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确实实践人权需要建立保护及促进人权之国家基础设施,最近几年来许多国家建立了正式的人权机构,尽管这些机构在各国有很大之差别,但是他们有共同之宗旨,因此被统称为保护及促进人权之国家机构。而所谓国家人权机构的概念更具体地涉及到其职责被专门确定为促进及保障人权的机构。大多数的国家人权机构是1980年以后设立的,这种趋势是受到联合国的积极鼓励。
第一次有关国家人权机构的国际研讨会于1991年10月7至9日在巴黎举行,并形成「巴黎原则」(Paris Principles)。「巴黎原则」之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即(1)权限与职责;(2)组成和独立性与多元化的保障;(3)业务方法(4)具有准司法权的人权机构的地位。「巴黎原则」成为国际上衡量各国国家人权机构的最重要标准。
联合国认为国家人权机构至少可以扮演三种重要的角色,包括桥樑、促进者及保护者。而各国国家人权机构可以归类为以下五种类型:一、谘询委员会:法国模式、二、人权中心:北欧 / 德国模式、三、单一职权委员会:不意归类、四、人权监察使:伊比利半岛及东欧模式、五、独立人权委员会:与监察使分离。
作者简介
廖福特
现职
中央研究院法律学研究所筹备处副研究员
台北大学法律学系兼任副教授
台湾人权促进会副会长
台湾国际法学会秘书长
学历
牛津大学法学博士
台北大学法学硕士
东海大学法学士
专长
人权法;欧洲法;国际法;宪法
第一章 联合国之推动与实践
第二章 国家人权机构之理想与类型
第三章 南韩国家人权委员会
第四章 泰国国家人权委员会
第五章 马来西亚国家人权委员会
第六章 菲律宾人权委员会
第七章 爱尔兰人权委员会
第八章 英国平等及人权委员会
第九章 欧洲联盟基本权利署
第十章 台湾的漫漫长路
《国家人权委员会》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把我的思绪拉到了对公民权利和国家责任的思考。在台湾,我们对人权的关注,可以说是与我们的民主进程紧密相连的。这本书,我觉得它应该会提供一个关于“国家”在人权保障这条道路上,扮演着怎样一个角色、承担着怎样一份责任的深入剖析。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阐述“国家人权委员会”的设置初衷,以及它在实践中可能面临的阻力与挑战。我想,对于许多台湾读者来说,了解国家机器是如何运作,以及在面对人权问题时,是否有足够的透明度和问责机制,是非常重要的。这本书,或许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如何在国家层面,更有效地去捍卫和促进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利,让“人权”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切实可行的行动与保障。
评分这本《国家人权委员会》的书名,听起来就让人觉得沉重又重要。我一直对人权议题颇为关注,尤其是在我们台湾这块土地上,一路走来,人权意识的觉醒和实践,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立刻就被吸引了。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细读,但光是书名就勾起了我许多思考。我想,这本书可能会探讨国家机器在保障人权方面的角色,以及可能存在的挑战与困境。比如,政府部门在面对各种人权侵害事件时,是否有足够的力量和意愿去介入和处理?是否存在一些制度性的障碍,让一些本应得到保障的权利,却步履维艰?我尤其关心的是,这本书是否会触及到一些在台湾社会中仍然存在的争议性议题,例如转型正义、少数族群权益、性别平等,甚至是对外籍劳工的保障等等。毕竟,人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需要体现在法律条文里,更要落实到每一个具体案例的解决上。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来一些深刻的见解,或许能启发我们更进一步地去思考,如何才能建立一个真正尊重、保障并促进所有人权的国家。
评分翻开《国家人权委员会》这本书,书名本身就传递出一种权威感和使命感。作为台湾的一份子,我时刻关注着我们社会在人权进步上的点滴成就。这本书,我觉得可能不仅仅是关于某个机构的运作,更关乎我们整个社会对人权的理解深度和实践广度。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界定“国家人权委员会”的职能范围?它是否仅仅是作为一个监督和评议的机构,还是有更实质性的权力去推动政策的改变?在台湾,我们一直努力建立一个更公平、更包容的社会,但我们仍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权挑战,例如如何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如何确保所有公民无论出身、性别、性取向都能享有平等的权利,如何保护弱势群体不受欺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些现实问题,并提供一些具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此外,这本书会不会也探讨人权教育的重要性?因为我知道,只有当每个人都认识到人权的重要性,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时,我们才能真正构建一个更加文明和进步的社会。
评分看到《国家人权委员会》这个书名,我的脑海中瞬间闪过无数关于社会公平正义的画面。在台湾,我们经历了多次的民主转型,人权意识也在不断深化。这本书,我相信会是一份关于“国家”如何肩负起人权保障责任的深刻探讨。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描绘“国家人权委员会”的“诞生”与“成长”?它是否经历过一些关键的时刻,或者是否在某些重要的法律或政策制定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我想,每一个关注台湾社会发展的人,都会希望了解,这样一个重要的机构,是如何运作的,它是否真的能够成为普通民众在遭遇人权侵犯时的坚强后盾。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触及到一些台湾社会长期以来关注的议题,比如原住民族的权益、性别平权、劳工保障,乃至环境人权等等。因为人权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关乎每一个人的尊严与福祉。
评分《国家人权委员会》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许多关于公民权利和自由的讨论。在台湾,我们一直非常珍视来之不易的民主自由,也深知保障人权是维护这些价值基石的关键。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更宏观的视角,来审视国家在人权保障方面的整体图景。它是否会梳理过去台湾在人权保障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也毫不避讳地指出目前存在的不足和挑战?我尤其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在处理一些敏感的社会事件时,国家人权机构是如何介入的,以及其介入是否有效。我想,对于许多关心社会正义的台湾读者来说,了解国家机器在人权保障方面的实际运作,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是非常重要的。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更清晰的框架,去理解“人权”在国家层面的意义,以及我们作为公民,如何能够更好地参与到人权保障的进程中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