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多年来从事师资教育研究的力作,探讨内容涉及标准本位师资教育、教育实习政策执行、实习辅导教师培育、师资培育机构评鑑、专业发展学校标准建构、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关系、教师专业学习社群等重要议题,提供了重建师资教育的思路。本书的观点,不仅有助于决策者制定革新的师资教育政策,而且对于大学及中小学参与师资教育亦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孙志麟
现职: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教育经营与管理学系教授
教学经历: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专任助理教授、副教授、 淡江大学专、兼任助理教授 、
国立东华大学兼任助理教授 、台北县秀朗国小、台北市木栅国小教师
行政经历:
国立台北师范学院教育实习组组长、教育部高教司科员、编辑、专员、
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人力规划处科员、台北市政府捷运工程局人力规划课课员
学术专长:
教育政策与评鑑、师资培育与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绩效与教育公平、学校经营与管理
绪论 聚焦师资教育政策与实践的研究 1
壹、师资教育政策研究的开启 2
贰、师资教育政策研究版图 3
参、师资教育政策研究的概念模式 6
肆、本书的结构 7
第一章 标准本位师资教育政策的探讨 11
壹、前言 12
贰、标准本位教师教育的形成背景 14
参、标准本位教师教育的意涵与特征 16
肆、标准本位与能力本位师资教育的差异 18
伍、标准本位师资教育政策在台湾的实践 22
陆、标准本位师资教育政策的省思 34
柒、结语 37
第二章 师资培育机构评鑑制度的省思 39
壹、前言 40
贰、美国视野:以NCATE师资培育机构认可制度为例 41
参、台湾经验:解读师资培育机构评鑑制度 54
肆、问题分析与因应对策 62
伍、结语 70
第三章 教育实习政策执行力的检视 71
壹、前言 72
贰、教育政策执行力 74
参、教育实习政策 78
肆、教育实习政策执行力的评估 83
伍、结语 88
第四章 实习辅导教师培育方案的设计 89
壹、前言 90
贰、实习辅导教师培育的政策背景 92
参、实习辅导教师的职责与角色 93
肆、实习辅导教师培育的概念模式 96
伍、进一步思索的实习辅导教师培育议题 111
陆、结语 116
第五章 专业发展学校标准的建构 117
壹、前言 118
贰、专业发展学校的起源 119
参、专业发展学校的目的与特性 121
肆、专业发展学校的标准 123
伍、专业发展学校标准建构 127
陆、结语 136
第六章 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关系的发展 137
壹、前言 138
贰、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关系的源起 139
参、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关系的概念 142
肆、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关系的类型 145
伍、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关系的历程 153
陆、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关系的效益 156
柒、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关系的问题 160
捌、结语 165
第七章 教师专业学习社群的实践 167
壹、前言 168
贰、专业学习社群的源起 169
参、专业学习社群的意义 170
肆、专业学习社群的特征 175
伍、专业学习社群与教师专业发展 179
陆、专业学习社群的动态发展 182
柒、结语 186
第八章 师资教育政策与实践的展望 189
壹、前言 190
贰、确立标准本位师资教育政策 191
参、健全师资培育机构评鑑制度 196
肆、提高教育实习政策执行绩效 200
伍、实施实习辅导教师培育方案 203
陆、善用专业发展学校评估标准 207
柒、发展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关系 209
捌、促进教师专业学习社群发展 214
玖、结语 218
参考文献 219
壹、中文部分 220
贰、英文部分 228
附录 237
附录一 师资培育素质提升方案 238
附录二 大学校院师资培育评鑑作业要点 257
附录三 师资培育之大学办理教育实习作业原则 259
附录四 99年度中小学教师办理专业学习社群注意事项 264
序
自1979年的《师范教育法》到1994年的《师资培育法》,历经了15年,而《师资培育法》公佈实施迄今,亦有15年的时间;同样的15年,却有着不一样的结果与意义。前一个15年,师资培育体制从一元、封闭模式走向多元、开放模式,改变了大学与中小学,也改变了整个教育系统。后一个15年,虽然在相同的制度实践下,却也产生许多的问题与困境,例如:师资人力供需失调、师资素质下降的疑虑等。迈向未来,下一个15年,台湾的师资教育将何去何从?
