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教学越界》之后,我又再次被bell hooks那种无止尽的、澎湃的知识能量所震撼,那是一种使她基进而慈爱的力量」。 ─Paulo Freire
在《教学越界》这本书中,bell hooks─兼具作家、教师、黑人知识份子领袖多种身分─书写了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即教育是自由的实践。教导学生跨越种族、性别与阶级的界线,以实现解放的天赋,对hooks而言,这是身为教师最重要的目标。
bell hooks提到今日教育的核心:身处于多元文化主义的时代中,我们应如何重新思考教学实践?我们可为那些不想教学的老师、不想学习的学生做些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教室中的种族与性别歧视?
本书充满了热情与政治,将教室中的实践知识与情感世界紧密联结。这是一本有关师生勇于提出慾望与愤怒、悲伤与和解,以及未来教学前景等批判问题的珍贵书籍。
bell hooks写道:「教育即自由的实践是任何人都能学习的教学方式」。《教学越界》纪录着一位优秀的教师如何努力让教学发挥成效。
周序 iii
导读 vii
导论 教学越界 1
第一章 交融教育学 13
第二章 价值的革新──多元文化变迁的希望 23
第三章 接纳改变──在多元文化世界中的教学 35
第四章 Paulo Freire 45
第五章 理论即解放的实践 61
第六章 本质主义与经验 77
第七章 紧握姊妹的手──女性主义者的团结 91
第八章 女性主义思维──当前的教室 109
第九章 女性主义学术──黑人学者 117
第十章 教学社群的营造──对话 127
第十一章 语言──教导新世界 / 新文字 163
第十二章 正视教室中的阶级 171
第十三章 爱、情慾与教学过程 183
第十四章 极乐──无限可能的教与学 191
索引 197
周序
19世纪英国学者纽曼(J. H. Newman, 1801-1890)大主教,在其着名的经典《大学的理念》(The Idea of a University)中,曾清楚地说明大学的主要功能在于「教学」(teaching)。他的立论是,大学是教导普遍知识的场所(a place of teaching universal knowledge),因此大学始终应该坚持「教学」的中心功能。由于纽曼所处的时代,正逢德国研究型大学兴起之时,大学宗旨究应着重于研究抑或教学,此争议方兴未艾,但纽曼对于此一问题的立场甚为坚定。他说:「如果大学目标在进行科学研究与哲学发现,那我就不明白,为何大学要有学生?」纽曼甚至主张研究或知识的创新,不应成为大学的中心功能之一,对他来说,大学就是一个教育场所,应该从事的是知识传播的工作。
从大学在20世纪乃至21世纪的发展来看,证明了纽曼看法并非完全正确,我们也无需继续坚守着他的主张不放。因为事实上,科学的研究或知识的创新,早已成为当代大学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它不仅已与大学的教学功能分庭抗礼,甚至更有超越之势。就像着名的趋势专家贝尔(Daniel Bell)所述的,随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在现代的大学中,「研究」已然取代了「学术成就」(scholarship)居于主导地位。此处所谓的「学术成就」指的正是「心灵的品质」(quality of mind),而不是「研究的数量」。
固然我们必须承认,现代的大学已经不是传统的单一性university,而更像加州大学前校长克尔(Clark Kerr)所说的multiversity,是一个汇集各方人才及知识的多元性,但是当过度强调大学的研究功能,或是大学教育一切评鑑的标准都是以研究的产出作为最高的依归时,从某个角度来说,大学其实就是走回了「单一性」的老路,只不过过去强调的是「教学」,现在则独沽「研究」一味。
在今日,我们都已了解到,大学的功能中,研究与教学并非全然互斥,甚至行有余力时,对社会的服务推广也成为大学的任务之一。研究做得好的人,并不必然不会用心于教学;而教学卓越的教师,也未必无法做出出色的研究。所谓研究型的大学,更不一定非得要忽略或排斥教学不可。研究与教学之间,往往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惟有今日教学的成功,才能保证明日杰出研究的可能。不管大学要如何定位自己,研究型大学还是教学型大学?教师「认真教学」,才是大学教育中的「王道」。
