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权自己│赋权部属│赋权组织│赋权顾客
不再是有责无权的小主管,不再是有权无责的大经理;不再是过度滥用的名词,不再是低度应用的技术。
重装赋权、启动赋权大应用。
「赋权」为英文Empowerment之中译,真正含义有二。
其一:上阶者赋予下阶者「权」,或强势者赋予弱势者「权」──此时之「权」偏向「权柄」(Authority) 。而Empowerment中,Em字首偏向put onto,是「外加」的意思。
其二:上天已赋予我「权」,自我应发扬我「权」──此时之「权」偏向「权力」(Power)。而Empowerment中,Em字首偏向within,是「内含」的意思。
企业界真正的「赋权」(「有效授权」或「成功授权」),必须同时兼具并遂行上述两种内涵;如果偏废其一(事实上已经也仍将在许多企业里继续存在着),都将平添「有效」或「成功」授权的诸多障碍与困扰。
本书为解决现代与未来有关「赋权」的困境而作,目标在提振整个组织与团队乃至员工个人:
.创新(Innovation)的能力
.成事(Get things done)的能耐
.放手与成长(Let go and grow)的信心
.自立立人,自达达人的坚持
「赋权」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方法论、重要流程╱系统,也是关键性成功要素。
本书特色
本书作者为亚太地区当责式管理之权威,出版《当责》一书畅销接近四万册。
「授权」是一种技术、方法论;有效、动态的授权就是「赋权」。
授权时常裹着有权无责的形式糖衣,又或者沦为主管倾倒琐事的包装,本书将引导读者掌握当责与赋权的真义。
作者简介
张文隆
当责顾问公司(AccountaBility Consulting)总经理,是亚太区「当责式管理」(Managing by Accountability)的先驱者与推动者。
曾任职:韬略管理顾问公司总经理、杜邦公司事业部总经理、美国德州Thermon公司,及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台湾中央大学学士、美国密苏里大学硕士。曾于台湾、美国、中国三地公司,经历现场值班、工程设计、研究发展、专案管理、策略顾问、行销管理等工作近三十年。所经营顾问公司擅长于:企业文化塑造与经营、策略规划与执行、商业流程改造,及执行力提升。近年来,除管理顾问外,并担任「Executive Coaching」之高阶主管教练谘询工作。着有《当责》,荣获2007年政大科技管理研究所年度十大好书,至今已印行15刷,是博客来领导管理类畅销排行榜上的长销书。
推荐序一
关键就在赋权
《EMBA》杂志总编辑 方素惠
每个月,我在《EMBA》杂志的「CEO Talk」专栏里,固定访问一位CEO,过去十年来,总共已经访问了一百位以上的企业领导人。有时候我会问他们一个问题:「如果重来一遍,过去有什么做法是你可能会修正的?」意外发现,他们的答案竟然都非常接近。
如果用最白话的话来说,最多的答案落在这两项:脚步会更快,心肠会更硬。
脚步多半指的是事业扩充的速度,一些现在证明是「对」的事情,若早一点做、快一点做,公司的规模和成功可能是现在的好几倍。
心肠多半指的是和人有关的课题,例如处理某些不适任的人员,或者是调整组织的结构。如果更决断地做,或做得更彻底,公司后来可以免掉很多的代价。
如果进一步再看这其中的两点,又会发现,很多人在说的,和张文隆总经理在这本书里所谈的赋权,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没有更早充分赋权,因此公司里没有足够的人才或战将可以独当一面,以致公司的脚步无法全速前进。
因为没有更早成功赋权,因此无法清楚看出,团队成员究竟有没有交出成果,达到目标,因此无法让他承担应该负的责任,或做出该有的人事调整。
从这个角度来看,赋权已经不只是一个个别主管的事情,它是影响一个公司在企业战场上竞争的重要关键。
《赋权》这本书,至少在三方面,和很多人过去所认知的「授权」,有很大的不同:
1.他谈的,不只是透过授权把事情做好,而且是在过程中发展部属,让员工未来承担更大责任,为公司创造更大价值。
2.它不是一个艺术,由领导人突然灵光一闪地领悟而开始;这是有方法的科学,是一个可以学习的流程。
3.赋权不是一个战役,其实是一个旅程。做好赋权,必须在整个公司里推动建立起赋权的文化。
在这些年来,我也常问CEO另一个问题:「作为一个领导人,你这几年有什么领悟,是以前比较没有注意到的?」
有趣的是,很多CEO的答案也很相近:「协助别人成功」、「在公司里培养更多的领导人」。
再仔细一想,关键之一又和「赋权」有关了。
推荐序二
当我读完张文隆先生送给我继《当责》之后另一本大作《赋权》手稿的时候,我深深的被《赋权》这两个字所感动,实在定义得太传神了,「当责」已成为企业取代「负责」的专有名词,相信「赋权」也会取代「授权」的定义,成为字典名词。诚如张文隆先生所譂释「赋权」的意义,领导者除了赋予部属执行任务的权力之外,还有必须培养部属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领导者必须要与部属共同承担责任,共同享受工作成果的依赖关系,「当责」与「赋权」缺一不可。
──京元电子总经理 梁明成
推荐序三
但使龙城飞将在──如何从当责到赋权
城邦出版集团首席执行长 何飞鹏
唐诗人王昌龄的名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这是一国之主用兵的最高境界,只要李广、卫青等名将在,北方的胡人就渡不了阴山,中原就可以高枕无忧,因为这些名将会为保家卫国负起全责,必要的时候他们会「以身相殉」,不惜牺牲生命,将外敌阻挡在阴山之外。
战争是最严酷的考验,军令如山,成败是用无数人的生命去完成的。军人的责任不能打任何折扣,誓死完成任务是最基本的标准。可是做为企业经营,每次读到这一段,我都会有「安得勐将守阴山」之痛,我常觉得手上可用之将不足,以致于许多的计画不能如期有效完成。而就算有将可用,也常常计画失守、达不成预算。
这就是作战与经营事业的差别,将士的要求是誓死达成任务,而企业内的工作者或者上层经理人,他们都是契约工作者,只要做事时间到了就按月拿薪水,至于事情有没有做好、成果有没有做到、业绩有没有完成、公司赚不赚钱,和工作者都没有必然的关联。所以我常想,如果经营企业像军队一样多好!
