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茶虽来自中国,但因「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民党政府播迁来台,实际上自1895年起两岸分隔已历百十余年的历史,台湾茶独自发展的结果,已与大陆茶迥异,尤其是在部分发酵的包种茶类方面,更是独步全球,更与台湾茶文化结合,风行于儒家文化世界。
本书涵盖茶的发展史、植株型态、分类、栽培、制造、评鑑、品饮、成分、功效、利用等等,尽可能地蒐集与茶相关的资料汇整成册,提供读者参考。本书可作为大学院校农业科系茶作学、社区大学茶艺文化课程用书;农业界茶树种植栽培与茶叶制造的工具书;茶商对于茶叶调制包装与储藏的参考书;茶艺文化界喝茶品茗、闲话家常的知识补充书籍等的选用。此外,书中尚特别列有台湾茶的发展史一节,可说是部台湾开发史,汇整为「台湾茶业发展大事年表」,提供对台湾历史有兴趣的人士浏览。
台湾茶业消费量居世界之冠,每年每人平均约1,800公克左右,如何泡好一壶茶,是很多人想要知道的,其中最主要的是茶量、水量、水温与时间的配合得宜,就可泡出一壶好茶,本书有详细的解说,读者不妨参考,再加上经验的累积,就会是位泡茶高手。
作者简介
廖庆樑
1942年生,台湾台中市人,2008年1月16日于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农业试验所简任研究员兼农业化学组组长任内退休。
【学历】
.国立中兴大学农业推广教育研究所硕士
.考试院公务人员高等考试建设人员农艺科考试及格
.考试院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高等考试农艺技师考试及格
.考试院职业分类人员考试简任第十职等农业技术职考试及格
【经历】
.台湾省政府农林厅股长、技正
.台湾省农业试验所简任研究员兼秘书,兼技术服务室主任
.行政院农业委员会茶业改良场场长
.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农业试验所简任研究员兼农业化学系主任
.《中华农业研究》杂志(季刊)总编辑
.农业试验所《技术服务季刊》总编辑
李 序 i
李 序 iii
林 序 v
自 序 vii
壹、绪论──细说台湾茶
一、缘起
二、发展
三、茶的原产地与各国语源
四、茶的传播
五、台湾茶的发展
六、台湾茶叶产销状况
贰、植株形态与育种繁殖
一、茶在植物分类学上的地位
二、茶树的植株形态
三、茶的分类
四、茶树育种
五、茶树的繁殖方法
参、茶树栽培管理(一)
一、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茶树的品种
三、茶园的开辟
四、茶树种植
五、幼木茶园管理
肆、茶树栽培管理(二)
一、茶园中耕除草
二、茶园施肥
三、茶园敷盖与植生
四、茶园灌溉
五、茶树修剪
伍、茶树栽培管理(三)
一、茶树病害防治
二、茶树虫害与□害防治
三、有机栽培与农药残留
四、控制产期增加收益
五、茶园作业机械简介
陆、茶叶的採摘
一、採摘理论
二、採摘原则
三、採摘季节与时间
四、採摘方法
五、农时与节气
柒、茶叶制造方法(一)
一、制茶原理
二、萎凋的意涵与目的
三、 杀菁、揉捻、干燥的意涵与目的
四、制茶机械简介
五、绿茶制造
捌、茶叶制造方法(二)
一、红茶制造
二、部分发酵茶的制造
三、各种部分发酵茶比较
四、茶叶的精制
五、茶叶再干与焙火
玖、特殊茶类
一、普洱茶
二、佳叶龙茶
三、饼茶与砖茶
四、抹茶
五、粉茶
六、速溶茶
七、袋茶
八、老茶
九、果茶
十、竹筒茶与酸茶
拾、茶叶包装与贮藏
一、茶叶包装的重要性
二、影响茶叶贮藏的因素
三、茶叶贮藏期间的化学变化
四、茶叶包装贮藏方法
拾壹、茶叶品质鑑定
一、品质鑑定原则
二、评茶词汇
三、影响茶叶品质的原因 T2
拾贰、台湾部分发酵茶的展望
一、台式茶叶发展的几个问题
二、台湾各地方特色茶类
三、地方优良茶比赛
拾参、如何泡好一壶茶
一、选择所要的茶叶
二、泡茶的要领
三、隔夜茶不能喝?
拾肆、台湾的茶文化
一、茶艺文化
二、茶艺礼节
三、茶会方式
拾伍、茶的化学成分与保健
一、苦茶油与茶籽油
二、茶的保健功能
三、油茶树、苦茶油、茶籽油
四、天然保养圣品「茶箍」
拾陆、茶食与茶料理
一、茶食
二、茶料理
拾柒、结 语
参考文献
跋
致 谢
附录 台湾茶业发展大事年表
茶业横跨农工商业,台湾茶是今天农业中收入最稳定的农产业。二百余年来,茶业对台湾社会经济贡献极大,日本据台以后茶、糖与樟脑并列为台湾主要外销作物。虽处今日工商业社会中,台湾农业已趋于没落而成为夕阳产业,糖业公司制糖工厂都已关门,而茶业仍是一枝独秀,除横跨农工商界外,近年来,并有茶艺文化界的积极加入,又跨入了文化界。
笔者于1999年3月至2001年11月跨世纪任职于茶业改良场,曾对台湾茶业尽一分心力,谨就该场相关研究报告、推广资料以及个人曾经努力过的理想与心得,以深入浅出方式,对台湾茶业做一有系统的介绍,希望能提供产、制、销业者、茶艺文化界人士以及消费大众对茶的认识,进而促销茶叶,使台湾茶业能够继续蓬勃发展。
本书第一章概论,针对茶的发展史、传播途径与产销概况做一简要的阐述,重点放在二百年来的台茶发展史。第二章植株形态与育种繁殖,喝茶品茗之余也要认识茶树到底长的什么样子,增加品饮聊天的话题。第三章到第五章茶树的栽培管理,可作为茶农田园管理的参考,也可让消费者知道「盘中飧粒粒皆辛苦,壶中茶也颗颗都辛劳」。第六章採茶不只注意到漂亮的採茶姑娘,採茶也是一门学问,特别提到节气是阴历或阳历的问题?说不定您也不知道喔。第七、八章茶叶制造,不同的茶类其制造方法也不相同,什么方式能够制造出品质最好的茶叶,可作为制茶业者的参考。第九章特殊茶类如普洱茶、佳叶龙茶等与传统的茶叶有何不同?第十章告诉你茶叶应该怎么贮藏,才能使品质不致快速下降。第十一章如何鑑定茶叶品质好坏。第十二章也谈谈台湾茶的前途。第十三章如何泡好茶,也许是大家所最关心的。第十四章日本有茶道文化,也谈谈自己的茶文化有什么不同?第十五章茶的成分与保健,除绿茶、红茶外,乌龙茶是否也有预防保健的功能?第十六章茶食料理,茶也可入菜。最后第十七章结语是回顾与前瞻。希望能够尽量涵盖读者想要的内容。
为便于思考,本书编辑时间序列採西元为主,中国年号为注的原则。在地域方面则以台湾本土为主,不管是原住民、欧洲人、汉人或日本人,都认定当时的统治者是台湾主政的政府,这是真正的台湾历史,吾人不可能加以否定的。笔者才疏学浅,谬误疏漏在所难免,尚请各界先进贤达不吝指正。
行政院农业委员会茶业改良场前场长
农业试验所前简任研究员兼农业化学组长 谨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