鑑于教学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台师大)在96年开始设立「教学发展中心」(以下简称本中心)时,就将其定位于校内的一级单位。这一方面显示了校方重视「教学」的决心,也代表了追求教学卓越,更将是校方永续发展的重点项目。传统作为一所以师资培育为主的大学,台师大向来即以教学品质优良着称,其在教育学术方面的研究,更可谓国内首屈一指,连教育部教学卓越的访评委员到校访视时,都称赞学校在此些方面的表现,甚至期许本校能发挥教育研究的优势,加强高等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对于本中心而言,编辑《大学卓越教学丛书》是我们强化高等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及汇集相关研究成果的第一步。目前规划这套丛书未来出版的重点有三:(一)协助将国内优秀学者有关高等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予以出版;(二)翻译国外与高等教育教学方面有关的名着;(三)邀集教学优良卓有成绩的大学教师进行实务经验分享,并进行汇整。我们希望,透过这套丛书的出版,除了能让国内外有关高等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获得推广,从而提昇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的水准外,更让国内的高等教育工作者能因而正视「教学」的重要性,使国内大学的教学品质能够获得长足的进步。
这本由台师大教育学系刘美慧教授所主译的《教学越界:教育即自由的实践》(Teaching to Transgress: Education as the Practice of Freedom),可说是西方近年来最重要的高等教育哲学着作之一,本书原作者胡克丝(bell hooks)(原名Gloria Watkins)则是近来最受嘱目的女性主义教育学者。在这本书中,胡克丝提出了许多具有革命性的创见,她除了提出「交融教育学」(engaged pedagogy)的概念外,也在本书中论述了其对于大学中教学的看法。胡克丝希望所有的人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开放自己的心胸,让我们可以认知到那些超过我们可接受界线之外的事物,她所宣扬的是一种「跨越界线」的教学。而透过本书的阅读,相信也可以提供读者跨越自己经验界限之外的体会。
感谢刘美慧教授共襄盛举,同意将所译大作列为丛书第一辑,将成果与高等教育学界同仁分享。此外,我们也要特别感谢所有参与本套丛书出版的作者及译者,以及应允协助出版此套丛书的学富文化公司,正因为有着这群热心学者及文化人的努力,国内的教育园地才能不断地成长茁壮,孕育出更多的果实。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学发展中心主任
周愚文 谨识
書名《教學越界:教育即自由的實踐》一出來,我就覺得它很有意思。在台灣,大家對於「教育」的看法,大多是比較功利性的,好像就是要學到一技之長,將來找到好工作。但「自由」這個詞,在教育裡似乎很少被強調。我總覺得,真正的學習,應該是內在的驅動,是一種對未知的好奇心。而「教學越界」,聽起來就是一種打破常規、跳脫框架的行為。或許它探討的是如何讓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係更平等,如何讓學習內容更有彈性,不只局限於課本。而「教育即自由的實踐」,這句話很能打動我,我想知道書中是如何闡述這種「實踐」,它是否真的能讓台灣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真正的自由,而不是被考試和分數所綁架。
评分《教學越界:教育即自由的實踐》這個書名,讓我想起最近在社群媒體上看到一些關於台灣教育改革的討論。許多人都在質疑現行的教育體制是否真的能培養出具備未來所需人才,還是只是在複製僵化的模式。尤其是在後疫情時代,遠距教學、數位學習的興起,更是讓大家重新思考教學的本質。我認為,「教學越界」可能意味著不拘泥於傳統的教室、課本,甚至教學者與學習者的角色界線。而「教育即自由的實踐」則進一步暗示,學習本身應該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渴望,一種不受外在壓力束縛的探索過程。這本書的出現,正好迎合了這個時代的脈動,我相信它會為許多對教育感到困惑的讀者,提供新的視角和解決方案。我很想知道,書中會不會探討如何在既有的教育體系下,找到實踐「教育即自由」的空間,或者是否需要徹底顛覆現有的模式。
评分我對《教學越界:教育即自由的實踐》這個書名感到非常 intrigued。在台灣,我們對「教學」的印象,往往就是老師在講台上傳授知識,學生在台下被動接受。升學考試的壓力,更是讓整個教育過程蒙上了一層嚴肅的色彩。然而,「越界」這個詞,似乎在挑戰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讓人聯想到打破藩籬、走出舒適圈。而「教育即自由的實踐」,更是引發我對教育更深層次的思考:教育的最終目標,難道不應該是讓學習者能夠自由地探索、自由地成長嗎?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具體的、可操作的思路,讓我們看到如何在台灣的教育環境中,為學習者創造更多自由的空間,讓他們能夠在學習過程中找到樂趣,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僅僅為了分數而努力。
