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晓大师:海东菩萨

元晓大师:海东菩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平生读尽天下文,清啸迅雷疾海东!」
  他不仅通达经律论三藏,把佛教思想体系化;
  更勇于打破宫廷界限,游走于市井村落,
  以手舞足蹈宣扬佛法,使佛教得以流布民间。
  自在!和诤!融二!不一!
  他的一生就是他的思想展现;
  这是他的命运,也是他的使命。
  他是韩国佛教的骄傲,也是东亚佛教之光!
  这就是海东菩萨——元晓大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郭磊


  韩国东国大学历史系文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韩国佛教史;在此基础上持续探讨中古时代东亚地区──特别是韩国与中国、日本的佛教交流。

  大学时代接触到佛教,认识到佛教是一种透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法门,可以让人的身心获得自由的生命教育,佛教对人类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遂再次求学深造,想从一个信仰者的角度,经由佛学研究的方式来进一步学习;希望自己能做好本分事,保持平常心,成为自在人。

图书目录

「高僧传」系列编辑序
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推荐序
读《元晓大师》有感          陈景富
影响东亚佛教的韩国高僧──元晓大师  崔鈆植
 
编撰者序
出世入世,和诤不二
 
【示现】
第一章 出世少年郎
四大忽散不保久住,今日夕矣,颇行朝哉?世乐后苦,何贪着哉?一忍长乐,何不修哉?
栗子树下诞生的「誓幢」
求道路上的懵懂少年
炽热的求道心
誓将「元晓」
对娑婆世界的省思
 
第二章 参学入唐
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学贵得师,亦贵得友。立志如山,行道如水。入唐求法,成就殊胜。
磻高寺郎智大师
大宝山高僧普德
恆沙寺异僧惠空
入唐求法
道侣义湘
大愿丈夫
 
第三章 开悟入世
叹曰:「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髑髅不二。如来大师曰三界唯心,岂欺我哉!」遂不复求师,即日还海东,疏《华严经》,大弘圆顿之教。
乱世动盪
一切唯心造
大梦初醒
翻将觉海作红尘
不离世间觉
 
第四章 小性居士的教化
初发无上菩堤心,出俗入道破诸相。虽知一心无二相,而愍群生没苦海。起六八大超誓愿,具修净业离诸秽。法界身相难思议,寂然无为无不为。
对阶级制度的挑战
世人笑我太疯癫
报国王恩、报众生恩
愿往生!愿往生!
「蛇福」的寓意
 
第五章 不灭的灯火
唯我海东菩萨,融明性相,隐括古今,和百家异诤之端,得一代至公之论;而况神通不测,妙用难思。
六方告灭
民族嵴梁
和诤国师
两块石碑
海东狮吼
 
【影响】
学问无止境
勇击义围,雄横文阵,仡仡然,桓桓然,进无前却。盖三学之淹通,彼土谓为万人之敌,精义入神为若此也。
参究「佛家之富贵」
依智不依识
着作等身
医治身心
陈那菩萨再世
 
不朽的名着
造论大意不出二种,上半明为下化众生,下半显为上弘佛道。所以众生长没生死之海、不趣涅槃之岸者,只由疑惑邪执故也;故今下化众生之要,令除疑惑而舍邪执。
《金刚三昧经论》
《华严经疏》
《大乘起信论疏》
 
和诤──天下无诤
统众典之部分,归万流之一味;开佛意之至公,和百家之异诤。遂使扰扰众生,佥归无二之实性;梦梦长睡,并到大觉之极果。
常行忏悔、圆融无碍
《十门和诤论》
和诤思想对韩国的影响
和诤思想之渊源
 
附录
元晓大师年谱
参考资料

图书序言

推荐序一

读《元晓大师》有感

陈景富/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元晓是朝鲜半岛三国末年、统一新罗初叶的一位高僧,其人其学不仅为本国僧俗推崇,而且影响及于中国和日本。他曾立志前往大唐求法请益;虽然最后未圆大愿,却从他人的求法请益硕果中获益匪浅,并借此建立起自己的佛学体系。

  朝鲜半岛与中国之间的佛教文化交流,始于中国两晋时期的昙始、顺道、阿道诸位僧侣到高句丽传法,摩罗难陀到百济传法和稍晚的阿道(与前者似非同一人)到新罗「逢时指法」;之后,即转而以半岛僧俗入华求法请益为主旋律。这项活动对佛教传播半岛并得以发展壮大至关重要。以上事实说明,朝鲜半岛佛教源自中国是不争的事实。

