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古今中外名人都深受眩晕之苦,患者高居总人口数14%,其原因包括美尼尔病、前庭神经炎、椎基底动脉循环不全症、脑瘤、职业因素、动晕症等多种;但偶尔头晕目眩、头痛、耳鸣、晕车未必就是眩晕症;通常在出现天旋地转后,还有「不快感」,如恶心、呕吐,且需经过检查后才能确定是否为「眩晕症」。
作者为国内少数专攻平衡神经学医师,至今已诊治过数十万人次,书中说明如何从眼睛、姿势与感觉,自我判断可能的问题所在(如不敢爬高的病变位置就与不敢下楼不同),尤其以历史故事带出眩晕病理与检查、治疗之道,几乎所有问题都能找到答案,堪称为一部「诊治眩晕圣经」。
作者简介
杨怡祥医师
民国四十二年生
曾任
美国哈佛大学耳病理学研究员
日本埼玉医科大学平衡神经科专攻生
台北市立和平医院耳鼻喉科主任
现任
台北宏恩医院耳鼻喉科主任
中山医院耳鼻喉科主治医师
春田耳鼻喉科主治医师
着作【头晕目眩再见】【医师爱说笑】
自序:迷路之途...杨怡祥003
一、眩晕是什么?018
头晕后出现明显「不快感」才算眩晕 因难忍眩晕之苦而让出王位与官职
早在二千多年前即有记载 西洋眩晕史:几位大师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要有「天旋地转」感才算眩晕
眩晕的种类与原因:
回转性眩晕 诱发性眩晕 浮动性眩晕 动摇性眩晕
昏黑感或失神感眩晕
二、眩晕原理与作用机转:关键在内耳与小脑...044
(一)内耳:又称为「迷路」045
耳石器、内淋巴液与瓶状囊 迷路的神话 半规管
(二)小脑:从王贞治的小脑谈起053
包括原始小脑、旧小脑及新小脑 棒球的致胜秘诀在克服「潜时」
小脑功能在追踪快速移动目标 小脑的构造极为复杂
(三)眼振:诊断眩晕的最后防线061
徐缓相、急速相 偏斜现象与修正反射 眼振电图
也有出现眼振而不眩晕者 「重瞳子」可能是先天性眼振患者
三、眩晕检查:通常要做十七项才能确诊...070
基本检查共有十七项 眩晕检查?什么要灌水 还要填「眩晕问卷表」
四、诊断与治疗:找出原因就很容易改善...098
(一)问诊的微言大义 099
(二)美尼尔病:期待很快雨过天青 110
一般认为主因为内淋巴水肿压迫
需具备眩晕、耳鸣、耳闭塞三征候 与美尼尔病相反的乐摩耶症候群
诊断与治疗:内服药即可,不必开刀
(三)前庭神经炎:和感冒有关的眩晕117
从症状「推理」做初步诊断 了解前庭神经炎的病理
原因:前庭神经受到病毒侵犯
(四)突发性耳聋:从凯撒大帝的左耳谈起123
症状:约八成会伴随眩晕症状 原因:多与内耳中风有关
治疗:以水性可体松注射为主 预后:七成患者都可获得改善
影响预后五原则 患者相亲时特别注意方向
中医与针灸的疗效多不佳
(五)头位性眩晕:动辄得咎 131
症状:头转到某个位置才会晕 原因与病理:耳石脱出耳石器
治疗:要向眩晕挑战 还有恶性头位性眩晕
注意与颈性眩晕做鑑别诊断 还有耳石危相
(六)小儿眩晕症:不是逃避上学装病 139
原因:可能与基底动脉痉挛有关 还有起立性调节障碍
诊断:小孩不会以眩晕作借口 注意「幼年性单侧耳聋」
(七)内耳窗破裂:打喷嚏也会头晕145
症状:圆窗或卵圆窗破裂 检查与诊断:有无外淋巴液流出?
