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 全面改变
各行各业创造价值和成长的关键,就在于取得全球性的资源网路,与顾客共同创造独一无二的经验,一次一个的个人化经验。要达成这个目的,执行长、主管和各级经理人,都必须改造他们的商业流程、技术系统、供应鍊管理,完成重要的社会和技术架构条件,以打造一个持久的创新优势。
在这本划时代的着作里,普哈拉和克利斯南说明如何促成这样的转变──资讯工程和管理架构形成企业基本基础的转变,提供策略包括:
◆系统重新设计,与顾客共同创造价值,并让公司各部分都连结这个流程
◆透过智慧分析,衡量个人的行为
◆持续提升所有面对顾客和后端流程的弹性和效能
◆把所有相关人等──顾客、员工、投资人和供应商──都当成独一无二的人
◆在顺畅的全球网路中,跨文化、跨时区工作
◆建立能快速提供高品质、低成本解决方案的团队
新价值 新来源
A公司在全世界三个时区都有研发中心,所以能24小时不停进行产品开发。其竞争对手B公司,只在一个地方进行所有的研发。且不论成本差异,A公司的研发就是快一点。这正是竞争优势的极大来源。因此毫不意外的,有几家全球性的公司都在印度和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并将之列入全球计画中。同时,印度和中国的公司也透过併购欧洲和美国的公司,走上全球化。
全球性的公司不会聘一大批人,然后在六个月方案结束后就要他们走人。相反的,这些公司,能在短时间内集中大批人才。Infosys可以在一个星期内,把300到500 名软体工程师,从一地转到另一地,从一个案子转到另一个案子。将一些工作包给其他人,这是在短时间内建立规模的必要手段。
大公司最好锁定小公司为创新来源。新科技是在小公司里孕育、培养出来的。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Bangalore)、北京,都是创新的来源。发现创新、并且利用这些从世界级机构和新创小公司所发展出的创新,是永远独占鳌头的关键。举例来说,光是印度的资讯科技产业,就有超过3,000家小公司,每一家的获利都在2,500万美元以下。这些公司都是创新套利的来源。透过选择性的授权、结盟、或者购併,创新的品质和速度,将明显改变。
◆我们要如何将这些新兴的策略机会,和每日的经营结合?
◆我们要如何了解特定消费者的欲望、技术和行为,才能帮助他们为自己创造更好的经验?
◆我们需要哪些技术支持架构,才能以低成本创造出弹性和创新的可能?
◆我们在管理人力资本上,需要那些改变?
◆我们是否准备好在一个平顺无缝的全球网路中,跨越文化和时区地进行工作?
作者简介
C.K.普哈拉(C.K. Prahalad)
全球畅销书《消费者王朝》(The Furure of Competition)的共同作者,以及《金字塔底层大商机》(The Fortune at the Bottom of the Pyramid)的作者。密西根大学罗斯商学院的全校杰出教授。普哈拉在2007年获伦敦《时代杂志》选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管理学者」,以及《商业周刊》选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商业策略学者」。
M.S.克利斯南(M.S. Krishnan)
密西根大学罗斯商学院的商业资讯与科技教授暨研究员。
译者简介
袁世珮
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暨外文学士,现任媒体记者,译作甚丰。
作者序
第1章 商业的转型
第2章 商业流程:创新的推手
第3章 分析:创新的洞察
第4章 事关重要:创新的技术架构
第5章 组织的旧包袱:价值创造的绊脚石
第6章 效率和弹性:管理紧张情势
第7章 灵活地部署人才
第8章 给经理人一课:创新的性质
这本《普哈拉的创新法则》的装帧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深邃的蓝色搭配烫金的字体,很有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用心制作的书。我其实对“创新”这件事一直抱着一种观望的态度,总觉得它离我的日常生活有点远,或者说,我总是习惯性地把“创新”等同于发明创造,是那些实验室里的科学家或者科技公司的极客们的事情。但是,这本书的名字《普哈拉的创新法则》,加上它在书店里被摆放在一个相当显眼的位置,让我觉得它可能隐藏着一些更普适性的智慧。我好奇的是,它提出的“法则”究竟是关于什么层面的创新?是技术层面的,还是思维层面的,或者是生活方式层面的?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打破常规、跳出固有思维框架的方法,让我在面对工作上的瓶颈,或者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时,能够有一个新的切入点。而且,台湾的出版环境向来对引进优质的国外书籍很用心,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有深度的启发,而不仅仅是流于表面的一些口号式的“鸡汤”。