  纵观求法请益活动的全过程,其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是求法者眼光、思想敏锐,随中国佛教发展变化而及时调整求法重心,即所谓「追踪时学」,大致上保持了两国间佛教发展阶段上的同步性。

  二是求法请益活动延续时间持久、参与人数广泛、众多,求法内容全面系统,堪称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罕有的现象。

  三是求法活动的兴衰与两国间政治关系好坏息息相关。换言之,就是两国关系密切,则求法活动就活跃、兴盛,反之则停滞不前。

  四是求法请益主从明确,即以入华求法为主、赴印求法为辅;以求取汉文佛教典籍、章疏为主,翻译胡、梵典籍为辅,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求法效率并保证了弘法质量。

  五是通过「求法请益」体现的交流是双向性、互补性的;当然,这种互补不是均等的。

  自公元四世纪初叶以降至于一三九二年李成桂建立朝鲜政权前,据不完全统计,先后入华求法请益的半岛僧俗有名姓可考者总数不下二百七十人;其中的一部分人终身留居中国弘法教化,直接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贡献,如三论宗的僧朗、实法师、印法师,天台宗的波若、谛观、义通、赤山法华院群僧,唯识宗的圆测,译经僧神昉、智仁、胜庄、玄范,密宗的玄超、慧超,禅宗的无相禅师等,不一而足。大部分则学成归国,成为韩国佛教发展的骨干、领袖,创宗立说,大行法化,如天台宗的缘光、法融、理应、纯英、智宗、大觉国师义天;律宗的圆光、慈藏(新罗佛教十圣之一)、圆胜;华严宗的义湘(新罗佛教十圣之一)、胜诠、梵修、崔致远;密宗之明朗、惠通、惠日;禅宗的神行、慧昭、道义、洪直、慧彻、无染、玄昱、道允、梵日、行寂、顺之、利严、丽严、迥微、庆猷、明照、庆甫、元辉、忠湛、坦幽,普愚、慧勤、自超、千熙等;这些禅僧中的许多人是韩国禅宗九山的创始者、掌门人,有的被誉为「无畏大士」。

  以上事实说明,半岛入华求法僧人所获得的教益,以及其直接对中国佛教或韩国佛教的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没有入华求法的半岛僧人,也同样因此受益匪浅;其中的杰出者,不仅成为韩国佛教发展的中流砥柱,而且对中国佛教也产生过重大影响。其中的义龙、巨擘之一,就是本书的主角元晓,韩国人尊称其为「晓圣」。

  元晓戒行如杯度、志(志)公,方便化众,学兼众经,推尊大乘。所撰众多章疏中,尤以《大乘起信论疏》影响最大,中国称之为「海东疏」。有专家学者评论称,元晓的佛学研究及乎中国当时的全部大乘思潮,对当时流行的大乘典籍都有深入的了解,堪称博学多识,并因此能够对当时中国佛教各个学派的是非作出评判,纵横取舍,进而组织自己的学说。他于《疏》中称赞《大乘起信论》在全部佛教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可见其对中国佛教影响之大、之深、之远。而他能率先作出这样的判断,则反映了其眼光之敏锐与观察之细致。仅从这个评论便可看出元晓的佛学思想对中国佛教的影响和贡献。

  元晓的佛学思想的另一个重点是主「和诤」,实质上就是认为「大小、空有,同出一音」,不管宗派多少、法门异同,最终都应当、而且必然像江河归海,同证正智,同登菩提。和诤思想与禅净双修、禅教一致说,都是主张教内和合、统一,反对纷争、对立,甚至水火不容。这对于促进佛教的发展、教化增效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元晓的着述颇多,但行迹却颇为疏略。郭磊博士聚散拾零,将中韩日等国有关元晓行状的有限文献记录,结合元晓生活时代的社会、政治、佛教发展的环境、形势等进行综合分析、推演、述评,比较全面、系统地勾勒出了元晓成长为大师、圣者的轨迹,以及其佛学思想体系、学术水平、教化作用和贡献,是一本甚为可读的高僧传记。特以此文致贺。

二〇一九年八月十日于西安寓所无说斋

推荐序二

影响东亚佛教的韩国高僧──元晓大师

崔鈆植/韩国东国大学历史系教授


  (中译:郭磊)

  新罗元晓(西元六一七至六八六年)是古代东亚佛教界的一位高僧。活跃在七世纪后半叶的他统摄佛教诸学,并予以会通。当时正值大唐帝国冉冉升起,佛教思想推陈出新、层出不穷,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如何理解那些前所未闻的佛教理论,就需要建立一些标准化的思想体系;前有玄奘法师印度求法而产生的新唯识学,后有与唯识思想相对应的、主张众生与佛不二的智俨之华严思想;这些学派的思想,都可说是顺应那个时代的需求而出现的佛教学成果。

