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的研究

善的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哲学
  • 伦理学
  • 道德
  • 价值
  • 人生
  • 思考
  • 智慧
  • 积极心理学
  • 幸福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西田几多郎(1870-1945)是日本京都学派哲学的创始者,《善的研究》(1911)是他的第一本着作、也是成名作。这本书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就如同笛卡儿的《第一哲学的沉思录》(»Meditationes de prima philosophia«)之于西方近当代哲学,具有开创一个时代的意义。西田的思想虽然经历了许多的变迁,但是基本的主轴都表现在这本书当中,就像西田自己就说过「我的思想倾向自《善的研究》以来就已经确定了」。「纯粹经验」是本书主题,而这个由西田哲学所开创的领域是近当代日本哲学、东亚哲学的一个代表。
好的,以下是关于一本名为《星辰低语》的图书的详细简介,该书内容与《善的研究》完全无关: 《星辰低语》:跨越时空的宇宙史诗 作者:[虚构作者姓名,例如:亚历山大·维拉] 装帧与设计: 《星辰低语》是一部鸿篇巨制,装帧设计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硬壳精装,封面采用深邃的午夜蓝哑光材质,中央镶嵌着微闪的银箔,勾勒出一幅由猎户座、仙女座星系和一片未命名星云构成的古老星图。书脊采用仿皮革纹理,烫印着古体希腊文字体的书名和作者名。内页采用高克重的米白色纸张,确保阅读的舒适性与油墨的饱满度。本书附带三张由专业天体物理学家审校的、精确描绘了书中关键事件发生地点的星系地图,并附有一本精美的索引手册,详细解释了书中涉及的复杂术语和虚构文明的语言碎片。 内容概述: 《星辰低语》并非一部单纯的科幻小说,而是一部融合了硬科幻、古代神话重构以及哲学思辨的史诗级作品。它讲述了人类文明在第三次大航海时代——一个由量子纠缠驱动的超光速通讯和有限的星际旅行成为现实的时代——所遭遇的终极困境与超越。 故事的主线围绕着一个被称为“寂静之环”的宇宙区域展开。在人类向银河系边缘扩张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现象:所有已知的物理定律在环带边缘开始出现微小、但系统性的偏差。这不是技术故障,而更像是宇宙底层代码的修改。 第一部:回声与起源 故事伊始,我们将跟随主角——天体语言学家伊利亚斯·凡恩,一名致力于破译宇宙背景辐射中隐藏的信息的学者。凡恩博士在一次例行的深空监听任务中,截获了一段异常清晰的“低语”,这段信号并非随机噪声,而是一种结构化、具有韵律的复杂信息流,其结构远超人类已知的任何数学模型。 随着调查的深入,凡恩博士发现这段低语与地球上几个人类文明的远古神话——如苏美尔的泥板记载、玛雅的历法残片,甚至是被现代科学界视为无稽之谈的“亚特兰蒂斯遗音”——存在着惊人的共振频率。他开始推测,这些神话并非虚构,而是某个远古、在宇宙大尺度上运作的文明在向后代留下的“求救信标”或“警告”。 第二部:熵与不朽的悖论 叙事视角随即切换至数百万年前,我们进入了“先驱者”文明的视角。“先驱者”是宇宙中最早发展出利用暗能量驱动的文明之一,他们的科技水平已经超越了对物质的操控,达到了对时空结构的精妙编织。然而,他们也面临着宇宙中最根本的威胁:熵增的不可逆性。 《星辰低语》深入探讨了先驱者如何试图通过“时间折叠”技术来对抗宇宙的热寂。他们创造了庞大的“记忆矩阵”,试图将整个文明的意识、知识和存在本身,锚定在宇宙的基本常数之中。然而,这种对永恒的追求,却引发了意想不到的后果——“维度侵蚀”。当一个文明的“存在感”过于强大,试图占据过多的宇宙资源时,宇宙本身开始进行“自我修复”,这表现为对熵的极度加速和对高维结构的扭曲。寂静之环,正是这种修复过程的产物。 第三部:观测者与抉择 回到现代,凡恩博士的团队找到了破译低语的关键——一种基于弦理论构建的“共情界面”。通过这个界面,人类得以有限地感知先驱者的历史与绝望。他们发现,先驱者留下的信息并非让他们去“拯救”他们,而是去“理解”和“接受”宇宙的周期性。 与此同时,一股新的、更为原始的宇宙力量——被称为“虚空之潮”的能量风暴——开始向太阳系逼近。这种力量似乎是宇宙对任何试图超越自然法则的文明的本能反应。凡恩博士必须做出抉择:是利用先驱者的技术,试图抵抗这场不可避免的冲击,从而可能重蹈先驱者的覆辙;还是彻底放弃对“不朽”的执念,转而探索一种与宇宙自然节奏和谐共存的、全新的生存哲学。 核心主题: 本书深刻探讨了以下哲学命题: 1. 认知的边界与谦卑: 人类所理解的物理现实,是否只是宇宙浩瀚图景中的一个局部投影? 2. 时间与永恒的代价: 抵抗时间流逝的努力,是否本身就是对生命意义的否定? 3. 交流的本质: 真正的交流是信息的交换,还是存在的共鸣?先驱者的低语,究竟是信息,还是情感的残响? 《星辰低语》以其宏大的宇宙观、严谨的科学推演和对人类存在意义的深刻反思,为读者提供了一次超越想象力的史诗之旅。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星际冒险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文明的兴衰、知识的重量以及面对终极未知时,我们应如何定位自身的沉思录。 目标读者群: 喜爱经典硬科幻、对宇宙学、古代历史与哲学交叉领域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以及寻求超越传统叙事模式的文学爱好者。

