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莉、派佛 给青年心理谘商师的信

玛莉、派佛 给青年心理谘商师的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ary Pipher
图书标签:
  • 心理咨询
  • 青年心理
  • 心理治疗
  • 咨询技巧
  • 督导
  • 信件
  • 玛莉·派佛
  • 临床心理学
  • 心理成长
  • 人际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以正面思考维系着健康的心理状态,已成为心理谘商的主流。在这个心理健康重要的时代,玛莉?派佛以多本着作及三十多年的临床经验,引发对青少年文化认知偏差与世界移民认同等重大议题的权威讨论,让世界心理学界对心理谘商有影响深远的发展。世人所面对的痛苦迷惘,现代社会可能造成的强大压力,都让作者企盼能提供读者能找到生命的意义与希望。

  派佛医师以「玛莉阿姨」为名,透过一封封笔触温和的信,和她的学生萝拉促膝谈心,分享人生最真实的痛苦挣扎。本书在纽约911恐怖事件之后,世界最需要方向的时候开始成书,也让作者对全球的心灵状态热切地提出她的诊断。用心理谘商的观点,以诚信和同情心为出发点来帮助现代人处理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人际关系、工作压力、生活困难等等,并从人类伤害自己和别人的各种手法中,检讨不同选择所的可能结果,并为对心理迷惘的社会大众提供符合现实环境的理解。

让我们以轻柔却坚定的方式
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帮助人们走出负面的情绪和被动隔离的世界

本书特色

◎ 作者是「研究人类痛苦的博士」,从事心理谘询一行的30年经验,使得本书字字醇厚感人,真实面对现代人心理问题的源头。

◎ 行文流畅有趣,举用大量临床实例,并尽量避免使用心理学和社会科学术语,不论是谘询相关工作者或一般读者都能吸收其中智慧。

作者简介

玛莉.派佛(Mary Pipher)

  是知名的心理学家和作家,深研与心理健康有关的文化影响,善于结合心理谘询专业与访谈技巧,以深刻真挚的实例和流畅和煦的文字,带领读者省思人生重要议题。已出版七本书,包括《拯救奥菲莉亚》(平安文化)、《可以这样老去──航向老年国度,两代结伴同行》(远流)、《The Shelter of Each Other》、《The Middle of Everywhere: The World’s Refugees Come to Our Town 》等书。作品《拯救奥菲莉亚》一书备受瞩目,已印行二百万册,让派佛成为美国家庭问题的权威。派佛目前居住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市。

