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玩乐带入工作
玩出你的成功未来!
上班就是要收起玩心,正经八百地处理每件正事吗?
你错了!!
职场上总有种错误观念:工作和玩乐是对立的。如果你能把工作想成是益智游戏,并不停想出办法解决难题,你说工作和玩乐有什差别呢?!
为了研究玩乐与工作如何共存,作者访谈了前专业摔角选手及知名演员 巨石强森、ESPN总裁 乔治.柏登汉默、Google使用者经验总监 艾琳.奥、畅销书作家 赛斯.高汀及麦尔坎.葛拉威尔等各界名人,发掘出33种成功的玩法。
从本书出发,按照书中给予的指引, 像是:
.保持孩童时「不知道自己无知」,什么事情都先做了再说的傻劲,让任何事都变得有可能
.像小时候一样,用有限的资源和源源不绝的想像力,创造出「杰作」
.发挥儿时带领同伴玩乐的领导能力,协同团队合作,并用来激发团队最佳潜能
.用童年天真无邪的眼光来看事情,并保持开放的生活态度,才能不停发现新的世界
.把孩子天马行空的想像力移植到职场生活中,挖掘那个忘记已久的天性,产出最佳创意
玩乐并非假装侷限不存在,而是要在侷限中求发展。你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攫取更多的知识来开启属于自己的童心、玩乐和创意,并运用在工作上,让你玩出生产力,玩出创造力!
书籍使用说明
1.进入www.rrbatwork.com,并将它加入「我的最爱」。
2.在本书的网站首页,可以看到其右下角有一颗红球,用滑鼠左键按红球一下。
3.网页上会出现本书各部份的标志。
4.将滑鼠移上任何一个标志,就会出现各部份的名称,例如,「革新」、「成果」、「团队合作」、「领导」、和「好奇心」,以及结语。
5.在标志上按滑鼠左键一下,就会出现该部份的内容绘图和「look」(看着玩)、「read」(读着玩)、「do」(做着玩)等相关资讯,以及相关的连结网站。
6.拿起本书选择一章研读,并照着内容指示上到各相关网站去查看更多资料。
作者简介
凯文.卡洛(Kevin Carroll)
对体育的爱好让他脱离了不幸的环境,因此大力推广游戏和体育活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创办凯文.卡洛创意促进有限公司(Kevin Carroll Katalyst/LLC),着有《游戏人生工作规则》(Rules of the Red Rubber Ball)、《如何结合玩乐和工作?!》(What’s Your Red Rubber Ball?!)现专注于演讲、写作和推动社会改革。
译者简介
蔡宏明
政大企管学士,菲律宾亚洲管理学院企管硕士。历任台泥企划科长、中法合资的达和环保总管理处长、同宏科技总经理、新纤投资顾问、达辉光电财务长…等。译作有《财务决胜负》、《策略》、《真相、传言和胡扯》、《职场成人沟通术》、《人人都要学的热血激励术》、《N世代冲撞》…等二十多本。
苏有薇
台大中文系毕,魔羯B型女。热爱文字艺术,现为专职译者。译作有《平面设计创意workbook 》、《吻青蛙的理财金钥》、《纯真证人》、《那些人.那些事》、《女生向前走》、《八千米高地平线》、《小辣妹圣经》和《God,别再玩我了》等。
如何边读边玩/ 译者 蔡宏明
作者序
第一部 革新
赛斯.高汀(Seth Godin)作者/ 演说家/ 企业家
汤姆.凯利(Tom Kelley)IDEO设计公司总经理
艾蜜莉.克朗佩可(Emily Crumpacker)厨师/ 顾问
玛优拉.卡特(Majora Carter)南布隆克斯区永续发展组织执行长
詹姆士.麦路金(James McLurkin)机器人工程师
安德鲁.左里(Andrew Zolli)未来学家/ Z+ Partners趋势分析公司创办人
卡洛斯.罗德里古兹(Carlos“Mare139”Rodriguez)雕刻家/ 涂鸦艺术家
第二部 成果
汀克.哈菲尔德(Tinker Hatfield)耐吉公司「设计与特殊计画」副总裁
马可.哈克(Marc Hacker)洛克威尔集团设计师及建筑师
雷恩.克里斯汀生(Ryan Christensen)企业家
艾维.萝丝(Ivy Ross)GAP公司北美区行销执行副总裁
汉得克.马莫瑞尔(Hendrik Mamorare)非洲瓦特席苏鲁儿童心脏中心,心脏外科医师
第三部 团队合作
艾琳.奥(Irene Au)Google使用者经验总监
巨石强森(Dwayne“The Rock”Johnson)演员/ 前专业摔角选手
梅尔.杨(Mel Young)游民世界盃足球赛创办人
普立默.夏尔(Premal Shah)Kiva总裁
