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路奇兵

网路奇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网络安全
  • 信息战
  • 黑客技术
  • 网络攻击
  • 防御技术
  • 网络犯罪
  • 数据安全
  • 网络战
  • 信息安全
  • 科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针对时下最流行、高收入的网路创业新贵一族,深入探讨介绍其中最富知名度的网路公司,由其创业起点谈起,历数一个好创意如何成为一个新事业的契机与成功范例。其中最为人耳熟能详者例如:PC HOME李宏麟、104人力银行杨基宽及蕃薯藤陈正然…等十六位春风少年哥。

  出版业的新势力--明日报李宏麟

  不仅电脑家庭塑造出流行资讯的媒体风潮,赛特资讯(网路家庭网站)也成为国内网路内容提供的原生地,现在,即时新闻和科技公司的文化更是直逼传统报系质变。媒体人出身,赛特资讯总经理李宏麟说,『很多文化公司的老板把钱放进自己口袋,往往出现老板有钱,可是公司叫穷的现象,常让员工觉得媒体不是一个託付终身的工作,我有一个强烈的想法,希望弄一个成功赚钱的媒体,用薪水、红利、股票保障员工。』

  李宏麟,2000年初和詹宏志在媒体界掀起一阵狂风,电脑家庭电脑报后,紧接着Smart Net网站、T-times(明日报)带领的网路旋风狂扫传统平面媒体,无论资深、资浅记者大风吹,让雄霸平面媒体市场数十年的着名报系,竟然开始重新思考公司的定位。

  五十三年次,李宏麟念的是明志工专工业管理,退伍后第一份工作是在《商业週刊》,当时的李宏麟虽然念的是理工,却对理工科系没什么兴趣,只因为这是当时的第一志愿,国中毕业后又没什么自主能力,家里决定念什么就念什么,所以才误打误撞念了工管,即便因为喜欢艺文,当了记者,主跑的资讯科技新闻也都不是自己的兴趣。

  李宏麟强调自己喜欢的是艺术、人文的素材,在《商业週刊》他最喜欢採访的是电影人侯孝贤,採访这类人文气息浓厚的大师级人物都会让他觉得很快乐,但是因为週刊内容的需求,却都派他去採访卫星、生化科技、电脑等新闻,所以李宏麟说走进资讯业纯粹是误打误撞。

  在《商业週刊》工作三年多后,李宏麟离开《商业週刊》到《远见杂志》,看见《远见》的记者访问林怀民、刘其伟,李宏麟心里是无尽的羡慕,但当时《远见》需要的是跑科技的记者,李宏麟的背景很难跳脱科技产业,所以一直到后来他的记者生涯始终离艺文路线很远。接下来,李宏麟一共二进二出《商业週刊》和《远见杂志》,即便是第二次到《远见》,《远见》还是跟他说:『你不想跑科技,没有关系,跑社会路线!』,这让李宏麟艺文青年的心愿迟迟没有获得实现。

  李宏麟当记者的期间,一直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在他的脑海里不断徘徊,『媒体这个行业是不是可以託付终身?』对他来说这也是让他不断换工作的原因之一。

  李宏麟说中了很多媒体人的心事,『我觉得许多进媒体业的人都有很多理想,但是人总是会比较的,我读的是理工,很多同学都是在电脑公司上班,以前的媒体比现在的环境更糟,媒体都不赚钱,在电脑公司上班的同学有股票,自己没有,同学薪水也比较高,人家的发展生涯很稳定而且有保障,这些对年轻的自己来说压力很大。』

  李宏麟并不是不喜欢新闻的东西,只是特别喜欢艺文,而当时记者是比较接近艺文,又是有保障的『行业』,纯粹艺文家就好像是作家,作家不是个行业,似乎比较没有保障。这时李宏麟心里就有一个愿望,希望可以把『媒体行业』变成一个『媒体产业』,不再只是一个理想性高的工作,后来他更证实,这一行的确可以变成一个产业,美国的媒体就是一个产业。

  有一次这样的感觉特别强烈,那一天李宏麟开着车,看到路边的商店,四周不断有讯息迎面涌来,突然觉得做媒体业也不错,媒体是有前景的,因为现在世界愈来愈小,让人和人的距离愈来愈小,但变动却愈来愈快速,讯息的需求量因此愈来愈大,人们必须很快的了解彼此,确定各种竞争因素,这让讯息不断被需要,传播科技也不断改变。隐约的,李宏麟告诉自己这个行业还是很有的前景。

