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季,随时都是吃锅的好日子。吃一锅温补、祛寒;吃一锅发汗、排溼气;吃一锅月圆人团圆;吃一锅人和万事兴……消磨时间、宴饮享乐,无锅不欢,火锅是越煮越好吃、人气是越吃越旺。
这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爱吃火锅的人,另一种,则是运气不好还没吃到好锅的人!
《火锅》是一本食尚男女的火锅寻宝书。分为三部份,首先由文人美食家大谈食锅之畅快,美食书写,字字句句飘散着食物的气味,看了,就饿了。
接着第二部份介绍近五十家全台美味火锅。由爱吃客夏惠汶、朱振藩、吴恩文、吴清和、柯俊年、叶怡兰、焦桐、赵少康、韩良露、赖佳昀等人好评推荐。种类涵盖酸菜白肉锅、港式火锅、涮涮锅、麻辣锅、寿喜烧、传统沙茶火锅、韩式石头火锅、姜母鸭与羊肉炉等。每家餐馆详附店家实用资讯如消费价位、招牌菜、捷运、刷卡、地址、电话。纸上导览,带您吃遍全省。最后第三部份则是由《饮食》杂志读者真情推荐几家轻切可爱的小店。
本书适用对象包含无锅不欢的火锅迷、视吃喝为人生一大乐事的食尚玩家、老是遇到既贵又难吃店家的不如意食客。
作者简介
焦桐
二鱼文化事业群创办人。1956年生于高雄市,曾习戏剧,编、导过舞台剧于台北公演,已出版着作包括诗集《蕨草》、《咆哮都市》、《失眠曲》、《完全壮阳食谱》、《青春标本》及散文《我邂逅了一条毛毛虫》、《最后的圆舞场》、《在世界的边缘》,童话《乌鸦凤蝶阿青的旅程》,论述《台湾战后初期的戏剧》、《台湾文学的街头运动:1977?世纪末》等等10余种,编有各种文选20余种。焦桐长期担任文学传播工作,曾任中国时报副刊组执行副主任,现任中央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赖佳昀
饮食文化工作者。信仰美食美酒,政大中文系不醉不归组、以去University of Stirling唸书为借口,赴苏格兰每日畅饮Whisky年余,曾编辑文建会《传统艺术》杂志,着有《黄金的故乡──品味九份、金瓜石》、《2007台北餐馆评鑑》、《酒食──美酒与佳餚的恋情》。现任二鱼文化与《饮食》杂志主编、台湾饮食文化协会理事。
第一次翻开这本《火锅:评比台湾55家火锅名店》,内心真是澎湃不已,就像即将要大快朵颐一番的食客。台湾的美食文化,特别是火锅,我一直都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一顿热气腾腾的火锅,不仅仅是填饱肚子的食物,更承载着一份温暖、一份分享、一份人情味。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是为我量身打造的寻味地图。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在琳琅满目的火锅店中,精挑细选出这55家“名店”的?这背后一定有着不为人知的考察和评判标准吧?是味道、是食材的新鲜度、是汤底的独特性,还是服务的周到与否?抑或是整体的用餐体验?我脑海中已经开始勾勒出那些可能入选的店家,比如那些以新鲜海鲜闻名的店,或是以特色锅底独步天下的老字号。想到即将能够通过这本书,系统地了解台湾火锅的精髓,甚至发现一些我从未涉足过的宝藏店家,心中就充满了期待,就像拿到了一张藏宝图,迫不及待想要出发寻宝。
评分作为一个资深的火锅爱好者,我时常在想,到底什么样的火锅才能称得上是“名店”?是那些人声鼎沸、排队到腿软的网红店,还是那些藏匿在巷弄中、只有老饕才知道的低调美味?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为我解开了这个谜团。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评选视角,既有大众认可的标杆,也不乏独具慧眼的推荐。我尤其对那些能够代表台湾地方特色的火锅店感兴趣,比如那些融合了在地食材和传统烹饪手法的店家。读这本书,我希望能学到如何辨别一家火锅店的好坏,不再盲目跟风,而是能真正找到适合自己口味的那一碗热汤。想象着在阅读过程中,我的味蕾仿佛也在跟着书中描绘的火锅一同跳跃,每一个字都充满了诱人的香气。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一种复古又带点现代的设计感,让人一眼就能抓住眼球。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质感,也暗示着内容的丰富程度。我一直觉得,评测类的书籍,最怕的就是流于表面,浮光掠影。但这本书的标题“评比台湾55家火锅名店”,就透着一股认真劲儿。我设想着,这本书里会不会有不同类型的火锅介绍,比如麻辣锅、寿喜锅、海鲜锅,又或是客家小炒锅、台式沙茶锅等等。而且,55家,这个数字本身就很有分量,意味着作者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实地考察,而不是简单地摘抄网络上的信息。我好奇作者会以什么样的角度去切入,是侧重于食材的溯源,还是烹饪技巧的讲解?或者,会不会有一些关于火锅发展的历史渊源的介绍?这些细节的缺失,反而更激发了我的探索欲望,让我充满了对未知内容的遐想。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不仅仅是停留在“吃”这个层面。我更希望它能带我走进台湾火锅的文化肌理。台湾的火锅,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涮煮,它融入了太多的故事和人情。我脑海中浮现出,书中可能会记录一些店家老板的故事,他们是如何坚持传统,又如何创新;可能会描绘出不同火锅店里的用餐场景,是家庭聚会的热闹,还是朋友小酌的温馨。这55家名店,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本台湾的“生活百态图”。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台湾人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对于美食的热爱和追求。这种情感的连接,是我最看重的一点,也是我最渴望从阅读中获得的。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简洁有力,却又包含了巨大的信息量。我一直在想,作者在“评比”这两个字上,一定下了不少功夫。评比,意味着有比较,有优劣之分,有鲜明的观点。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的评判标准究竟是怎样的?是基于科学的量化分析,还是凭借感性的味蕾体验?亦或是两者兼而有之?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出55家店的优缺点,而是能有更深层次的解读。比如,为什么这家店的汤底如此特别?它的食材选择有哪些独到之处?又或者,这家店的整体氛围是如何营造出来的,让食客们流连忘返?我渴望的是一种“启发式”的阅读体验,读完之后,我不仅能知道去哪里吃,更能懂得为什么要去那里吃,以及如何去品尝其中的精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