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世界第一部课程纪实
  甘蔗有多高?-幼儿测量概念的学习
有别于直接传授知识,「甘蔗有多高?」一书,收录了孩子在幼儿园主动且循序渐进的探索历程,从「甘蔗有多高?」的提问开始,展开深入的建构课程,从探索中,孩子不止习得了测量概念,更展现了对于学习的热情与能量。本书为华文世界第一部完整收录师生进行主题、共同探索的课程纪实。在课程中,我们看到孩子经历了许多宝贵的学习过程。这样的课程是偶然发生的吗?其实它需要许多条件的配合,其中很重要的是:老师角色的扮演。老师是引导孩子学习的人,挑战孩子思考、支持孩子的贴身朋友。透过这个师生共同努力出来的课程,让我们看到,原来孩子的学习可以如此的精采,原来课程也可以如此的丰富而深入。
2013年2月再版推出,特别收录高雄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潘世尊博士针对【甘蔗有多高?】进行的课程研究,除了彰显建构主义取向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精神,也帮助老师掌握课程引导的原则,最重要的,是帮助老师看见孩子,进而懂得回应孩子。
作者简介
台中市爱弥儿教育机构
十八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写了「爱弥儿」一书,主张让孩子自然的成长。1981年,高琇嬅老师在台湾省台中市创办了「爱弥儿」,沿用了卢梭这本书名,并非是卢梭的信徒,只是缅怀这个历史上的印痕。在台中市「爱弥儿」的校园里,主张让孩子在开放的环境下,主动的探索、建构、成长与学习。
三十年后,一直坚持这个教育理念的「爱弥儿」在台中市有四所分校:旅顺、永春、逢甲、德化。许许多多的「幼教人」和「孩子」在这里互动、成长。「甘蔗有多高?」就是在爱弥儿逢甲分校「发生」的一个课程,透过此书我们可以清楚的看见,一个台湾本土的幼教机构----「爱弥儿」如何成就孩子的学习。
林意红
清华大学数学系毕业,美国纽约Bank Street College学前暨初等教育硕士。曾任台中市爱弥儿幼稚园园长,现为信谊基金会附设实验幼儿园园长。
推荐序∕树立台湾走向高品质幼儿教育的里程碑/林佩蓉
推荐序∕张斯宁
作者序∕林意红
写在前面的话
缘起
那根长长的是什么?
甘蔗该用什么量?----非标准测量工具的探索
甘蔗长高了吗?
要量到哪里?
还有什么可以用来量?
纸要大一点,才够长
老师如何引导孩子发现测量的需求
用连环扣量----非标准测量单位的发现
连环扣也可以量
这是几个连环扣?
连环扣够不够长?
我想要量爱弥儿
爱弥儿有多高?
老师如何支持孩子测量的发展
用尺量----标准测量单位的学习
353个连环扣是多高?
用尺量,大家才知道
尺不够长,怎么办?
卷尺要看哪一边才对?
运用旧经验,试探新阶段
做栅栏---测量方法的应用
甘蔗被拔了,怎么办?
做栅栏,需要买几根木头呢?
一根长,一根短,怎么办?
一半在哪里?
怎么样可以找出一半?
用连环扣量!
怎么围,才围得住?
怎样才能一样宽?
都是15公分,怎么还是不一样宽呢?
记号要画在哪里呢?