著者信息

译注者简介

黄文宏


  1998年德国弗莱堡(Freiburg i. Br.)大学哲学博士,现为国立清华大学哲学研究所教授。专长领域为现象学、诠释学、近当代日本哲学、日治时期台湾哲学。近五年经典译注有《身体论──东方的心身论与现代》(2018)、《现象学的观念》(2017)、《西田几多郎哲学选辑第二册》(2016)。期刊论文有〈论谢林在其《自由论》中对观念论与实在论的超越〉(2019)、〈论洪耀勋「真理论的绝对辩证法」的构想〉(2017)、〈西田几多郎论善与宗教〉(2016)、〈论海德格《存在与时间》中的良知与罪责〉(2016)、〈从西田哲学来看现象学的「超越」问题〉(2016)、〈论西田几多郎「绝对矛盾的自我同一」的逻辑构造〉(2015)。
 

图书目录

凡例 5
译注者导读 7

值版本更新之际(1936) 48
再版序(1921) 50
序(1911) 51
魏肇基中文版序 53

第一篇 纯粹经验 55
第一章:纯粹经验 55
第二章:思惟 66
第三章:意志 77
第四章:智性直观 90

第二篇 实在 97
第一章:考究的出发点 97
第二章:意识现象是唯一的实在 103
第三章:实在的真景 109
第四章:真正实在常恆地拥有同一的形式 114
第五章:真正实在的根本样式 118
第六章:唯一实在 122
第七章:实在的分化发展 127
第八章:自然 132
第九章:精神 137
第十章:作为实在的神 144

第三篇 善 149
第一章:行为(上) 149
第二章:行为(下) 155
第三章:意志的自由 159
第四章:价值的研究 165
第五章:伦理学的种种学说(其一) 168
第六章:伦理学的种种学说(其二) 173
第七章:伦理学的种种学说(其三) 177
第八章:伦理学的种种学说(其四) 181
第九章:善(活动说) 189
第十章:人格的善 195
第十一章:善行为的动机(善的形式) 200
第十二章:善行为的目的(善的内容) 203
第十三章:完全的善行 210

第四篇 宗教 215
第一章:宗教的要求 215
第二章:宗教的本质 219
第三章:神 225
第四章:神与世界 237
第五章:知与爱 244
译注者后记 249
 
 

图书序言

译注者导读

  经验是在事实原样中来认知的意思。完全抛弃自己的加工,跟随着事实来认知。--西田几多郎

  西田几多郎(1870-1945)是日本京都学派哲学的创始者,《善的研究》(1911)是他的第一本着作、也是成名作。这本书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就如同笛卡儿的《第一哲学的沉思录》(»Meditationes de prima philosophia«)之于西方近当代哲学,具有开创一个时代的意义。就像笛卡儿的影响不止于笛卡儿学派,《善的研究》的影响也不止于京都学派,它扩及整个近当代日本哲学。就这一点上来看,西田哲学是足以作为日本哲学、或甚至东亚哲学的一个代表。当然日本哲学不是只有西田哲学,东亚哲学也不局限于日本哲学。就像笛卡儿作为西方近代哲学的创始者,仍然有康德哲学一样,要深入了解康德哲学,先了解由笛卡儿所开创的思路是有帮助的,东亚哲学大概也可以同理地来思考。这样来看的话,了解《善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东亚哲学的问题领域、射程(Tragweite)及其对「永恆哲学」(philosophiaperennis)的贡献,对台湾哲学的建立也应有所帮助才是。

