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教育与社会:媒介近用与媒体素养教育论文集(POD)

媒体、教育与社会:媒介近用与媒体素养教育论文集(PO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媒体教育
  • 媒体素养
  • 媒介近用
  • 教育传播
  • 社会影响
  • 媒介研究
  • 教育科技
  • 文化研究
  • 大众传媒
  • 新媒体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媒体」渗透我们的生活,跻身成为打造文化环境的要角,跟学校教育同样具有「选择、传递、创造与更新」文化的功能。「教育」与「媒体」之间的关系密切,作者用「网络」隐喻,来看待「教育、媒体与社会团体」间构成的「社会化网络」。

  本书以「谁在近用媒体」破题,将媒体场域的「公共性、多元性」为发展线索,以Bourdieu「文化资本的观点」为收束点,透过对媒体场域中读者投书的批判,将研究议题部署在三个思考平面上:「媒体如何做为文化再生产的场域」(第一章)、「为何需要批判与解放的媒体教育」(第二、三章)、「如何在教育现场实践」(第四章),并透过附录书评介绍如何看待当前的数位环境与漫画文本。

作者简介

邓宗圣

现职

  美和科技大学文化事业发展系专任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社会学、媒体素养教育、艺术教育,长期关注媒体、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议题,致力将其研究反馈至其教学与社会实践。