师资教育的改革,在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虽然有着不同的理念与政策,但目标均在于提高专业、确保品质、追求卓越,以促进教育的永续发展。台湾的师资教育已进入一个跨越数量思维、力求专业与优质的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建构更为强而有力的政策,展现全面有效的实践行动,乃是当前社会发展与教育革新的必然要求。
教育政策与实践连结不够紧密,甚至产生落差或断裂,形成两个不同的世界,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教育界。师资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是以,师资教育研究必须着重政策面与实践面的连结,同步提升教师素质,从而增进学生学习成就。本书聚焦于师资教育的政策与实践,分析社会变迁下师资教育的实际发展与趋势,选择师资培育、机构评鑑、教育实习、专业发展等重要议题,进行政策层次与实践层次的探究,并讨论其未来的展望。
科学家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曾说:「困难中蕴藏着机会。」台湾的师资教育虽然处于前所未见的危机中,但在危机中必能找到转变与发展的机会。《师资教育的未来:政策与实践》这本书,代表作者对师资教育的理解与行动,希冀透过更有系统、更整全的研究,能够为台湾的师资教育带来新的希望与未来。
最后,感谢学富文化事有限公司于雪祥发行人的慨允出版,谢谢蔡福根总编辑的协助,以及张维修助理的编辑与校对,让本书能如期出版,可以与更多人分享。本书提供了重建师资教育的思路,不仅可供决策者制定师资教育政策之参考,大学及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亦可从中获得启发。书中如有疏漏,尚请不吝斧正。
孙志麟 于新店市中央新村
我最近在看《師資教育的未來:政策與實踐》,這本書真的是讓我對台灣的教育生態有更深的體悟。身為一位常常在旁觀和學習的教育工作者,我一直覺得師資培育是整個教育體系中最關鍵的環節。一個國家教育的品質,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培養出來的老師。書名中的「政策」讓我聯想到政府層面的規劃與資源投入,而「實踐」則讓我想到如何在課堂中、在教師的日常工作中,將這些政策落實。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於「教師專業發展」的論述。現在的教育環境變化太快了,老師需要不斷學習新知,更新教學方法。但很多時候,這種學習都是零散的、被動的。我期待這本書能提出一些系統性的、更具前瞻性的師資專業發展模式,讓老師們能夠持續精進,跟上時代的腳步,並且真正地引導學生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這本書或許能提供我們一個重要的參考方向,讓我們知道如何為下一代的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评分拿到《師資教育的未來:政策與實踐》這本書,我第一個想法是:終於有東西可以好好聊聊了!我們現在的教育現場,很多問題都源於師資培育出了狀況。例如,為什麼很多年輕老師剛進職場就想逃跑?是不是因為我們的師培體系沒有教會他們如何應對真正的挑戰?又或者,為什麼有些老師的教學方法跟不上時代,學生聽了都快睡著?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像在幫我們發聲,提出這些令人困擾的問題,並試圖找出解決方案。我特別好奇,書中會不會深入探討「翻轉教室」或是「素養導向教學」這些新趨勢,對師資培育提出了什麼樣的要求?現在的學生,需要的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而是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批判性思考,還有協作的精神。這些都需要老師有非常不一樣的教學準備。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策略,告訴我們如何透過政策的調整和實踐的創新,來培養出真正能引導學生面對未來挑戰的老師,那真的是太棒了。
评分這本《師資教育的未來:政策與實踐》,說實話,我一開始真的有點猶豫要不要入手。畢竟「政策」兩個字聽起來就讓人聯想到一堆官方報告和法律條文,可能比較枯燥乏味。但我後來想想,師資培育畢竟是政府大力推動的政策,如果我們這些身處其中的老師不了解,又怎麼能跟得上腳步呢?而且,「實踐」這個詞又讓我覺得,也許它會帶來一些新鮮的觀點,不只是紙上談兵。我特別想知道,書中會不會提到如何讓師培課程更貼近真實的教學現場?現在的師培,很多時候都讓我覺得像是紙上談兵,學到的東西跟實際教起來還是有落差。還有,對於一些在偏鄉或特殊教育領域的教師,他們需要的專業支持和培訓,是不是也會在書中有詳細的探討?畢竟,不是所有老師都待在都市裡,也不是所有學生都一樣。我很希望這本書能為我們打開一扇窗,看到更多元的師資需求和培育模式,讓我們知道,即使在不同的環境下,我們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成長路徑。
评分老實說,一開始看到《師資教育的未來:政策與實踐》這本書名,我並沒有抱持著太大的期待,畢竟「政策」和「實踐」這樣的組合,有時候聽起來總是有點官方、有點遙遠。但我翻開了幾頁後,發現書中的觀點非常有啟發性,讓我開始重新思考許多過去被我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我尤其對書中探討如何讓師資培育更具「前瞻性」的內容感到興趣。我們的孩子未來將面對的世界,跟我們現在所知的可能截然不同,他們需要具備的技能、思維方式,都跟過去有很大的差異。那麼,我們現在的師資培育,是否已經做好了準備?是否能培養出能夠引導學生適應、創新、甚至創造未來的老師?書中對於「政策」的分析,也讓我看到,原來推動師資教育的改革,背後牽涉到那麼多複雜的層面,從法規的修訂到資源的分配,都需要周全的考量。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能更深入地了解,台灣的師資教育,究竟面臨著哪些關鍵的挑戰,以及我們又該如何透過更有效、更有智慧的政策與實踐,為我們的下一代,培育出最適合的教育者。
评分哇,拿到這本《師資教育的未來:政策與實踐》,我整個眼睛都亮了!身為一個在教育現場打滾多年的老師,總是覺得我們國家的師資培育體系,嗯… 有點老舊,跟不上時代的變化,也跟不上孩子們的需求。書名聽起來就很有份量,讓人期待它能好好地剖析現在的問題,然後提出一些真正可行、能夠引領我們走向更美好未來的方向。尤其「政策」與「實踐」這兩個詞,代表它不只是空談理論,而是有實際操作的可能性。我很好奇,它會怎麼探討我們現在面臨的幾個大挑戰,像是少子化對師資需求的影響、數位時代下教師應具備的新技能、教師的專業發展如何更在地化、以及如何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投入教育行列。畢竟,老師的素質絕對是影響下一代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師資培育能跟上腳步,那我們的孩子才有希望。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建議,甚至是一些成功的案例,讓我們知道「未來」的師資教育,到底長什麼樣子,而我們又該朝哪個方向努力。這本書感覺就像是一盞明燈,希望能照亮台灣師資教育的迷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