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会诊-肝炎

中西医会诊-肝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肝炎
  • 中西医结合
  • 会诊
  • 肝病
  • 中医
  • 西医
  • 临床医学
  • 医学
  • 健康
  • 养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湾居民的肝炎感染率很高,而其中慢性肝炎又号称「国病」。引起慢性肝炎的原因很多,70%是由病毒所引起,其中又以B型肝炎病毒最为流行,台湾约有三百万人是属于B型肝炎带原者;而与B型肝炎病毒息息相关的肝细胞癌,更居国人十大癌症死亡原因的第二位。

  其实,维护肝脏健康并不难,只要具备正确的保肝知识,并能随时警觉身体的危险信号,就能做好肝脏健康管理的工作。

  本书以中西医观点,对肝脏疾病有详细的说明,为预防肝脏疾病,克服肝炎威胁,最具革命性的健康指南。

本书特色

  ?旧系列重新规划

  ?一病一书

  ?针对同一种疾病就中西医的观点,提供病患和病人家属完整的思考与治疗模式

  ?提供的案例为门诊和住院常见的病例

作者简介

谭健民 医师

现职
  宏恩医院家庭医学科暨胃肠肝胆胰科主任

学历
  台湾大学医学院医学系学士

经历
  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内科主治医师
  省立台北医院肝胆胃肠科主治医师

廖桂声 中西医师

现职
  桃园廖桂声 中医诊所院长
  中华民国传统医学会常务理事
  台湾中医皮肤科医学会常务理事

学历
  中国医药大学中医学系医学士
  1992年西医高考及格

经历
  中华民国中西整合专科医师
  省立基隆医院中医部主治医师暨复健科医师
  台北市立阳明医院中医科兼任主治医师
  中华民国中医师公会全国联合会顾问

书籍名称: 《肝胆疑难病症的现代中医诊疗策略》 --- 书籍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当代临床中,由复杂病理机制和多因素交织所致的各种肝胆系统疑难杂症,旨在提供一套系统、严谨且具有高度临床指导意义的现代中医药诊疗框架。我们摒弃了对传统经典文本的简单罗列,而是聚焦于如何运用当代生命科学的视角和前沿的辨证思路,精准应对那些常规治疗手段难以奏效的复杂病例。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了一个从“证候”到“病机”再到“精准用药”的完整闭环。我们认为,许多被归类为“疑难”的肝胆疾病,其本质在于人体内部失衡的复杂性,而非病理本身的不可知性。因此,本书强调对肝郁脾虚、湿热内蕴、瘀血阻滞等核心病机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量化分析。 第一部分:现代医学对肝胆疾病的新认识与中医的切入点 本部分首先梳理了近年来肝胆疾病在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及影像学方面的最新进展。重点剖析了脂肪肝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炎症通路、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抗体谱分析、以及肝纤维化与肝硬化进程中的细胞因子网络。 不同于传统教材的简单并列,本章强调“跨学科对话”。例如,当现代医学提示存在显著的炎性细胞因子上调时,中医如何将其精确对应到“湿热”或“毒邪炽盛”的范畴,并据此选择具有抗炎、解毒、调节免疫平衡作用的药材组方。我们提供了详细的对照表,将西医的特定生物标志物(如ALT、AST、AFP、甲胎蛋白、血清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等)与中医的临床体征(如舌苔、脉象、面色、局部压痛等)进行关联分析,指导临床医生如何实现信息互译。 第二部分:复杂肝病证候的深化辨识与分型 本书花费大量篇幅来解析那些在临床上易被混淆或兼夹的复杂证候。 肝脾关系失调的动态演变: 详细论述了“肝郁化火”向“肝脾不和”乃至“肝肾阴虚”的传变路径。特别关注长期慢性肝病患者中常见的“虚实夹杂”状态,如阳明燥热与太阴湿困并存的“寒湿痞积”证型,如何在同一患者体内并存并相互影响。我们提出了“主证-兼证-潜伏证”的三维辨证模型,用于指导复杂病情的层层剥笋。 瘀血理论在慢性肝病中的应用拓展: 深入探讨了肝纤维化、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中医“瘀”的微观基础。我们将现代血液流变学指标(如血小板聚集性、血液粘稠度)与“舌质紫暗”、“脉涩滞”等客观指征结合,构建了基于超声和血流动力学评估的“瘀血程度分级”,并据此调整活血化瘀药物的强度与配伍(如丹参、川芎、三棱、莪术的剂量配比与使用时机)。 “虚劳”的辨识与挽救: 针对晚期肝病患者的消瘦、乏力、失眠等虚弱表现,本书侧重于区分“脾胃气虚”、“肾精亏损”与“气阴两虚”。提出了“扶正固本”的序贯疗法,即在控制急性炎症或水肿的同时,如何温和地、渐进地恢复患者的整体元气。 第三部分:专病与疑难病症的现代中医药干预方案 本部分是本书的临床实践核心,提供了针对具体疾病的系统化治疗思路,而非简单的药方堆砌。 1. 顽固性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调理: 重点分析了胆汁酸代谢异常与中医“湿热互结”的关系。我们推荐以“疏肝利湿、清热解毒、化浊降逆”为主旨的方剂,并结合针对性的芳香化湿药物(如茵陈、郁金、广藿香)的配伍经验,重点在于调整胆囊收缩功能和肝细胞膜稳定性。 2. 重叠感染与耐药性病毒性肝炎的调护: 针对合并有其他慢性感染(如EBV、CMV或耐药的HBV/HCV)的病例,本书探讨了如何使用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的中药(如板蓝根、黄芩、金银花等)与抗病毒西药协同作用,降低药物毒副作用,并探讨了扶正祛邪的平衡点,避免单纯清热导致正气大伤。 3. 肝性脑病(HE)的阶段性救治: 详细阐述了从前驱期(嗜睡、行为异常)到明显期(扑翼样震颤、昏迷)的中医介入时机和策略。前期重在“醒神开窍、化痰熄风”,常用涤痰汤或苏合香丸加减;后期则需兼顾“补虚固脱”,避免过度攻伐导致气血衰竭。书中特别分析了如何利用中药调节肠道菌群平衡,辅助降低血氨水平。 4. 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与出血倾向)的辨证用药: 腹水治疗的核心在于“利水而不伤阴”,区分“水湿内停”与“肝肾阳虚”所致的蓄水。我们详细对比了“十枣汤”体系与温补脾肾体系的适应症边界,并强调了对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功能障碍的辨证用药,如将三七粉、蒲黄、侧柏叶等,根据出血倾向的轻重进行阶梯式应用。 第四部分:中医药在肝病长期管理中的作用 本书强调,肝胆疾病的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最后一部分着重于: 抗纤维化与抗肿瘤的现代研究: 总结了丹参、黄芪、绞股蓝等被广泛研究的中药对肝脏星状细胞活化和胶原沉积的抑制作用,并结合现代药理实验数据,提出最佳的长期保护性方剂。 个体化健康维护处方: 针对肝病患者术后或病情稳定后的“治未病”,设计了基于体质辨识的日常调理方,以维持肝脏的疏泄和脾胃的运化功能,减少复发和进展风险。 总结: 《肝胆疑难病症的现代中医诊疗策略》是一本面向临床实践者的参考手册。它要求使用者不仅具备扎实的传统中医理论基础,更需要对现代医学的进展保持敏感。本书力求通过严密的逻辑和详实的临床案例分析,将中医的整体观与现代医学的精准诊断相结合,为复杂性肝胆疾病的防治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充满信心的中医之路。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客观、严谨,避免空泛的口号式描述,所有论点均建立在临床观察和现有研究的支撑之上。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Part 1 西医部分

