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节日里的诗词

藏在节日里的诗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诗词
  • 节日
  • 传统文化
  • 文学
  • 文化
  • 中国文化
  • 诗歌
  • 节日文化
  • 经典
  • 传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诗词一直离我们很近,这些从小过到大的节日背后,都有诗词的影子……

  还原节日诗词创作现场
  发现藏在诗词里的秘密

  【读诗词,品节日】
  蒐罗十六首经典节日诗词,对应十六个节日,以节日诗词为引导,将诗词背后的诗人、故事、历史事件一一带出,在欣赏诗词的同时,对传统节日、历史故事都有更深入的了解。

  【诗词故事与节日典故】
  你可能听过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但你知道端午节也是为了纪念勾践、曹娥、伍子胥?
  「七夕鹊桥」的传说很动人,但七夕的由来其实与「牛郎织女」故事毫无关联?
  你可能总在中秋节听到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但你知道苏东坡的传奇「出道」之路吗?
  
  【回味那些消逝的节日】
  除了清明、端午、中秋等熟知的节日外,作者再现了寒食节、上巳节等已经消失的节日,详细分析了这些节日在历史长河中,以何种面貌诞生、何种姿态消亡。

  【从初一到除夕,轻松阅读十六个节日由来、诗人故事】
  ●元日:揭密词坛飞将军辛弃疾的小走私生意,看看南宋人大年初一过得有多奇葩!
  ●人日:大年初七曾是全民狂欢日?
  ●中和:唐朝皇帝热闹创立的中和节,为何风光不再,甚至已经没什么人听过它?
  ●寒食:靠一首诗就飞黄腾达的韩翃与最任性的节日——寒食节。
  ●上巳:洗脚、踏青,也要配个节日!
  ●七夕:「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到底是要写给谁的?
  ●除日:除夕这天的宋朝人都在干嘛?

  「这些传统节日与习俗文化,是我们的独有记忆;这些节日诗词,是我们的认知密码。我们身处于这个世界,应该记住传统节日,记住节日诗词。」──本书作者/章雪峰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故纸堆里的微光》的图书简介: --- 《故纸堆里的微光:那些被遗忘的古代书信与手稿》 作者: [此处留空,或填写一位虚构的历史学家姓名] 出版社: [此处留空,或填写一家专业的历史文献出版社] 页数: 约 580 页 装帧: 精装,附带高清文物图片与手稿摹本 定价: 128.00 元 --- 内容简介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习惯于阅读那些经过千锤百炼、被纳入“正史”的官方文献,或是被世人传诵的经典诗篇。然而,那些真正承载着个体生命温度与时代侧影的,往往是散落在故纸堆深处的私人信札、账簿残页、笔记批注,乃至被虫蛀得支离破碎的手稿。 《故纸堆里的微光》并非一部宏大的史学著作,而是一次深入“微观历史”的探险。本书精选了自魏晋至晚清,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书写者留下的数百件珍稀文献资料,通过细致入微的考证与解读,试图还原那些在宏大叙事中被忽略的、鲜活的个体生命图景。 我们看到的不再是抽象的“士大夫”或“农人”,而是那些在特定时刻,提笔写下心中所思所想的鲜活之人。他们的文字,没有经过后世文人的雕琢与取舍,保留了最原始的语感、情绪和对日常生活的细致描摹。 第一部:笔墨下的乡愁与牵挂 本部分聚焦于古代的交通不便与信息闭环下,亲友、师生之间往来的书信。我们将看到戍边将士写给远方妻子的家书,信中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家乡土地的眷恋,以及对战乱不安的深深忧虑。例如,一篇唐代边塞文吏写给江东兄长的信札,不仅记录了边塞的风物气候,更透露出其对朝堂纷争的微妙观察,以及对母亲晚年生活细节的反复叮嘱。这些信件,是研究古代情感交流方式、私人书信格式演变以及地理环境对人居心态影响的第一手材料。 第二部:文人的案头与思辨 这一部分深入古代学者的书房与案头。我们收录了包括宋代理学家在游历考察中所作的随笔残页,清代小说家在创作《红楼梦》等巨著前所做的角色设定草稿,以及若干位著名书法家在研习古帖时所做的批注与心悟。这些手稿揭示了知识分子在理论构建、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思维路径与困惑。例如,通过对比某一宋代学者不同版本的笔记,我们可以清晰地追踪其学术思想的修正与深化过程,远比研读其最终定稿来得更为生动和真实。 第三部:市井烟火与生活记录 古代的账簿、契约、医案、乃至地方志中的“轶事”部分,是研究古代社会经济结构和民俗生活的金矿。本书选取了几份罕见的明代徽商的商业往来账册,其精确的物价记录和贸易路线,为我们重建了明代中后期长江流域的商业网络提供了翔实的物证。此外,几份清代乡村医师的病历记录,则详细记载了当时流行的疫病种类、草药配方,以及普通百姓对疾病的认知和治疗方式,为历史人类学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第四部:被遗忘的声音——女性与底层 在传统史学中,女性的声音往往被遮蔽。本书特别搜集并释读了一些由古代女性亲笔书写的诗文残稿、嫁妆清单的批注,以及部分由她们口述、由男性代笔的契约文件。这些材料让我们得以一窥她们在家庭内部的实际地位、她们对教育的渴望,以及她们对日常生活的细微感知。同时,一些流民或佃农在地方官府留下的口供残片,虽然语焉不详,却折射出底层社会在灾荒年间的挣扎与坚韧。 本书的独特价值: 1. 文献的稀有性与首次公开: 本书收录的大部分手稿和信件,均是从不为人知的私人收藏、地方志的犄角旮旯中挖掘整理而出,部分文献的摹本与释文系首次公开发表。 2. 侧重“非标准”文本: 摒弃了对“完美”文本的追求,转而关注那些充满涂抹、错别字、口语化表达的“不完美”文本,认为这才是历史的真面目。 3. 跨学科研究的可能: 结合了历史学、文献学、书法艺术、经济史学乃至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为不同领域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原始材料。 《故纸堆里的微光》提供了一种阅读历史的全新方式——不再仰望高塔,而是俯身探寻散落在地面的碎瓷片。每一次对残缺文字的重构,都像是重新点亮了一盏微弱却坚韧的灯火,照亮了那些沉睡于时间尘埃之下的,真实而动人的生命故事。它提醒我们,历史不仅是帝王的更迭,更是千万人呼吸与书写的总和。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章雪峰