用测量方法解决等距的问题
尾声
收成时,要告诉我们
后记
孩子的学习与老师的角色
回首来时路----带班老师的感想
主题网络图
课程活动网
孩子在测量概念上的学习
课程研究
建构主义取向课程与教学----以「甘蔗有多高?」为例∕潘世尊
《甘蔗有多高?:幼儿测量概念的学习(二版一刷)》这本书,我觉得是为孩子打开了一扇理解世界的有趣窗口。我一直很注重为孩子选择那些能够启发他们思考,并且能将知识融入生活的书籍。市面上的测量类绘本不少,但很多都显得过于说教,或者内容与孩子的生活脱节,很难真正引起他们的兴趣。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用一个非常简单的场景——一株长高的甘蔗,让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卷入到“测量”这件事中。故事的主角们,就像是孩子们的缩影,他们充满好奇,用尽各种方式去探究。从用眼睛观察,到用手比划,再到尝试用身体的某个部位去丈量,每一种方法都显得那么真实,那么充满探索的趣味。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非标准单位”的呈现。孩子们用自己的步子、用手掌、用手指去测量,这些都是非常具象化的方式,孩子容易理解和模仿。在一次次的测量中,他们会发现,用不同的“单位”去量,结果是不一样的。这种过程,恰恰是他们开始理解“单位”重要性的契机。书里并没有直接给孩子灌输“标准单位”的概念,而是让他们在比较和实践中,自己去体会。 书中对于“比较”和“相对性”的描绘也十分到位。孩子们会通过对比,发现甘蔗比他们高,或者甘蔗的某些部分比其他部分长。这种对事物之间关系的认知,是建立测量概念的基础。它让孩子明白,测量不是孤立的,而是为了更好地描述物体之间的关系。 插画的风格非常鲜活,色彩明亮,人物表情生动,很容易抓住孩子的眼球。文字的语言也充满童趣,朗朗上口,非常适合亲子共读。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孩子不仅对“测量”有了初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懂得如何去观察,如何去思考,如何去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学习体验。
评分这本《甘蔗有多高?:幼儿测量概念的学习(二版一刷)》真的是太棒了!我是一个有两个小学低年级孩子的妈妈,一直想找一本有趣又有教育意义的书来帮助孩子们理解抽象的测量概念。市面上很多关于数学的绘本,要么太枯燥,要么内容太浅显,很难真正引起孩子的兴趣。直到我发现了这本《甘蔗有多高?》,简直是挖到宝了! 故事的主角是一群可爱的小朋友,他们围绕着一株越长越高的甘蔗,展开了一系列的观察和测量活动。书中的例子非常贴近生活,比如用步子量甘蔗有多长,用手掌比划甘蔗有多粗,甚至是用小石头来数甘蔗长出了多少节。这些都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亲身实践的活动,所以他们读起来非常有代入感,也能很自然地模仿书中的角色,开始动手测量。 我特别喜欢的是,这本书并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一米等于多少厘米”或者“长度单位是什么”,而是通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孩子自己去发现测量工具的局限性,理解“单位”的重要性。例如,当他们发现用自己的步子量甘蔗,每个人步子大小不一样,结果就会有差异时,就会开始思考“有没有更标准的方法?”。这种引导式的学习方式,比硬塞知识点要有效得多,也更能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书中的插画风格也很讨喜,色彩鲜艳,人物 Q 萌,很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而且,每一页的文字量适中,不会让小读者感到压力。我常常会和孩子一起朗读,然后鼓励他们拿起身边的物品,尝试着去测量。有时候,他们会用积木搭起来量桌子有多长,有时候会用橡皮筋量书本有多宽。这种实践让抽象的测量变得生动有趣,孩子们在玩乐中就学会了好多东西,成就感满满! 总而言之,《甘蔗有多高?》不仅仅是一本绘本,更是一本很好的启蒙读物。它用一种非常柔软、有趣的方式,为孩子们打下了坚实的测量概念基础,为他们日后学习更复杂的数学知识铺平了道路。强烈推荐给所有家有幼儿的爸爸妈妈们!