  后来李宏麟在29岁时当上《IDG杂志》(国际数据公司)总编辑,当时的李宏麟又开始三心两意,考虑要不要考研究所,直到有一件影响李宏麟最深远的事情发生,那就是结婚。

结婚后对生涯规划的冲击

  李宏麟三十岁结婚,结婚让他有事业感,以前的李宏麟个性潇洒,工作不爽就走人,薪水多少无所谓,反正只是养活一个人。但结婚之后就不一样,结婚之后的责任不是一个人或是两个人,而是一个家,这个家会有太太、小孩,这让李宏麟重新思考很多事情。

  其中包含始终围绕着他的『媒体这个行业是不是能够託付一生』这件事,《IDG》赚钱证明媒体是可以赚钱,像路透社也是赚钱的,赚钱的媒体很多,在《IDG》他更发现很多美国《IDG》同事薪水也不差,似乎在美国,媒体是一个不错的产业。李宏麟得到的结论是媒体可以是一个产业,但必须要企业化经营。

  李宏麟认为媒体人应该要有两种特质,第一是理想性,第二是企业经营的能力,企业经营的好坏最重要在于『公司成不成功』。公司如果成功,大事会变小事,公司如果不成功,小事都会变大事,这正是现在李宏麟的座右铭。而公司成不成功的衡量标准就在赚钱,李宏麟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赚钱可以不用依靠任何人,可以按照你自己的理想来做,完全拥有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事标准。』

  公司赚钱,员工做事情就稳定,公司也会跟着稳定,员工才会相信公司的未来,可以避免员工的斗争、乡愿等。如果公司不赚钱,各种问题都会出现,公司开始觉得员工很散漫,要求节省成本,要求上班签到,员工心里不舒服,不满的分贝就会提高。

  以前的出版人办杂志都没有想到收入这一点,例如有人说要办手机杂志,因为全台有一万支手机,但换个角度想想,台湾的行动电话系统厂商只有六家,手机生产商三、四家,登广告总共也十多个厂商,这样的杂志注定是没有广告收入的。

  经营媒体之前要做研究收入来源,例如登广告的厂商多不多?产业赚不赚钱?赚钱的产业怎么登广告?未来产业的发展性、成长性?没有正确的答案,这个媒体一开始就是错的。而李宏麟心里最想办的是音乐杂志,纯粹因为喜欢古典音乐,但是一直想不出赚钱的商业模式,想不出来就做不下去,所以后来李宏麟才到IDG国际数据公司,而这些理念也是后来李宏麟经营杂志和网站的出发点。

电脑家庭创立

  在IDC工作三年之后,李宏麟的老长官何飞鹏说要办一个刊物,找了当时还闲赋在家的詹宏志,然后想到在科技界待了很久的李宏麟来当总编辑,他们想办一个很生活化的杂志,但是詹宏志当时并没有想要下来自己做,而李宏麟对于成不成功很在意,他认为公司负责人是谁决定了公司是否成功一半的条件,李宏麟希望有一个能够和自己相辅相成的发行人。

 后来一直找不到人,杂志差一点办不成。李宏麟再去找詹宏志,『如果你下来做,我明天就辞职』,詹宏志答应后,李宏麟第二天就辞职,《电脑家庭》(PC home)杂志顺利开办。

  《电脑家庭》当时以49元的策略打进市场,铺货地点从各大书店到便利商店,在便宜和新颖的设计下,《电脑家庭》确实掳获不少人的心,詹宏志也发挥他惊人的说服力,让所有的经销商、广告商相信,《电脑家庭》有成为资讯杂志领导品牌的能力,而后第二期杂志每本69元,第三期每本99元,逐渐为《电脑家庭》杂志奠定可观的销售量。

  对于电脑家庭是否成功,李宏麟不仅笑说,《电脑家庭》杂志还算不错,已达到『成功』的标准,但他更是睁大眼睛说,『令人惊讶的是竟然可以把电脑的东西作成大众刊物,而且有fans(杂志迷),四年前居然有fans,自己也搞不懂为什么会有fans,有人一期期蒐集《电脑家庭》杂志,第一期卖光光。』