[绪 论] 肝脏的正常解剖生理功能
肝脏的解剖学及组织学3
肝脏的生理功能5
如何评估肝脏是否健康7

[病因及病理] 常见肝炎形成的原因
病毒性肝炎9
其他病毒性肝炎23
酒精性肝疾病24
脂肪肝31
药物中毒性肝炎44
缺血性肝炎45
自体免疫性肝炎46
不明原因的慢性肝炎47

[症状及表征] 肝炎常见的临床症状及表征
全身倦怠、容易疲倦及食慾不振49
筋骨痠痛50
突发性的厌恶抽菸50
黄疸及茶色尿50
发烧51
肝味52
蜘蛛样血管瘤52
朱砂掌(红斑肝掌)52
白色指甲53
男性女乳化及性功能降低53
女性荷尔蒙失调54
肝肿大54
上消化道出血54
痔疮出血54
神智变化及人格异常55
尿蛋白55

[诊断及检查] 肝炎的筛检及诊断
如何在临床上筛检出肝炎57
常见肝功能检查及其临床意义之判读57

[预防及治疗] 肝炎的预防及治疗
A型肝炎72
B型肝炎73
C型肝炎83
D型肝炎83
E型肝炎84
G型肝炎84
黄热病84
EB病毒85
酒精性肝疾病85
脂肪肝86
其他病毒性肝炎94
药物中毒性肝炎95
缺血性肝炎95
自体免疫性肝炎95
不明原因的慢性肝炎96

[合併症及预后] 肝炎的合併症及其预后
低血清蛋白血症99
血液凝固机能障碍101
黄疸101
恶性体质102
肾功能衰竭102
上消化道出血103
肝性脑病变(肝昏迷)105
腹水107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109
肝肺症候群110
血糖代谢异常110
甲状腺机能障碍111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衰竭111
雷氏症候群112