学历

  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博士候选人

时代的回响:信息技术、文化变迁与人类未来的探索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了当代思想家、社会学家、教育专家以及信息技术领域前沿研究者们的一系列深刻洞察与前瞻性思考。全书围绕信息时代的复杂性、技术对社会结构的重塑、文化认同的流变以及人类心智在新环境下的适应与发展等核心议题展开,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审视我们正身处其中的这场深刻的社会与技术变革。 全书共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力求从宏观理论到微观实践,全面勾勒出我们这个快速迭代时代的精神肖像。 --- 第一部分:技术哲学与数字本体论的重构 本部分聚焦于信息技术对“存在”本身提出的根本性挑战。我们不再仅仅是工具的使用者,而是深度嵌入到由算法、数据流和连接构成的复杂系统之中。 第一章:流动的现实与固化的代码 探讨了齐格蒙·鲍曼的“流动性”理论在数字空间中的新表现。传统的社会结构(如家庭、社区、职业生涯)正在被即时、碎片化、易变的数字关系所取代。本书分析了这种流动性如何削弱了长期承诺的基础,并对个体身份的稳定性构成了潜在威胁。 第二章:算法的隐形治理:从主权到代码 深入剖析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驱动的决策系统如何悄然取代了传统意义上的政治治理和道德裁决。我们考察了推荐系统、信用评分机制和面部识别技术背后的意识形态预设。这些“无形之手”不仅预测我们的行为,更在塑造我们的选择边界,引发了关于自主权和透明度的深刻伦理辩论。 第三章:具身性(Embodiment)的危机:虚拟化身与真实体验的疏离 关注了虚拟现实(VR/AR)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感官体验和身体认同的影响。当屏幕成为我们感知世界的主要界面时,身体作为知识和经验的载体这一古老命题正面临挑战。本章通过现象学视角,探讨了沉浸式技术在提供新维度体验的同时,是否也导致了对物质世界的感知钝化。 第四章:信息拓扑学:网络结构如何决定社会权力 本章引入了复杂的网络科学理论,分析了社交网络、信息传播路径以及知识共享的底层结构。我们不再仅仅关注信息的内容,而是关注信息在网络中的位置、连接密度和传播速度。权力不再仅仅集中于控制信息源头,更在于控制信息的流动路径和节点之间的关系。 --- 第二部分:文化认同的破碎与重塑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文化不再是统一、线性的叙事,而是由无数并存的、相互竞争的“微观文化”构成的马赛克。 第五章:模因(Meme)的生态学:流行文化作为思想病毒的传播模型 本章将模因视为文化演化的基本单位,研究它们如何通过社交媒体进行快速、非理性地复制和变异。这不仅关乎娱乐,更关乎意识形态的植入和集体情绪的调动。分析了成功的模因如何利用人类认知的捷径来绕过批判性思维。 第六章:后真相时代的记忆政治学 探讨了历史叙事在数字传播环境下的脆弱性。当历史档案可以被轻易地剪辑、挪用和“再语境化”时,集体记忆如何保持其锚定性?本章对比了不同国家和文化群体在网络空间中围绕历史事件展开的“认知战争”。 第七章:圈层化与回音室效应:身份政治的极端化倾向 考察了高度定制化的信息流如何将个体推入日益封闭的认知圈层。我们分析了这种“回音室”现象如何强化了既有信仰,降低了对异见意见的容忍度,并为身份政治的极端化提供了技术温床。 第八章:数字游民与全球化的在地性焦虑 随着远程工作和全球化人才流动加速,本书探讨了“数字游民”群体对传统“在地性”(Locality)概念的冲击。新的社群正在形成,但它们往往缺乏传统社区所依赖的地理依附和物质共同体基础,由此产生的身份漂浮感值得深思。 --- 第三部分:认知适应与心智的未来 人类的认知系统是为低速、低信息密度环境演化而来的。面对当今的信息洪流,我们的心智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调整。 第九章:注意力经济下的心智掠夺:深度思考的衰退 本章以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最新发现为基础,分析了持续不断的通知、超链接和快速切换任务对前额叶皮层功能的影响。我们研究了“持续部分注意”(Continuous Partial Attention)如何成为新常态,以及这对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和专注力的长期负面效应。 第十篇:屏幕阅读与深层理解的悖论 比较了纸质文本阅读与屏幕阅读在信息编码和记忆巩固方面的差异。本章强调,虽然数字工具提升了检索效率,但可能损害了对长篇、复杂文本进行系统性、批判性阅读的能力。 第十一章:情感传染与网络共情(Empathy)的界限 探讨了社交媒体上情感的病毒式传播现象。当屏幕将痛苦或喜悦瞬间放大并全球同步时,真正的共情是否被肤浅的“点赞”和“转发”所取代?本章讨论了网络互动中情感表达的失真与异化。 第十二章:数字化遗忘与个人档案的永久性 在一切都被记录、索引和保存的时代,个体“遗忘的权利”受到了根本性的挑战。本书探讨了数字足迹的持久性如何影响个人的发展、转型与社会接受度,并对个人数据所有权提出了伦理要求。 --- 第四部分:社会韧性与批判性实践 面对技术带来的挑战,社会如何构建起必要的防御机制和适应策略?这部分转向了实践性的反思与构建。 第十三章:信息环境下的公民责任与认知自卫 强调了主动构建个人“信息过滤系统”的必要性。这不仅仅是识别假新闻,更是一种对信息来源、偏见倾向和传播意图进行系统性评估的能力。本章提出了个体层面抵御信息操纵的实用框架。 第十四章:重新连接:社区技术与去中心化实践 考察了那些致力于构建更具人性化、抗审查和以隐私为先的技术解决方案(如联邦宇宙、点对点网络)的运动。这些实践被视为对中心化科技巨头权力的一种潜在制衡力量。 第十五章:教育的再定位:从知识传递到意义建构 讨论了在知识唾手可得的时代,教育系统的核心任务必须从“教什么”转向“如何思考”和“如何生活”。重点讨论了培养跨学科思维、复杂系统理解能力以及技术伦理素养的重要性。 第十六章:技术民主化与权力分散的蓝图 总结了实现更公平、更具包容性的信息社会的路径。这包括倡导开放标准、数据主权和算法问责制。本书最后呼吁,技术的发展方向不应由技术本身决定,而应由深思熟虑的人类价值所引导。 --- 本书特色: 跨学科视野: 融合了社会学、哲学、传播学、认知科学及计算机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紧扣时代脉搏: 所有议题均聚焦于当前最紧迫的全球性挑战。 深度分析而非表面描述: 避免对技术进行简单的赞美或谴责,力求揭示技术与社会互动背后的复杂机制和潜在风险。 本书适合所有关心社会未来、信息伦理、教育变革以及人类心智如何在新世界中保持自主性的读者。它不是提供答案的指南,而是激发更深刻提问的火花。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导论 |媒体环境下的教育与社会 1