  之后《电脑家庭》开始赚钱,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力,李宏麟坚持《电脑家庭》要财务透明,让员工很自由地不断成长,现在《电脑家庭》正准备上柜,目前资本额1亿4000万元左右,预计2001年挂牌上柜,年度营收也将达到9亿元上下,预计每年可以获利9000万元到1亿元。

从杂志到网路:

  由于《电脑家庭》是资讯杂志,所以很早就觉得应该要有自己的网站,李宏麟认为网际网路不断在蜕变,但无论如何变,电脑家庭都坚持一个原则,『网路是一个全新的东西,应该要「拥抱」它』,《电脑家庭》强调把自己的姿态放低,该改变就改变,该学习就学习,该放弃就放弃。《电脑家庭》的经营层有一个基本共识,就是『网路是个低成本传播的革命』,《电脑家庭》是做讯息的媒体,网路应该会影响媒体生存环境,所以《电脑家庭》一定要参与,进一步了解它的影响,因此网路家庭网站(PC home)正式成立。当时李宏麟只是要成立网站,却万万想不到后来却成为一个事业。

  刚开始李宏麟採用的是成本控制法经营,控制一年要赔多少钱,李宏麟相信技术识网路很重要的因素,网路很多东西要靠技术来服务,很多媒体业、传统业、食品、书店进入网路,最怕的就是技术门槛,而网路家庭有的正是技术团队,所以现在网路家庭有七、八十个技术人员,一点也不输给一家软体公司。李宏麟还有一个策略深远影响现在的『赛特资讯』(PC home网站),那就是网站一开始就要做『每日新闻』(Daily News)。

  在台湾网路商业市场刚兴起的1998到1999,网路家庭以自产的网路新闻,在先导者的优势下,取得不小的网路市场佔有率,也是国内少数能够提供一定范围网路内容的业者,这不仅是网路家庭最大的利基市场,也成为它下一波新闻话题的来源。

  1999年下半年,赛特资讯惊爆出即将与全球最大华人网站新浪网合併的消息,媒体四处追逐李宏麟和詹宏志,他俩也四处躲避媒体,即便在公开场合不得不对外说明,赛特资讯也都口径一致的表示,所有的合作案都在洽谈,也都还没有确定,一切要等董事会通过之后才能拍板定案。

  对赛特资讯来说,原本这项合作案将是网路家庭前进大陆的前哨战,因为无论是李宏麟或是詹宏志都知道,网路发展绝不能侷限在台湾,即便是极力宣扬本土化的蕃薯藤都要做到华文化、亚洲化、国际化,所以网路家庭也必须踏出去,新浪网提供网路家庭大陆发展的最佳机会,当然这个合併案也让新浪网可以在最具网路商业化潜力的台湾,登上入口网站龙头宝座。

  但随后合併案却急转直下,新浪网因为经营理念问题高层发生异动,一直与詹宏志接触的沙正志离开新浪网,詹宏志和李宏麟开始重新思考合併的优劣,詹宏志表示,合併案来自于与沙正志一直以来的良好互动,失去这个伙伴,赛特要重新思考,即使新浪网董事长姜丰年远从美国赶回台湾磋商,新浪网和赛特资讯的合併案仍旧告吹。

  1999年12月电脑家庭和赛特资讯对内整合和对外投资的动作明显积极许多,《电脑家庭》将五本杂志整合为一家公司,赛特资讯将十六个网站分成电脑报、电子报和网路金融三大事业单位,2000年1月并宣布由PC home取代原本的入口网to do,统一网路家庭对外品牌。

  网路家庭除了宣布将集资成立5到6亿元的基金扩展投资规模,更表态将与中经合集团联手成立全球第一个华文数位媒体基金,募集新台币二十亿元,投资台湾、星马、北美及中国等具有发展潜力的媒体网路,积极朝向投资者的角度发展。紧接着转投资资本额7000万元的智富网,积极招募财经记者,投入财经即时网站市场。

