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茶园与茶馆

台湾的茶园与茶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认识台湾名茶与地方特色茶
深入台湾喫茶地图的经典大书
随书附赠:超值优惠券

  本书即将推出英文版与日文版在国际发行
  精选4大特色茶区.31处远离喧嚣的茶园自然美景.12家风格各异的茶馆
  一本就通台湾茶
  跟着诗人茶艺家阿亮的足迹
  你也可以轻松懂茶、品茶、访茶园、泡茶馆

  本书是两岸媒体普遍誉为「茶叶达人」的诗人艺术家吴德亮,继《台北找茶》、《风起云涌普洱茶》、《台湾找茶》、《珍珠奶茶完全攻略》、《普洱找茶》、《客乡找茶》、《普洱藏茶》、《两岸乌龙名茶》等一系列广受爱茶朋友们喜爱的畅销大书后,2011年再接再厉,耗时两年、多次勤走全台茶乡与特色茶馆,用诗人的心、画家的眼、作家的笔,以优美的文字与精彩照片所呈现的年度最新鉅作,让您一看就通台湾茶,熟读本书,您也可以成为轻松认识台湾茶、快乐找茶喫茶的茶叶达人。

作者简介

吴德亮

  诗人艺术家吴德亮,兼具作家、画家、摄影家、茶艺家等多重身分,至今已出版着作共30余本。台湾花莲客家人,国立中兴大学法律系毕业。曾获全国优秀青年诗人奖、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茶协会2011杰出茶艺文化奖,文学作品经常选入多种海内外重要文学选集、年度诗选、高中国文辅导教材等。

  曾在台湾国立艺术馆、国定古蹟林本源园邸、中国福建省美术馆等地举行油画、水彩与摄影个展多次,策办「1983台北艺术上街展」、「1998跨世纪多元艺术互动展」等大型展演,其绘画广为中外人士所收藏。近年致力茶文化推展与研究,不惜千里跋涉翻山越岭找茶、写茶及演讲,国内各大电子媒体普遍誉为「茶叶达人」。

  曾任《新台湾新闻周刊》总编辑、《自由时报》综艺版主编、超视「大脚丫游记」节目总策划、客家电台艺文节目主持人、国立东华大学教授平面摄影、原住民电视人才培训班教授报导摄影与节目企划,交通部观光局摄影大赛评审委员、行政院辅导会摄影大赛评审委员、BENQ真善美奖评审委员;《新新闻》、《新观念》、《饮食杂志》以及中国大陆《Look Taiwan》、《海崃茶道》等各大报刊专栏作家、台湾省茶商业同业公会联合会顾问、2006台北茶文化博览会顾问、宜兰县政府顾问、台北县政府客家文化谘询委员会顾问等,现为专业艺术家、「全方位艺术家联盟」召集人、日本台湾茶协会顾问。

  德亮的天空部落(台湾/繁体):blog.yam.com/teliang
  德亮的新浪博客(大陆/简体):blog.sina.com.cn/teliang

已出版着作:

  茶艺文学:风起云涌普洱茶(远足/2003)
  台北找茶(民生报/2004)
  珍珠奶茶完全攻略(民生报/2004)
  台湾找茶(民生报/2005)
  普洱找茶(民生报/2006)
  普洱藏茶(联经/2008)
  客乡找茶(台北县客家事务局/2009)
  两岸乌龙名茶(知音/2009)
  台湾的茶园与茶馆(联经/2011)

  电影原着:国四英雄传(益群/1985/代表参加芝加哥影展)

  报导文学:小钱征服大中国(新新闻/2003)
  致富在中国(鹰汉文化/2004)
  客家围屋--两岸的土楼意象(新北市客家事务局/2011)

  旅游文学:静冈伊豆(新新闻/1999)
   日本之醉(本土文化/2000)
  浪漫南国(华文网/2001)
  北台湾知性之旅(华文网/2001)
  深入云南古国(华文网/2001)
  深入苏州(华成/2002)

  诗集:剑的握手(德馨室/1977)
  画室(德馨室/1978)
  月亮与剑(益群/1983)
  水色抒情(林白/1990)
  德亮诗选--诗书茶画(华玲/2009)

  散文集:永远的伯劳鸟(河童/1998)

  绘画笔记:台湾画真情(博扬文化/2000)

  多元创作:千手缪思(台北县文化局/2007)

  画集:乡土诗情(联鸣文化/1984)
  吴德亮画集Ⅱ(鹿港小镇/1990)
  本土心情(联鸣文化/1996)