第一章|谁在近用媒介:
初探报纸读者投书者的文化资本生态
研究动机与问题
文献探讨:投书、投书者与文化资本
研究方法:内容与论述分析
资料分析
讨论与建议

第二章|媒体近用的教育理想:
论媒介近用如何作为积极公民养成教育
从政治公民到文化公民
媒体素养教育的内涵与核心
用媒体做公民
媒体素养如何融入教育:以公民教育为例

第三章|媒介近用的教育实践:
青年近用媒体工作坊之行动研究
挑战:媒体为何不能开启青年的公民性格?
募集:参与社会表达之青年
访谈:近用媒体对五位青年的意义
反思:从说出问题到提升感受力

第四章|教室中的媒体素养教育:
学习者入课的游戏与对话
媒体素养教育与游戏
个案讨论:再现与组织的游戏设计
教学实践再思考:游戏入课与对话入课
教室中的媒体素养教育

附录一|当媒体素养遇上数位环境:
当代传播思潮中的数位素养
数位素养是什么
数位环境的发展脉络
需要什么基础知识
发展新方向

附录二|如何看待漫画:
当代漫画研究思潮的过去与现在
漫画是什么
漫画研究的过去式
漫画研究的现在进行式:评四本当代漫画研究书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看到《媒體、教育與社會:媒介近用與媒體素養教育論文集(POD)》這個書名,我就知道這是一本值得深入研究的書籍。現今社會,媒體的影響力無遠弗屆,它不僅是資訊傳播的載體,更是形塑社會價值觀、文化認同的重要力量。而教育,作為培養未來公民的搖籃,又該如何與時俱進,去應對媒體的快速發展?「媒介近用」這個概念,讓我想到的是科技進步帶來的資訊可及性,但同時也讓人思考,當資訊取得如此便利時,我們如何確保資訊的質量,以及如何避免數位落差的擴大?更重要的是「媒體素養教育」,這已經是刻不容緩的課題。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實際可行的教學策略,或是引導性的研究,讓老師們能夠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讓他們能夠辨別資訊的真偽,並能負責任地在數位空間中互動。這本論文集的出版形式是POD,也意味著它可能集合了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

评分

這本書的光標題就讓我眼睛為之一亮:《媒體、教育與社會:媒介近用與媒體素養教育論文集(POD)》。我一直認為,媒體、教育和社會這三者是密不可分、互相影響的。媒體的演進,不只改變了我們獲取資訊的方式,也深刻地塑造了我們的社會結構與價值觀。而教育,更是社會傳承文化、培養公民的關鍵。在現今這個數位時代,媒體的普及程度前所未有,所謂的「媒介近用」,想必是探討人們更容易接觸到各種媒體內容的現象。這其中又牽涉到哪些新的社會議題?是資訊的民主化,還是資訊的同質化?抑或是資訊落差的再加劇?而「媒體素養教育」,更是當前教育領域的重中之重。如何讓下一代具備辨別資訊真偽、理解媒體背後的意圖、並能夠理性、負責任地使用媒體,已經是刻不容緩的任務。這本論文集,聽起來就像是匯集了眾多學者們對這些重大議題的深入研究與思考,相信能為我們提供許多寶貴的啟示。

