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系求学生涯中极重要的一个阶段。它不仅是基础的常识教育,也不仅是高深的专业教育,它更是与自己对话的生命教育。透过高等教育的薰陶,人开始有了对自己生命价值定位的思考;透过高等教育的培育,人也开始对天地间的一切存在有了更深刻的追索。倘若生命的旅历是一个在迷宫中摸索前进的历程,那么,高等教育就是在迷宫中教导我们仰望星空,在无垠的星斗中辨别生命的方向。
如何能达成这些目标?南华大学通识教育的做法,就是透过经典阅读。换言之,当我们思索「什么样的理念或教育可以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时,南华大学创校之初,即凝聚了一个共识──惟有历经时代粹炼而保存至今、且对人类文明的开展有着重大革新的智慧结晶,才是我们在高等教育中真正应该传承下去的核心价值。
作者简介
谢青龙
现职:
.南华大学通识教学中心专任教授兼通识中心主任
经历:
.嘉南药理科技大学教育学程专任助理教授
学历: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所博士
专长:
.量子物理
.科学哲学
.科学伦理
林明炤
现职:
.南华大学通识教学中心/自然生物科技学系/环境管理研究所专任教授
.国立中正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兼任教授
经历:
.南华大学通识教学中心主任
.台北医学大学医学系兼任助理教授
.元智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学历:
.国立台湾大学海洋研究所博士
专长:
.生物生态
.海洋生物
.污染生物
.生物力学
序──精粹中的博雅
以经典为核心的通识教育─南华大学通识教育改进方案─
我们为何要读经典──论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经典话语及其实践
从身心状态观点看经典学习与经典诠释──以《论语》学而篇首章之诠释分析为例
通识教育的整体哲学观
科学经典教育之可行性──以南华大学核心课程「科学涵养」为例
从Lakatos的「科学研究纲领」论科学经典、科学教科书、与科普书籍之关系
作为通识课程情意教育的「佛教概论」
学院冲突──德希达对康德的大学责任之新回应
从自然医学与蕺山学的对话,初探当代儒学开展的医疗面向
文明的视野与历史的纵深——对当今大学通识性别课程之反思与实践
历史与真理:论史特劳斯与高达美的经典文本诠释争议
文化移植、传承与创新?──从西方大学的博雅教育传统看台湾通识教育
大学国文写作课程的一个实践策略──生命史、叙事治疗与自我实现
以科学新闻读写为基础之通识课程设计初探──「科学、新闻与生活」课程为例
由核电争议谈核科学主轴之通识教育
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感觉像在炎热的夏天喝到一杯透心凉的饮品,久旱逢甘霖,真是太及时了!在当下这个资讯爆炸、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各种新奇、猎奇的内容裹挟着前进,真正沉下心来阅读经典、思考教育的機會越来越少。我个人也非常苦恼于这种现象,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缺少一些沉淀和深度。 《精粹中的博雅:经典、教育与经典教育》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智慧殿堂的大门。它不是那种故弄玄虚、高高在上的学术论著,而是以一种非常亲切、恳切的语气,娓娓道来。作者在书中深入浅出地探讨了“经典”本身的意义,以及经典在教育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博雅”精神的阐释,那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堆砌,而是对人类文明精华的体悟与传承,是培养独立思考、健全人格的基石。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教育的初心,看到了真正的“学以致用”,它不是为了考高分、找好工作,而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一个能够独立思考、拥有同情心、并且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书中提出的许多观点,都引发了我强烈的共鸣,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在教育上的某些误区。这本书带来的启发,绝不仅仅局限于理论层面,它更像是一种行动指南,鼓励我们去实践,去发掘经典的力量,去重塑教育的价值。
评分打开《精粹中的博雅:经典、教育与经典教育》这本书,仿佛推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大门,迎接我的是一股扑面而来的智慧清风。在如今这个信息碎片化、娱乐至死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远离那些真正能滋养心灵、启迪智慧的经典。而这本书,恰如其分地提醒了我们,那些流传千古的文字,那些先哲们的思想,依然拥有着无穷的魅力和价值。 我非常认同书中对于“博雅”精神的定义,那是一种融会贯通、通识达理的境界,是能够站在更广阔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去理解世界。而“经典”,正是通往这种境界的必经之路。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且富有人文关怀的笔触,阐述了经典在教育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并没有将经典教育描绘成一种僵化的、死板的模式,而是强调其内在的精神和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对教育理论的深刻剖析,更在于它所展现出的对人文精神的坚守和传承。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提出的,如何将经典教育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如何让经典在当下焕发新的生命力。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更加坚定了对教育的信念,也让我对未来教育的发展充满了希望。这本书绝对是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佳作。