[诊疗室报告] 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正确的知识,做好预防保健工作113
临床Q&A114

Part 2 中医部分

[绪 论] 中医对肝炎的历史记载
「肝炎」名词之历史沿革131

[病因及病理] 外感六淫,七情内伤
中医对肝炎病因之探讨133
肝炎病理机转何在137

[预防及保健] 积极健康概念,健康久久
「保肝利胆」之教战守则141
肝炎的饮食宜忌145

[治 疗] 中医免疫学论治
中医免疫学治疗肝炎的演变149
肝炎常用中药的现代药理及作用154
肝炎针灸(穴位)疗法156
另类疗法──肝炎食疗保健160

[诊疗室报告] 探求病因,对症下药
千方易得,一效难求167
临床Q&A171
参考书目177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毕竟在台湾,大家对肝炎的关注度一直很高,许多人都有亲身经历或是听闻过相关的案例。我尤其关注的是“会诊”这个词,它代表着一种合作,一种打破藩篱的尝试。我常常在想,对于肝炎这种复杂的疾病,单一的治疗模式,是否总有些局限性?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时,我立刻想到,它是否能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肝炎的治疗?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当面临肝炎时,我们可以如何有策略地运用中西医的资源。例如,书中是否会介绍,在肝炎的不同阶段,中西医各自扮演的角色是什么?又或者,在一些比较棘手的肝炎类型中,如何通过两者的配合,找到更佳的治疗路径?这种融合不同医学体系的思路,让我觉得非常前沿和实用。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淡雅的宋体字“中西医会诊-肝炎”,第一眼望去就给人一种踏实、专业的感受。身为一个在台湾土生土长、从小就接触中医耳濡目染的民众,对于“肝炎”这个词汇,一点都不陌生,身边的亲友罹患的例子也不少。过去,我对肝炎的认知,大多停留在传统中医药的调养,像是苦茶油、保肝片、或是中医师开的一些草药方。但随着时代进步,西医的介入也越来越深,尤其是在一些急性期或是严重的状况下,西医的诊断和治疗确实有其不可取代的优势。所以,当看到“中西医会诊”这个概念出现在书名时,我的好奇心瞬间被点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真的阐述,在中西医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体系之下,如何能够互补、协同,为肝炎患者提供一个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比如,西医的检查手段是否能够更精确地指出病灶,而中医的辨证论治又能否在调养身体、巩固疗效方面发挥作用?这种跨越学科的结合,对我来说,是一种充满希望的未来方向。

评分

坦白说,拿到这本《中西医会诊-肝炎》,我最关心的并不是具体的中药配方或是西药的化学成分,而是它能否提供一些实际、易懂的观念,让像我这样没有医学背景的读者,也能了解肝炎是怎么一回事,以及在面对它时,我们有哪些选择。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有些人轻易就康复了,有些人却长期受病痛折磨?是生活习惯的问题?还是基因的差异?这本书如果能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肝炎的成因、不同类型的特点,以及中西医在诊断上各自的强项,就已经非常棒了。例如,我很好奇,中医是如何“望闻问切”来判断肝脏的状况,又和西医的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有什么样的对照?如果书中能穿插一些实际案例,讲述患者如何通过中西医的合作,成功摆脱肝炎的困扰,那更是太有说服力了!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建立一个更清晰的认知框架,不至于在面对肝炎时感到茫然失措。

评分

读到《中西医会诊-肝炎》这个书名,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不是复杂的医学术语,而是一种融合与和谐。我一直觉得,东方医学的智慧,在于它关注的是人体的整体平衡,而西方医学则擅长于精细的局部诊断和干预。肝炎,作为一种多发且可能影响深远的疾病,如果能将这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那无疑是为患者打开了一扇新的希望之门。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将中医的“治未病”理念,与西医的“精准治疗”相结合。比如,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在西医治疗的同时,通过中医的辨证论治,来减轻药物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或者,在肝炎康复期,如何运用中医药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这种跨文化的医学交流,对我来说,充满着吸引力。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许多过去我在药局或是在亲友口中听到的经验分享。比如,某个亲戚因为肝炎,西医开了一堆药,副作用让他很不舒服,后来转而尝试中医调理,身体状况似乎有所改善。但也有另外一个例子,急性的肝炎发作,如果不及时送医接受西医的急救,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这本书的“会诊”二字,对我来说,是一种很重要的象征。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整合这两种医疗观点的?书中是否会详细说明,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该优先考虑西医介入?又在何时,中医的调理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特别期待看到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时机”的指导,毕竟,对于病患来说,掌握正确的治疗时机,往往是决定预后的关键。这种跨越界限的思考,如果能够真正落实到临床实践,相信能够造福许多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