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外交策略探索:兼论安全复合体系之理论与实际

中国石油外交策略探索:兼论安全复合体系之理论与实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石油外交
  • 中国外交
  • 能源安全
  • 国家利益
  • 复合体系
  • 地缘政治
  • 国际关系
  • 战略研究
  • 石油战略
  • 安全战略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自从1993年成为石油进口国之后,石油消费量迄今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为确保原油供应稳定,中国积极开展石油交易、外交结盟、军售及贸易合作并进的政策,从西伯利亚到非洲、从中东到亚太,中国的经济及军事实力已构成欧美国家掌控地缘优势巨大的挑战。东海油田争夺、麻六甲海崃安全、西伯利亚开发、上海合作组织、中亚反恐行动、中东石油危机、非洲人权问题、拉丁美洲反美风潮等议题表面上看似毫无关联,但其实都可以从中国石油外交策略中釐清脉络。鑑于坊间论着对于上述议题缺乏整合性的分析架构,因此作者针对中国依赖进口石油所牵动的外交政策转变,提出以中国为核心,向外与产油国利益结合所形塑的安全复合体系,同时整合地缘政治观点分析体系潜在问题,试图以全新的理论架构作为回应。

  本书所提出的石油外交安全复合体系概念,从中国追求国家发展之整体战略,向外推导至国际地缘政治层次,观察中国如何因应产油国政治风险和运输路线风险,并同时处理美国、日本及俄罗斯既竞争又合作的微妙态势。对于中国未来石油安全与全球石油供应议题,本书将根据现有理论架构,提出明确的趋势预测,便于后继研究者更有系统地检验相关问题。

作者简介

魏艾

现职: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副教授,国际事务学院两岸政经研究中心主任
学历: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
美国塔虎滋大学佛莱契尔法律暨外交学院硕士
政治大学经济学系学士
经历: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
政治大学秘书室主任秘书
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经济组副召集人
美国史丹佛大学访问学人

林长青

台湾省基隆市人,中央警察大学公共安全学系学士,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硕士。现任职于警界。

《全球能源格局演变与地缘政治博弈:新能源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能源格局所经历的深刻变革,并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当前复杂多变的地缘政治环境如何重塑能源安全叙事。这不是一部针对特定国家或企业能源战略的内部报告,而是一部旨在宏观理解全球能源供需关系、技术创新驱动力以及国际关系动态的综合性研究。 第一部分:全球能源转型的宏观动力与驱动机制 本部分着重于描述自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底层驱动力。我们探讨了气候变化压力、技术进步(特别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储能技术的飞跃)以及全球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如何共同作用,加速了对化石燃料依赖的结构性调整。 能源需求的区域性差异与全球平衡: 分析了发达经济体能源需求的平台期或下降趋势,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对能源的持续旺盛需求之间的张力。重点阐述了亚洲地区,特别是东亚和南亚,在这一转型期中的关键角色,以及其在能源进口依赖度上的脆弱性。 技术革命重塑能源价值链: 详尽考察了光伏、风能、氢能以及先进核能技术在成本上的快速下降和效率的提升,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能源的生产、传输和消费方式。特别关注了“分布式能源”概念的兴起及其对传统集中式电网的挑战与互补。 能源效率与需求侧管理: 讨论了建筑、交通和工业部门在提升能源效率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及其面临的结构性瓶颈。深入分析了数字化技术(如智能电网、物联网)在需求侧响应和优化能源使用中的潜力。 第二部分:地缘政治新态势与能源安全的再定义 随着能源结构的多元化,传统的“油气管道安全”的地缘政治焦点正在向关键矿产供应链、清洁技术标准制定权以及跨国电网互联等新领域转移。本部分的核心在于揭示这些新要素如何成为大国博弈的新战场。 关键矿产的战略重要性: 详细分析了锂、钴、镍、稀土等支撑新能源技术发展的战略性原材料的全球分布、开采难度和加工瓶颈。阐述了围绕这些资源的供应链韧性建设和潜在的“资源民族主义”风险。 能源基础设施的脆弱性与韧性建设: 探讨了高度互联的全球能源基础设施(如海底电缆、跨境输油/气管道和数字控制系统)所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包括网络攻击、地缘冲突的溢出效应。提出了提升基础设施抗风险能力的路径研究。 国际能源治理机制的演变: 评估了现有国际能源组织和多边框架在应对全球能源转型和气候变化目标方面所展现的有效性与局限性。对比分析了不同国际行动者(包括非国家行为体)在设定全球能源规范中的影响力变化。 第三部分:地区能源动态与区域安全互动 本部分将视角收缩至几个关键的能源地理区域,分析该地区的能源供需平衡如何影响其整体的战略稳定性和与其他国际行为体的关系。 中东地区的能源角色转型: 研究了中东主要产油国在应对全球“需求达峰”预测时,如何调整其经济多元化战略,以及这种内部转型如何投射到其外交政策上。探讨了该地区在发展绿色能源,如太阳能,方面的潜力与挑战。 北美与欧洲在能源独立性上的探索: 分析了美国页岩气革命带来的能源自给自足对全球市场的影响,以及欧洲为减少对单一气源依赖而推行的“能源联盟”战略的进展与障碍。特别关注了跨大西洋在绿色技术标准和碳定价机制上的协调与分歧。 东亚能源安全格局的复杂性: 聚焦于东亚高度依赖海上贸易路线输入能源的现状,探讨了如何平衡经济增长、能源安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三角关系。分析了该区域内部在能源合作和竞争方面的动态平衡。 第四部分:前瞻性议题:不确定性、风险管理与政策选择 最后一部分着眼于未来十年至二十年,探讨在高度不确定的技术和政治环境下,决策者应如何构建更具适应性的能源安全框架。 能源价格波动的系统性分析: 建立一套模型来评估地缘政治冲突、极端天气事件和技术突破对能源市场稳定性的连锁反应。重点分析了如何利用金融工具和战略储备来对冲此类风险。 公正转型(Just Transition)的全球维度: 讨论了能源转型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社会经济不平等问题,特别是在依赖传统能源产业的地区和国家。提出确保转型过程的社会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的政策框架。 应对“能源贫困”与“可负担性”的挑战: 探讨了在全球推行气候议程的同时,如何确保全球范围内的能源接入权和价格的可负担性,避免能源政策成为阻碍全球减贫进程的障碍。 本书旨在为政策制定者、能源行业高管、国际关系学者以及关注全球可持续发展议题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不带偏见的全球能源安全图景。它强调,未来的能源安全不再是单纯的资源控制问题,而是技术创新能力、供应链韧性与国际协作水平的综合体现。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关于本书 i