治疗:术后勿提重物、搭飞机
(八)椎基底动脉循环不全症:佔眩晕症百分之八十 150
病因:血管病变为主因 诊断:骨刺加血管变硬所致
爱德生试验 治疗:切忌以降血压治疗眩晕
还要注意基底动脉偏头痛 以钙离子阻断剂为主
(九)与职业有关的眩晕:接触化学药物或噪音 160
原因与症状:甲苯中毒最常见 诊断与治疗:远离或预防才是良策
(十)脑瘤或听神经瘤:癌症或脓疡也有可能 166
听神经瘤及小脑脑膜瘤较常见 听神经瘤
磁振造影与电脑断层扫描各有优点
小脑脑膜瘤 也可能是脑脓肿 癌症转移至脑部
(十一)眩晕也可能致命:脑干或第四脑室出血 173
看到全方位眼振就知道没救 从眼球运动可以看出病变位置
脑干与小脑出血很难救治
(十二)中风、癫痫及眩晕瞬间发作:开向对侧车道的悲剧 181
打瞌睡及心脏病时车速不快 癫痫导致失神型小发作及精神运动性发作
中风及眩晕发作最危险 驾驶应做「摇头眼振检查」
(十三)动晕症:可经由训练降低发作率 188
原因包括内外两种 预防:服药、贴片或双耳灌冰水
坐旋转椅试试能否参加太空之旅 德国原厂车较不会诱发动晕症
(十四)空间迷向194
空间迷向包括四种位置错觉
(十五)自律神经失调:不定愁主诉与眩晕无必然关系202
自律神经失调又称为「不定愁主诉」 眩晕症与自律神经失调无绝对关系
(十六)耳鸣常会伴随眩晕205
耳鸣的严重度可分成四级 自己先检讨可能导致耳鸣的原因
医师检查特别注意八点 治疗:服药、注射与遮蔽音
西医治疗无效再考虑传统疗法
(十七)头痛有时会伴随眩晕218
确实可能出现鼻咽癌 头痛有好几种类型
五、如何治疗眩晕最好?...224
(一)保守疗法与手术的迷思225
常用的治眩晕药物约有四种 还可静脉注射碳酸氢钠
「抗带状?疹药」治眩晕只是噱头 治疗三个月才有可能治癒
(二)眩晕患者应该怎么饮食236
(三)复健加自我训练以利复原243
颈部牵引(拉脖子) 前庭训练(在院训练) 眩晕体操(自我训练)
六、医生的叮咛:不要做个令人讨厌的眩晕病人...254
自以为是 考问医生 坚持己见 只拿药不检查 就是说个不停
眩晕不能开三个月处方签
还要注意「看病十二戒」261
自序
迷路之途 杨怡祥
我从三十年前还在当学生的时候开始,就对平衡神经学特别感兴趣,那时台湾唯一研究眩晕的地方是「台北铁路医院」,几乎所有关于眩晕的疑难杂症都转介到那里接受诊治。一到寒暑假,我就应家父之命每天跟着见习,故得以比一般医学生更早接触这门深奥、容易令人「迷路」的学科。我仔细观察发现,该院的耳鼻喉科是在院长杨莲生到任后才开始茁壮,一九六三年又率先成立眩晕科,整整费了二十年时间才成为全台首屈一指的眩晕诊疗中心;可见以后如果也想在这个领域发展,势必得花费更多精力。因此当时的愿望就是毕业后能留在铁路医院,好「不劳而获」接收这些宝贵、庞大的医疗资源,不必踏上艰辛的创业之路。
但家父说:「哪能父子都在同一科看诊!何况眩晕病患也没有多到能养活我们俩的程度。」执意把我送到国外进修。于是先赴美国哈佛大学,一九八六年结束耳神经病理学研究员一职后,转赴日本埼玉医科大学平衡神经科担任专攻生,那时才惊讶地发现眩晕病人竟然那么多。在同一时期,台北铁路医院的眩晕患者一天顶多三、四十名而已,而埼玉医大在乡下,离东京约一个半小时车程,需转三次火车才能到达,可是从全国各地来就诊的眩晕病患,平均每天都超过两百人,占埼玉医大附属病院每日门诊量的一半以上;为了纾解看诊压力,院方特别把眩晕门诊从耳鼻喉科分出来,独立成「平衡神经科」。
为什么眩晕病患那么多?指导教授?田英治说:「这样还不算多,因为这里是乡下,交通不便,你回台湾后若在台北看诊,眩晕病人一定会多得像关之原之战中,武田信玄与德川家康所佈阵的人马。」我难以置信地跟着?田教授门诊、查房、开会,从他那儿学到眼振电图、电脑断层扫描及血管造影之判读,深感获益良多。因为原先家父教给我的只是观察患者有无眼振,到了埼玉医大才知道人家早已超脱观察眼振的境界,开始研究多采多姿的异常眼球运动;从眼球运动就可以判定病人有无脑瘤、会不会死,甚至预知眩晕患者三年后会发病,使我眼界大开,从一个只知道内耳的耳鼻喉科医师,进入小脑的研究领域,成为专治眩晕的平衡神经科医师。
?田教授已经累积了三十年功力,看过的眩晕病例之多,放眼世界敢说无人能出其右,我天天跟在身旁,承他无私指导,几乎看尽所有眩晕症状,没有一种被难倒,当时我还不到三十岁。?田教授认为我已经足堪独当一面,就赠送一个立轴屏风当作「出师」贺礼,上面的图案正是关之原战场人马杂沓的景象。我怀着雄心壮志返国,想起父亲的谆谆告诫:「不要想靠看眩晕吃饭」,不禁忐忑不安起来。
家父一本当初「一山不容二虎」的想法,要我自立门户,不要赖在台北铁路医院。于是「投奔」邻近的台北市立和平医院耳鼻喉科,不久后就在恩师黄柏荣主任指导下,成立眩晕特别门诊,最初每天只看个位数,到后来最多一诊看到六百名病患,应了?田教授的预言。后来我离开和平医院,应聘到台北宏恩综合医院成立眩晕科,粗估这二十余年来,至少诊治了三十几万名眩晕患者。