  而后2000年初,赛特资讯引爆国内媒体界一个人才流动大炸弹,成立『明日报』。由赛特资讯主导,迅速集资2亿元成立一个完全的网路媒体-明日报,随时提供整点新闻,并且以高薪招募到工商时报、经济日报资深记者进驻,共大手笔招足二百个记者和编辑,引发媒体界一阵骚动,中时报系、联合报系因此失血严重,难得的刊登征人广告。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 出版业的颠覆者--PC Home李宏麟 015
  • 求职求才的超级媒介--104人力银行杨基宽 029
  • 宽频上网的实现者--和信超媒体张瑞展 043
  • 成功商业化的入口网站--奇摩卢大为 059
  • 电子商务的教父--英特连林伯伋 071
  • 就是让Yahoo称臣--蕃薯藤陈正然 085
  • 直击网路影像的高手--亚特列士张泽铭 101
  • 网路上的「7-eleven」--数位联合程嘉君 113
  • 流行多元的明星网站--梦想家许乃威 127
  • 财经政治网的先锋--哈网高晓龙 141
  • 无限延伸的网路同学会--旭联张财铭 159
  • 打败苏富比的拍卖王--力传林启东 173
  • 娱乐休闲的最顶峰--银河网路李国杰 189
  • 技术优势称霸市场--龙卷风赵国仁 203
  • 券商股友的网路新宠--嘉实李政霖 215
  • 让英特尔青睐的智慧--资迅人贺元、薛晓岚 227
  • 网路服务赢家--英普达蔡政录 241

图书序言

自序

  记者、律师、和警察是三种最常被电视、电影拿来当题材的职业,走进记者这行当然不是偶然,但说实话,新闻系毕业后并没有考虑太多,记者这行好像只是自然而然的工作。现在回头看看工作几年之后的自己,还是像个菜鸟一样。

  一开始当记者主跑的路线就是网路、软体,能够有一个符合兴趣的路线严格来说可能是当初的野心不够大,不认为IC、电脑、通讯等产业是要去争取的路线。而对报社来说,软体、网路是科技产业里,对菜鸟记者来说最容易入门的路线,当然也是二、三年前不是顶重要的路线。当时都还没有这类的公司上市柜,除了佔报纸版面不会太大外,即便有菜鸟把这类新闻内容写错也不至于引起太大的问题。

  对自己来说很幸运的是可以看到网路、软体逐渐发芽生根。1999年初,友立资讯和资通电脑成为国内第一批上柜的软体公司,友立资挂牌后股价还一度飙涨成为上柜股王,这让被压抑许久的软体业好不容易争了一口气,同一时间,美国当红的网际网路也开始在国内建立另一股新势力。

  网路这行,虽然跨入门槛不高,但因为观念新颖,让老企业跨入时不免有各种羁绊,刚开始几乎显的举步维艰,例如还记得1998年底国内科技产业的领航员宏碁集团董事长施振荣都还只是说退休后要做「软体」业,就可以知道网路这码事压根还没有被国内业者重视,甚至宏碁集团内以网路为定位的元碁资讯董事长黄少华还被当时的股东批评为「乱花钱」。

  1999年中后国内的网路发展情势才开始真的有所不同,也似乎能够和美国网路发烧的情况沾上边,下半年,未上市网路股股价开始狂飙,从一股一百元起,二百、三百、四百不断炒高,网路公司增资溢价每股在一百元以上似乎成为常态,即便是科技产业记者对这些没赚钱的网路公司股价都觉得不可思议。

  紧接着中环大举投资美国网路股后的获益丰硕更成为国内投资网路公司的典范,不仅软体业有友立资讯重新定位公司为网路公司,宏碁也成立网路次集团进行大手笔佈局,传统产业如新光、统一、中钢也纷纷跨足转投资网路公司,似乎一瞬间网路变成国内当红明星产业,法人竞相投资的标的。

  网路公司办理增资的情况有时候仅能以离谱来形容,创投纷纷抱着钱上门争取投资网路公司的机会,让有的网路公司甚至可以「优」到撂下一句,「就这样了,财务报告公司不对外提供,想投资的话,钱这几天就要到位!」。此外,网路公司也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搬家,保守务实的公司确实因为人力遽增不得不另觅他地,但也有搬家的网路公司内部装潢,相较部分上市柜科技公司的简单,真犹如「钱柜旗舰店」一般的「漂亮」,当然这也开始引起部分投资人的反感,网路泡沫说因此不胫而走。

  再看看网路公司创业人几乎清一色都由年轻人包办,难道网路是专属年轻人的产业?当然不是,它只是一个需要以年龄做责任区隔的行业,年轻人的创意、冲劲、毫无羁绊是网路创业无可或缺的元素,但营运面的经验、人脉、对各产业的了解、传统通路的高佔有率等,却还是资深商业工作者最大的优势。

