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发展、课程评鑑及课程领导是课程的一体三面。本书作者整合相关理论及长期与学校合作的丰富经验加以综论,可作为实务工作者的实用指南,学者专家研究及辅导实务时的参酌,更是教育行政人员以及有志从事教育公职值得详细加以阅读,以提升课程素养。
本书分为四篇:课程基础、课程过程、课程管理及课程趋势。其主要特色包括:
*提供课程领域多元而基本的理论概观,为发展与实施课程奠基。
*具体说明改进与发展课程的事项,由整体到部分依序设计课程内涵。
*联结课程计画与实施及其相关配合措施,以提升课程的运作成效及持续改进。
*检视当前各学科与跨学科课程主要的发展潮流,引领课程事务赓续进步的方向。
*各章的领导之钥、课程小撇步、个案研究、省思挑战、关键议题与讨论等,可以归纳重点、激发思考,从而增进学习效能。
第一篇 课程基础
第1章 课程的本质
第2章 课程史:过去的观点
第3章 课程理论
第4章 课程政治学
第二篇 课程过程
第5章 课程规划
第6章 改进学习方案
第7章 改进学习领域
第8章 发展新科目和单元的过程
第三篇 课程管理
第9章 课程视导:教师和教材
第10章 课程发展与实施
第11章 课程联结
第12章 课程评鑑
第四篇 现今课程趋势
第13章 各学科的发展近况
第14章 跨学科间的发展近况
第15章 个别化课程
总校阅序
课程发展、课程评鑑及课程领导是课程的一体三面,三者环绕着学校课程,也是同一件专业活动的不同面向。本书作者整合相关理论及长期与学校合作的丰富经验加以综论,提供实务工作者在教育现场从事课程这项专业活动的实用指南,也可以作为学者专家进行研究及辅导课程实务时的参酌。现职教育行政机关人员以及要由其他领域转任教育行政者,也值得花时间详细阅读本书,甚至,未来教育领域的公职考试,有必要加考课程与教学,以利行政人员充实课程素养,方能适切推展任务。
本书分为四篇:课程基础、课程过程、课程管理及课程趋势。第一篇课程基础,提供课程领域多元而基本的理论概观,为发展与实施课程奠基。第二篇课程过程,具体说明改进与发展课程的事项,由整体到部分依序设计课程内涵。第三篇课程管理,联结课程计画与实施及其相关配合措施,以提升课程的运作成效及持续改进。第四篇课程趋势,检视当前各学科与跨学科课程主要的发展潮流,引领课程事务赓续进步的方向。
课程的规划与实施是学校最重要的任务,也是学校社群所有成员共同关注的焦点。这项专业活动需要不同层级教育人员、校内外关心教育的人士,以互助、互补、协调的方式,共同分工合作,为学校的课程发展工作而努力。而且,他们心中最主要的目的是一致的--提供学生充分而均等的高品质学习机会。
课程发展与领导是一门艺术。虽然目前并没有一套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唯一、正确、固定模式。不过,本书确实提供许多非常实用且适用的建议,可供教育人员根据自己的教育情境加以转化运用。实务工作者及研究人员在面对三者时,宜採用相同或类似的架构,才不会在规划、落实及分析研究时,出现彼此不一致的模式,需要花时间及精神加以重新对应。
过去本人曾经使用本书的英文版本作为上课的主要用书,修课的在职学生均深深觉得其内涵值得推广。因此,在华腾文化出版社的邀请及协助之下,开始翻译本书。译者的分工情形如下:许育健主任及许静怡教师翻译第1~4章、梁嘉惠小姐翻译第5~7章、陈美娟教师翻译第8章、黄龙钦教师翻译第9章、罗玉霞主任翻译第11章、黄秋銮教师翻译第10及12章、邱郁伦教授翻译第13~15章。每位译者完成初稿之后,交换修改。然后由黄秋銮教师、邱郁伦教授及本人再加以校阅。
感谢每位译者及校阅者的辛苦。由于每位译者有自己的文笔风格,校阅时考虑再三之后,尽量维持原来的译文,只修订书中的名词。因此,书内出现用语不一致或需要再斟酌处,悉由本人负责。更期盼读者能体谅译者的辛苦,并且提供修改的意见,未来将继续加以修改,以使再版时能更臻理想。此外,为了节省印制的纸张及读者购书费用,本书的参考文献置于华腾文化出版社的网页,请有兴趣或有需要者,自行下载使用。
华腾文化出版社的应允出版及取得版权,郑又宁以及欧政宜等数位编辑的协助,尤其是欧政宜小姐的长期追踪及细心处理,才让本书得以顺利付梓,谨此併志谢忱。
高新建 谨识
2010年9月
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教育学系暨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研究室