  而元晓深入经藏,博採众家之长、对各种佛教思想进行会通融合的过程,也正是顺应这种时代趋势的一个尝试。秉持对既有之大乘佛教的尊重,他在思考如何调和的过程中给出了「和诤」的方向,这可说是不亚于新唯识或者华严思想的一种佛教综合体系。

  志在调和各种佛教思想理论的元晓,在寻找如何实证「和诤」的具体方法的过程中,注意到了当时还不太为人所知的《大乘起信论》思想,继而积极研读,从而为当时的东亚佛教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向。《大乘起信论》出现在东亚佛教界大约是六世纪中叶,此论作为佛教界重要的论疏得到广泛传播却是到了七世纪中叶以后。慧远的《大乘义章》作于六世纪末、七世纪初,里面有引用到《起信论》的一些内容,不过并未就此阐扬其核心思想或者作为探讨《起信论》思想的基础平台而被使用。与此相反,七世纪中叶以后,《起信论》成为佛教界的核心文献,各宗各派都非常重视其中的思想,《大乘起信论》当时便成为佛教界的基本共识。时至今日,能够确认的,对于《起信论》的思想积极地宣扬、并以此为基础展开论述的最早的着作,当属元晓之作。

  如前所述,七世纪中叶的东亚佛教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需要有更多的全新思想体系出现,玄奘的新唯识与智俨的华严都是当时的代表;元晓重视并且积极宣扬的《起信论》思想,也是当时替代旧唯识的新思想理论之一。因《起信论》在玄奘新译经论之前的六世纪中叶就已经流通,故被理解为是旧唯识中的一部分;然而,在玄奘以后的所谓新唯识学派的批判对象──旧唯识学者们的思想体系中,《起信论》并没有扮演重要的角色。旧唯识的思想基础,是北朝的菩提流支和勒那摩提以及南朝的真谛所翻译的经典;《起信论》曾一度被认为是真谛所翻译的经典,所以其基调应该与真谛所翻译的其他经论类似。不过,近来有研究指出,不论是《起信论》的作者、或是此论出现和流通过程都有很多谜团,应该是当时不被人注意的、非主流的一部论着。其在佛教界开始被重视是在七世纪中叶或者稍早的时候,可说是顺应了当时佛教界思潮的发展。

  元晓在新唯识蓬勃发展、旧唯识衰退薄弱的时代背景之下,对于能从思想上应对这一思潮变化的《大乘起信论》有了更多的思考,并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可以说,在宣扬《起信论》思想乃至提高其地位的过程中,元晓是一位先驱。自七世纪以来,乃至今日,《起信论》思想作为东亚佛教的核心位置不可撼动;对于元晓这位发现者和宣扬者,我们应该有更多的重视和了解。

  当然,对于元晓的理解不只是在于他对《起信论》的重视和护持,其本身的佛学造诣也非常深厚,并试图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一个完整的佛教思想体系。在元晓出家之初,中国南北朝以及隋唐初期盛行的地论学、摄论学、三论学等已经相继传入新罗,他都认真的研读。在他三十多岁时,听闻玄奘法师从印度取经返回长安,便慕名研读了法师新翻译的经典,继而了解到新唯识学和因明等全新的佛教思想。元晓五十岁的时候,年轻时曾与他一起入唐求法的义湘返回新罗,以此为契机,又学习了智俨的华严思想。此外,他对菩萨戒和净土思想亦颇多关心,对于教化大众更是非常积极。

  由此可知,元晓的一生都在不停歇地学习各种佛教思想,同时把这些佛教思想进行会通并实践在生活中。其佛教思想对于新罗乃至中国和日本的佛教都有影响,深受后人重视;包括澄观、宗密等华严祖师,日本的天台宗、净土宗、华严宗学人的思想中,都可以找得到元晓思想的痕迹。

  相较于元晓在佛教史上的重要位置,他的行迹和思想在韩国以外的国家还没能得到更充分的介绍。当然,有一些佛教学者深知元晓思想的重要性,对其也展开了很多研究;但是,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元晓还只是个陌生的外国僧人。在这种情况下,这本以中文写就之《元晓大师──海东菩萨》的出现,无疑将成为台湾乃至于中国大陆佛教信众了解元晓生平及其思想的一部重要着作。