  就西田哲学来看,一直到他于1945 年6 月7 日去世为止,其思想经历了许多的变迁,但是基本的主轴都表现在《善的研究》这本书当中,西田自己就说过「我的思想的倾向自《善的研究》以来就已经确定了。」在〈再版序〉中,西田也明确地表达出,这是「能够表达我的思想全体」的着作(NKZ 1, 5)。与西田其他的着作相比,我们确实也无法在其哲学中找到一本如此简洁而系统性的着作,《善的研究》无疑地是西田哲学的代表着作,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东亚哲学真正的关心所在。与西方哲学相比,它不只是「重理论」与「重实践」的分别,而毋宁是「对立」与「超对立」、「真理」与「原真理」的分别。这个事情的理解,牵涉到我们如何来看待「纯粹经验」的事实。在这里,笔者的导读工作就集中于铺陈一条理解西田哲学的思路,各个细部的讨论就置于各个相应的注解处。至于西田的生平着作,以及《善的研究》的成书与版本问题,感兴趣的读者不妨参阅笔者在《西田几多郎哲学选辑》第一册的〈译注者导读〉以及该译注中对《善的研究》的三个版本的「题解」的说明,在此就不再重复。

  首先就版本上来看,《善的研究》在西田生前共有三个版本,三个版本之间只有字句上的修正,内容上并没有改变,但是西田写了三个〈序〉,以下分别简称为〈初版序〉、〈二版序〉、〈三版序〉。这三个序分别写于不同的时期,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西田思想的初衷与各个思想发展的阶段。

  在〈初版序〉(1911)中,西田谈到这本书是他在金泽第四高等学校任教期间所写,原本只是高校生上课的讲义,先在期刊发表后来才辗转成书。《善的研究》的主体是由四个篇章构成。先写完的是第二篇的「实在」与第三篇的「善」,然后依序是第一篇的「纯粹经验」与第四篇的「宗教」(NKZ 1,6)。也就是说,《善的研究》其实是各个不同论文的集结,虽然是不同论文的集结,但是由于都表示了「纯粹经验」的立场,因而被编集成书。这其实也是西田文章的一个型态,西田以后的各个着作,大多是论文集的体裁,各篇可以各自独立地阅读,但是又必须将其置于同一个体系内部来看。西田在〈初版序〉中给出了篇章完成的先后,感兴趣于思想发展的读者可以依顺序(第2, 3, 1, 4 篇)来阅读。在笔者看来,第二篇的一开始所给出的「考究的出发点」是可以作为全书的指引的。但是如果我们的重心在西田哲学的体系,那么贯穿全书的基本概念是第一篇的「纯粹经验」,这也是西田哲学创造力的表现。第二、三篇则是将其洞见运用在实在论(存在论)与伦理学的讨论上。第四篇的「宗教」是西田思想的最终归宿,在笔者看来,日本哲学在宗教哲学这个领域上是很有创造力的,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西田的一些洞见。

  在〈二版序〉(1921),西田谈到自己在辗转取得京都帝国大学的教职,进入严格意义下的学术界之后,开始透过与德国哲学的对话,致力于自身思想「洗练与丰富」。我们知道,这中间西田的思想经历一些转折与挫折,如我们所知「矢尽刀折降服于神秘军门」(NKZ 2,11),可以说是这个时候的西田的心境的一个写照。哲学虽然是个理性的事业,但是理性是可以扩张其意义与范围,先前的不合理或不理解,可以在更广义下的理性或逻辑(λόγος)下成为可理解的、合理的。理性或逻辑原本就是一个可以扩张的场所概念,在理性的范围内,就不是通常意义下的神祕主义。在笔者看来,这也是西田的意图,而作为西田哲学代表的「场所逻辑」在这个时候则还未完全建立。