洞悉心灵的风景:当代青年心理发展与咨询实践新论 本书汇集了多位资深心理学专家与一线咨询师的心血结晶,深入剖析了当代青年群体的复杂心理图景、成长中的核心议题,并提供了循证、前沿的咨询策略与技术。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指南,更是陪伴青年心理咨询师从新手走向成熟的实战伙伴。 第一部分:新世纪青年的心绪底色——环境、挑战与发展任务 第一章:数字原生代的身份重塑 本章聚焦于信息爆炸时代下,Z世代与Alpha世代青年的独特认知模式与情感体验。我们探讨了社交媒体如何重塑自我认知,从“点赞文化”到“比较焦虑”的心理机制。内容细致分析了虚拟社群中的归属感建构与疏离感的并存现象,强调了数字足迹对长期心理健康的影响。此外,本章还区分了不同代际间对于“成功”、“意义”和“人际关系”的不同定义,为咨询师提供了理解来访者世界观的基石。 第二章:后疫情时代的心理创伤与韧性 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对青少年的发展轨迹造成了深远的、结构性的影响。本章深入研究了隔离、不确定性以及社会活动受限所引发的集体性焦虑、抑郁情绪的激增模式。我们着重探讨了“发展性停滞”——即某些关键发展任务(如独立性建立、职业探索初期)被中断或延迟后的心理后果。同时,我们也不回避韧性(Resilience)的积极构建,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叙事疗法和优势视角帮助青年从逆境中提取成长的养分。 第三章:职业探索与价值迷失的困境 当代青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职业选择压力,传统职业路径的消解与“内卷化”的社会氛围构成了双重挑战。本章从生涯发展理论(如舒平的生涯发展阶段理论的当代修正)出发,分析了“躺平文化”背后的深层心理动因——并非全然的消极,而是对既有评价体系的消极抵抗。讨论内容涵盖了“意义感缺失”、“职业倦怠的早发性”以及如何运用接纳与承诺疗法(ACT)帮助青年锚定内在价值,而非仅仅追逐外部标签。 第四章:性与性别认同的复杂性探索 随着社会对多元性别的接纳度提高,青少年的自我探索变得更加复杂而深入。本章提供了关于性别认同(Gender Identity)、性取向(Sexual Orientation)及性别表达的最新理论框架,强调了咨询室中“无条件积极关注”和“文化敏感性”的重要性。我们详细阐述了跨性别青年在家庭接纳、医疗路径选择以及应对歧视压力时所面临的独特心理需求,提供了温和而坚定的支持策略。 第二部分:核心咨询技术的精进与应用 第五章:认知行为疗法(CBT)的青年化转型 本章超越基础的认知重构,专注于将CBT应用于处理青年特有的认知偏差,如灾难化思维、非黑即白论断在学业压力中的体现。我们介绍了如何将“行为实验”设计得更贴近青少年的生活场景,例如在社交恐惧处理中设计“有限风险的社交曝光任务”。同时,详细阐述了正念认知疗法(MBCT)在预防青年复发性抑郁中的应用细节。 第六章:以人为本与人际情感的深度链接 咨询关系是疗愈的核心。本章聚焦于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在处理青年依恋问题时的实操技巧。内容细致剖析了如何识别并回应来访者在咨询室中投射出的不安全依恋模式(如回避型、矛盾型)。通过大量案例示范,展示了咨询师如何运用“共情式回应”和“真实性”来建立一个稳定的“替代性依恋容器”,从而促进青年探索更健康的人际互动模式。 第七章:家庭系统动力学在青年咨询中的运用 青年的心理困境往往根植于家庭结构与互动模式中。本章引入了鲍文(Bowen)的家庭系统理论和萨提亚(Satir)的转化式系统治疗视角。重点分析了“三角化”现象在亲子冲突中的表现,以及如何通过“区分化”过程,帮助青年在不疏远家庭的前提下,建立独立自主的自我感。本章提供了具体的“家庭图谱绘制”练习,引导咨询师观察家庭沟通中的“隐性规则”。 第八章:处理创伤与复杂悲伤的整合策略 对于经历过创伤(如霸凌、虐待、重大失落)的青年,本章提供了整合性的创伤知情照护(Trauma-Informed Care)框架。我们详细介绍了眼动脱敏与再加工疗法(EMDR)在青少年创伤处理中的适应性修改,并强调了安全基础(Safety Foundation)的建立优先于暴露技术。在处理丧失(如亲人离世、友谊破裂)时,我们提出了“允许持续连接”的悲伤模型,区别于传统的“完成”悲伤的概念。 第三部分:咨询师的专业成长与伦理边界 第九章:危机干预与高风险评估的精准化 自杀风险评估是青年咨询中不可回避的议题。本章提供了基于最新临床指南的风险评估工具(如C-SSRS的应用),强调了风险评估的动态性和多维度性。内容不仅包括“如何问出关键问题”,更侧重于“如何建立危机支持网络”,包括与学校、家长和精神科医生的协作流程。同时,本章也探讨了自我伤害行为(NSSI)背后的功能性,而非仅仅停留在“行为抑制”上。 第十章:跨文化敏感性与特殊群体的辅导 本章致力于拓宽咨询师的视野,应对日益多元化的来访者背景。内容涵盖了针对少数族裔青年在身份认同冲突中的挑战、移民/难民青年的适应障碍,以及面临文化代沟问题的辅导技巧。我们强调了“反思性实践”(Reflective Practice)的重要性,要求咨询师持续审视自身的文化预设与盲点。 第十一章:督导、自我关怀与职业永续 青年咨询工作的高强度对咨询师自身的心理资源消耗极大。本章深入探讨了“替代性创伤”(Vicarious Trauma)和“移情性倦怠”的识别与应对。我们详细介绍了有效督导的结构与功能,区分了“临床督导”和“职业发展督导”的侧重点。最后,本章倡导将自我关怀视为专业伦理的一部分,提供了一系列可操作的、预防倦怠的日常实践方法。 尾声:成为一名“持续学习者” 本书旨在激励青年心理咨询师,将每一次咨询视为一次深入探索人类心灵复杂性的机会,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保持开放、审慎与深切的人文关怀。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冬之篇

  • 第1封信 成长之路一步一脚印
  • 第2封信 并非人人能当心理医生
  • 第3封信 大自然母亲的密码
  • 第4封信 家庭可能背了黑锅
  • 第5封信 心理治疗没有捷径
  • 第6封信 把每个行为之间的点连连看

    春之篇

  • 第7封信 痛苦洗礼下的成长
  • 第8封信 快乐指数自己定
  • 第9封信 比方来比方去的游戏
  • 第10封信 容忍心更宽
  • 第11封信 爱自己走长路
  • 第12封信 药物并非最好选择
  • 第13封信 恼人千古的约会

    夏之篇

  • 第14封信 多变的婚姻排列组合
  • 第15封信 家有问题青少年
  • 第16封信 家庭需要你我用心打造
  • 第17封信 你的情绪是那里的天气?
  • 第18封信 游泳之用大矣!
  • 第19封信 心理医生也可能成为受害人
  • 第20封信 写作与心理治疗的等号