评分

這本《媒體、教育與社會:媒介近用與媒體素養教育論文集(POD)》的標題,一開始就牢牢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一直在思考,在現今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媒體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它不僅是我們獲取資訊的管道,更是形塑我們認知和價值觀的重要力量。而教育,作為社會培養下一代、傳承知識的基石,又該如何與時俱進,去面對媒體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媒介近用」這個詞,讓我聯想到許多關於數位落差、資訊普及的問題,也讓我思考,在追求「近用」的過程中,會不會也伴隨著某些隱憂?例如,資訊的質量,或者說,當人人都能輕易接觸到媒體時,我們如何確保他們能接收到的是正確且有價值的資訊?至於「媒體素養教育」,這絕對是當前社會最重要的教育議題之一。我們需要教會下一代辨別假新聞、理解媒體運作的邏輯、甚至是如何安全且負責任地在網路上發聲。這本論文集,聽起來就像是一群在學術領域深耕的專家們,對於這些核心問題進行了一場深入的對話與探討。我非常期待能從中獲得啟發,更深入地理解媒體、教育與社會之間那種複雜而又密不可分的關聯。

评分

這本《媒體、教育與社會:媒介近用與媒體素養教育論文集(POD)》光是書名就讓人充滿想像,感覺像是學術界的一場知識盛宴。我本身對媒體的變化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以及教育體系如何因應這些變化一直很有興趣。特別是「媒介近用」這個詞,聽起來就很有份量,究竟是怎麼個「近用」法?是技術上的普及,還是內容上的易得?亦或是我們在接收和理解媒體資訊時,所處的相對位置?這些都讓我好奇。而「媒體素養教育」更是當前社會討論的熱點,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如何培養下一代具備辨別真偽、理性分析、負責任地使用媒體的能力,已是刻不容緩的課題。這本論文集搜羅的,會不會是來自不同學科、不同視角的專家們,對於這些問題的深入剖析與獨到見解?我期待能從中看到一些具體的研究案例,或是引人深思的理論框架。而且,POD(Print on Demand,按需印刷)的出版形式,也意味著這本書或許更容易取得,不像一些絕版書那樣難尋。整體而言,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部嚴謹且具前瞻性的學術著作,適合那些想深入了解當代媒體與教育互動關係的讀者。

评分

我拿到這本書時,第一個感覺就是它充滿了學術的嚴謹性。書名《媒體、教育與社會:媒介近用與媒體素養教育論文集(POD)》點出了幾個我非常關心的面向。首先,媒體在現代社會的影響力不容小覷,它如何塑造我們的觀念、價值,甚至引導社會潮流,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而教育,作為社會發展的關鍵,又應該如何回應媒體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媒介近用」這個概念,讓我想到了科技進步帶來的資訊普及,但同時也讓人擔心,會不會伴隨而來的是資訊的過載或是品質參差不齊的問題?尤其是在台灣,我們也面臨著各種資訊真偽難辨的困境。而「媒體素養教育」的提出,正好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重要途徑。我希望這本論文集能提供一些創新的教學理論與實踐方法,讓老師們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媒體辨識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以及負責任的媒體使用習慣。這本書的出版形式是POD,也代表著它可能具有一定的時效性,能夠跟上學術研究的最新發展。

评分

這本書《媒體、教育與社會:媒介近用與媒體素養教育論文集(POD)》光從書名,我就能感受到它所蘊含的深刻學術意涵。在現今這個時代,媒體無所不在,它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思維,甚至社會的運作模式。而教育,又是我們認識世界、培養下一代的關鍵。這兩者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及它們如何共同塑造我們所處的社會,是我一直以來都非常感興趣的。特別是「媒介近用」這個詞,讓我想到了數位時代資訊的普及,人們獲取資訊的門檻大大降低,但這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像是資訊過載、假訊息氾濫等等。而「媒體素養教育」,正是針對這些問題所提出的重要解決方案。我希望這本論文集能匯集各領域專家的研究成果,從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討這些議題,例如,如何實際有效地推動媒體素養教育,如何評估「媒介近用」對社會的影響,以及教育體系如何能更好地與媒體發展接軌。