第一章 石油需求与外交政策紧密结合的时代来临 1

第一节 中国石油自主荣景不再 2
一、中国对石油需求增长快速 3
二、国内石油生产缺口造就进口原油量大增 6
三、进口原油依赖中东及非洲地区 10
四、中东独占原油出口龙头地位不变 13

第二节 主要进口运输路线之选项与风险 16
一、石油安全的威胁因素 16
二、中国石油进口来源的政治风险 18
三、海上航线运输风险 22
四、陆路管线计画短期内难成为进口主力 24

第三节 安全复合体系理论的石油安全观点 27
一、以中国为核心的体系推导 28
二、领域穿越之于中国个案研究 31
三、全球性石油外交对应体系版图 33
四、美国:伙伴或威胁之辨 35
五、石油公司的辅助性角色 37

第四节 石油安全观点下的地缘政治策略 38
一、区域间石油贸易格局 40
二、石油安全的地缘思考 42
三、海上航线控制权 45
四、领海主权角力 46
五、对应国内管线工程 49
六、结 语 51

第二章 石油进口航线与沿海油田开发问题 53

第一节 麻六甲海崃地缘格局 54
一、以海盗事件处置为切入点 55
二、中国方面对应政策 58
三、麻六甲管道替代方案 60
四、结 语 65

第二节 南海问题与东协国家关系 65
一、军事冲突之后的外交斡旋 68
二、中国军事佈署积极 70
三、深入经营东协经贸议题 72
四、双方开启贸易整合阶段 74
五、结 语 77

第三节 中日东海油气田争议与双边关系 78
一、中日抢佔中间线天然气探勘 80
二、钓鱼台群岛问题 83
三、中日海权佈局针锋相对 85
四、日本实力超过南海问题当事国 90
五、结 语 91

第三章 欧亚能源陆桥之政治经济效应 93

第一节 中日争夺俄罗斯石油出口管线 94
一、中俄能源合作历程 95
二、日本后来居上 97
三、远东油气资源分配新局 101
四、中国扳回一城 103
五、结 语 105

第二节 开拓中亚能源、促进西部地区发展 106
一、哈萨克独居枢纽位置 107
二、中哈石油合作获致具体成果 109
三、採取出口伙伴策略 112
四、油气合作案经济效应 115
五、油气合作案政治效益 117

第三节 上海合作组织巩固能源陆桥 118
一、组织概况 119
二、以观察员机制扩大交往 121
三、突显反恐议题 123
四、美国被拒于门外 126
五、俄罗斯态度动见观瞻 128
六、结 语 129

第四章 中国的石油外交及其竞争因素 131

第一节 全球性开展石油外交 132
一、政策整併国内市场 133
二、国家石油公司向外扩张 137
三、缔结能源合作案为元首出访主轴 140
四、前进非洲贸易领域 142
五、加入拉丁美洲区域组织 146
六、结 语 148

第二节 中国与产油国的争议性外交关系 150
一、石油外交结合军售 151
二、对中东地区军售 153
三、对非洲地区军售 155
四、对航线枢纽国家军售 158
五、石油外交结合国际支持 159
六、结 语 165

第三节 美国在中东及中亚势力对中国的地缘冲击 166
一、美国积极介入 167
二、颜色革命与军援并行 168
三、美国以军力改写区域秩序 170
四、美军中央司令部 173
五、中国在美国之外的操作空间 176
六、收购优尼科掀起与论大战 178
七、美国意在遏制其他国家挑战霸权地位 181
八、石油外交合作意味大于就争 184
九、结 语 186