    秋之篇

  • 第21封信 职业道德不缺席
  • 第22封信 大家都来说故事
  • 第23封信 以平常心面对抗拒
  • 第24封信 失败在所难免
  • 第25封信 五湖四海皆为我用
  • 第26封信 有梦更健康
  • 第27封信 人生处处有风景
  • 图书序言

      我在一九七二年首次为一个来自暴力酗酒家庭、流浪街头的年轻妇女进行心理治疗。夏绿蒂怯生生地带着抱歉的表情,信步走进大学的免费心理谘商中心,之后的一个星期疗程中,我俩努力地为她孤寂、乱糟糟的人生理出一些头绪。每当低声倾诉自己被强暴和殴打的遭遇时,她总垂下头任油腻腻的浏海盖住双眸,她是那么害怕别人温柔的对待,连我对她一些微足不道的小事发出赞美,她都显得有点退缩。经过半年的心理治疗,夏绿蒂把前额浏海拨到一旁露出眼睛正视我的脸,第一年近尾声时,她已经会对我咧嘴笑,有时甚至试探性的笑出声来。在三年的相处中,我相信我对她没有什么害处,我们相互喜欢且彼此尊敬,我从她身上学到的东西绝对多过她从我身上学到的。

      从那时开始,我陆续看过形形式式的人──过动学童、受凌虐的妇女、天赋异秉的学生、同性恋父亲、哀痛逾恆的寡妇、暴躁易怒的青少年、做出各种蠢事的成人、精神变态者、身负过多照顾他人重担的人、迫切想要保有家庭完整或急于想分道扬镳的家庭。卅年来,我看着无数的痛苦在桥下流过。

      我现在可以说是研究人类痛苦的博士,我听过太多有警世意味的遭遇,且见识到人类伤害自己和别人的各种手法,我也间接从别人的经验中学到不要犯那些错误,我曾目睹随着婚外情而来的毁天灭地,我不需亲自下海赌博、瞌药和欺瞒,便能体会那些行为最终带来的破坏力,从我所做的不同选择产生的后果中,得到了终身免费的教育机会。

      在我临床执业生涯中,我大部分都在离家六个街区的诊所和我先生吉姆及好友珍一起共事。我们开了一家「小而美」的诊所,诊所的打扫清洁工作都是由我们的子女自己来做,等他们离家自立,我们便自己动手。我们也自己料理收费会计和安排看诊时间等杂事,有一次,一个位高权重的精神科医生对我说:「我会叫我的助理打电话给妳的助理。」我却必须当场承认:「我没有聘请任何助理。」

      经过数十寒暑,心理治疗工作已有很大的改变,不断有新的理论跻身中央舞台,很快又退场,我们心理医生在口沫横飞中,走过令人晕眩的一九七○年代,而且在回复记忆疗法当道的一九八○年代,几乎毁掉我们自己。我们一路从冗长、松散的疗程转到锁定目标的短程治疗。「家族治疗」曾是我们最优秀的技术,现在几乎消声匿迹了。而如同诗人华兹华斯(Wordsworth)最爱的「像酒般深沈的大海」,心理治疗也是「总是不断变化,又全都一个样」。

      我深爱心理治疗工作。不时有人问我整天聆听别人的问题,会不会让人心情低落,我总回答说:「我不是听取问题,而是为解决问题而听。」个案通常是想要做些改变才找上门来,他们花钱是为了要得到一些建议,而且已做好洗耳恭听的准备。我身为一个心理医生的经验是,闷闷不乐的个案来找我们之后,变得更加快乐;经常斗嘴的小俩口变得更能体会对方的好处;家庭也终能言归于好并携手共度人生。在几个疗程后,虽不尽然如此,但常常我便开始听到治疗出现成效的故事了。

      心理治疗领域一如人生,总见不同的观点和意见满天飞。做为一个心理医生,我会稍微从个案的问题中跳开,试着将注意力放在为他们量身订制,但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别的良好建议:我要求我的个案保持更冷静、更温和且更乐观的感受,我也要他们在面对人生选择时更有企图心,而且在很多案例中,我要个案在面对自己本能的欲望时,少凭冲动行事。

      罗伯?佛斯特(Robert Frost)曾写道:「教育把苦恼推到更高的境地。」心理治疗亦复如此,它是探索痛苦迷惘、从而呈现意义和希望的途径。这本书集合了我从那些徐徐踱进我办公室、扑通跌进我的旧沙发,找我谈问题的个案身上学到的经验教训,它是我花数百个小时聆听个案回答「今天是什么风把你吹来的呀?」这个问题的浓缩精华。与人交谈和做爱、睡觉、分享食物一样,是所有人类最基本的行为之一,尽管这个论调其实也有待商榷。两个或更多的人彼此交换心事,努力解决他们生活上的问题,重拾欢笑和内心的平静。佛洛依德以新的方法建构这些交谈行为,然后学者针对它们进行研究,最后,人借着交谈解决问题构成了心理治疗的内涵。