赖瑞.罗森史塔克(Larry Rosenstock)High Tech High创办人、校长暨基金会执行长
蕾贝嘉.凡.迪克(Rebecca Van Dyck)Wieden+ Kennedy广告公司前全球帐务主管
提多.蓝塔达(Tito Llantada)Ashoka国际组织全球伙伴团队
第四部 领导
迪拉诺.李维斯(Delano Lewis)商业领袖/ 前美国驻南非大使
乔治.柏登汉默(George Bodenheimer)ESPN总裁
亚维斯塔.阿尤(Awista Ayub)阿富汗青少年体育交换计画创办人及主事者
达夫.高曼(Duff Goldman)魅力城市蛋糕公司所有人
葛兰.杜曼(Glen Tullman)Allscripts总裁
苏珊.英格布里姬(Susan Engebrecht)Capitol One Auto融资公司,业务、行销和发展部门集团经理
维琪.菲力浦斯(Vicki Phillips)比尔与梅琳达盖兹基金会教育部门主管
第五部 好奇心
麦尔坎.葛拉威尔(Malcolm Gladwell)作家
苏.夏芙纳(Sue Schaffner)女孩射线摄影工作室摄影师
克特.波西(Kurt Perschke)红球计画艺术家
安.魏劳比(Ann Willoughby)魏劳比设计集团创办人及总裁
塔克.越梅斯特(Tucker Viemeister)洛克威尔集团红工作室创意副总监
玛莉宝.李伯曼(Maribel Lieberman)玛莉宝巧克力创办人
保罗.科尔贺(Paulo Coelho)国际知名作家/着有《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等约30本小说
作者序
「工作与玩乐是同义字,只是分别使用于不同的情况而已。」 ─马克.吐温( Mark Twain)
回想童年,那些被玩乐占据的岁月,时间多到填不满,唯一的「代办事项」就是活在当下,玩得开心。即使孩提时代的我们并不了解,但玩乐时间是有生产力的。我们认为具娱乐性的事物,同样有启发性。我们称之为踢足球、跳踢跶舞、打弹珠、玩花式跳绳、堆积木和捉人游戏的活动,同时也让我们动脑、计画、想策略、设计、下决定、创造和冒险。
在玩乐中,我们不会避开障碍物,反而主动去寻求刺激和挑战。我们热切地想克服无法超越的可能性,例如高度、速度和财富,让欲望成真。我们运用想像力去攀登圣母峰、参加超级盃、驯服野马、用硬纸板造房子、经营餐厅。我们自愿测试自己,并接受失败为玩乐过程中的一部分。我们向前跑、跌倒,然后站起来再跑。输了,只要重新开始。当事情进行得没有预期中顺利时,我们会寻求新的解决之道,直到满意为止。当我们面对敌人或新挑战,也许这代表要与对方一决胜负、修好坏掉的玩具,或与朋友扮官兵捉强盗、扮怪物追公主等,我们都会去思考致胜方法、修补故障,或逃离可能的危险。
童年活动不是虚度光阴,而是有建设性的,因为我们在过程中增强决心与技巧。玩乐给我们勇气,逐渐灌输信心。棋盘游戏、运动、角色扮演、艺术与工艺、探索、建设等这些玩乐,无疑需要我们从中发明、分析、革新、社会化、计画与解决问题。
这些也是职场上,必要的相同技巧。
那么,为何玩乐与工作似乎如此对立?身为成年人的我们,为何要把二者归类成分离的区块?为何鲜少工作者和公司视玩乐为有生产效率的工作?或许是因为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一直被教导二者无法并存。韶光荏苒,我们的游戏本能逐渐被制式的程序和框架所取代,例如课业、考试,还有安排好的活动,譬如需要我们反覆练习且不一定乐在其中的运动和音乐。
进入职场后,我们很有效率的把玩乐放到週末和假期。更糟的是,竞争和截止日期的压力会进一步扼杀许多直觉本能 ─那些玩乐会激发出来的能力,例如创造力和想像力。成年后我们,把玩乐推向生活边缘,是多么令人难过的事。我们忘记玩乐并非全然没有意义,也具有高度生产力。
我们不需要这样过活。成年人要承担责任并不表示没有天真快乐的空间。愉悦和生产力可以共存,我所谓的「幼年天份」(genius of youth,也就是玩乐的本领),也可能发挥在工作中,如此一来,玩乐中最迷人、有趣,甚至最具教育性的面向,就能和员工共存。
我听过这种说法:我们不是长大后就得丢掉玩乐,只是把玩乐改了个名字而已。假如抢旗子游戏需要解决「如何智取对手」的问题,那么,我们何不把工作上「如何销售得比同行多」这个问题视作玩乐的一种形式?毕竟,两者都以类似的挑战让你伤脑筋。
我相信,你可以像儿时想玩乐一般乐在工作。其结果将是:工作较开心而非苦差事、获得职场满足感、增加员工稳定性,最后,整间公司更有创新力,也更成功。
没错,边工作边玩是可能的,我希望告诉你方法,就以那些已经成功做到这一点的人的真实故事为例吧!