评分读完《甘蔗有多高?:幼儿测量概念的学习(二版一刷)》,我感觉自己回到了童年,那时候的我们,学习数学好像没有这么有趣。我是一个在教育领域工作多年的老师,一直关注着幼儿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如何将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生动活泼。这本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它最让我赞赏的一点是,完全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数学教学模式。它没有提供一堆公式或者枯燥的定义,而是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让孩子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触和理解测量。故事中孩子们为了弄清楚甘蔗到底有多高,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从最初的目测,到用手指头比划,再到用线段或者绳子来丈量。这些方法虽然不那么精确,但都指向了“测量”这个核心概念。 书里非常巧妙地融入了“比较”和“排序”的概念。孩子们会发现,有些甘蔗节比另一些要长,有些甘蔗比其他东西要高。他们会用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比如手掌、脚)作为“非标准单位”来进行测量,这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宝贵的学习经历。它让孩子们体会到,原来测量是可以量化的,并且可以用来描述物体的大小和长度。 我尤其喜欢书中处理“误差”和“单位”的片段。当孩子们发现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时,他们会产生疑问,进而引发对“标准单位”的思考。虽然书中没有直接给出“米”、“厘米”这样的专业术语,但它已经为孩子们埋下了理解这些概念的种子。这种“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寻求解决方案”的学习路径,对于幼儿的认知发展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插画方面,我觉得非常贴合幼儿的阅读习惯。色彩明快,线条柔和,人物形象也都非常可爱。这种视觉上的吸引力,能够有效地抓住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更愿意沉浸在故事中。整体而言,这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绘本,它不仅仅是在教授测量知识,更是在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分我是一个对绘本情有独钟的人,尤其喜欢那些能够启发孩子思考的书籍。《甘蔗有多高?:幼儿测量概念的学习(二版一刷)》这本书,完全符合我的期待,甚至超出了我的想象。它以一种极其自然的方式,将“测量”这个看似抽象的概念,融入到一个充满童趣的故事之中。 故事围绕着一株不断生长的甘蔗展开,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们,用尽各种办法想要弄清楚甘蔗到底有多高。他们的测量方式,充满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用脚丈量,到用手指比划,再到用小树枝或者绳子去测量,每一种方法都代表着孩子们对测量最初的理解和尝试。这本书没有直接给出“米”或者“尺”这样的概念,而是让孩子们在一次次的实践中,体会到“测量”这件事本身。 书中对于“单位”的引入,处理得非常巧妙。当孩子们发现用自己的脚去量,结果每个人都不一样时,他们会开始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这种对差异的观察和思考,正是理解“标准单位”的开始。书里没有给出复杂的解释,而是通过场景的设置,让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去感受,原来需要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统一的标准。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比较”和“排序”的呈现。孩子们会拿着不同长度的甘蔗节,将它们排成一排,直观地感受到长度的差异。他们会把甘蔗和自己比高矮,用身体的某个部位作为参照物。这些活动,虽然简单,却能有效地帮助孩子建立起对长度、高度、大小等基本概念的认知。 这本书的插画风格非常讨喜,色彩柔和,画面干净,人物形象充满活力。文字的叙述也流畅自然,充满了绘本特有的韵味。它不仅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更能引发他们的共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孩子们不仅学到了关于测量的知识,更培养了他们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比单纯记住几个测量单位要重要得多。
评分《甘蔗有多高?:幼儿测量概念的学习(二版一刷)》这本书,我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了幼儿学习测量的方式。作为一位常常需要为孩子挑选课外读物的家长,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激发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书籍。市面上很多所谓的“科普绘本”,要么内容过于成人化,要么过于简化,很难找到那种既能让孩子理解,又能让他们觉得有趣的书。 这本书的主题——“甘蔗有多高?”,本身就充满了儿童的视角和对未知的好奇。小主人公们面对一株越长越高的甘蔗,就如同面对一个巨大的谜题。他们没有现成的测量工具,也没有系统的测量知识,但他们运用了自己所能想到的一切方法去尝试。这种“从无到有”的探索过程,正是孩子们学习初期最宝贵的经验。 我特别欣赏书中处理“比较”和“估测”的技巧。孩子们会用自己的身体部位去和甘蔗比长短、比高低,这种非标准的测量方式,恰恰是幼儿学习的起点。他们通过不断的比较,逐渐建立起对长度和高度的初步概念。书里还穿插了一些有趣的“估测”情节,比如“大概有多高呢?”、“比我高还是矮?”这些问题,能够引导孩子主动去思考和判断。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急于给出“正确答案”或者“标准单位”。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尝试和对比,让孩子们自己去体会不同测量方式的差异,以及为什么需要更精确的测量。这种“慢”的学习节奏,反而更能让孩子吸收和内化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它培养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一种科学探究的精神。 插画的风格非常细致,能够捕捉到孩子们探索过程中的各种小表情和动作,非常生动。文字的语言也简洁易懂,充满了童趣,非常适合亲子共读。读完这本书,我会鼓励孩子拿起家里的各种物品,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去测量,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是任何理论知识都无法替代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