      心理治疗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大文豪马克吐温形容自己是「硬塞进一套衣服内的所有人性本能」。每一个走进我办公室的人,都有我们其他人的影子,而且我们都基于本性行事,我们都会推诿搪塞且自抬身价,也害怕承认自己感到多么脆弱,并试图掩饰自己的缺点,我们必须一遍又一遍的学习如何只做一个普通人。

      拿我自己来说吧!我曾是个在同事眼中的「笨手笨脚的高智人」,我母亲常开玩笑说我没学会走路之前已先会写文章。我一只眼睛失明、情绪起伏不定、缺乏时尚感和方向感、患有幽闭恐怖症而且很容易倦怠,但是,不晓得什么缘故,我发现有一些人还挺爱我,而我全都知道他们的缺点,也很爱他们,事实上,他们是我亲密的朋友和家人──我至亲至爱的人。

      做为一个心理医生,我自认是个通才,相当于我母亲在医学界通科医生的地位。我不是一个游戏治疗心理师,在对幼童进行心理治疗时,我帮他们的父母想出如何与他们相处的方法,我避免碰触法律方面的事务和精密深奥的诊断。专精于某一个领域会带来财富和职业上的报酬,但是对我来说,心理专科听起来总是很单调乏味,用卅年的时间来解决一个问题,委实太长了。

      就我而言,干这行最好的诀窍,就是不要耍任何手段。每当我想要装出一副聪明老练的样子,常把我自己和个案弄得一脸胡涂。有一次,我指派给个案一个自认很漂亮、诡秘的家庭作业,他却反问我是不是正在嗑药。另外有一次,我试图想要制造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对个案的未来做了一番预测,那个酒精中毒已深的个案直勾勾地看着我,突然爆声说:「如果妳能预测未来,那妳应该到拉斯维加斯去试试手气。」

      大部分时候,我提出的解决问题之道都是很普通的办法,不外是多休息、好好工作、一天同时做好几样事、以及找一些人来爱等。当然,简单的建议并不必然容易,且不是都有效果,当不见成效时,我通常会仰赖对心理治疗过程本身的信念。爱因斯坦曾说:「一个问题无法被制造它的心智本身解决。」心理治疗提供个案一个安全的人际关系,使他们能探索自己的内在世界,并考虑在外在世界中採取一些冒险的行动,它为他们混沌特殊的宇宙提出另一个观点。

      我在学生时代研究卡尔?荣格(Carl Jung)、哈利?沙利文(Harry Sullivan)、奥图?蓝克(Otto Rank)、费里兹?普尔斯(Fritz Perls)和乔治?凯利(George Kelly)等心理大师的理论,我也阅读佛洛依德的着作,但是,我对他的所有良好的行为都是情感的昇华的概念,从来就不太欣赏,我也拒抗他所谓人生大部分是竞争、攻击和性的观点──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理论。成长和着重以人原有的良知良能去发展(strength-based)的原型理论常常吸引我,我敬重信仰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心理学家,例如亚伯翰?马斯洛(Abe Maslow)、罗洛?梅(Rollo May)、维克多?法兰克尔(Victor Frankl)和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我认为卡尔?葛理根(Carl Gilligan)与史东?仙特(Stone Center)有关自我和他人关系的观念很有意思,甚至在正向心理学派存在之前,我便深信把焦点放在好的面向是很重要的。

      我从一九七二年开始接受心理医生训练,那时的心理学家主要是试验者,我们学习如何主持智力测验、人格量表和心理投射测验,后者即是拿模煳难辨的刺激物如墨迹图形给个案看,要他们说出眼中所见到的东西。起初我觉得那些测验十分神奇,但是经验一多后,我变得比较喜欢以交谈来作为心理诊断的方法。

      后来,我在德州大学医学中心实习,那时该中心正在进行好几项家族治疗的先驱实验,我很喜欢家族治疗的生动活泼,随后我在内布拉斯加州大学教授女性心理学的课程,当时我是头几个开这种课的人之一。从某些方面来说,我是在心理学主流中泅泳,但我也是在独力行舟,我对家庭bashing、隔离治疗和归咎于无法在场为自己辩解的第三者的方法,存有很强烈的偏见,我总是力劝我的个案回家度假并与家人团聚,我从不使用「不健全家庭」这个术语,或鼓励别人去控告自己的父母亲。

