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论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论语》是二千年来中国人思想的总源泉,对后来中国文化所发生的影响,没有第二本书可以和它比拟。──梁启超

  《论语》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几千年来士人、学子在生活各方面奉行的不落架传世宝典。

  《论语》主要是记载春秋时代孔子及其弟子之间的言行谈话,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至南宋时,南宋理学家朱熹将其和《大学》、《孟子》、《中庸》合为「四书」。也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

  现存的《论语》共20篇,492章。每篇篇名取自正文的开头。从「学而」开始到「尧曰」等20篇,主要探讨道德之门、治理国家的方法、谈论礼乐治国之道、对古人的评论、孔子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等等。

  虽已历经几千年,但书中所提及的内容仍然适用于现今社会,可借此发挥经典传世的作用。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孔子(西元前551年9月28日~西元前479年4月11日)


  孔丘,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后代敬称其为孔子或孔夫子。生于鲁国陬邑,祖先为宋国人,东周春秋末期成为鲁国的教育家、哲学家,曾在鲁国为官。孔子也是「儒家」的创始人。至汉武帝时,经由董仲舒倡议施行「独尊儒术」政策,后世开始尊称孔子为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孔子在周游列国后,其学说及儒家行谊传承至今,对朝鲜半岛、琉球、日本、越南、东南亚等地区都有深远的影响,对儒家文化奉行不辍。

注疏者简介

朱熹(西元1130年10月22日~西元1200年4月23日)


  字元晦,一字仲晦,又称紫阳先生、紫阳夫子、又称朱文公。生于福建路南剑州尤溪县(今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为南宋理学家,也是程朱理学集大成者,后世尊称其为「朱子」。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承北宋周敦颐与二程学说,创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学风,称为「理学」。其着作很多,并订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作为教本,四书也成为后代科举应试的考试科目,并传承至今不止。

导读者简介

杜明德


  现职: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系副教授
  学历:国立高雄师范大学文学博士
 

图书目录

出版缘起

导读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孔子生平年表
精进书目

图书序言

导读
     

  西元前八百年到西元前二百年间,是人类思想史上极其辉煌的年代,以致于有西方学者将之称之为「轴心突破」年代。在这个期间,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等地的人,对于宇宙和人生的体认及思维,都跳上了一个新的层次。希腊诞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建立了充满智慧和思辨精神的西方哲学体系;以色列和印度地区的思想发展,都与宗教相关,分别创生了基督教及佛教文化;中国则诞生了孔子,之后两千多年,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包括思想道统的形成、民族意识的凝聚及民族精神的展现,都受孔门言论的启发。在这样的层层积累下,逐渐融合成我们的民族性。《论语》一书,正是孔门弟子记述孔子生活和孔子与弟子间的谈话或与当时人的谈话,以及弟子们相互间谈话的记载,可以说是孔门师弟的言行录,是研究孔子学说及精神最重要的原始资料。因此,梁启超在其着《论语》一书中,说《论语》「是二千年来中国人思想的总源泉,对后来中国文化所发生的影响,没有第二本书可以和它比拟。」从这部宝典之中,我们可以讲伦理道德的实践,求人格修养的圆满;也可以学知识道理的追求,探人生理序的确立;更可以建社会国家的秩序,在天地间安身立命。它不是宗教典籍,却比宗教典籍更能安定人心;严格来说,它也不算哲学着作,却比哲学着作更有智慧。可以说是我们人人都应该研读的一本书。

  孔子,名丘,字仲尼,西元前五五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先世是宋国贵族,其六世祖孔父嘉,是宋襄公的五世孙,属于殷纣王庶兄微子的血统,所以,孔子先祖的宗法世系,可以追溯到殷商开国君主商汤,孔子屡言自己是「殷人」,也是这个原因。不过,孔父嘉在一次宫廷政变中,被华父督所杀,其子孙畏华氏之逼,亡逃鲁国,从此公卿转为平民,家道中落。孔子父亲叔梁纥(名纥,字叔梁),是当时着名的勇士,曾担任陬邑大夫,立有战功,孔子母亲颜征在,在很年轻的时候,嫁给与自己有一定年龄差距的叔梁纥,生下了孔子,孔子年幼,叔梁纥即去世,孔子遂由母亲照料长大。由于鲁国原是周公的封地,保存较完善的成周礼乐制度,孔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受到一定的薰陶。孔子在成年以前,做过地方上的一些小吏,看管仓库、管理牛羊,所以他曾说自己「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大约从二十岁开始,孔子就开始教授生徒,渐渐崭露头角,有了一些声望,甚而有鲁国的贵族来向他求教。鲁昭公二十五年(西元前五一七年),鲁国发生政变,鲁昭公败逃齐国,孔子也跟着前往齐国,齐景公曾问政于孔子,但并未重用他。由于在齐不得志,孔子遂又返回鲁国,致力于教育工作,这段时期应该是孔子教育生涯中最重要的阶段。鲁定公九年(西元前五〇一年),孔子正式出仕,担任鲁国的中督宰,由于颇有政声,一年后就升任司空,旋即又升任大司寇,位列三公,兼行相事。鲁定公十年,鲁齐两国国君在夹谷盟会,齐国想趁机劫持鲁君,幸赖孔子的临机应变及事前的武力准备,才能化险为夷。孔子在「夹谷之会」中,证明了自己的才干,也提升了自己的政治地位,但后来孔子主导的「堕三都」却功败垂成。鲁国的朝政,长期以来被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大夫把持,三家大夫在自己采邑中建有都城,是谓三都,孔子想要剿灭这样的现象,但并未成功。之后,齐国餽女乐,季孙氏因之三日不上朝;鲁国祭祀后,也不把祭肉分给孔子,孔子对鲁国的政治状况彻底绝望。鲁定公十三年(西元前四九七年),孔子五十五岁,率领一群弟子,开始周游列国。他所到之国,有周、齐、卫、陈及楚国的叶地,或讲学,或论政,或访友,或寻求任用,当然也有三餐不济、生命安全遭受威胁的时候,这段期间的历练,也是孔子生命中重要的养分。《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当孔子及弟子在陈、蔡之间绝粮,颜渊曾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这种气魄与自信,就很是令人敬佩。鲁哀公十一年(西元前四八四年),因着弟子冉求的推荐,季孙氏(季康子)派人迎孔子归鲁,孔子得以结束十多年漂泊不定的日子,回到故国,受到很优厚的礼遇,鲁哀公、季康子都以元老的地位尊待他,不过这时孔子年事已高,也不愿再参与政治活动,主要的精力还是用在授徒讲学及文献的整理,儒学思想的系统与开展、儒家典籍的整理与传承是孔子晚年的主要成就。鲁哀公十六年(西元前四七九年)夏历四月己丑日,孔子离世,享年七十二岁。