评分

這本《媒體、教育與社會:媒介近用與媒體素養教育論文集(POD)》,光是書名就足以引起我的高度關注。我一直認為,媒體、教育和社會這三者是緊密相連、相互影響的。媒體的快速發展,尤其是數位媒體的普及,徹底改變了我們獲取資訊、與他人互動、甚至理解世界的方式。而教育,作為社會傳承知識、培養人才的關鍵,又該如何適應這個快速變遷的環境?「媒介近用」這個詞,聽起來就充滿了學術探討的空間,它不僅僅是關於技術的普及,更關乎人們對媒體資訊的理解、詮釋和應用。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如何確保「近用」的資訊是真實、有用的,並且不會加劇社會的對立與分裂,這都是重要的議題。而「媒體素養教育」則是應對這些挑戰的關鍵。我期待這本論文集能匯集不同領域的專家們的智慧,提供深入的分析和創新的解決方案,讓我們更了解媒體如何影響教育,以及如何透過教育來提升社會整體的媒體素養。

评分

當我看到《媒體、教育與社會:媒介近用與媒體素養教育論文集(POD)》這本書名時,腦海中瞬間閃過無數的念頭。特別是「媒介近用」這個詞,讓我想到了這幾年來,各種新媒體的興起,社群平台、影音串流、短影音等等,幾乎人人都能輕易地接觸到各式各樣的媒體內容。這種「近用」的現象,對我們的生活,對社會的影響,絕對是劃時代的。但這中間又藏著多少學術上的探討空間?資訊的質量如何判斷?數位鴻溝的現象是否依然存在,甚至以新的形式出現?更別提「媒體素養教育」了,這絕對是當前社會最迫切需要的教育內容之一。我們如何在快速變遷的媒體環境中,培養出能夠獨立思考、理性判斷、並且能安全、負責任地使用媒體的下一代?這本論文集,聽起來就像是一群對此有深入研究的專家們,將他們的學術成果匯集在一起,勢必能為我們提供許多精闢的見解和前瞻性的思考。

评分

翻開這本《媒體、教育與社會:媒介近用與媒體素養教育論文集(POD)》,最吸引我的莫過於其豐富的學術內涵。書名本身就點出了媒體、教育與社會這三個相互關聯的關鍵概念,這也是當代社會最為核心的議題之一。我尤其對「媒介近用」這個詞感到好奇。它是否代表著數位科技的發展,讓訊息的傳遞更加便利,也讓一般民眾更能輕易地接觸到多元的媒體內容?這種「近用」的背後,又會引發哪些新的社會現象與挑戰?例如,資訊的真假難辨、網路霸凌、以及隨之而來的倫理問題,都是我們不得不正視的。而「媒體素養教育」,則是應對這些挑戰的關鍵解藥。我非常期待這本論文集能深入探討如何在教育體系中,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媒體辨識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以及負責任的媒體使用習慣。透過不同學者的研究,相信能為我們帶來更廣闊的視野和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就迫不及待地翻開,想看看裡面到底寫了些什麼。書的編排方式,似乎是以論文集的形式呈現,也就是說,會有很多不同作者的文章。這點我倒是蠻喜歡的,因為這樣可以接觸到更多元的觀點。光是「媒體、教育與社會」這幾個關鍵字,就已經涵蓋了非常廣泛的討論空間。現代社會,媒體無所不在,從新聞報導、社群媒體,到影視娛樂,都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而教育,則是社會傳承知識、培養人才的重要途徑。這兩者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盤根錯節的關係?是互相促進,還是互相制約?抑或是媒體正在挑戰傳統教育的權威?我尤其對「媒介近用」這個概念感到好奇。它的出現,是不是意味著人們獲取媒體資訊的門檻正在降低?這對於社會的資訊公平性,又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而在「媒體素養教育」的部分,我希望能看到一些關於實際教學方法的探討,而不只是空泛的理論。畢竟,如何有效地將媒體素養融入到課程中,讓學生們真正學會如何批判性地看待媒體,是解決數位時代資訊亂象的關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