评分這本書名《教學越界:教育即自由的實踐》,光是聽起來就讓人好奇。在台灣,我們長期以來都習慣了一套比較制式的教育體系,從升學壓力到考試導向,似乎「自由」這個詞在教育現場總是被擺在一個遙遠的位置。所以,當我看到「教育即自由的實踐」時,腦海裡立刻跳出許多疑問:教育怎麼能是自由?自由又該如何實踐?是完全放任學生隨心所欲嗎?還是有更深層的涵義?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揭開這個謎底,它或許能提供一種不同於傳統的思考框架,讓我們重新審視教育的目的和方法,不再只是為了填鴨知識,而是真正培養出一個能夠自主思考、勇於探索的個體。尤其在現今社會變遷快速,資訊爆炸的時代,傳統的教育模式是否還能跟上腳步,亦或是需要一種更具彈性、更能激發學習動機的方式?這本書的名字,就像一扇門,引領我想要一探究竟。
评分我看到《教學越界:教育即自由的實踐》這個書名,心裡就湧現出很多過去學習的經驗。在台灣,我們往往被教導要「聽老師的話」、「跟著課本走」,「自由」好像是離我們很遙遠的東西。考試分數的重要性,常常凌駕在真正的學習樂趣之上。所以,「教學越界」這個詞,就好像一種解放的呼喊,讓人想知道,原來教學還可以有不一樣的樣貌。而「教育即自由的實踐」,更是直接觸及了我對理想教育的想像。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提出具體的論述,說明如何在教育過程中,讓學生能夠更自由地去探索、去犯錯、去成長,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標準答案。這本書,感覺上會是一本能夠讓人重新思考教育意義的讀物。
评分《教學越界:教育即自由的實踐》這個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台灣教育體系中許多讓人感到束縛的地方。升學壓力、標準化測驗、以及填鴨式的教學,似乎都在限制著學生的發展潛能。「教學越界」聽起來就像是一種對僵化體制的反思和挑戰,讓人充滿期待。而「教育即自由的實踐」更是點出了教育的終極目標,它不應該只是知識的傳遞,而應該是讓學習者能夠獲得心靈的解放,能夠自主地去探索世界。我很好奇,這本書會如何具體闡述這種「越界」的教學方式,它是否能為台灣的老師和家長提供一些創新的思路,讓孩子們能夠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感受到自由,培養出獨特的個性和創造力。
评分《教學越界:教育即自由的實踐》這個書名,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在台灣,我們常常面臨著教育體系帶來的種種挑戰,升學壓力、考試制度、以及對「成功」的單一定義,似乎都讓「自由」這個詞在教育現場顯得格格不入。然而,「教學越界」這個概念,聽起來就像在試圖打破這些既有的藩籬,探索更寬廣的教育可能性。而「教育即自由的實踐」,更是直接點出了教育的核心價值,它不應該是單向的灌輸,而應該是一種雙向的、充滿探索的過程。我迫切想知道,這本書將如何闡述這種「越界」的教學方式,以及如何在實際的教育環境中,讓「自由」成為學習的內在動力,而非被動的結果。
评分《教學越界:教育即自由的實踐》這個書名,讓我眼睛一亮。長久以來,台灣的教育總給人一種「標準化」的感覺,好像每個學生都應該按照一樣的步調前進,達成一樣的目標。這種模式雖然有其穩定性,但卻可能壓抑了學生的個性和創造力。因此,「教學越界」這個詞,聽起來就像一股清流,讓人期待它能帶來一些不一樣的觀念。而「教育即自由的實踐」,更是點出了教育的終極價值。我很好奇,書中會不會探討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和升學壓力下,實踐這種「自由」?會不會介紹一些創新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自主學習、發掘自己的興趣?我非常期待能從中獲得一些能夠實際應用在台灣教育環境中的啟發。
评分這本《教學越界:教育即自由的實踐》,書名就充滿了吸引力。在台灣,我們對教育的討論,常常圍繞著如何提升學業成績、如何進入名校。但「自由」這個概念,似乎總是被放在比較次要的位置。我個人一直認為,真正的教育,應該是培養一個能夠獨立思考、能夠自主學習的人。而「教學越界」,聽起來就是一種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挑戰,一種讓教學變得更加靈活、更加有彈性的方式。而「教育即自由的實踐」,這句話更是讓我感到共鳴。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和方法,告訴我們如何在台灣的教育環境中,真正實踐「自由」的教育理念,讓學習不再是枯燥的任務,而是充滿樂趣的探索。
评分聽到《教學越界:教育即自由的實踐》這個書名,我第一個聯想到的就是過去求學過程中的種種限制。在台灣,升學壓力是無所不在的,考試制度更是決定一切的關鍵。老師們為了讓學生考高分,往往只能按照課本、按照考綱來教學,創意和彈性空間變得非常有限。那種「標準答案」的思維,似乎也深植在學生的腦海裡,壓抑了他們獨立思考和表達真實想法的能力。因此,「教學越界」這個詞,彷彿是一種對既有框架的挑戰,一種對於教育本質的重新追尋。而「教育即自由的實踐」,更是直接點出了教育應該扮演的角色——不是壓制,而是解放。我很好奇,這本書會如何具體闡述這種「自由」,它是否有具體的案例或方法,能讓我在實際的教學現場(或作為一個家長)有所啟發,去思考如何打破現有的束縛,讓學習變得更生動、更有意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