评分说实话,最近生活节奏太快了,常常觉得脑子转不过来,很多事情都想做得更好,但又不知道从何下手,感觉自己被困在了一个原地踏步的怪圈里。《普哈拉的创新法则》这本书,光看书名就有一种“救世主”的即视感,仿佛它能提供一把钥匙,打开我前进的道路。我尤其对“法则”这个词比较在意,因为它暗示着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而不是随意的点子。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引导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识别创新机会,哪怕是很小的、不起眼的机会。很多时候,我们都觉得创新是需要很大的投入和资源的,但如果这本书能告诉我,如何从身边最熟悉的事物中挖掘出创新的火花,那对我来说就太有价值了。我也会关注它会不会有提到一些关于“持续改进”的策略,因为我觉得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迭代、不断优化的过程。我期待这本书能帮助我建立起一种更积极、更主动的面对事物的心态,不再畏惧改变,而是拥抱变化,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独特价值。
评分我不得不说,《普哈拉的创新法则》这本书的光看目录就已经让人眼睛一亮了,各种章节名称都写得相当有吸引力,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学术术语,而是充满了一种行动的召唤力,像是“打破思维定势的七种魔法”、“从零到一的创意炼金术”、“让失败成为助跑器的五大秘诀”等等。这些副标题就像在向你招手,告诉你里面藏着可以直接拿来用的工具箱。我特别在意的是关于“打破思维定势”的部分,因为我常常觉得自己被固有的想法困住了,总是习惯性地用老一套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然后又因为效果不佳而感到沮丧。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具体的练习方法,让我们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把那些僵化的思维模式给剥掉?还有“让失败成为助跑器”这个说法,简直是治愈了我多年的“失败恐惧症”。我们总怕犯错,怕丢脸,但如果失败真的能变成前进的动力,那该是多么棒的一件事啊!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些真实案例,看看别人是如何把挫折变成机遇的,也许这样才能让我更心甘情愿地去尝试,去冒险,去拥抱那些不确定性。
评分最近在书架上注意到《普哈拉的创新法则》这本新书,封面设计很有特色,设计感十足,让我产生了一丝好奇。我平时虽然不是一个特别追逐“潮流”的人,但对于“创新”这个概念,我一直抱持着一种既渴望又有点距离的态度。渴望是因为觉得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不创新似乎就意味着落后;而距离感则是因为觉得真正的创新离我太遥远,好像是某个天才或者大企业才能做到的事情。所以,当看到这本《普哈拉的创新法则》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更接地气、更贴近我们普通人生活的创新思路和方法呢?我希望它不是那种空中楼阁式的理论,而是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实践的“法则”。尤其是在台湾,我们面临的市场环境和消费者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这本书的内容会不会对我们理解和应对这些变化有所助益?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些“灵感火花”,让我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到身边的机会,并且用一种更有效、更有创意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让自己的生活或事业都能更上一层楼。
评分哇,最近在书店翻到这本《普哈拉的创新法则》,封面设计就蛮有意思的,那种带点未来感又有点艺术感的插画,让人忍不住想拿起来翻翻看。虽然我平常也不是那种会特别追逐“创新”这两个字的人,总觉得“创新”好像离我们这些小老百姓有点远,好像是科技巨头、大企业才需要操心的事情。但书名里的“普哈拉”三个字,又带点神秘感,让人好奇它到底是什么特别的理论,或者说,它提出的“法则”究竟有多普适,是不是我们普通人也能从中找到一些可以借鉴的灵感,让生活或工作变得更不一样?尤其是最近这几年,感觉世界变化太快了,很多东西说没就没,说出现就出现,感觉不跟上点节奏好像就会被淘汰一样,所以,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让我们不至于被时代巨轮碾压的“秘密武器”呢?我对它的期待,倒不是说要成为什么颠覆性创新的先锋,而是希望它能给我一些“不一样”的视角,让我看到一些习以为常事情背后的新可能性,也许是解决生活小难题的方法,也许是找到兴趣新出口的启发,总之,就是希望能有点“啊,原来是这样!”的顿悟时刻,让原本可能沉闷的日子,多添几分色彩和活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