      我甚至在小时候,便已觉得应该保护自己有点古怪的家人,我深深体验自己的双亲是一对拥有他们自身复杂的问题、没时间陪小孩的不称职父母,但我也能感受到他们很爱我们,而且尽最大努力给我们幸福,我内在世界的风景大部分是从与他们的交谈中形成,我不用严苛的标准去评断他们,而且也不想以严苛的标准去评断别人。

      也许是我在人类学方面的训练,我总认为心理健康的毛病和更广大的外在环境息息相关。忧郁症、焦虑、家庭暴力、滥用毒品和酒精等问题,都源自于我们极为不健全的社会文化,更遑论过动儿和暴食症患者。在一个儿童可以观赏内容涉及嫖客妓女和连续杀人犯电影的社会,有谁心理会健康呢?如果大多数人都不认识他们的邻居,不和家人亲戚往来,或没有时间在星期天六下午小睡一番,我们如何能期待他们快乐?

      我们深陷否定我们自己对他人、大地和下一代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当中,我们忽视儿童、难民、老年人和穷人的问题,我们的媒体鼓励我们生活在肤浅的表象世界,叫我们想想如何美化门窗,而不去思考世界和平或我们自己精神需求的问题,我们被教导把一切事物区隔化,我们的文化导致我们身心方面的病态。

      好的心理治疗以轻柔却坚定的方式,让人们走出否定的情绪和区隔化的世界,它帮助个案发展更丰富的内在生活以及更宽广的自我认知,它也帮助个案与他人和谐相处,同时增进他们自我存在的认知,并让人责无旁贷的对这个世界发挥最大影响力。

      对我而言,幸福,就是对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心存感激,就实际层面来说,这意味要降低我们对事情是否公平或能否如愿发生的期望,也代表我们要在平凡事物中找寻乐趣。我不是电视迷或购物狂,而且,我尽最大的努力劝导人们不要有幸福与否和拥有更多、更多的物质息息相关的想法。

      做为一个成人,意味要接受不断做选择的神圣责任,我相信我们长到某一个年岁后,除了罹患慢性心理疾病以及心理遭到严重创伤的人之外,都要为我们自己的人生负责;若不这么想,就是心存傲慢和蔑视。我鼓励人们了解并接受每个人都有一个复杂的过去的事实,劝他们抛开过往继续前进,并为自己和他人创造一些美好的事物。我们都有自己的伤心事,但是,不能因此就免掉我们该尽的义务。

      我在一九七九年开了自己的诊所,我大部分的心理治疗都是在那个心理医生拥有很多时间来帮助个案的黄金年代进行的。我的个案大多有心理治疗方面的保险,甚至工厂的工人也可以要求加长疗程,且悠悠闲闲地探讨他们的问题,而个案也不期待心理医生能创造迅速具体的改变。「管理式照护」之风勐然吹进我们这州时,我抱着置之不理的态度,因为我乐用自己的方式来从事心理治疗,且已行之有年,我无法容忍局外人对我的个案发号施令。

      最近我碰到一位忙得不可开交的心理医生,他吹嘘自己做的是「如假包换」的心理治疗,并宣称他可以在四个疗程内治好大部分个案的心理问题,我简直无法掩藏我的怀疑。好的心理治疗就像烹饪一样,都很费时费工,当然,有些个案和心理医生滥用旧有的制度,但是我们多数都能精明的善用时间。过去,我们可以和个案发展扎实的关系,现在为了节省时间和金钱,心理医生必须动作快,且每周都要展示进步的成果,很多东西便因而流失了。

      我在内布拉斯加州大学心理研究所担任临床心理治疗指导老师好些年,有时我开车到学校在教室授课、或坐在只能从外往里看的镜墙外,观察学生做临床心理治疗,而我的研究所学生常常把他们的临床实习录影带拿到我家,用我的录音机放映出来,我边看边给他们指点和赞美。

      我用写信给萝拉的形式来撰写这本书,她是我最钟爱的研究生。萝拉廿来岁、单身未婚,她思想开放不预设立场、待人热情诚恳且爱极了心理学。她和我一样是个喜欢在外面跑的人,但她不像我那么保守,是个勇于冒险的年轻人,她喜好泛独木舟、熘直排轮和攀岩运动。一如大多数的年轻心理医生,萝拉有时会害怕、有时又过度自信,她想要实地蒐集各式各样的病例,但又很容易被弄得惊慌失措。

      我希望心理医生和一般读者都能好好品味这些信函的内容,我举了很多自己工作中碰到的临床实例,我省掉大量的引用语,但又忍不住在文章中加进了一些我最喜爱的语录,我尽量避免使用心理学上普遍的行话和社会科学术语,但是我仍想温柔地提醒读者,心理治疗可以是你在面对人生艰难坎坷时刻的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都是在清晨写这些信,从我的书桌可以俯看一株老枫树、我的花园和为鸟儿跟松鼠所设的餵食站。以信函的方式写书是为期一年的计画,而季节的变化影响我的心情和写作(读者或许乐得分析我的心情受季节影响产生混乱!)。