  本书作者郭磊博士于二〇〇五年来韩求学之后,在韩国知名的佛教学者金相铉教授门下专攻新罗佛教。金教授在新罗时代的政治、文化、思想研究基础上,对新罗佛教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对于新罗时代的思想家元晓之生平和思想更是非常关注。他不仅蒐集了韩国国内的相关资料,对于中国、日本等国外的资料也都尽力搜罗与整理研究;诸多努力,最终汇集成了《历史로읽는元晓》(一九九四年)、《元晓研究》(二〇〇〇年)两部专着,并作为了解元晓的入门书在韩国被广泛传阅。金教授生前致力于将对东亚佛教界作出重大贡献的新罗元晓之生平和思想宣扬到韩国以外的国家,二〇一三年退休之后依然积极地与国外学者合作,计画进行更多有关元晓的研究。不幸的是,同年七月突发变故,金相铉教授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这部由他的门生郭磊博士执笔的中文版元晓传记即将出版,在我看来,金相铉教授的遗志得到了继承,所以意义不凡。借由此书的出版为契机,期待能有更多的学者和一般读者都能对元晓有进一步的了解,继而对其一生所致力的会通佛教诸宗、构建圆满佛教思想体系的心愿和付出同参同悟,广而宣之。

编撰者序

出世入世,和诤不二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太多的人和事值得我们去回味;
  而佛教的出现,让我们的回味有了特别的意义。
  历史是入世的重复,佛教是出世的超越;
  高僧带给我们的启发,正是重复中的超越。

  中国佛教的历史源远流长,高僧辈出,毗邻的韩国也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同样隶属汉字文化圈,韩国自古以来也有着悠久的佛教历史,朝鲜半岛上也出现过许多的高僧,如一盏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他们教化民众,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元晓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一般韩国人的心目中,元晓是韩国的民族英雄,是韩国的精神嵴梁,是真正的无冕之王!

  元晓的生平

  生活在七世纪的元晓适逢中国的唐太宗时期。西元六一七年,一个健康的男婴诞生在押梁郡(今庆山),十五岁出家后埋头于修行和教理的学习,四十岁前后廓然开悟。而后遇到了瑶石公主,两人结为连理,生下了薛聪──日后成为赫赫有名的大学者。还俗后的元晓以「小性居士」自称,往来于千村万落,用他独特的歌舞来教化众生。他并经常彻夜研读经典,笔耕不辍。公元六八六年,以七十高龄止化于穴寺。

  元晓生活在七世纪,那是经历了三国战火连绵的混乱而后统一的时代。

  元晓是一个解脱者,也是个自由人。他从俗人之枷锁和束缚中得以解脱而获得真正的自由,真的做到了行解并重,从理论上、从身体实践上予以展现。

  元晓还是个大学者;天赋的才能、如火的热情、冷静的批判、准确的论辩,都让他如虎添翼;百余种、二百四十多卷的巨着,成为佛教界乃至于全世界人民的宝贵遗产。他通达经律论三藏,把佛教思想体系化,并给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元晓的佛教思想不仅成为韩国佛教的根本,还对中国、日本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元晓的思想

  对于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元晓有着怎样的启发呢?

  元晓的思想超越时间、国界和宗教,具有东亚的普世价值,让我们能够感受到现实性和创新性。他为我们展示的内心世界以及和诤思想,乃至这个自由之身对于今日的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普为法界燃一灯,
  愿用传灯周十方。

  一灯能灭千年暗,而元晓就是燃烧在七世纪新罗人心中的一盏灯烛,至今仍照亮着东亚。这一盏无尽灯,让多少人为之心潮澎湃!

  元晓留给我们的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矿,留给现代的我们太多值得思考的开示。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习和了解元晓的世界,这应该是他留给我们的根本课题。

  元晓是韩国人的自尊心,也是东亚人的骄傲;他的高度虽不可企及,却值得年轻人去挑战!

  二十一世纪是个冲突的时代,冲突的原因是什么?要如何看待这种被冲突所打算的世界秩序,乃至东西文明应当如何共存共生?

  很明显,「文明冲突」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特别是由于九一一恐怖主义袭击和美国随之的反恐战争,已经成为一个历史事件不停地重复出现。可以说,「文明冲突」这个概念引发了很多波动。

  这些问题,都应该从佛教思想中需找解答。

  用一个简单的思维或架构解释整个世界史是危险的,特别是在考虑世界政治现实的复杂性或道德判断的模煳性时。一切都取决于众生的共业;「业」,可以说是世界的创造者、维护者和破坏者。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通过与各种再生行为共同发生的。文明最终是由再生的集体行动形成的。应该说,文明没有明确的形式或框架,它只能通过某些文明中特定的集体行为的性质来进行区分。

