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作者在扬智公司所出版第八种以「生命教育」为名的专书,共载有2007至2010三年间撰写的十五篇论着。取前面作品为探究基础,本书主要对焦于两岸生命教育的实践,以及成人生命教育的提倡,并赋与其教育哲学意涵。作者自许为崇尚自然的人文学者,本书所传达的义理,遂标帜出「人文的自然」之「生命的学问」。
作者简介
钮则诚
1953年生于台北市
辅仁大学哲学系学士、硕士、博士
铭传大学教育研究所、通识教育中心教授
生命教育着述(扬智版):
《生命教育──伦理与科学》(2004)
《生命教育──学理与体验》(2004)
《护理生命教育──关怀取向》(2004)
《生命教育概论──华人应用哲学取向》(2004)
《殡葬生命教育》(2007)
《观生死──自我生命教育》(2007)
《观生活──自我生命教育》(2007)
电邮:
tcniu@mail.mcu.edu.tw
tc.niu@msa.hinet.net
【辑一:起──问题呈现】
1-1 从台湾生命教育到华人生命教育
引言
壹、台湾生命教育的兴起
贰、台湾生命教育的内容
参、华人生命教育的转化
肆、华人生命教育的展望
结语
1-2 大陆高校「两课」的教育哲学解读
引言
壹、两岸的教育哲学论述
贰、两岸的德育论述
参、「两课」与素质教育
肆、融素质教育哲学于「两课」
结语
1-3 从学生生命教育到教师生命教育
引言
壹、学生生命教育的提倡
贰、生命教育、伦理教育、德育与美育
参、朝向华人教师及成人生命教育转化
肆、审美伦理学与人生美学
伍、人生艺术化与性灵生活
结语
【辑二:承──在地发声】
2-1 求真‧行善‧审美──中国人学取向的生命教育哲学
引言
壹、生命教育论述
贰、中国人学论述
参、求真:生存基调的巩固
肆、行善:生活步调的安顿
伍、审美:生命情调的抉择
结语
2-2 华人应用哲学取向的成人生命教育──以中产教师为典型
引言
壹、华人应用哲学
贰、成人生命教育
参、中产教师生活
肆、社会化与非社会化
伍、安身立命之道
结语
2-3 生命教育理念新诠──「人文的自然」之「生命的学问」
引言
壹、生命教育理念
贰、人文观
参、自然观
肆、人文的自然
伍、人生实践
结语
2-4 智者逸人──成人生命教育的境界
引言
壹、生命的教育
贰、人文的自然
参、后现代儒道家
肆、知识分子生活家
伍、智者逸人
结语
【辑三:转──大陆探询】
3-1 后现代华人生命伦理新话语的可能
引言
壹、既有的生命伦理学
贰、后现代话语
参、中国生命伦理学
肆、建构新话语的可能
伍、华人生命伦理新话语
结语
3-2 医学人文话语释义
引言
壹、科学哲学话语
贰、从科学哲学到医学哲学话语
参、从医学哲学到生命伦理学话语
肆、话语释义
伍、本土语境中的医学人文:人生美学取向
结语
3-3 彰显人性──「生命的」教育之可能
引言
壹、教育中的「人性」问题
贰、「中国特色」的教育
参、从教育的「生命」到「生命的」教育
肆、「生命的」教育话语
伍、「生命的」教育实践
结语
3-4 论「中国德育」与中国「德育论──德育学科建设
引言
壹、「德育论」的元探究
贰、德育的西方话语
参、德育的中国话语
肆、「中国特色」的德育
伍、学科建设刍议 210
结语
【辑四:合──反身而诚】
4-1 「三生二育论──华人教师哲理新探 9
引言:中产专业人士的存在抉择
壹、教师哲理
贰、二育观
参、三生观
肆、本土化人生修养
伍、「三生二育」的教师哲理
结语:关照「生存活命」的「美德育」
4-2 修养哲理
──从教育哲学到人生美学
引言:中体西用观
壹、教育哲学
贰、德育论
参、生命教育
肆、美育论
伍、人生美学
结语:自然人生观
4-3 「华人应用哲学」建构试探
引言:安身立命之学
壹、立足点与发言位置
贰、宇宙议题的构面:科学技术哲学
参、从宇宙转向人生议题的构面:应用伦理学
肆、群体人生议题的构面:应用伦理学
伍、个体人生议题的构面:教育与教化哲学
结语:人格典型
4-4 中国教师教育的情意取向试探
引言:潜移默化
壹、中国的教师教育
贰、教师教育的形式面
参、教师教育的内容面
肆、从理念到实践
伍、对台湾的启发
结论:推己及人
序
二○○四年与二○○七年是我的着述丰收年,在那两年间陆续出版了六种和五种专书,分别以生命教育及殡葬教育为主轴,加起来几乎占了我二十五部作品的一半。后来因为面临人生转型,一年又半载时间内无新书问世,直到今夏方才得以为继。
三年前完成《殡葬伦理学》撰写后,作为顶客族的我,生命情调起了相当大的变化。直接原因来自两件事:一是重作冯妇奉命担任学校高阶主管,以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再者一年半载内为两位至亲送终,终于上无父母、下无子女。正如当代美国哲学家诺齐克在《经过省察的人生》一书中所言:「一个人在其父母双双去世之后,他自己的死亡对他而言就变为真实的了。
我至今于大学内已教了十五年「生死学」,它从事不关己逐渐转变成生死攸关。在台湾,生死学的讲授被视为生命教育的一环,今年要起步的高中「生命教育类」八门正式课程,便有「生死关怀」一 科。本书汇集了我在过去三年内所有关于生命教育的反思所得,遂名 之为《生命的学问》。
生命教育的前身为伦理教育,在我看来终究属于情意取向。但身为学者,被要求不断以知性语言从事学问探究,我乃把自己的生死 关怀加以形式包装,在文以载道之下借题发挥。多年前我曾提出「生死学三问」:我从那里来?我往那里去?活在当下,如何安身立命、 自我实现?前两问可归为各种宗教论述的擅场,我则努力反思后面一 问,本书便是部分答案。
由于任职于教育所,面对许多在职教师,遂以其为主要表述对象。但这些文字可适用于任何关心生死议题的人,尤其是当作大学生通识教育课程的参考书籍。相信它们有助于世人反身而诚,进而改善生活。
十五篇文章依撰写顺序编排而成,共分为四辑,大致具有「起、承、转、合」的效果。其中辑四是我过去一年赴大陆休假研究前半年的成果,此后竟 然奇妙地转进另一番空灵境界,彷彿「 觉今是而昨非」,从而向往「明心见性,不立文字」。如今结集出版,就当作是雪泥鸿爪的足迹吧!