  摄影集:人间茶(台北县文化局/2008)
  近看海崃两岸之美(中国福建省美术馆/2011)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台湾主要茶园与茶品分布示意图
前言
早在三百多年前,台湾就有野生茶树的记载,不过真正发展茶树栽培管理及茶叶制造,则是近两百年前由先民自中国福建等地所引进,包括茶种及种植技术等;今天且青出于蓝地成为世界知名的茶叶产区。

第一章 认识台湾茶
茶叶的品项与分类
台湾的茶树品种
  台湾茶树排行榜
  茶树中的台湾之子
台湾十大名茶与地方特色茶
茶叶沖泡与茶器选择
追求健康、自然、养生
  有机茶的崛起
  茶品检测与认证
  保健茶品异军突起

北台湾是台湾茶最早的发源地,历经清末、日据时期至台湾光复初期,北台湾无论乌龙茶、绿茶、红茶都曾是外销最亮眼的产品,不仅为台湾赚取可观的外汇,也缔造了「南糖北茶」的辉煌盛世。

第二章 台湾北部特色茶园
  熟火喉韵正欉铁观音─木栅(台北市)
  清香独具包种茶—南港(台北市)
  台湾龙井与碧螺春—三崃(新北市)
  清秀婉约文山包种茶—坪林(新北市)
  山清水秀茶之乡—石碇(新北市)
  硬枝红心铁观音—石门(新北市)
  百年茶厂龙泉茶—龙潭(桃园县)
  孕育台湾好茶—杨梅(桃园县)
  水蜜桃与茶香共舞—拉拉山(桃园县)
  老街风华长安茶—湖口(新竹县)
  东方美人的故乡—北埔、峨眉(新竹县)
  外销红茶的辉煌—关西(新竹县)
  永远的老田寮茶—头屋(苗栗县)
  解热保健酸柑茶—头份(苗栗县)
  观光茶街仙山茶—狮潭(苗栗县)

中台湾茶业起步虽晚,各茶区海拔也有极大差异,今天却拥有全台最大茶区,且顶级茶品也泰半来自此地,包括闪亮两岸三地的冻顶茶、梨山茶、杉林溪茶与玉山茶在内。

第三章 台湾中部特色茶园
  顶级高山茶之乡—梨山(台中市)
  迷雾袅绕杉林溪茶—竹山(南投县)
  名扬四海冻顶茶—鹿谷(南投县)
  全台最大茶区—名间(南投县)
  巍巍玉山茶飘香—信义(南投县)
  日月潭畔红茶香—鱼池(南投县)
  多雨多雾云顶茶─林内(云林县)

阿里山不仅是大陆观光客的最爱,阿里山茶也成了陆客血拚的首选,其中更不乏原住民与客家或闽南族群融合的动人传奇。而台湾最南端的港口茶,则是台湾唯一有性繁殖的实生种茶树,令人啧啧称奇。

第四章 台湾南部特色茶园
  阿里山茶─阿里山、竹崎、番路(嘉义县)
  36湾找茶趣—梅山(嘉义县)
  落山风吹拂港口茶—满州(屏东县)

尽管没有高海拔的加持,东台湾的茶农仍能凭着智慧不断推陈出新,努力创造出令人惊艳的茶品,如蜜香红茶、柚香茶、红乌龙等外销新宠,也发展出亮丽的观光休闲产业。

第五章 台湾东部特色茶园
  兰阳溪畔玉兰茶—大同(宜兰县)
  蜜绿金黄素馨茶—冬山(宜兰县)
  好山好水天鹤茶—舞鹤(花莲县)
  有机红茶风华再现—鹤冈(花莲县)
  金针如茵六十石山茶—富里(花莲县)
  猎场驰骋福鹿茶—鹿野(台东县)

不同于中国盛唐时期的茶坊、茶肆,或宋代的茶邸,甚或明清以迄民国的戏茶馆、棋茶馆等;台湾现行的茶艺馆重视精神面,从有形的茶人、茶饮、茶器、茶法、茶仪,至品茗环境与摆饰陈设,到无形的茶香或人文氛围等交织而成迷人的特色。

第六章 台湾喫茶地图──特色茶馆
  台湾茶艺的兴起与传承
  台北茶馆文化的先驱—紫藤庐(台北市)
  茶艺培育的摇篮—陆羽茶艺中心(台北市)
  老茶行新茶馆—有记清源堂(台北市)
  新茶道美学精品—淡然有味(台北市)
  高密度烘培的魅力—茗心坊(台北市)
  从缆车出发—猫空茶情(台北市)
  阿里山紫色惊艳—紫金园(台北市)
  流金岁月茶飘香—九份山城的茶馆(新北市)
  俯瞰台北滚滚红尘—山顶名卢(新北市)
  繁花似锦原木情—月桂冠(苗栗县)
  老茶馆新创意版图—福星(台南市)
  寻找80年代茶馆记忆—蝉蜒禅言(高雄市)