第五章 结 论 189
一、多元行为主体 191
二、体系互动行为多样性 192
三、成员相互牵制与合作推进体系运作 193
四、安全复合体理论的运用限制 195
五、未来中国石油安全议题研究重点 196
六、安全社群的可能性 198

参考文献 201
一、中文部分 201
二、英文部分 211
三、日文部分 224
名词索引 225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身為一個長期關注兩岸關係和國際政治的讀者,看到這本《中國石油外交策略探索:兼論安全複合體系之理論與實際》的書名,腦中立刻浮現了許多想像。中國大陸在全球能源市場上的影響力日益增長,這點毋庸置疑,而這種影響力又是如何透過「外交策略」來體現的?是透過投資、併購、或是政治協商?書中對於「安全複合體系」的闡述,我猜測應該是本書的另一大亮點。這個概念在國際關係學界中,通常指的是國家安全與經濟安全、環境安全等不同層面的安全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的結構。如果作者能將這個理論巧妙地運用在中國的石油外交分析上,那將會非常有啟發性。例如,中國在獲取石油資源的同時,是否也同時鞏固了其在地緣政治上的戰略位置?或者,其石油外交的佈局,是否又反過來對其國內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我期待書中能有系統性的梳理和論證,讓讀者能更清晰地看到中國石油外交的連鎖效應。

评分

哇,這本書的書名真是夠份量,光是「中國石油外交策略探索」就讓人覺得內容肯定很紮實。台灣地處關鍵的地理位置,對於區域能源安全問題,特別是與中國大陸相關的動態,一直有著高度的關注。我想這本書的問世,對於我們理解中國大陸在全球能源板塊中的角色,以及其外交手段如何與國家利益緊密連結,應該能提供非常豐富的視角。尤其是「安全複合體系」這個詞,聽起來就很有學術深度,不知道作者是如何將這個理論框架應用在分析中國石油外交的實際操作上的?是會探討到哪些國家或地區的具體案例?例如,是否會觸及到中東、非洲、或是與中國南海周邊國家在能源開發上的角力?我對這部分特別好奇,因為這直接關係到台灣的能源進口路線安全,以及我們自身的能源戰略佈局。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具體、有說服力的分析,而非僅止於宏觀的論述。

评分

坦白說,光是看到「中國石油外交策略探索」這個標題,就覺得這本書的內容可能非常厚重,適合我這種喜歡鑽研的讀者。而「兼論安全複合體系之理論與實際」更是讓我眼睛一亮,這個理論聽起來很有意思,而且與國家發展息息相關。台灣作為一個依賴進口的島國,我們對能源安全的敏感度非常高,因此,理解中國大陸如何運用其不斷壯大的經濟實力,透過石油外交來保障自身能源供應,進而影響全球能源格局,這對我們來說至關重要。我很好奇書中會不會探討中國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石油外交所扮演的具體角色?例如,透過對外投資建設輸油管道,或是與沿線國家簽署長期能源協議,中國究竟是在建立什麼樣的「安全複合體系」?這個體系是單純為了自身利益,還是也牽涉到區域合作與穩定?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深入的分析,讓我們能更全面地理解這背後的戰略意圖。

评分

這本《中國石油外交策略探索:兼論安全複合體系之理論與實際》的書名,讓我感到既有學術的嚴謹,又有現實的緊迫感。對於我們台灣的讀者來說,中國大陸的能源政策,特別是其對外採購戰略,是影響區域穩定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如何定義「石油外交」的,是僅僅指政府間的協商,還是也包含了國營與民營企業的實際運營?而「安全複合體系」這個理論,聽起來像是要將國家安全、經濟安全、甚至軍事安全等不同面向連結起來思考。如果能藉由這個理論來解析中國如何透過石油外交來建構其國家安全,那將會非常有趣。例如,中國與某些國家在石油領域的深度合作,是否也意味著在軍事或安全層面的潛在結盟?或者,中國為了確保石油供應的穩定,又會如何處理與其他主要能源消費國或生產國之間的複雜關係?我希望書中能有豐富的實證案例,讓這些抽象的理論變得具體可感。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中國石油外交策略探索:兼論安全複合體系之理論與實際》,光是聽起來就充滿了學術的深度和現實的意義。對於台灣的讀者而言,中國大陸在全球能源市場上的角色,以及其外交策略的演變,一直都是我們關注的焦點。尤其是在地緣政治日益複雜的當下,理解中國如何透過石油外交來鞏固其國家利益,並建構所謂的「安全複合體系」,這將有助於我們更清晰地認識當前的國際局勢。我非常想知道,書中對於「安全複合體系」的定義和闡述,是如何將理論與中國石油外交的實際操作連結起來的。例如,是否會探討中國在獲取石油資源的過程中,同時也在建立其軍事、經濟、政治上的安全網絡?書中會不會深入分析具體的區域性石油合作案例,比如與中亞國家的關係,或者是在南海地區的能源勘探與開發爭議?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獨特的見解,幫助我們更透徹地理解中國在全球能源版圖中的佈局與野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