  年轻,正如同和信超媒体副总经理张瑞展说的,「一个礼拜内每天飞不同的地方,每天开四、五个会议,这样的玩法大概只有年轻人有这个本钱!」网路产业一天之内的瞬息万变,体力和冲劲因此成为创业不可或缺的元素。

  但另一方面,也由于这个产业的变化过于迅速,当网路公司渡过草创时期后,公司如何保有原本的市场佔有率,又兼顾迅速扩张市场,所谓的扩张市场不仅是台湾,还包含香港、大陆甚至大亚洲、美国等市场,这又需要商业经验丰富的既有产业经理人的支持,网路无法等待年轻人学习。

  也因此台湾的网路公司逐渐走向年轻的老板负责开创、媒体曝光、行销等工作,有经验的「老」老板就负责策略、商业人脉、财务规划等,以专长和能力做责任区分。所以就这个观点来看,其实这个产业并不全是年轻人的机会,而是在比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充分融合最多资源,就最有机会成功。

  接下来由于产业的需求和各方的推动下,国内的二类股市场在去年底正式获得行政院认可,并在四月中旬股票正式交易,投资人开始有投资网路股的机会。对网路公司来说如何不断创造公司新的价值,或是让价值不断成长是网路专业经理人另一种考验,对投资人来说如何判断网路股的价值和市值则是不同于传统产业的另一种学习。

  部分网路公司老板开宗明义的说,国内的投资法人圈内没有判断网路公司价值的人才。这句话或许有点武断,但是也确实代表这样的新产业还需要更多的好手加入,无论是产业内的经营或是产业外的投资判断都是如此。

  这本书只是粗浅的描绘出国内少部分网路公司的情况,但希望多少能提供有兴趣的读者这些公司的经验和简单的看法。

『网路奇兵』序文

  十八世纪时,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为西方文明世界的发展开拓了新天地;而今廿世纪末,随着网际网路的发展,又为全世界文明的发展开启了新天地。

  网际网路创造了虚拟且直接的沟通模式,打破国界的藩篱,与距离的限制, 每个事业体都想透过网路升级自己的产业,透过网路的直接模式,降低经营成本,进而增长经济版图。因此,网路带动新一波的产业革命。这是继十八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所面临的另一次的产业革命。目前这只是一个开始,随着将来宽频网路与无线通讯的进一步升级应用,网路将带领人类到达一个真正无远弗届的境界,这股趋势所引发的商机,不仅是新兴产业的兵家必争之地,更是传统产业生死存亡的决战关卡。近一年来最热门行业大概就是网路。大部分的年轻人都想投身网路事业,这本书介绍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台湾网路经营者,他们的经营理念,他们的想法,以及它们的愿景。

   之前一般人对成功者的印象, 多半是四、五十岁以上,从事金融业或电子制造业……等,成熟且老成,但是网路新贵的产生则颠覆了一般人对成功者的印象。他们多半只有三、四十岁左右,非常年轻,充满梦想、创意和满腔的热情。书中所介绍的网路奇兵,他们共同的特质除了年轻,梦想与热诚之外,还有正确的经营理念。正确的经营理念犹如引导火车向前行的正确轨道,引导事业的成功。

  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复制成功的经验,这本书纪录了这批网路英雄的想法,经营模式和理念,换句话说,这本书介绍了他们成功的经验,时势造英雄,真正的英雄,要能创造时势。这群网路产业的开拓者将向历史证明,他们不只是发展下的产物,更将带领网际网路走进下一步世代。

  中环集团投资网路已经有一段时间,我们投资一家公司时,除了考虑该公司的市场性、风险性、前瞻性与未来性等等外,更重要的,我们还会考虑经营者的操守,以及他们对这份事业的热诚度。事业发展主要依赖的是人才,所以当盛隆及文婷来找我为本书写序时,我很高兴为年轻人在创意想法上,能分享一些我对网路事业发展的看法以及如何的实现心中的愿景。创意者应该有梦想,但梦想必须实体化,不然永远只是梦想。因此,要筑梦踏实,不管从事什么事业,态度很重要,要能专注(FOCUS)的持之以恆,再辅之以其他成功的因素终就会成功的。

                    中环集团董事长
                     翁明显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