      我从2001年12月2日开始动笔写这些信,这正是内布拉斯加州苦寒的季节,我们正要把过去一年发生的点点滴滴埋入心底,其中包括九一一恐怖攻击事件,我们无不期望新的一年能带给我们更好的讯息,但当时是全世界陷入黑暗的时刻。写这些信对我来说恰似在度假,它给我一个机会把重心放在人的问题上,远离全球大事。

      亲爱的读者,我希望你们会发现这些信函兼具教育意义和趣味。身为心理医生,我的观察是,生活乐趣绝非微不足道的小事,它是我们拥有的最美好的事物之一。所以,为自己在阳光下或火炉边找一个舒服的位子,泡上一杯水蜜桃茶,并找一只猫搁在你大腿上,让我们一起出发去寻访吧!

    图书试读

    给青年谘商师的信


    第一章 成长之路一步一脚印
    十二月二日


    亲爱的萝拉:

    昨晚我整理一些老旧的儿时黑白照片,其中有一张是我襁褓时期胸前覆盖一本杂志熟睡的照片,早在那时,我便已会这套阅读入眠术。另外一张是我摆好姿势、端坐在一张摆满晩餐的高脚椅上,照片中的我狼吞虎嚥地用手把蛋糕往嘴里送,直到今天,享用美食仍是我人生的最大乐趣之一。还有一张是我和弟弟杰克併肩站在一栋红色的砖造房子前,那天是我们转到新学校上课的首日,姊弟俩罩着不合身的老式外套,看起来瘦弱又怕生,眼睛透着不安、瞪得老大,杰克靠在我身上,而我紧握着他的手。

    这些照片构成一条穿越时间之林的成长轨迹,横跨在欧札克山区出生的我,与今天那个定居在内布拉斯加州、年已五十五岁的我之间。那个在开步迈向校舍之前,紧抓着弟弟的手的女孩,与今天那个常常对个案说「我们可以一起来改善问题」的心理医生内在相互唿应。

    马克吐温老年时曾说:「我已到了记得最清楚的事其实根本没有发生的年纪。」我们一而再的建构属于自己的回忆,它变来变去像梦一般,任由我们想像,但我仍想要与你分享我成长路途中的点点滴滴。

    我最早住的小屋是我爸爸在二次战后回到密苏里州后亲手建造的。一年后,为了配合妈妈唸医学院,我们搬到了丹佛巿,等她毕业后,我们全家便在内布拉斯加州的几个小镇间搬来搬去,接着我们又在堪萨斯州落脚,一九六五年我在那里念完高中。四年后,我取得加州柏克莱分校的学士学位,在进入研究所深造之前,我天涯行脚、浪迹于欧洲和墨西哥之间,随后,我定居在林肯镇嫁人生子,并成了心理医生。打从一开始,无论我搬到什么地方,我总是静不下来,有讲不完的话,且热情洋溢,我一向都很喜欢和人交往,亲近大自然,我也爱看书。

    成长过程中的某些特殊时刻,塑成了我今天的想法。我记得三岁时变成「文化相对论者」的那个晚上,尽管那时我还不知道这个专有名词。那是抗生素尚未普遍的一九五○年,我妈常告诫我,洗完澡后一定要马上把双脚擦干、套上袜子免得着凉。一天晚上,我住在艾格妮丝姑姑家,她看到我从四边嵌着虎爪的浴缸爬出来后,立刻用毛巾擦干双脚,提醒我说:「好女孩要先把屁屁擦干,再穿上内裤。」两个我信赖的女性在如此重要的事情上,态度竟然大不相同,着实令当时的我讶异不已。

    从某种观点来看,我的家庭生活本身其实是一本教材,我是一个大家庭中的长女,妈妈是医生,爸爸既是研究员又是技师,医院工作余暇,他便豢养一些猪、鹅和鸽子等家禽家畜。我妈那边的亲戚是卫理公会教徒,在科罗拉多州东部贫穷农场长大,但受到良好教育且心态十分开放。我爸的亲戚则来自欧札克山区,他们当中五花八门,什么人都有,但都有一副热心肠:我有一个拥有百万身家的自由派姑姑;一个把票投给高华德的农夫叔叔;另外一个叔叔以卖香肠猪油为生、却对政治毫无兴趣;玛格丽特姑姑整年都在环游世界,奶奶葛蕾西嫁给一个活到高寿,但一辈子从未跨出密苏里州一步的男人,他会夸张的问说:「我干嘛要离开天堂啊?」在我们家,你总可以见到感情丰富的亲戚与斯多噶禁欲派者凑在一块儿玩牌,举止优雅的城巿佬与乡下人一起摆龙门阵,南方浸信派教徒和一神论者共进鸡肉晩餐等这样有趣的画面。
    @@@@
    住在内州毕佛城那段期间,一些亲威有时会来我们家住上几个星期,我们表兄妹们会相携漫步田野,一路走到毕佛小溪,或者骑着脚踏车在城里瞎逛,找看看有没有什么宝可以耍。当一伙亲威聊到半夜谈兴开始有气无力时,我爸总会讨好地对其他人说:「如果帮你们煎丁骨牛排和马铃薯,可不可不要睡聊个通宵?」