为了探究台湾潜在的眩晕人口,我曾经以两年时间筛检了八八九名飞航人员,了解多少人会出现「摇头眼振」。检查结果发现共有六十名,其中本国飞行员占三.七%,外籍人士占八.八%,飞航管制员占一三.九%。外籍飞行员的眼振出现率比较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多半从外国退休之后才来应征,平均年龄五十岁,约比本国飞行员大十岁,较容易出现「椎基底动脉循环不全症」之故。而飞航管制员平均只有二十五岁,眼振出现率也高达一三.九%,应该是他们纯粹系招考未如飞行员一般的严格体能筛选之故。这个结果与日本学者的报告:一四%的正常人会出现摇头眼振极为接近(航医中心的统计为一三.九%)。也就是说,可能罹患眩晕症者约占总人口的一四%;以台湾目前约二千三百万人计算,眩晕族高达三百二十万余人,与?田教授的预测极为接近。
根据多年诊治经验与研究,眩晕患者的出现率偏高可能与下列原因有关:
(1)医学教育普及,检验技术提高。
由于医学教育普及、生活水准提高,多数人都知道身体不适就应该去看医生,而且有余力这么做,不会因为出不起挂号费而当「忍者龟」(从前经济不富裕,即使每年发作一两次眩晕,也都忍一忍就过去了)。加上拜科技发达之赐,检查设备愈来愈先进,原本查不出来的原因现在都一目了然;有人原本以为只是小感冒头晕,没想到一检查才知道眩晕问题之大。
(2)饮食不节加上化学毒物伤害。
现代人饮食普遍营养过盛又缺乏运动,以致血脂肪升高,成为脑血管病变的诱因之一;如果又过量饮酒,小脑细胞及微细血管就容易受到伤害。有时因为职业或环境因素而经常接触甲苯、溴酸钾等化学物质,或受到有机汞污染;或者医学常识不足、抗生素注射过量等等,都可能引发性质不同、程度不等的眩晕症状。
(3)竞争压力大而解压方式不当。
由于社会竞争激烈、身心压力过大,自律神经失调固然可能导致眩晕;若舒压方式不当,例如纵情于高分贝场所,也容易造成内耳伤害而出现眩晕。
虽然说眩晕主要是内耳的迷路发生问题所致,但其机转与防治之道却不是三言两语所能尽道,不仅患者听得迷迷茫茫雾煞煞,即使非专长眩晕的耳鼻喉科医师都有可能误入迷途。为了让众多患者知道辨别头晕与眩晕的异同,而且很容易进入情况,我不但巨细靡遗地解释,还大量引用中外历史故事,希望能加深大家的印象,而且一看就懂、终身难忘,轻轻松松就解除了眩晕困扰,故名之为【治眩晕圣经:挥别头晕目眩】。如果能够看故事、讲原理、治眩晕,那才是出版本书的价值所在。
最后谨以此书献给台湾眩晕之父 杨莲生教授,并感谢元气斋出版社林铃塙社长为本书付梓所做的努力。
二OO八年二月吉日
我是一个对医学知识充满好奇心的人,但很多时候,我们能接触到的医学信息,要么是碎片化的,要么是经过加工的,很难看到全貌。这本书,就像一本百科全书,又像一本操作手册,把眩晕这个复杂的问题,拆解成了一个个易于理解的部分。它不仅仅告诉我“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我“怎么办”。书里关于眩晕的预防和复发的管理,也讲得特别到位。它提醒我们,即使症状消失了,也不能掉以轻心,而是要继续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复查。它还提到了心理因素对眩晕的影响,这一点我之前从来没有意识到,但细想一下,确实如此,每次头晕发作,都会让我心情低落,焦虑不安,这种负面情绪,又可能加剧眩晕。所以,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身体的康复,也关乎心灵的疗愈。它教会我如何与眩晕和平共处,如何在生活中减少诱发因素,如何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这种全方位的指导,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有了一个强大的后盾。
评分说实话,以前我对眩晕的认知,停留在“头晕就是休息不好”的简单层面,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想法。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身体奥秘的另一扇门。书里面对眩晕的分类和成因的分析,细致到让人惊叹。作者没有回避那些复杂的问题,而是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把内耳前庭系统的运作原理讲得明明白白,我甚至能想象出那些小小的晶石和毛细胞是如何影响我的平衡感的。更让我佩服的是,它不仅仅停留在诊断层面,更深入地探讨了治疗的各个环节。从药物治疗的原理、使用注意事项,到物理疗法(比如耳石复位法)的详细图解和步骤,甚至还提到了生活方式的调整,比如饮食、运动、睡眠等方面,都有细致的指导。我之前一直以为眩晕只能吃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更多可能性。特别是关于耳石复位法的介绍,图片非常清晰,文字说明也很到位,我甚至跟着书上的指示,在安全的情况下尝试了一下,虽然第一次没有完全成功,但那种感觉非常奇妙,让我对康复充满信心。