  到了〈三版序〉(1936)的时候,西田的思想已进入成熟期,自身的哲学已然建立,开始对自身思想的发展进行一些回顾。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西田在还是高校生的时候,「走在金泽的街头,曾如痴如梦般地」沉醉于其中的想法─「实在必须就是现实的原样本身(现実そのまま)」(NKZ 1,3- 4),这可以说是西田哲学的初衷,而《善的研究》就是它的初步落实。什么是「现实的原样本身」或者说什么是「现实的如相、真相(真理)」是西田关心的问题,以此作为基础来建立一个哲学体系,则是西田最原始的发想。然而由于《善的研究》在铺陈上仍然充斥着心理学的用语与说明,造成该书在出版之后受到了学界的误解与批评,特别是将「纯粹经验」的立场理解为一种「心理学主义」。西田认为「这样的批评是在所难免」,而其反应毋宁是趁此机会而着手解明纯粹经验、更深一层地问向「在我的思想的深处所潜藏的东西」(NKZ 1,3)。这个深藏在西田思想内部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或许是我们在阅读《善的研究》的时候所应该牢记在心的问题。这是因为哲学家只是哲学的代言人,虽然唯有哲学的个体才能表现哲学的思想,但是哲学的思想并不受限于这个具体的个人。而就西田的思想来说,「纯粹经验的世界」几经转折,最终被阐释为「行为的直观的世界」(NKZ 1,3)。而如我们
所知,「行为的直观」在本书是第一次出现,《善的研究》正文中并没有这个语词,它作为纯粹经验的最终解释,是属于后期西田的事。对于行为的直观的一个解释的可能,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汤浅泰雄的解释中获得一些理解的线索与具体的说明。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善的研究》给我带来的改变,不仅仅是知识的增添,更是精神的升华。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人生的理解更加深刻,对世界的看法更加客观。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善”不是一腔热血,而是深思熟虑;不是一味付出,而是智慧的选择。书中对“善”与“幸福”关系的探讨,尤其让我受益匪浅。我开始意识到,追求“善”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的体验,而真正的幸福,也往往与我们对他人的贡献和社会的责任息息相关。我不再纠结于“付出是否得到回报”这个问题,而是更专注于“如何让我的付出更有意义”。这本书引导我认识到,“善”是一种持续的、动态的、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它让我更加珍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关注那些被忽略的群体,更加愿意去为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每一次阅读这本书,都能发现新的理解和感悟,它就像一本活的书,总能在我需要的时候,给予我启迪和力量。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它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惊喜。《善的研究》对“善”的定义进行了颠覆性的重塑,它打破了我固有的思维模式,让我开始质疑一些我曾经深信不疑的“常识”。我记得书中关于“为善的代价”的章节,让我对那些为了“善”而付出巨大牺牲的人们有了更深的敬意,也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是否对“善”的实现过于理想化,而忽略了它背后所需要的勇气和智慧。作者并没有提供一套现成的“善”的行为指南,而是提供了一套分析框架,帮助读者自己去建构对“善”的理解。这种“授人以渔”的方式,是我最欣赏的。我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做好事”,而是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好事”,以及“在什么样的情境下,所谓的‘善’才会真正发挥其积极作用”。书中的一些观点,比如关于“道德相对主义”的探讨,让我对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下的“善”有了更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它让我明白,我们不能用单一的标尺去衡量所有人的“善”。

评分

《善的研究》是一次智识上的彻底洗礼。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对“善”有一定理解的人,但这本书让我发现,我之前的认知是多么的浅薄和片面。它强迫我走出舒适区,去审视那些我从未认真思考过的问题。比如,关于“集体之善”和“个体之善”的冲突,关于“功利主义”下的“善”的定义,关于“恶”的根源与“善”的对抗。书中对这些复杂议题的探讨,丝丝入扣,逻辑严谨,常常让我拍案叫绝。我特别喜欢作者在书中提出的“善的演化”的观点,它将“善”的发展置于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展示了“善”是如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和深化的。这让我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有了更宏观和更深刻的认识。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极其吸引人,虽然是学术性的论述,但读起来却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充满了一种辩证的张力,时不时会抛出一些引人深思的句子,让人反复咀嚼。我常常会在读到某个观点时,停下来,望向窗外,陷入沉思,回味作者所阐述的道理,然后又迫不及待地翻开下一页。

评分

《善的研究》这本书,我读完后最大的感受是,它真的打开了我对“善”这个概念的全新认知。以往我总以为善就是一种简单的情感,比如同情心、怜悯心,是看到弱者就想去帮助,听到不幸就心生怜悯。但这本书层层递进地剖析,让我意识到,“善”远比这复杂得多,也深刻得多。它不仅仅是情感的流露,更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一种价值的判断,甚至是一种行动的策略。书中引用了大量古今中外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甚至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将“善”置于一个宏大的坐标系中去审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利他行为”的讨论,它挑战了我一直以来对人类本性的看法。原来,即使是看起来纯粹的无私奉献,背后也可能隐藏着复杂的动机,这并非是贬低,而是更加真实地呈现了人性的多面性。而且,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它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更容易理解和吸收。比如,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中“善”的解读,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反思那些我们熟知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发现其中隐藏的更深层次的动机和影响。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问题的角度都变得更加开阔和 nuanced 了,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社会现象的解读,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在于它系统地解构了“善”的边界与可能性。我过去常常陷入一种“善意迷失”的困境,总觉得自己的好心没有得到好的回报,甚至会适得其反,让人觉得很挫败。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内心深处的困惑。《善的研究》并没有回避“善”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好心办坏事”的情况,它深入探讨了在不同情境下,何种“善”才是真正有效的,何种“善”可能会造成伤害。书中对“道德绑架”和“情感勒索”的分析尤其让我醍醐灌顶,原来我们很多时候是在用“善”的名义去伤害别人,或者被别人用“善”的名义来操控。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什么是善,什么不是善”的二元对立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和“如何”,去探究“善”的内在逻辑和外在表现。读到关于“共情”的部分,我才意识到,真正的共情并非是感同身受,而是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情感,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恰当的回应,这需要高度的智慧和情感的成熟度。我之前总是以为,哭就是共情,难过就是共情,但这本书让我明白,这些都只是表象,更深层的共情是建立在理解和接纳之上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