    那时我睡在餐厅隔壁的长椅,睁着眼听着大人们谈话的声响,我一边听,一边问自己:为什么某些人会爱上彼此?为什么有人家里禁止小孩听摇滚乐或看电影?为什么我的一个叔叔要喝那么多酒?为什么亲戚中有人爱小罗斯福总统爱得要死?有人却对他深恶痛绝?为什么我的一个表哥老爱耍狠;另外一个对我亲切又有耐性。

    我小时在母亲的办公室打工,做些数药丸、消毒塑胶手套和外科设备等杂务,我有时听到护士们窃窃私语谈论一些大部分小孩子无从知道的八卦──那个银行女清洁工是一个妓女;送我妈花的那个有钱农夫,其实是想要我妈帮他女朋友堕胎;或者那个领我们进入教堂、笑口常开的男子患血癌快死了。

    每个小镇都有一大串活脱脱像莎士比亚名剧里的角色人物,镇上的酒鬼、老兵、同性恋圣诗班主任、人品高尚或尖酸刻薄的卧病在床的人,我全都知道。学校里的老师则是大杂烩,有的老师对学生漠不关心或极度无知,有的则是十分认真地灌输我们诸如什么是秘鲁或中国主要出口产品、如何用简图来说明句子结构等知识,辛苦教学的老师、梳着鸭尾头的街头混混,好心肠的葬仪社人员和脾气暴躁的巿长,我都和他们交谈过。我的邻居认为在公众场合穿着短裤是有罪的,这意味男孩子不能打篮球,儿童也不能在我们的公共泳池游水──真是有够严苛的信仰。

    成长过程中值得一提的是我在家中的领导地位。我爸妈大部分时间都不在家,家里的小孩感受到极大的善意忽视,有很多次我们东倒西歪的在风雪中走了八个街区,只为了想知道学校到底当天有没有放假,一到暑假,我可以恣意挖一大碗冰淇淋当早餐没人管,然后我可以自己决定当天早上是要到图书馆看书,或是躺在杏子树下和其他的小孩玩耍。我是家里拟定计画和调和各方的人,我五岁时有一次姑姑问父亲我们全家要不要去野餐,他回道:「去问玛莉吧!家里的事都是她在规划呢!」

    一些心理学家可能立刻将我贴上家长型儿童的标签∣∣早熟具责任感,而且他们可能会对我寄以同情。但是,我自己看这件事的角度和他们不同,在家扮演这个重要角色给我权威和自主,我很小就体会辛勤工作和做个有用之人带来的快乐,我学会了烧饭、对儿童表现关怀、自己做决定和组织群众等技巧,也发现到要达到自己目的之前,先要满足他人的需求的道理,如果我能讲故事给别人听,帮他们烘烤饼干或逗他们开心,我一定会为他们所爱。

    镇上流行的偏见是记忆中的另一个碎片。镇上药房老板的跛脚儿子有一次犯了企图亲吻另一名男孩的大错,自此以后,他的人生陷入永无止境的地狱深渊,至今我想到他仅因「与众不同」而遭受的惩罚,仍会不寒而慄。镇上有一对双胞胎兄弟丹尼和肯尼,他们经常不洗澡也没乏人照料,只因身为杀人犯之子,镇上的人便毫不留情的戏弄他们。另一个叫赫伯特的男孩大概牙齿有些毛病,每当他说话时总是口沫横飞或痰吐满地,小孩们都不敢靠近他,因为大家说他身上带有「细菌」。最后镇上来了一个原住民转学生叫做娜欧蜜连瓦特,同学们对她视若无睹,彷彿拥有褐色肌肤她就活该是个隐形人。即便当时还只是个小孩子,我已觉察到这些行为都不对,但是,我年纪太小,不知该怎么制止,我只知道我并不喜欢,也不加入这种残酷的游戏。我多么希望我能大声说我曾为那些提到的弱势儿童挺身而出,但是我并没有做到这点,这也许就是今天我尝试要为弱势族群争取权益的原因,我要为过去做些补偿。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不得不說,《瑪莉、派佛給青年心理諮商師的信》這本書,真的徹底改變了我對青少年心理的看法。以往,我總覺得青少年時期是叛逆、難搞的階段,他們的行為常常讓我感到困惑和無奈。但是,透過瑪莉和派佛細膩的文字,我才驚覺,原來他們每一個看似「奇怪」的行為背後,都可能隱藏著複雜的情感和未被理解的渴望。書中的對話,有時候充滿了智慧,有時候又顯得稚嫩,但都真實得讓人心疼。它讓我開始反思,我們大人是否真的有足夠的耐心和智慧,去陪伴他們走過這段跌跌撞撞的成長之路?書中的許多觀點,都讓我醍醐灌頂,尤其是關於如何建立信任,以及如何在這個快速變遷的世代,給予他們適當的支持。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給諮商師看的書,它更像是給所有關心下一代成長的成人的一份心靈禮物,讓我在閱讀的同時,也進行了一場深刻的自我對話。