  《论语》就是孔子精彩一生的主要记载,其内容以记载孔子言论为主,旁及孔子的行为、仪态,乃至于饮食、衣服等,并附载孔子弟子的言论。《汉书‧艺文志》言:「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篹,故谓之论语。」可知此书主要是成于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之手,而此书之所以命名为《论语》,则或许是「论纂夫子之语」的原因。近人陈大齐在《孔子学说》一书中主张:「在《论语》命名的时候,其用『论』『语』两字,应当与《论语》书所用『论』字与『语』字同其意义,不应当别做他解。」而综合《论语》书中所用「论」「语」两字意义,则可知「《论语》书中所用『论』字,是『讨论』的意思,所用『语』字,只是『告知』的意思。《论语》所载,以孔子言论为主。而孔子言论可大别为二类:一为与人问答讨论,二为未经人问而自动告人。前一类,正是『论』,后一类,正是『语』。故书名《论语》者,意即孔子的『论』与『语』。」从《论语》内容的形式特色说明《论语》一书命名之因,其说可从。在汉代,《论语》本有三个版本:一为鲁论,是鲁人所学,共分二十篇,分篇与现在的通行本相同;二为齐论,是齐人所学,有二十二篇,比鲁论多〈问王〉、〈知道〉两篇;三为古论,是古文经的版本,得之于孔壁,把末篇〈尧曰〉拆成〈尧曰〉及〈子张〉两篇,全书便有两〈子张〉篇,共有二十一篇。汉人张禹原学鲁论,兼学齐论,于二书之中择其善者,合为一书,称张侯论,甚受欢迎,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论语》版本。原鲁论、齐论、古论在张侯论出现后,渐渐遭废弃而亡佚。后代学者因为《论语》的前十篇与后十篇,在篇章组织、记言体例、字汇常性等处颇有不同,而习惯将《论语》前十篇称为「上论」,后十篇称为「下论」,进而推论「上论」、「下论」并非同时结集,「上论」为《论语》之初编,内容较纯;「下论」为《论语》之续编,内容较驳杂等。事实上,《论语》并非成于一人一时,内容本来就可能真伪相混、纯驳不一;加以时代久远,在流传过程中,篇章分合、错置,乃至于窜入他书资料,亦不无可能。所谓「上论」、「下论」的诸多不同,许多都是比较而生的差异,未必代表「上论」内容全无问题、「下论」资料全不可信,这是我们在研读《论语》时,必须谨慎判别的。

  《论语》的核心思想,在「仁」与「礼」。整部《论语》之中,「仁」字出现了一一〇次,「礼」字也出现了七十五次,可以看出这两个字在《论语》佔有极重要的地位。「仁」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君子所必备(「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也是志士仁人所必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更是一般人民所必备(「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卫灵公〉)。但是,究竟何谓「仁」?从《论语》的章句记载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孔子对于「仁」,似乎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有很多弟子都问过孔子何谓「仁」,孔子对每位学生的回答都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人问「仁」,孔子每次的说法也不一样;不论是孔子「论」或「语」,「仁」似乎都有不同的风貌。但若具体加以分析,这些对于「仁」的不同说法,大多是针对特定的人和事,或者可以说是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仁」的各种表现,并不是「仁」真正的内涵。《说文解字》云:「仁,亲也。从人,从二。」段玉裁在註解「仁」字时,特别说明「仁」是会意字,读如「相人偶之人」、「人偶,犹言尔我亲密之词。独则无偶,偶则相亲,故其字从人二。」意思就是说,「仁」是人与人之间相处,因为同理心而产生的同类情感,人与人之间自然会相亲相爱。是以,「仁」的主要意涵,应该就是〈颜渊〉篇中,孔子回答樊迟的「爱人」两字。人类是群居的动物,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与自身之外的其他人产生密切的关系,当然,这种关系连结是先从自己的家人开始,也因此《论语》中有言:「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接着层层向外扩散,不论是亲戚、朋友或社会群体里的人,都可以透过「爱」来连结情感,如此一来,我们的人生就有了安定的秩序,社会国家也才能和谐、稳定与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仁」展现出来的本质就是「爱人」,在与父母兄弟之间,就会发展出孝悌之道;与朋友之间,可以发展出信义之道;与社会国家之间,可以发展出忠勇之道。换句话说,「仁」便是众德行的基础,有仁爱之心,众德行才有真正的意义;同样的,「仁」也是众德的总称,是由众德合构而成的。明乎此,我们就可以明白何以《论语》中要用那么多的章句来说明「仁」的内涵了。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