这当然是比喻不伦,企业不是军队,商场不是战场,工作者当然不需要拿命去拼搏,可是如何让工作者及各级主管能信守承诺、想尽办法、全力以赴、做出成果、变成企业内的「龙城飞将」,这永远是企业经营最值得探讨的课题。
「当责」(accountability)的观念、做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要求所有的企业内工作者,不只是照表操课、完成任务,还要交出成果;以成果的绩效卓着,做为工作的标竿,这就是最基本的当责观念。
不论工作者遭遇多大的困难,或者不可抗力的巨变,工作者也要想尽办法、克服困难、完成原订的结果,而不是两手一摊、束手无策,把困难回报老板、还给公司,这也是「当责」管理的最高境界。
「当责」的情境,除了「以身相殉」之外,其他的要求都很像军队中的「誓死达成任务」,这当然是企业经营的最高理想,怪不得从上个世纪九○年代,「当责」观念兴起之后,立即成为全世界管理最热门的议题。
问题是这个「当责」的最高境界,如果在没有「军纪」的不可抗命的前提下,如何完成呢?这当然要有复杂的手段、方法、流程。而延伸出来的赋权(empowerment)观念及做法,就是当责管理下,最重要的管理实务。
「赋权」比「授权」更强调责任的授予与结果的要求,如果要用大家更熟悉的中文来说明,我喜欢用「加持」,要让部属能「当责」,一定要在责任、能力、理念、工作的理想性等方面「加持」部属,部属才有可能变成当责工作者、当责管理者。
当责是果,赋权是因,要经过加持,才有可能改变,当责才能内化为组织的文化。
张文隆是台湾「当责」推动大师,他的新书《赋权》是最佳当责管理推动实务,乐为之序。
推荐序四
「管理创新」的保证
台湾大学EMBA执行长 陈鸿基
组织管理学的「权」与「责」是相互辉映,也具一体两面的意涵,许多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上的成败,往往都是「权」和「责」的配适问题,如果配适好,企业营运会较上轨道,企业存活率也高。相对地,若实践上出现缺口,企业营运常会陷入胶着,混沌不明。文隆多年前完成《当责》的书,对于「责」给予完整且充分的解释,该本书叫好又叫座,本人也曾邀请文隆三度在台大EMBA课堂上讲授「当责」的观念与实践,引起EMBA同学们高度兴趣,也获得大家热烈回响,每人获益良多。
经过多年的工作历练与顾问经验后,文隆又再完成新作《赋权》这本书,本人觉得是将「权责」的另一半也补齐了,「当责」和「赋权」的扣合, 可说是组织经营管理的真理和口诀。这次文隆所完成的「赋权」不只再次提到「当责」的概念,将「权责」的解说,分析的更加透彻,对「赋权」更是提出精辟的见解,期能提振企业的整体组织到员工的创新、成事、成长,企业主更能自立立人、自达达人。「当责」、「赋权」就像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如影随形的「双引擎」关系,正是当今企业面临挑战非常好的思维基础和因应策略,也是「管理创新」的保证。此双引擎机制的落实有助于企业安全指数的升级,促动企业管理绩效的昇华,也是公司治理的最高境界的体现。
本书引用许多古今东西的例子,运用实例说明将抽象概念生动化,虽然东西方个案在文化背景上有差异,但文隆将重要观念和相关管理议题生活化,也赋予新的「诠释」和实践手法,对你我助益良多。有效地採用图示法更是一大特色与突破。诚挚向您推荐此本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