它还讲到了如何与医生沟通,如何提出有效的问题,如何避免被误诊,这些细节都非常有价值,帮助我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健康。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内容,对于任何一位正在遭受眩晕困扰的人来说,都绝对是一份宝贵的馈赠。它不只是简单地介绍疾病,而是真正地站在患者的角度,去理解我们的痛苦和困惑。我特别喜欢书里的一些小贴士,比如如何选择合适的枕头,如何避免快速转头,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细节,却能在日常生活中起到很大的帮助,减少眩晕的发作几率。而且,它并没有回避那些比较少见但同样令人痛苦的眩晕类型,而是给出了相应的分析和建议,这对于那些长期被诊断不明的患者来说,无疑是一线希望。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了“耐心”的重要性。眩晕的治疗,往往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本书鼓励我们要有耐心,坚持治疗,相信自己能够战胜眩晕。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在黑暗中前行的道路,让我看到了康复的希望,也让我明白了,只要我们足够了解它,我们就能够更好地管理它,甚至战胜它。
评分一直以来,天旋地转的感觉就像个不请自来的老朋友,时不时就来敲门,每次发作都让人心慌意乱,甚至站都站不稳。尤其是上了年纪,更是成了常客,真是让人苦不堪言。看了不少书,也走了不少弯路,总觉得医生说的那些专业术语听得云里雾里,自己究竟是怎么回事,到底该怎么治,心里总没个底。直到我朋友推荐了这本书,说是“诊治眩晕圣经”,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拿了起来。翻开第一页,就被它那种直白易懂的语言吸引住了。作者没有上来就用那些拗口的医学名词吓唬人,而是用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一步步地带我们走进眩晕的世界。从眩晕的常见原因,到各种症状的区分,再到我们自己可以做的一些初步判断,都讲得特别清楚。特别是关于耳石症的解释,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我头晕的时候,感觉天花板在转,很有可能就是它在捣鬼。书里还提供了很多实用的自我检测方法,比如头位移动测试,让我可以在家自己摸索,然后带着更明确的信息去问医生。这种“授人以渔”的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治疗,而是能够参与到自己的康复过程中来。而且,它还讲解了不同类型的眩晕,比如前庭神经炎、梅尼埃病等等,虽然我不是医生,但看完之后,对自己的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至少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去寻求专业的帮助,而不是大海捞针。
评分我一直觉得,很多关于健康的医学书籍,要么过于专业,要么过于泛泛而谈,很难真正触及到我们普通人的痛点。但这本书,真的是让我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坐在我身边,耐心细致地解答我所有的疑问。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我曾经经历过的、但自己无法解释的症状,在这本书里都找到了合理的解释。比如,有时候突然站起来会觉得天旋地转,有时候坐着不动也会有这种感觉,有时候还会伴随着恶心想吐,这些我都以为是小毛病,这本书告诉我,这些都可能是眩晕的不同表现。它还强调了“对症下药”的重要性,指出不同类型的眩晕,其治疗方法是截然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书里面列举了很多案例,让我看到其他患者是如何战胜眩晕的,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而且,它并没有过度夸大任何一种治疗方法的奇效,而是客观地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让我能够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眩晕的理解,从“恐惧”变成了“认知”,从“束手无策”变成了“主动应对”,这种心态上的转变,对我来说意义重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