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莉、派佛 给青年心理谘商师的信

玛莉、派佛 给青年心理谘商师的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ary Pipher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以正面思考维系着健康的心理状态,已成为心理谘商的主流。在这个心理健康重要的时代,玛莉?派佛以多本着作及三十多年的临床经验,引发对青少年文化认知偏差与世界移民认同等重大议题的权威讨论,让世界心理学界对心理谘商有影响深远的发展。世人所面对的痛苦迷惘,现代社会可能造成的强大压力,都让作者企盼能提供读者能找到生命的意义与希望。

  派佛医师以「玛莉阿姨」为名,透过一封封笔触温和的信,和她的学生萝拉促膝谈心,分享人生最真实的痛苦挣扎。本书在纽约911恐怖事件之后,世界最需要方向的时候开始成书,也让作者对全球的心灵状态热切地提出她的诊断。用心理谘商的观点,以诚信和同情心为出发点来帮助现代人处理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人际关系、工作压力、生活困难等等,并从人类伤害自己和别人的各种手法中,检讨不同选择所的可能结果,并为对心理迷惘的社会大众提供符合现实环境的理解。

让我们以轻柔却坚定的方式
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帮助人们走出负面的情绪和被动隔离的世界

本书特色

◎ 作者是「研究人类痛苦的博士」,从事心理谘询一行的30年经验,使得本书字字醇厚感人,真实面对现代人心理问题的源头。

◎ 行文流畅有趣,举用大量临床实例,并尽量避免使用心理学和社会科学术语,不论是谘询相关工作者或一般读者都能吸收其中智慧。

作者简介

玛莉.派佛(Mary Pipher)

  是知名的心理学家和作家,深研与心理健康有关的文化影响,善于结合心理谘询专业与访谈技巧,以深刻真挚的实例和流畅和煦的文字,带领读者省思人生重要议题。已出版七本书,包括《拯救奥菲莉亚》(平安文化)、《可以这样老去──航向老年国度,两代结伴同行》(远流)、《The Shelter of Each Other》、《The Middle of Everywhere: The World’s Refugees Come to Our Town 》等书。作品《拯救奥菲莉亚》一书备受瞩目,已印行二百万册,让派佛成为美国家庭问题的权威。派佛目前居住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市。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冬之篇

  • 第1封信 成长之路一步一脚印
  • 第2封信 并非人人能当心理医生
  • 第3封信 大自然母亲的密码
  • 第4封信 家庭可能背了黑锅
  • 第5封信 心理治疗没有捷径
  • 第6封信 把每个行为之间的点连连看

    春之篇

  • 第7封信 痛苦洗礼下的成长
  • 第8封信 快乐指数自己定
  • 第9封信 比方来比方去的游戏
  • 第10封信 容忍心更宽
  • 第11封信 爱自己走长路
  • 第12封信 药物并非最好选择
  • 第13封信 恼人千古的约会

    夏之篇

  • 第14封信 多变的婚姻排列组合
  • 第15封信 家有问题青少年
  • 第16封信 家庭需要你我用心打造
  • 第17封信 你的情绪是那里的天气?
  • 第18封信 游泳之用大矣!
  • 第19封信 心理医生也可能成为受害人
  • 第20封信 写作与心理治疗的等号

    秋之篇

  • 第21封信 职业道德不缺席
  • 第22封信 大家都来说故事
  • 第23封信 以平常心面对抗拒
  • 第24封信 失败在所难免
  • 第25封信 五湖四海皆为我用
  • 第26封信 有梦更健康
  • 第27封信 人生处处有风景
  • 图书序言

    给青年谘商师的信


    第一章 成长之路一步一脚印
    十二月二日


    亲爱的萝拉:

    昨晚我整理一些老旧的儿时黑白照片,其中有一张是我襁褓时期胸前覆盖一本杂志熟睡的照片,早在那时,我便已会这套阅读入眠术。另外一张是我摆好姿势、端坐在一张摆满晩餐的高脚椅上,照片中的我狼吞虎嚥地用手把蛋糕往嘴里送,直到今天,享用美食仍是我人生的最大乐趣之一。还有一张是我和弟弟杰克併肩站在一栋红色的砖造房子前,那天是我们转到新学校上课的首日,姊弟俩罩着不合身的老式外套,看起来瘦弱又怕生,眼睛透着不安、瞪得老大,杰克靠在我身上,而我紧握着他的手。

    这些照片构成一条穿越时间之林的成长轨迹,横跨在欧札克山区出生的我,与今天那个定居在内布拉斯加州、年已五十五岁的我之间。那个在开步迈向校舍之前,紧抓着弟弟的手的女孩,与今天那个常常对个案说「我们可以一起来改善问题」的心理医生内在相互唿应。

    马克吐温老年时曾说:「我已到了记得最清楚的事其实根本没有发生的年纪。」我们一而再的建构属于自己的回忆,它变来变去像梦一般,任由我们想像,但我仍想要与你分享我成长路途中的点点滴滴。

    我最早住的小屋是我爸爸在二次战后回到密苏里州后亲手建造的。一年后,为了配合妈妈唸医学院,我们搬到了丹佛巿,等她毕业后,我们全家便在内布拉斯加州的几个小镇间搬来搬去,接着我们又在堪萨斯州落脚,一九六五年我在那里念完高中。四年后,我取得加州柏克莱分校的学士学位,在进入研究所深造之前,我天涯行脚、浪迹于欧洲和墨西哥之间,随后,我定居在林肯镇嫁人生子,并成了心理医生。打从一开始,无论我搬到什么地方,我总是静不下来,有讲不完的话,且热情洋溢,我一向都很喜欢和人交往,亲近大自然,我也爱看书。

    成长过程中的某些特殊时刻,塑成了我今天的想法。我记得三岁时变成「文化相对论者」的那个晚上,尽管那时我还不知道这个专有名词。那是抗生素尚未普遍的一九五○年,我妈常告诫我,洗完澡后一定要马上把双脚擦干、套上袜子免得着凉。一天晚上,我住在艾格妮丝姑姑家,她看到我从四边嵌着虎爪的浴缸爬出来后,立刻用毛巾擦干双脚,提醒我说:「好女孩要先把屁屁擦干,再穿上内裤。」两个我信赖的女性在如此重要的事情上,态度竟然大不相同,着实令当时的我讶异不已。

    从某种观点来看,我的家庭生活本身其实是一本教材,我是一个大家庭中的长女,妈妈是医生,爸爸既是研究员又是技师,医院工作余暇,他便豢养一些猪、鹅和鸽子等家禽家畜。我妈那边的亲戚是卫理公会教徒,在科罗拉多州东部贫穷农场长大,但受到良好教育且心态十分开放。我爸的亲戚则来自欧札克山区,他们当中五花八门,什么人都有,但都有一副热心肠:我有一个拥有百万身家的自由派姑姑;一个把票投给高华德的农夫叔叔;另外一个叔叔以卖香肠猪油为生、却对政治毫无兴趣;玛格丽特姑姑整年都在环游世界,奶奶葛蕾西嫁给一个活到高寿,但一辈子从未跨出密苏里州一步的男人,他会夸张的问说:「我干嘛要离开天堂啊?」在我们家,你总可以见到感情丰富的亲戚与斯多噶禁欲派者凑在一块儿玩牌,举止优雅的城巿佬与乡下人一起摆龙门阵,南方浸信派教徒和一神论者共进鸡肉晩餐等这样有趣的画面。
    @@@@
    住在内州毕佛城那段期间,一些亲威有时会来我们家住上几个星期,我们表兄妹们会相携漫步田野,一路走到毕佛小溪,或者骑着脚踏车在城里瞎逛,找看看有没有什么宝可以耍。当一伙亲威聊到半夜谈兴开始有气无力时,我爸总会讨好地对其他人说:「如果帮你们煎丁骨牛排和马铃薯,可不可不要睡聊个通宵?」