關於《課程發展與領導》這本書,我最為讚賞的是它對於「在地化」課程發展的關注。在台灣,我們經常面臨著將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如何有效地融入在地文化、社會脈絡和學生特質的挑戰。這本書並沒有照搬國外的模式,而是強調了理解並尊重不同學校、地區乃至班級的獨特性,從而發展出更具適應性和生命力的課程。它提供的分析工具和評估框架,讓我覺得,無論是新進教師還是資深教育工作者,都能夠藉此系統地審視現有的課程,找出可以改進的地方,並逐步推動有意義的變革。 書中對於「課程領導」的探討,也讓我對我自己在學校的角色有了更深的體悟。過去,我可能習慣於將課程規劃視為一個相對獨立的任務,但這本書讓我明白,課程發展是一個協同合作的過程,需要領導者的引導、協調和支持。它所提出的「協作學習社群」和「專業學習社群」的概念,非常適合在台灣的學校裡推廣。我認為,透過這些社群,教師們可以互相學習、分享經驗、共同解決問題,進而提升整個學校的課程品質。這本書提供的方法,對於促進台灣教育的永續發展,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评分閱讀《課程發展與領導》的過程,彷彿在參與一場深入的學術研討,但同時又充滿了實務操作的可能性。我特別喜歡書中探討課程領導者所需的關鍵素養,例如同理心、溝通協調能力、問題解決能力,以及持續學習的精神。在台灣的教育現場,我們經常遇到各種挑戰,像是家長的需求、學生的學習差異、社會的期待等等,這些都需要課程領導者具備高度的彈性和應變能力。書中所提及的「情境領導」和「判斷式領導」,讓我了解到,領導者需要根據不同的情境和團隊成員的特質,來調整自己的領導風格,而不是一成不變。 此外,書中對於課程評估與改進的詳盡論述,也讓我受益匪淺。我們知道,課程的生命力在於不斷的調整和優化。這本書提供了一套系統性的評估方法,從目標設定、資料收集、分析判斷到行動建議,都做了非常清楚的說明。這對於我們在台灣的學校進行課程檢核,以及規劃下一階段的發展方向,提供了極具參考價值的指引。我認為,這本書能夠幫助台灣的教育工作者,建立起更科學、更有效的課程發展機制。
评分對於《課程發展與領導》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套系統性的方法論,能夠幫助我們在台灣複雜的教育環境中,更有條理地推進課程發展。我一直認為,台灣的教育改革,有時候會顯得有些零散,缺乏長遠的規劃和整合。這本書就填補了這個空缺,它從課程發展的定義、原則,到領導者的角色、策略,再到實施與評估,都做了一個非常全面的梳理。 特別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合作」與「協作」在課程發展中的重要性,做了再三的強調。在台灣,我們有時候會面臨部門之間、教師之間的溝通障礙,這都會影響課程的順利推動。這本書提供的溝通策略和建立共識的方法,對於我們在學校裡打破隔閡、促進合作,提供了非常實用的工具。我相信,如果台灣的學校能夠將書中的這些理念和方法付諸實踐,一定能夠大大提升課程發展的成效。
评分坦白說,《課程發展與領導》這本書,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在台灣教育現場,關於如何有效推動課程革新的方向。我經常會感到,課程改革的倡議很多,但真正能夠落地生根,並產生實質影響的,卻是少數。這本書透過深入淺出的方式,解釋了課程發展的各種理論和實踐模式,並且特別強調了「領導力」在其中的關鍵作用。 書中關於「賦權」與「授權」的討論,讓我深刻體會到,好的課程領導者,不是要控制一切,而是要將權力下放,讓更多的教師能夠參與到課程的決策和執行中來。這點對於在台灣推動教育民主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認為,這本書提供的方法,能夠幫助台灣的學校,建立起一個更具活力、更有效率的課程發展體系。
评分這本《課程發展與領導》確實點出了台灣教育現場許多待解的課題。我一直覺得,我們的課程設計有時候會流於形式,或是過於追求新穎的名稱,但卻忽略了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和教師的教學負荷。書中對於「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程發展理念,以及如何將其落實到教學實踐中的具體方法,讓我耳目一新。它提醒我們,課程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的成長,而不是為了滿足某種外部的評鑑標準。 尤其令我欣賞的是,這本書對於「教師專業發展」與「課程領導」之間的緊密關聯性,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在台灣,我們常常強調教師的專業成長,但如何將這種成長與課程的實際發展有效地結合起來,卻是一個難題。這本書提供了一些非常實際的建議,例如如何建立教師的學習社群,如何鼓勵教師進行反思性實踐,以及如何讓教師在課程發展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我認為,這本書的內容,對於提升台灣整體教育品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评分閱讀《課程發展與領導》的過程,讓我對「課程」的理解,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在台灣,我們往往將課程視為課綱、教材的總和,卻忽略了課程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過程。這本書就從這個角度,深入探討了課程的演變、建構和領導。它讓我們看到,課程的發展,需要領導者的遠見、策略和影響力。 書中關於「課程變革」的討論,尤其讓我感到興奮。台灣的教育現場,一直面臨著各種變革的需要,但很多時候,這些變革的推動,會遇到各種阻力。這本書提供了一套系統性的變革管理方法,能夠幫助我們更有信心地去推動課程的革新。我認為,這本書的內容,對於台灣的教育工作者來說,是一份珍貴的禮物,能夠幫助我們在變革的浪潮中,找到前進的方向。