  文史作家,历史文献学硕士。专攻唐史,有扎实的学术研究基础。为文不喜刻板,文字轻松幽默,以时人喜闻乐见的笔法书写历史。

  曾在网路各论坛发表历史文章,深受读者喜爱。目前出版有《唐诗现场》、《二十四节气的诗词密码》、《藏在节日里的诗词》等作品。

图书目录

【序】留住传统节日的仪式感

●元日:正月初一 /辛弃疾〈元日〉
●人日:正月初七 /薛道衡〈人日司归〉
●上元:正月十五 /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晦节:正月三十 /韩滉〈晦日呈诸判官〉
●中和:二月初一 /李泌〈奉和圣制中和节曲江宴百僚〉
●寒食:冬至后第一百零五日 /韩翃〈寒食〉
●清明:春分后第十五日 /杜牧〈清明〉
●上巳:三月初三 /杜甫〈丽人行〉
●端午:五月初五 /张说〈岳州观竞渡〉
●七夕:七月初七 /秦观〈鹊桥仙.七夕〉
●中元:七月十五 /杨万里〈中元日午〉
●中秋:八月十五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重阳:九月初九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下元:十月十五 /杨万里〈下元日诣会庆节所道场,呈余处恭尚书〉
●腊八:十二月初八 /赵万年〈腊八危家饷粥有感〉
●除日:十二月三十 /王安石〈除日〉

图书序言



留住传统节日的仪式感


  对于传统节日,今天的我们,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的是,年年节日年年过。有的传统节日,如清明、端午、中秋、春节被列入了国定假日放假安排。陌生的是,我们绝大多数人实际上已不太能确切地知道,这些不同的传统节日分别拥有哪些不同的节日风俗,应该怎样异彩纷呈地度过。

  今天我们欢度节日,大多都是吃吃吃、喝喝喝。每过一个节日,人们都像苏轼在北宋熙宁九年(西元一○七六年)的中秋节,写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时那样:「欢饮达旦,大醉」。

  正是由于我们在每一个节日都「欢饮达旦,大醉」,所以每到春节,「年味儿越来越淡了」「过年越来越没意思了」等等类似的感慨,就不绝于耳、甚嚣尘上了。

  原来,今天的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任何一个传统节日的形成,两大要素不可或缺,一是相对固定的节日时间,二是约定俗成的节日风俗。换句话说,不是每一个节日都必须喝酒吃肉,都必须「欢饮达旦,大醉」的。我们不能只记得「相对固定的节日时间」,而忘记了「约定俗成的节日风俗」。

  这个常常被我们遗忘的「约定俗成的节日风俗」,其实就是我们一再强调的「仪式感」,也是促使我动笔创作本书的主要动因。

  借用百姓的语言,我所说的仪式感,就是除日的那一次「守岁」,就是元日的那一声「拜年」;就是上元节热腾腾的元宵,就是寒食节冷冰冰的熟食;就是清明节肃立祖先墓前那深深的一个鞠躬,就是端午节观看龙舟竞渡那香香的一只粽子;就是七夕节情人之间的深情相拥,就是中秋节亲人之间的团团圆圆;就是重阳节登高的那一杯醇醇的菊花酒,就是腊八节熬煮的那一碗浓浓的腊八粥。