钮则诚 谨志
二○一○年八月八日银婚日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意思,淡淡的蓝绿色调,搭配着一株向上生长的绿芽,让人一看就感受到一种宁静而充满希望的气息。封底的文案也颇为引人入胜,提到了“生命教育”和“教育哲学”这些我一直很关注的议题。近年来,台湾社会对于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从小学到大学,都纷纷开设相关课程,希望能够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培养同理心和责任感。而教育哲学更是我个人一直以来思考的根源,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却值得我们反复追问。这本书能够将两岸在这两个重要领域的探讨融合在一起,让我充满了好奇。我特别想知道,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语境下,海峡两岸的学者们是如何理解和实践生命教育的?他们各自的教育哲学又有哪些独特的视角和思考?这些跨越海峡的对话,或许能为我们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启发,甚至能帮助我理清自己内心对于教育的困惑。毕竟,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仅仅传授知识已经远远不够,如何让下一代拥有健全的人格、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面对复杂世界的能力,才是教育真正的使命。
评分我一直觉得,教育不应该只是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滋养。尤其是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他们面临的压力和挑战远比我们当年要大得多。所以,“生命教育”这个概念出现的时候,我感觉就像是为教育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台湾和大陆在生命教育方面的探索。我特别想知道,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生命教育是如何被具体的实践出来的?是课程的设置,还是教师的引导?还是家庭的影响?而“教育哲学”这个部分,则像是为这些实践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我很好奇,在不同的教育哲学流派下,会催生出怎样的生命教育模式?书中是否会探讨一些关于“全人教育”、“主体性教育”之类的理念?这些理念对于我们在台湾现有的教育体系中,又有哪些借鉴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一些具体的方向和启发,让我们在培养下一代的时候,不仅仅关注他们的学业成绩,更能关注他们的内心成长,让他们成为一个有温度、有深度的人。
评分我是一名长期关注教育议题的读者,对于“生命教育”和“教育哲学”这两个话题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近年来,台湾社会对于生命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从学校教育到家庭教育,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引导下一代认识生命的意义,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而“教育哲学”则是支撑这一切的基石,它关乎我们对教育的根本理解,对“何为理想教育”的追问。这本书能够将这两岸在生命教育与教育哲学领域的思考进行梳理和对话,对我来说非常有吸引力。我特别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了解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两岸的教育工作者是如何理解和践行生命教育的?他们各自的教育哲学又呈现出怎样的特色?有没有一些能够相互借鉴、共同促进的理念和方法?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来一些超越地域限制的智慧,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教育的本质,并为两岸教育的交流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翻看了目录,发现里面涵盖了不少我一直以来感兴趣的主题。从“教育的意义与目的”到“生命教育的实践路径”,再到“两岸教育哲学对话”,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台湾的教育在一些人文关怀和品格塑造方面做得不错,但有时候在一些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上,可能还可以有更多的突破。而大陆的教育体系庞大,在一些普遍性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推广上,或许也有其独到之处。这本书能够将两岸的智慧汇集在一起,进行一场“跨海对话”,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关于“价值教育”、“道德教育”的探讨,以及如何将这些抽象的理念融入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毕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有责任感、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公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教育的真谛,并从中找到促进两岸教育交流的契合点。
评分老实说,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它可能会有点“硬”。“教育哲学”这几个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学术的疏离感,担心读起来会像是在啃一本枯燥的教科书,充斥着晦涩的理论和复杂的术语。不过,翻开之后,我发现我的担忧多余了。作者的文字非常流畅,即使是探讨一些比较深层的哲学概念,也尽量用比较通俗易懂的方式来阐述。而且,他/她巧妙地将这些理论与台湾和大陆的生命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举的例子也都非常贴近生活,能够让我切实地感受到这些抽象概念的意义。比如,书中提到的某个关于“尊重差异”的教育案例,就让我联想到了我们在学校里如何处理不同背景的学生之间的相处问题,以及如何引导他们理解和接纳彼此的独特性。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对于两岸教育的比较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深入分析了各自的优势和局限,并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思考。我尤其欣赏他/她对于“生命教育”的定义,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更强调在日常生活中、在与人交往中去体验和感悟,这一点非常 resonates with me。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