玩乐的价值
玩乐不只为了开心,也是严肃的事。
研究显示,玩乐,尤其是不按牌理出牌与自由发挥的游戏,相对于按表操课的活动(例如上音乐课和练习橄榄球),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力量。玩乐专家 ─例如全国玩乐协会( 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Play)创办人史都华.布朗( Stuart L. Brown)、幼儿保育教授暨作家薇薇安.裴利(Vivian Gussin Paley),以及耶鲁研究科学家桃乐丝.辛格(Dorothy G. Singer)都相信:自发性与幻想式玩乐有助于儿童学习认识世界、调适生活压力、处理负面情绪,例如恐惧、生气,甚至忧虑。他们发现角色扮演让我们对现实生活的状况有所准备,能够训练自己在承受压力下做决定、领导团队,以及抽象思考。团体游戏教我们社会化与合作。玩乐也给我们机会,透过自我评估和反省,更了解自己。根据德州农工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临床心理学家罗勃.贺法( Robert Heffer)的说法,自我评估和反省是关键性的发展工具。玩乐也能激发创意。《玩乐、策略与练习》(Play, Policy and Practice)作者,也是教育学博士的艾嘉.克鲁门( Edgar Klugman)说:「厉害的假扮者通常较善于想像。」而良好的想像力不会只停留在童年。
研究也发现两种玩乐形式:「闹着玩」(playful play)和「有效益的玩」(productive play)。闹着玩,例如跳池塘里的石头、滚下山坡直到头晕目眩,或是假装弹吉他,纯粹是为了好玩。波士顿儿童博物馆( Boston Children’s Museum)幼儿计画副总裁杰瑞.罗宾森( Jeri Robinson)将「闹着玩」定义为:「没有大不了结果的劳累。」
有效益的玩是有结果的,除了开心外,还有明确的结论和目标。这种玩乐具有特定目的,例如产生实物,像是做出较好的机械,或打网球赢得比赛,而非只为了好玩。虽然两种形式都教导我们有价值的技巧,但有效益的玩可以轻松导入工作中。我相信有效益的玩更可以真正成为「工作」本身。
玩乐是严肃的事
为了研究玩乐与工作如何共存,我访谈了许多有想法的领导者和成功人士,谈及自己的玩乐史和现在从事的工作。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两个世界可以连结在一起,而接下来的故事就阐述了许多他们工作生活中的玩乐元素。读完本书,你将了解,书中每一个人的童年时代,他们的玩乐并没有被狭隘地限制定义。事实上,他们享受许多不同的活动、发展各种技巧、累积成兼容并蓄的经验,除了为了玩而玩之外,还有完全不同的目的,可以运用在日后生活中。耐吉( Nike)首席鞋类设计师让我们知道,扮牛仔和印第安人与设计运动鞋有共通之处。精品巧克力制作人告诉我们,她小时候制作和贩售太妃糖给小学同学的故事。 ESPN体育频道总裁揭露,加入运动团队教导他如何当个好老板。还有一位行销经纪公司创办人发现自己十岁时以沙建造城市与五十岁时为客户建立品牌,两者之间其实有关联。
我希望,借由了解他人在玩乐与工作上的连结,你会回溯起自己的童年,用崭新眼光看待职场生活,并且体认出:工作与玩乐结合的机会早已存在,或来日可待。这很简单,只要你将小时候让自己觉得很刺激的主要心智活动(担任计画者、组织者、领导者、解决问题者、分析家、作家等)独立出来,再找方法将这些心态融合到你最近扮演的工作角色里去就成了。最后,我希望这些故事唤醒你心中的那个孩子,帮助你开创新的职场生活,能随时联想到那些可以玩乐的日子。只要记住:想在工作中玩乐,必须愿意在玩乐中工作!
