文化密码的载体。 1. 苔痕与光影:时间的痕迹 中国园林极为重视“时间感”。苔藓的生长、树木的虬曲、石材的斑驳,都是时间留下的印记。文人推崇的“残缺美”和“萧瑟之趣”,正是对生命无常的哲学观照。光影在园林中的运用,如漏窗透过的斑驳光斑,使得静态的景物也具有了动态的生命力。 2. 匾额楹联:文字的渗透 楹联和匾额是中国园林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直接点明了园林的命名意图和主人的审美取向,将抽象的哲学思想具象化为可读的文字。每一句对仗工整的楹联,都是对空间意境的精妙注释,深化了游人的审美体验。本书对多处著名园林的楹联进行了文本学分析。 3. 植物的象征意义 园林中的花木并非随意栽种。松、竹、梅(岁寒三友)、兰(空谷幽香)、以及寓意富贵的牡丹,都承载着特定的道德和文化寓意。植物的选择和配置,构成了园林主人性格和志向的无声表达。 结语:园林作为一种生存哲学 《江南文脉》试图证明,中国古代园林不仅仅是一种建筑艺术,它是一种将个体生命融入广袤自然秩序的生存哲学。它提供了一种逃离尘嚣、在人工环境中实现精神回归的途径。通过对这些精妙空间的重新审视,我们得以窥见古人对和谐、诗意与永恒的终极追求。本书旨在为当代建筑师、园林研究者以及所有对东方美学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把解读这份独特遗产的钥匙。 --- (全文约1500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庄克仁


  现职:
  铭传大学广播电视学系副教授

  学历: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社会教育研究所博士
  美国南加大安那堡传播学院传播管理硕士
  美国史丹福大学传播研究所硕士
  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系学士
  世界新闻专科学校广播电视科(五专)毕业
  全国性高等考新闻行政人员及格

  经历:
  铭传大学广播电视学副教授兼系主任
  高雄市立空中大学大众传播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世新大学广播电视电影学系副教授兼主任
  台北市政府新闻处科长
  台北市政电台节目主持人、记者、编辑、编採组组组长、副台长
  台北国际社区电台(ICRT)新闻部国内新闻中心副主任、行政部经理、公关部协理
  行政院新闻局广播电视处编辑

  服务:
  2006、2010、2014、2017年考试院公务人员高等考试三级考试暨普通考试命题兼阅卷委员
  2008年起迄今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员会委员
  2008、2011、2013年新北市有线电视凯博奖评审
  2011-2012、2017-2019年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广播事业、电视事业换发执照审查谘询委员会委员     
  2011-2013、2015年扶轮社平面媒体与广播电视媒体公益奖评审   
  2011年考试院公务人员地方特考(广播新闻概论)命题兼阅卷委员
  2013年广播电视金钟奖评审(2011年评审、2008年及2010年广播组召集人)
  2013、2017-2018年卓越新闻奖评审(2008年广播组召集人,2010-2011年评审)
  2014-2015年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卫星电视台换照审查委员
  2014-2019年复兴广播电台节目谘询审听顾问委员
  2014-2017年正声广播公司节目伦理委员会委员
  2016年客家电视台新闻评量委员会委员
  2018-2019年原住民族文化事业基金会第三届新闻及节目自律委员会委员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国际传播简史
第三章 国际传播与发展理论
第四章 各国传播制度比较
第五章 国际广播与对外宣传
第六章 流行音乐产业与MTV
第七章 全球新闻产制与BBC
第八章 全球国际通讯社
第九章 跨国影视资源流通的主要形式
第十章 全球广告服务产业
第十一章 网际网路与国际宣传
第十二章 国际组织的角色:NWICO & UNESCO
第十三章 全球传播科技与组织:ITU
第十四章 跨国媒体全球发展评估
第十五章 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
第十六章 国际传播的效果与展望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UNIT1─6
 
国际传播主体的种类
 
国际传播主体,就是国际传播的主导者,是主权国家以及其他国际行为主体,包括:
 
1国际机构:如联合国、欧盟、世贸组织等。
 
2地区性的联盟组织: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等。
 
3跨国组织:如国际奥委会、国际红十字组织、世界环保组织等。
 
另外,国际传播是国际行为主体控制之下的讯息传播,国际传播就是国际政治的一部分,而国际政治突显出的是政治关系。
 
UNIT 2─3
 
网路
 
1981年国际事务机器公司( IBM ) 开发出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 PC)可谓划时代之举。
 
1998年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宣布,网际网路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新兴的第四媒体。
 
网际网路(Internet)将成为全球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助推器,例如: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物联网的应用领域非常广阔,从日常的家庭个人应用,到工业自动化应用,以至军事反恐、城建交通。当物联网与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相连时,可随时随地全方位「感知」对方,人们的生活方式将从「感觉」跨入「感知」,从「感知」到「控制」。
 
UNIT 4─5
 
国家级网军打压、抹黑政敌手法氾滥
 
世界各国政府都利用网路散布仇恨以及骚扰行为,以威胁与吓阻政治立场相反的人们,未来研究院提到,由于网际网路的规模以及便利性,导致这类网军攻击行为能够轻易地执行。
 
经过18个月的研究,未来研究院(Institute for the Future)于2018年发表了国家级网军攻击正流行的报告,仇恨抹黑与匿名威胁已经成为独裁统治以及反民主国家思想的关键工具。(资料来源:李建兴,2018-07-23)
 