    那时我睡在餐厅隔壁的长椅,睁着眼听着大人们谈话的声响,我一边听,一边问自己:为什么某些人会爱上彼此?为什么有人家里禁止小孩听摇滚乐或看电影?为什么我的一个叔叔要喝那么多酒?为什么亲戚中有人爱小罗斯福总统爱得要死?有人却对他深恶痛绝?为什么我的一个表哥老爱耍狠;另外一个对我亲切又有耐性。

    我小时在母亲的办公室打工,做些数药丸、消毒塑胶手套和外科设备等杂务,我有时听到护士们窃窃私语谈论一些大部分小孩子无从知道的八卦──那个银行女清洁工是一个妓女;送我妈花的那个有钱农夫,其实是想要我妈帮他女朋友堕胎;或者那个领我们进入教堂、笑口常开的男子患血癌快死了。

    每个小镇都有一大串活脱脱像莎士比亚名剧里的角色人物,镇上的酒鬼、老兵、同性恋圣诗班主任、人品高尚或尖酸刻薄的卧病在床的人,我全都知道。学校里的老师则是大杂烩,有的老师对学生漠不关心或极度无知,有的则是十分认真地灌输我们诸如什么是秘鲁或中国主要出口产品、如何用简图来说明句子结构等知识,辛苦教学的老师、梳着鸭尾头的街头混混,好心肠的葬仪社人员和脾气暴躁的巿长,我都和他们交谈过。我的邻居认为在公众场合穿着短裤是有罪的,这意味男孩子不能打篮球,儿童也不能在我们的公共泳池游水──真是有够严苛的信仰。

    成长过程中值得一提的是我在家中的领导地位。我爸妈大部分时间都不在家,家里的小孩感受到极大的善意忽视,有很多次我们东倒西歪的在风雪中走了八个街区,只为了想知道学校到底当天有没有放假,一到暑假,我可以恣意挖一大碗冰淇淋当早餐没人管,然后我可以自己决定当天早上是要到图书馆看书,或是躺在杏子树下和其他的小孩玩耍。我是家里拟定计画和调和各方的人,我五岁时有一次姑姑问父亲我们全家要不要去野餐,他回道:「去问玛莉吧!家里的事都是她在规划呢!」

    一些心理学家可能立刻将我贴上家长型儿童的标签∣∣早熟具责任感,而且他们可能会对我寄以同情。但是,我自己看这件事的角度和他们不同,在家扮演这个重要角色给我权威和自主,我很小就体会辛勤工作和做个有用之人带来的快乐,我学会了烧饭、对儿童表现关怀、自己做决定和组织群众等技巧,也发现到要达到自己目的之前,先要满足他人的需求的道理,如果我能讲故事给别人听,帮他们烘烤饼干或逗他们开心,我一定会为他们所爱。

    镇上流行的偏见是记忆中的另一个碎片。镇上药房老板的跛脚儿子有一次犯了企图亲吻另一名男孩的大错,自此以后,他的人生陷入永无止境的地狱深渊,至今我想到他仅因「与众不同」而遭受的惩罚,仍会不寒而慄。镇上有一对双胞胎兄弟丹尼和肯尼,他们经常不洗澡也没乏人照料,只因身为杀人犯之子,镇上的人便毫不留情的戏弄他们。另一个叫赫伯特的男孩大概牙齿有些毛病,每当他说话时总是口沫横飞或痰吐满地,小孩们都不敢靠近他,因为大家说他身上带有「细菌」。最后镇上来了一个原住民转学生叫做娜欧蜜连瓦特,同学们对她视若无睹,彷彿拥有褐色肌肤她就活该是个隐形人。即便当时还只是个小孩子,我已觉察到这些行为都不对,但是,我年纪太小,不知该怎么制止,我只知道我并不喜欢,也不加入这种残酷的游戏。我多么希望我能大声说我曾为那些提到的弱势儿童挺身而出,但是我并没有做到这点,这也许就是今天我尝试要为弱势族群争取权益的原因,我要为过去做些补偿。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