这本书的书名“成就是玩出来的”,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我当下脑海中浮现的,是一种更为轻松、更加注重过程和体验的学习与成长方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打破传统意义上“苦干”才能出成绩的观念,而是通过一种更加有趣、更有启发性的方式,来探讨如何实现个人和事业的成长。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指导,比如如何将日常工作中的挑战转化为游戏化的任务,如何通过激发内在的兴趣和好奇心来驱动学习,以及如何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培养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设想书中会穿插一些生动的故事,讲述那些在看似“玩闹”中却取得了非凡成就的人物,他们的经历或许能为我带来深刻的启示。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完整的理念和方法论,让我能够真正地将“玩”融入到我的生活和工作中,从而在享受过程的同时,也能够收获更加丰硕的成果。
评分初拿到这本书,我最大的期待是它能提供一套真正能够解放身心的成长体系。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把“学习”和“工作”看得太严肃,好像必须时刻紧绷,不能有一丝松懈。这本书的题目就暗示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可能性——成就感并非来自于无休止的痛苦和牺牲,而是源于一种积极、主动、甚至充满探索欲的心态。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作者会以一种极具启发性的方式,向我们展示如何将孩童般的好奇心和游戏精神融入到成年人的事业追求中。我希望书中能有一些案例,讲述那些看似“玩票”性质的项目,是如何在不经意间成为了改变命运的契机;或者某些看似“小打小闹”的尝试,是如何最终发展成轰轰烈烈的事业。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浅出地阐述,在“玩”的过程中,有哪些潜移默化的能力正在被培养,比如快速试错、创意迸发、以及在压力下保持乐观心态等等。总之,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原来成功可以如此轻松有趣”的顿悟,并且能够指导我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这种理念。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在于它能否提供一种颠覆性的视角,重新定义“成就”的含义。我总觉得,传统观念下的成功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压力和牺牲,让人疲惫不堪。而“玩出来的成就”,听起来就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仿佛是在享受过程的同时,收获了意外的惊喜。我设想这本书会讲述一些充满趣味性的故事,展现人们是如何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凭借着好奇心和探索欲,一步步走向成功。也许书中会包含一些关于如何激发潜能、培养创新思维的实用方法,让读者能够将“玩”的精神融入到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尤其期待看到一些具体的案例,例如,某个艺术家是如何在实验性的创作中找到灵感的,某个创业者是如何在看似“玩票”的项目中发现商机的,又或者,某个普通人是如何通过发展一项爱好,最终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总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看到,原来成就也可以是如此充满乐趣和惊喜的旅程。
评分看到“成就是玩出来的”这个书名,我脑海里立刻闪现的是那些充满奇思妙想的童年时光。我们小时候,玩耍就是学习,探索就是乐趣,并没有太多的功利心,却往往能解锁很多意想不到的技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捕捉到这种纯粹的、不受限制的创造力,并将它引导到成年人的世界。我期待的不仅仅是一些成功学的空泛理论,而是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们重新找回那种“玩”的激情,并将其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力量。比如,书中是否会讲述如何运用游戏化的思维来设定工作目标,让过程变得更有趣,更易于坚持?是否会分享一些将枯燥任务转化为挑战性谜题的技巧?或者,它会鼓励我们尝试一些看似“不务正业”的爱好,而这些爱好最终却能为我们的事业带来意想不到的灵感和突破?我渴望读到那些能够唤醒内心深处孩子气,同时又能指导我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游刃有余的故事和方法。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一开始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成就是玩出来的”?这听起来和我们传统认知中“努力”、“汗水”才能换来成功的概念有些出入。我以为这本书会讲述一些轻松有趣、甚至带点游戏化色彩的学习方法,或者是一些企业家、艺术家分享他们如何将工作中的乐趣和创造力融入到事业发展中的故事。我期待看到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个领域的大师是如何在看似玩闹的过程中,突破瓶颈,最终取得非凡成就的。也许书中会介绍一些创新的教育理念,强调寓教于乐的重要性,让孩子在玩耍中自然而然地习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我甚至设想,这本书可能会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帮助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找到乐趣,并将这种乐趣转化为工作的动力,从而提升效率和创造力。总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颠覆我对“成就”的刻板印象,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看到在享受过程的同时,也能收获丰硕的果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