  借用诗人的语言,我所说的仪式感,还是王安石在除日的「总把新桃换旧符」,还是苏味道在上元节的「火树银花合」,还是韩翃在寒食节的「日暮汉宫传蜡烛」,还是张说在端午节的「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还是秦观在七夕节的「柔情似水,佳期如梦」,还是韩滉在晦日的「万家攀折渡长桥」,还是杨万里在下元节的「自拈沈水祈天寿」。

  这些仪式感,这些节日,这些诗词,这些诗人,都被我写进了这本书里。

  节日入诗,由来已久。已知的节日入诗的代表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那首〈迢迢牵牛星〉中写到的「七夕」。从那以后,无数诗人在度过一个又一个节日的同时,也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词。

  节日千年传承。本书写了十六个节日,其中有传承至今的节日,如上元、清明、端午、七夕、中元、中秋、重阳、腊八、除日;也有传承至今但略有变化的节日,如元日;更有几乎已经消失不见的节日,如人日、晦节、中和、寒食、上巳、下元。

  诗词千古吟唱。本书也对应地写了十六首诗词,其中不乏名人名篇。如上巳诗词是「诗圣」杜甫的那首〈丽人行〉,上元诗词则是唐朝苏味道的那首〈正月十五夜〉;七夕诗词是秦观的那首〈鹊桥仙.七夕〉,中秋诗词则是苏轼的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清明诗词是唐朝杜牧的那首〈清明〉,重阳诗词则是唐朝王维的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些传统节日与习俗文化,是我们的独有记忆;这些节日诗词,是我们的认知密码。我们身处于这个世界,应该记住传统节日,记住节日诗词。

  读者诸君,特别是那些年轻的、年幼的读者诸君,如果能够在阅读本书之后,增强对传统节日的仪式感,增加对节日诗词的亲切感,则予事毕矣,予愿足矣。

  是为序。

图书试读

上元:正月十五

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武周大足元年(西元七○一年),正月十五、上元佳节的夜晚,神都洛阳。

时任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苏味道,便服乘马,陪着坐在马车上的夫人等家眷,怀着夜晚难得出趟门的兴奋心情,离开位于宣风坊的府邸,准备去看元宵节的花灯。

苏府出门左拐,向北经过观德坊,从积善坊和尚善坊之间穿过,在定鼎门大街的最北端,正是直通皇城端门的洛水三桥—星津桥、天津桥、黄道桥。同时,这三桥也将是今晚元宵花灯最为集中的地方。

置身「盛饰灯影之会」的星津桥上,亲历「贵游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车马骈阗,人不得顾」的热闹景象,目睹灯光、月光、星光交相辉映于水天之际,苏味道写下「古今元宵诗第一」的〈正月十五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元宵佳节,洛水河边,树上、桥上挂满了花灯,倒映水中,摇曳生姿,与天上的星月之光交相辉映,平日夜晚不让通行的星津桥、天津桥、黄道桥三座桥上的铁锁也打开了。

唐朝的洛阳城,被洛水自西而东穿城而过,分为两半。仅就洛阳城的西半部而言,洛水的北岸,就是皇城、宫城,南岸则是百官及百姓居住的里坊区。里坊区的第一排,就是雒滨坊、积善坊、尚善坊、旌善坊,这四坊隔着洛河与皇城端门遥遥相望。连接南北两岸的,就是洛水之上的星津桥、天津桥、黄道桥。

就在这次苏味道观灯的三、四十年前,和苏味道一样担任宰相之职的上官仪,曾经在同一地点,写过一首被同僚们「望之犹神仙焉」的〈入朝洛堤步月〉。他那首诗中的「脉脉广川流」,就是指洛河;他那首诗中的「驱马历长洲」,就是指洛水河堤;而他入朝要经过的路线,正是此时苏味道的目的地—洛水三桥和皇城端门。

换句话说,上官仪的〈入朝洛堤步月〉和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是在同一个地点创作的;不同的是,上官仪创作于工作日上班的清晨,苏味道则创作于元宵节观灯的夜晚。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街上人潮涌动,马蹄掀起的尘土飞扬;元宵之夜的月光洒遍了灯市的每一个角落,好像在追逐着人们一样。