评分這本《課程發展與領導》真是讓我大開眼界,對於身處台灣教育現場的我來說,它提供的視角和方法論,簡直像是一劑及時雨。我一直覺得,台灣的教育體系雖然在不斷進步,但總有些環節,特別是課程的創新和領導力的實踐上,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挖掘。書中深入探討了課程發展的理論基礎,從早期比較扁平的、教師中心式的課程設計,到現今強調學生主體性、差異化教學,乃至與社會脈動緊密結合的動態課程,都有詳盡的闡述。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並沒有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而是提供了大量具體的案例和實操性的步驟,像是如何進行課程評估,如何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來凝聚教師共識,如何運用數據分析來優化教學策略等等。這些都非常貼近我們實際工作中所面臨的挑戰。 台灣的老師們,尤其是基層的教學現場,常常面臨著課程改革的壓力,但往往缺乏足夠的支持系統和專業發展的機會。這本書就像一個寶庫,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啟發。它讓我重新思考了「領導」這個概念,不再僅僅局限於學校行政人員的角色,而是將其擴展到每一個願意為課程發展貢獻力量的教師身上。書中闡述的「轉化型領導」和「仆人式領導」等觀念,讓我意識到,即使不是擔任主管職位,我們也可以透過自身的專業素養、熱情和影響力,來帶動課程的革新。它鼓勵我們成為課程的「倡導者」和「協作者」,而不是被動的執行者。
评分這本《課程發展與領導》的內容,對於台灣教育界的同仁們,來說,絕對是一本值得深入研讀的寶典。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它真正地觸及了課程發展的核心問題,並且提供了可行的解決方案。我一直覺得,台灣的課程改革,有時候會陷入一個怪圈,就是總是在追趕潮流,卻忘記了課程的本質。這本書就提醒我們,課程應該是為了學生的成長而設計,而不是為了迎合某種社會的預期。 書中對於「課程評鑑」的探討,也讓我受益匪淺。在台灣,我們常常會進行各種課程評鑑,但很多時候,這些評鑑流於形式,並沒有真正地幫助到課程的改進。這本書提供了一套更科學、更系統的評鑑方法,能夠幫助我們更準確地了解課程的優劣,並制定出有效的改進措施。我認為,這本書的出版,對於提升台灣教育的品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评分我必須說,《課程發展與領導》這本書,對於我這樣一個在台灣教學第一線的老師來說,實在是太及時了。台灣的教育環境一直在變,課程標準也在不斷更新,我們時常感到有點跟不上腳步,或是對於如何真正有效地推動課程改革感到困惑。這本書提供的,不只是一堆理論,更是一種思維模式的轉變。它讓我明白,課程發展不是單一部門的責任,也不是少數領導者的任務,而是整個學校社群共同參與的過程。 書中對於「課程領導」的定義和實踐方式,非常具有啟發性。它強調領導力在於影響和賦權,而不是單純的權威。這點在台灣的學校文化中尤其重要,我們需要學習如何透過合作、溝通和鼓勵,來激發教師們的潛能,讓他們願意主動參與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書中提到的「變革管理」的策略,對於我們在台灣推動任何一項課程改革,都提供了非常有用的參考。它讓我們看到,任何的變革都需要周詳的規劃、有效的溝通和持續的支持。
评分《課程發展與領導》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引導我在台灣複雜的教育體系中,探索課程發展的奧秘。我一直覺得,我們的教育,有時候會過於強調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本書就強調了,課程的發展,應該是為了培養這些核心素養。 書中關於「教師領導力」的闡述,讓我印象尤為深刻。在台灣,我們常常鼓勵教師不斷進修,提升專業能力,但如何讓教師成為課程發展的領導者,卻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這本書提供了一些非常實用的建議,例如如何鼓勵教師參與課程設計、如何建立教師的協作網絡、以及如何培養教師的反思能力。我相信,這本書的內容,能夠幫助台灣的教育工作者,在課程發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