UNIT 6─3
 
美国流行音乐(American Popular Music)
 
19世纪的前几十年,义大利歌剧在美国也受到欢迎,且歌剧的美声唱法(bel canto)风格对流行歌曲的发展也产生重大的影响。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最近对“网红经济”跟“内容营销”这两个领域很感兴趣,所以看到“图解国际传播”这本书,就觉得可能会有点关系。虽然书名听起来比较宏观,但我觉得很多国际传播的原理,其实也可以应用到个人或小团队的内容创作上。这本书会不会有讲到,如何通过视觉化的方式,来构建一个有吸引力的个人品牌,或者如何让你的内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脱颖而出?比如,会不会有一些关于“如何设计吸睛的封面图”、“如何用图表来展示你的观点”、“或者如何通过故事板来规划你的视频内容”之类的“图解”技巧?我很好奇,它会不会有分析一些成功的国际内容创作者的案例,并且用图来展示他们的传播策略。毕竟,现在很多人都是通过社交媒体来接触国际信息,了解其他国家或文化。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让我们的内容更具国际视野、更有传播力的“图解”方法,那对我来说就太有价值了。我希望它不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书,而是能带来一些实实在在的启发和方法。

评分

厚!这本书我真的迫不及待想读完,但又怕读完了就没了。因为“图解国际传播”这书名一听就很有料,像是把那些平常觉得很遥远、很抽象的国际传播理论,用超直观的图画方式呈现出来。我一直觉得,我们台湾在国际上发声、争取关注的机会挺多的,但有时候就是找不到方法,或者讲不清楚。这本书会不会就像一本武功秘籍,里面有各种传播的招式、心法,而且还是图文并茂的,一看就懂?我很好奇它会不会讲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方式,比如台湾人跟大陆、香港、日本、韩国,甚至欧美国家的人沟通,有哪些要注意的眉角?是不是也有讲到怎么用视觉化工具,比如 infographic 或是短视频,在国际社群媒体上吸引目光?毕竟现在大家看东西都喜欢图文并茂,太长的文字很容易跳过去。我最怕那种只讲理论、死板板的书,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眼睛一亮,学到实用的技巧,而不是一堆看不懂的术语。而且,它的“图解”到底是怎么个图解法?是像漫画一样有趣,还是像学术图表一样严谨?我超期待的!

评分

我买“图解国际传播”这本书,其实是想看看它有没有提到一些关于“在地化传播”的议题。我们台湾虽然不大,但文化多元,有自己的特色,也有很多跟国际接轨的地方。我觉得,国际传播不应该只是单向的输出,更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地跟在地文化结合,让信息能够被当地人接受和理解。这本书会不会用图来解释,如何在不同地区、不同社群,设计出更贴近当地需求的传播内容?比如,会不会有关于“如何利用在地化的视觉元素,来吸引特定族群的注意力”的案例分析?或者,它会不会讨论到,台湾在国际传播中,可以如何发挥我们独特的文化优势,让世界更了解我们?我有点担心,如果这本书太偏重宏观的理论,可能会忽略掉一些更贴近实际操作的层面。我希望它能有一些具体的“图解”工具,让我们能够分析目标受众的文化偏好,然后设计出更具吸引力的传播方案。毕竟,要打动人心,光有道理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巧思和创意,而“图解”很可能就是其中的关键。

评分

“图解国际传播”这本书,我一直在想它会不会提供一些关于“大外宣”或者“国家品牌”的分析框架。毕竟,现在国际上的竞争,不只是经济和军事,传播能力也越来越重要。很多国家都在积极地塑造自己的国际形象,利用各种传播渠道来影响国际舆论。台湾在这方面其实很有潜力,但有时候感觉有点被动。这本书会不会从“图解”的角度,拆解这些国家层级的传播策略?比如,它会不会用图来展示某个国家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的传播活动,来提升其在国际上的认知度和好感度?或者,它会不会分析不同传播媒介(电视、报纸、网络、社交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和表现形式,并且用图示来解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我特别好奇,书中会不会有一些关于“如何破除刻板印象”或者“如何有效地反击不实信息”的图解方法。毕竟,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跟一些负面的信息在搏斗。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更具象化、更易于理解的工具,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参与到国际传播的这场“视觉战”。

评分

说实话,当初在书店看到“图解国际传播”这本,我的第一反应是有点怀疑。国际传播听起来就很高大上,很多都是政治、经济、社会层面的大议题,怎么会“图解”?难道会是那种小孩子看的绘本吗?但翻开看了几页,发现不是我想的那样。它里面有很多像是流程图、概念图,还有一些分析框架的图示,让我对那些复杂的传播理论,比如文化差异、媒体效应、国家形象塑造等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尤其是它在处理一些跨文化沟通的案例时,用了很多示意图来解释不同文化价值观如何影响沟通行为,这一点我特别受用。在台湾,我们常常要面对来自不同背景的客户、合作对象,甚至是我们自己出去交流,都需要跨越文化的鸿沟。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套可以直接套用的图解分析工具,让我们能够快速识别问题,找到有效的沟通策略?我很好奇它会不会讨论到“软实力”的传播,以及如何利用视觉化手段来提升台湾在国际上的形象。毕竟,我们台湾有很多很棒的故事,但有时候就是不知道怎么讲,或者讲的方式不够吸引人。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讲故事”的图解技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