    评分

    這本書《瑪莉、派佛給青年心理諮商師的信》的價值,絕對遠超過它書本的重量!身為一個在教育現場工作的老師,我每天都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青少年,他們的青春期總是充滿著讓人捉摸不透的行為和情緒。過去,我總是以為自己已經很了解他們了,但讀了這本書之後,我才驚覺,原來我對他們內心的理解,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書中瑪莉和派佛的筆觸,細膩且充滿智慧,他們彷彿能夠洞察到青少年最深層的渴望與恐懼。每一封信都像是在解開一個個關於青春期的謎團,讓我在面對學生的時候,不再只是用既有的框架去評斷,而是更能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動機。我尤其欣賞書中探討的親子關係,這部分真的讓我非常有共鳴。很多時候,我們大人以為的關心,可能反而成為孩子們的壓力。這本書提醒了我,與其急著給予建議,不如先學會傾聽,並且給予他們空間去探索自己。這絕對是一本值得我反覆閱讀,並與我的同事們一同分享的寶貴資源。

    评分

    在台灣這個步調快速的社會裡,青少年所面臨的壓力可說是越來越大。從學業、人際關係到對未來的迷惘,他們的內心世界常常是我們大人難以窺探的。這本《瑪莉、派佛給青年心理諮商師的信》就像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一窺青少年真實的心靈風景。瑪莉和派佛在信中,用一種非常貼切、充滿情感的方式,描繪出他們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種真實情況,這些情境讓我回想起自己年輕時的片段,也讓我更加理解現在的孩子們。我特別欣賞書中對於「同理心」的強調,這不僅僅是諮商師該具備的特質,也是我們每一個人在與青少年互動時,都應該努力培養的態度。它讓我們明白,有時候,最有效的幫助,並不是直接給予解決方案,而是成為他們最堅實的後盾,讓他們知道,他們不是一個人。這本書就像是為所有關心青少年成長的人,提供了一份溫柔的指南,非常值得推薦。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我看到《瑪莉、派佛給青年心理諮商師的信》這個書名,還以為會是一本比較學術、枯燥的心理學書籍。畢竟「心理諮商師」這幾個字,聽起來就離我這個普通讀者有點距離。但實際翻開後,我完全被顛覆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生動活潑,而且充滿了人情味。瑪莉和派佛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專家,而是像兩個很懂你的朋友,用最真誠的語氣,和你分享他們在諮商工作中遇到的種種真實案例和心得。我喜歡他們在信中提出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僅是針對諮商師,很多也觸及到我們作為父母、作為朋友,甚至是作為一個與青少年互動的人,都應該思考的面向。它讓我反思,我們是否真正聽懂了年輕人的語言?我們是否誤解了他們的成長煩惱?書中有些情節,甚至讓我感同身受,眼眶都濕潤了。這本書讓我對「心理諮商」這件事,有了全新的認識,它不再是冰冷的專業術語,而是充滿了溫暖與關懷的學問。

    评分

    天啊,收到這本《瑪莉、派佛給青年心理諮商師的信》真的讓我又驚又喜!身為一個在台灣經歷青少年時期,如今也為人母、偶爾會思考孩子成長煩惱的讀者,我一直覺得青少年心理是一個充滿迷霧的領域,而這本書就像是一盞及時的燈塔。首先,它的書名就相當吸引人,"瑪莉" 和 "派佛" 兩個名字本身就帶有一種親切感,彷彿是兩位有經驗的長輩正在與我們分享內心深處的秘密。我特別喜歡它以「信」的形式呈現,這讓我感覺自己不再是旁觀者,而是直接參與到一段真誠的對話中。讀著這些信,我仿佛能夠感受到寫信人當時的情緒,有時是迷惘,有時是掙扎,有時又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在理解青少年心理時,多了一份同理心,也更容易設身處地地去思考他們的困境。它沒有那些艱澀的學術術語,而是用最貼近生活的語言,描繪出青少年的真實心聲,這點真的非常難得。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下一頁,看看瑪莉和派佛還會為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啟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