用户评价

评分

身為一個經常在社群媒體上分享生活點滴的人,我發現很多時候,我們在分享節日的照片和祝福時,常常覺得文字不夠貼切,或者說,無法真正表達出節日當下那種複雜的情緒。尤其是一些重要的節日,比如過年,那種回家的喜悅、親人的溫情、對未來的期盼,都很難用簡單的幾句話概括。而詩詞,恰恰是表達這些細膩情感的最佳載體。我常常會想,為什麼古人能在短短的幾句詩中,就道盡人生的喜怒哀樂,尤其是與節日相關的情感。所以,《藏在節日裡的詩詞》這個書名,立刻引起了我強烈的共鳴。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給我一些新的靈感,讓我在分享節日的心情時,能夠引用一些優美的詩句,增添文字的厚度與意境。我希望它能幫助我,在眾多的節日照片和簡短的祝福訊息中,找到一條通往更深層次情感連結的道路,讓我的文字,也能像那些古老的詩句一樣,觸動人心,留住那些稍縱即逝的美好時光。

评分

我一直都覺得,台灣人對節日的重視程度,可能是華人世界裡數一數二的。從傳統的農曆節日,到一些現代興起的節慶,我們似乎總能找到理由來慶祝,來團聚。而我個人,對於能夠連接古今、橫跨時空的文化元素,總是特別著迷。詩詞,就是其中最為迷人的部分。很多時候,我在閱讀一些歷史故事,或者在參觀一些古蹟的時候,都會不自覺地聯想到相關的詩句,那種感覺就像是穿越了時空,與古人進行了一場無聲的對話。所以,《藏在節日裡的詩詞》這個書名,讓我感到非常親切,也非常期待。我好奇作者會如何挑選那些與台灣節日息息相關的詩詞,又會如何解讀它們,讓那些看似遙遠的詩句,能夠與我們當下的生活產生連結。我希望能透過這本書,更深入地理解我們所過的每一個節日背後所蘊含的文化意義,以及那些古老的詩句,是如何反映和塑造了我們的節日情感。

评分

最近在書店隨手翻到一本《藏在節日裡的詩詞》,光是書名就讓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身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台灣人,節日對我來說不只是個放假的日子,更是承載著歷史、文化與情感的特殊時刻。從小到大,從農曆新年、清明、端午、中秋,到元宵、七夕,這些節日早已深刻地刻在我的生活記憶裡。我一直覺得,每個節日都有它獨特的氛圍,有特殊的習俗,當然,也一定有許多與之相關的詩詞歌賦。只是,我們平常在慶祝節日的時候,很少會去深入探究那些詩詞背後的故事,或者那些詩句是如何描繪出節日的意境的。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我第一個念頭就是:「這是一本能把我對節日的感受,用更深層次、更具文學性的方式去理解和體驗的書。」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將那些古老的詩詞,巧妙地連結到我們現代台灣人所過的這些節日上,讓那些詩句不再是課本裡的文字,而是活生生地展現在我們眼前的節日風景。我期待它能帶我重溫那些熟悉的節慶,卻又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品味,去感受。

评分

最近這段時間,我一直在思考「儀式感」這件事。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變得簡化、效率化,有時候反而讓人覺得少了點什麼,少了那份對生活的細膩感受和用心經營。而節日,恰恰是營造儀式感的最佳場合。每次到了重要的節日,我都會特別希望能做些什麼,讓這個節日變得與眾不同,讓它在我的記憶中留下深刻的印記。這時候,我就會想到詩詞。那些優美的文字,總能帶著一種獨特的韻味,讓平凡的日子變得不平凡。所以,《藏在節日裡的詩詞》這個書名,立刻吸引了我。我非常好奇,作者會如何透過詩詞,來詮釋和豐富我們所過的每一個節日。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些實際的啟發,讓我知道在不同的節日裡,可以去閱讀、去感受、去體會哪些詩詞,讓這些詩詞成為我營造節日儀式感的重要一部分,讓我的節日體驗,不只是吃喝玩樂,更能充滿文學的芬芳和文化的力量。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相當有質感,淡雅的色彩搭配著幾何圖形,讓整本書看起來既有文藝氣息又不失現代感,我很喜歡。我對這類型的書一直都很有興趣,特別是關於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連結。平常我們過節,頂多就是吃吃喝喝,拜拜祖先,跟家人朋友聚一聚,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好像在節日的意義上,少了一層更深刻的體會。而「節日」又是如此貼近我們生活的概念,無論是春節的團圓,還是中秋的思鄉,甚至端午的龍舟競渡,都充滿了情感的連結。我一直覺得,詩詞是最能觸動人心、最能捕捉細膩情感的文學形式。所以,當我看到《藏在節日裡的詩詞》這個書名時,我腦海中立刻浮現出許多畫面:在除夕夜,吟誦著關於團圓的詩句;在中秋月圓之夜,感受李白「舉杯邀明月」的孤寂與豪情;在端午節,想像屈原投江的悲壯與愛國情懷。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些歷史悠久的詩詞,融入現代台灣人的節日體驗中的,是不是能讓我對這些節日有更深刻的共鳴,更能體會到節日的文化內涵,而不只是流於形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