第七章 找茶情报
  茶厂茶庄篇
  茶馆篇

图书序言

水蜜桃与茶香共舞─拉拉山(桃园县)
提到北横公路上的拉拉山,朋友们第一个想到的必定是水蜜桃吧?没错,桃园县最高海拔的复兴乡由于气候冷凉、土壤肥沃,加上时常有雾气弥漫,非常适合种植温带水果,也是台湾最着名的水蜜桃之乡。每年6~8月份,满山遍野的水蜜桃或粉或红,在不太高的树上结实累累摆出诱人的姿态,令人垂涎欲滴。特色为果形大、底部浑圆、柄部有沟,不但果肉柔嫩多汁,且香味浓郁,最受饕客喜爱。

不过,水蜜桃一年仅有一收,且经常必须面对大雨或台风的肆虐打击,因此约从四、五年前开始,农民利用较平坦的农牧用地,改栽种一年可收成3、4次的茶叶,希望能提高收入,堪称是全台最新的茶区了。尽管2010年才首度举办制茶比赛,首届参赛也仅47点,不过带有高山茶鲜活香气的乌龙茶,却令许多爱茶人眼睛为之一亮,被喻为茶叶界的明日之星。

其实复兴乡早有茶叶的产制,早先茶园且大多集中在梅花簇簇的台地上,故总统蒋经国还因而赐名为「梅台茶」,无论香气或口感均有一定的评价;可惜在高山茶崛起后逐渐没落。因此拉拉山茶区的兴起,地方均寄予深厚期望。

台湾省茶商业同业公会联合会创会理事长吕志强说,近年来台湾茶在国际市场上已供不应求,为了满足市场需要及提高农民收入,他特别在2007年深入台湾各山区调查林相,寻找地目、海拔高度、坡度、温度、湿度,以及地质等适合茶叶生长的山区。发现桃园县海拔1,000~1,500公尺的拉拉山纬度高、气候冷凉,年平均温度16~18度,湿度达90度,且日夜温差高达10度以上,林相保持完整,土壤属于石砾土,排水性特佳,适合种植高品质的茶叶。因此毅然投入开发,期望能与梨山并列为全台最高品质的新兴茶区。

从台北经中山高速公路转台66线往大溪方向,过慈湖后走台7线北横公路,顺着蜿蜒的山路缘溪行,无论早春的樱花璀璨或深秋的枫红层层,甚或冬季的梅花簇簇,自然生态丰富的拉拉山总是以风情万种之姿相迎。位于桃园县复兴乡与宜兰县、新竹县、新北市的交会处,拉拉山在泰雅族语为「美丽」之意,1975年8月更名为「达观山」,由于拥有全台湾面积最大的红桧森林,政府特别在1986年成立「达观山自然保护区」至今。

拉拉山茶区包括巴陵、光华部落、新兴部落、三光村等中高海拔地区,以三光的10公顷为最多。种植茶树以青心乌龙为主,仅三光一带有少量的玉观音,均为人工手採方式。目前总种植面积约40公顷、年产量约4万斤,多为半球型乌龙茶,预估两年后能提升产量达10万斤以上。吕志强并与复兴乡农会及拉拉山茶叶产销班合作,为拉拉山乌龙茶建构品牌及包装设计,举办拉拉乌龙茶比赛,辅导茶农做生产履历、农残检验等。

经过茶农辛勤深耕、手採、细搓、轻揉、慢烘、匀焙后,拉拉山所产茶叶外观紧实匀整、叶面肥厚,果胶质浓;干茶色泽鲜明、光泽油润;沖泡后茶汤澄黄明亮、活泼艳丽,水质甘甜柔软,特殊花香与果香飘而不腻,浓郁持久、喉韵强,与梨山茶的品质不相上下。叶底肥厚且明显有光泽。担任首届制茶比赛评审的茶改场主任杨盛勋且赞誉说,拉拉山乌龙茶滋味甘醇、不会苦涩,综合来看「有阿里山高山茶之品味」。

吕志强则认为拉拉山拥有独特的神木群风景区,加上附近大溪慈湖两位蒋故总统陵寝的声名,陆客自由行开放后,香醇又耐泡、且品质足以媲美大禹岭茶的拉拉山茶,必能如水蜜桃般受到老饕们的青睐,更为桃园县带来观光与农业的发展,我们且拭目以待。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