  依佛教的理念,会尽量避免真理的教条化和宗教本身的绝对化。正因为如此,佛陀在《金刚经》中指出要抛弃执着,并用渡河的木筏做了比喻。在佛教中,佛陀所说教法虽依于经典及理论却又不拘泥于其间;所以,佛教教义最终是作为众生度彼岸之木筏和指向月亮(真理)的手指。

  世界上的一切都在不断变化,我们也根据前提进行调整。诸行无常,文明通过变革交流;文明是动态的,多变的,没有固定不变的文明。因此,通过把握文明之间的关系来讨论内战是一个根本的错误,这种关系只是某种特定时刻的僵化和不变。

  没有文明与外界隔绝,文明总是与其他文明联系在一起;文明也超越空间,时间和种族,文明之间的交流仍然活跃。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发达已经让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传统上在国家和区域边界发展的人类活动,现已迈入全球化,这已经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不同文明的接触变得频繁,其他文明的涌入和传播变得自由。

  根据华严之缘起,让我们知道众生有和平共处的可能,人类可以相互包容、相互尊重。这个世界是一个巨大的组合体,也是一个动态关系的网络。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融合各种不同并不意味着要同质同形。

  融二而不一,这是元晓给出的理论。「不一」是指具有普遍性或多样性之全体。把两个不同的融合在一起就是「融二」,这正是元晓和诤理论的核心,这能让不同的文明和谐共存。

  纵观元晓一生,他曾谨守戒律、思惟严谨、着作浩繁;而在四十多岁时,他却舍戒还俗,与公主瑶石结为连理,并生一子。重要的是,他勇于打破贵族、宫廷界隔,游走于市井村落,用近乎癫狂的手舞足蹈来宣扬佛法,使佛教得以流布民间,成为新罗乃至今日韩国佛教之根干。

  疯癫!叛逆!融二!不一!

  他的一生就是他的思想之展现;这是他的命运,也是他的使命。

  这就是小性居士──元晓!

  心语无说

  承蒙慈济传播人文志业基金会出版部编辑赖志铭博士邀稿,才有这次的机会向读者诸君介绍韩国古代的高僧元晓以及韩国佛教。在此,首先要感谢武汉大学姚彬彬博士以及台湾大学李明书博士的引荐!

  对于自己来说,这个过程正如佛教所说的,因缘不可思议!

  因为,一方面,作为一个学佛者,能有机会与大众结善缘,还能更进一步了解慈济,实乃幸事。

  早在二十多年前,我在陜西西安读大学,因为喜欢读书,所以接触到儒释道的思想。大学毕业后,因为一个契机而皈依佛教并开始学佛。那时的大陆佛教尚在发展初期,肯去寺院的年轻人甚少;法师看到我们很是欢喜,给了很多书籍,大都是从台湾流通而来,让我因而对台湾的佛光山、法鼓山、慈济功德会、中台禅寺等有粗略的了解。

  一晃若干年过去,因缘际会,走上了佛学研究之路。因为参加学术会议的缘故,陆续参访过佛光山、法鼓山以及中台禅寺,却一直没有机会了解慈济。这次,却经由撰写「高僧传」丛书的因缘走入慈济,所以说因缘不可思议。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研究韩国佛教的学者来说,深知韩国佛教在东亚佛教发展历史上曾有过重大的贡献;不过,因为语言等障碍,不为大众所知。这次正好借由这个机会,可以让一般读者也能透过高僧传记了解到佛教在东亚地区所呈现的另一番不同的面貌。

  这是我生平第一本专书着作,对我自己来说有特别的意义,算是我走上佛教研究之路十五年的一份作业;只是,我觉得,虽然用力不少,但还有很多不足。一来是因为自己的学识和文笔尚有欠缺,二来是因为有关元晓生平的史料稀缺。如何才能让大家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元晓?思来想去,决定将自己学佛、研究中碰到的、想到的问题与心得,就这般朴素自然地写成文章,恐怕舍此别无捷径,只能我尽我心!

  一路走来,我要衷心地感谢我的父母!他们抚养我长大,仁爱而开明。感谢妹妹!她代替我这个儿子尽了很多孝道,让我安心在外打拚。

  感谢陈景富先生!为我开启了学术的大门,拓宽了我的眼界。感谢金相铉先生!亦师亦父,教给我历史研究的思维。感谢崔鈆植教授!引领我继续在历史研究的道路上前行。感谢学界诸位师友!一路的帮助和提携。

  感谢我的妻子!她的理解和付出,是我耕耘的基础。感谢我的女儿!她的笑容和童稚,是我奋发的动力。

  仅以此书献给所有善因缘!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