评分不得不说,《精粹中的博雅:经典、教育与经典教育》这本书,简直是一股清流,在当下充斥着各种功利性、速成型读物的市场里,显得格外珍贵。我一直认为,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而“育人”的关键,在于如何让下一代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健全的人格和对真善美的追求。然而,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我们似乎越来越侧重于技能的培养和知识的记忆,而忽略了人文精神和价值导向的塑造。 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我心中的这一块空白。作者对于“经典”的定义,并不是狭隘的,而是包含了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那些经过时间检验、具有普世价值的思想、艺术和文化遗产。而“博雅”精神,更是作者所推崇的,一种通识性的、融会贯通的知识结构和心智状态。书中对“经典教育”的阐述,更是让我茅塞顿开。它不是对知识的堆砌,而是对智慧的启迪,是对心灵的滋养。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提出的,如何将经典融入现代教育的路径。他并没有空谈理论,而是结合了一些具体的例子和实践,让我看到了将经典教育落地可行的一面。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又提升了一个层次。它不仅让我看到了教育的“道”,也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术”。这本书绝对值得每一个关心教育的人,特别是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好好品读一番。
评分《精粹中的博雅:经典、教育与经典教育》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种精神的召唤。近些年来,我一直观察到我们社会对于教育的理解,似乎越来越偏向于“短平快”的模式,似乎只要掌握了某种技能,就能立足于社会。然而,这种观念让我感到隐隐担忧。我始终相信,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一种长远的投资,是一种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塑造。 这本书的作者,正是看到了这种趋势,并且以一种深刻的洞察力,去探讨“经典”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我一直觉得,“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正是因为它蕴含着历久弥新的智慧,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与我们的心灵产生共鸣。而“博雅”精神,在我看来,就是一种广博的学识、深刻的理解、以及高尚的情操的结合体。 这本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是作者对“经典教育”的定义和实践方法。他并没有将经典教育妖魔化,也没有将其神圣化,而是以一种务实、科学的态度,去阐释如何将经典的力量,有效地融入到现代教育的体系中。书中提出的观点,既有理论的高度,又不失实践的可行性。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教育抱有热忱的人,它一定会让你受益匪浅,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和方向。
评分最近在书店里翻到这本《精粹中的博雅:经典、教育与经典教育》,当时就被它的名字吸引住了,觉得很有分量。拿到手里翻了几页,更是爱不释手,迫不及待地带回家细细品读。这本书的内容,真的可以说是“干货满满”,但又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充满了思想的火花和人文的温度。 作者对于“经典”的界定,非常独到,他不仅仅将经典视为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字,更是将它们看作是人类思想史上的璀璨明珠,是跨越时空的智慧结晶。而这些经典,又是如何与教育紧密相连的呢?书中给出了非常精彩的论述。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经典教育”的解读,它不是对古代教育模式的简单复刻,而是如何在现代社会背景下,重新唤醒经典的力量,让它们滋养我们的心灵,塑造我们的品格。 这本书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让我意识到,教育的本质并非灌输知识,而是引导我们去认识自我,去理解世界,去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而经典,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与一位智者对话,受益匪浅。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意义,也让我对未来的教育之路充满了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