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流感,真的不是感冒的万灵丹!有感冒或流感症状,就吃克流感,不代表万无一失;感冒、流感症状不见得都是「流感病毒」引起,如果是细菌引发的感冒症状,克流感就派不上用场。
即便只是感冒开始,也请先到一般的诊所去就医,不要轻忽的自己的不舒服,吃几颗成药,或者随便买咳嗽药水喝喝,就希望可以把病给解决掉。当你以为,可以自我治疗、自我去控制这一些不舒服,但症状却是没有改善,甚至是更严重时,你一定要有自我警觉的敏感度,不要等到不行了、撑不下去了,非常严重了,才来后悔。
一个原本只是鼻窦炎病人,拖到后来,造成併发中央神经系统的感染,脑部的感染,这样事情,其实是很常发生。这对急重症的医师来讲,当然会觉得,有没有可能有什么办法?可以很浅显易懂的提醒民众,早些有「自我警觉」的意识?能够让类似这样的事情,可以被挡阻掉?
书中对于换季常见的急性病症,流感、心、肺、脑等病变、特别是表达能力不是很好的小孩或老人,他们会有不殊服的肢体直觉反应动作,洪医师尽可能都以白话清楚说明,提醒民众预防胜于治疗。
正常的生活作息、均衡的饮食、适当的运动,虽然是身体健康的基本要件,但纵使如此,特别是心脏、肺部、脑血管疾病,前期小症状常常是不可轻忽的警讯。随着年纪的老化,生活习惯的放纵,加上不认为自己,就是那一个会倒楣的人,很多人都不在乎疾病风险增加,等事后再来追悔「早知道就……」,只怕不知能不能再有回头路可走了。
本书除了洪芳明主任执笔着作外,亚东医院感染科刘佳颖医师、耳鼻喉科郑博文主任、心脏加护病房辛和宗主任、唿吸照护中心许永隆主任和中风医学会陈龙副祕书长,也参与建议指导,让这本书更臻完善。在日夜温差颇大的换季时节,《换季,不跑急诊》是家庭必备的优质健康常识书。
作者简介
洪芳明
亚东医院外科加护病房主任
国立阳明大学医学系外科临床副教授
洪芳明医师,兼具内科医师的沉着内敛与外科医师的当机立断果决,私下的洪医师,是妻子至爱的丈夫,三个宝贝孩子的父亲,是父母眼中引以为傲的儿子。
姊姊一场惊涛骇浪死里逃生的病,激发洪医师写下这本书,将心比心提醒大家,身体上的一些不对劲的征兆,是许多急重症的撩原之火。
「如果这一切的警讯,可以早一点知道、即时就医处理,悲剧是不是可以减少许多?」身为一位急重症医师,洪芳明满腔热情期许自己,能帮读者朋友的健康把关,多尽一份心力。
序
对自己身体多点警觉/朱树勋
远离急诊/唐高骏
及早发现,或许能免生死一战/黄胜坚
医者「医人」也「医心」/柯文哲
不会撒谎的身体/洪芳明
第一章流行性感冒的警觉
流感、感冒大不同
流感的警觉/有这些症状,要赶快送急诊/流感的原来如此/公费抗流感病毒药剂使用对象
流感重症
心肌炎/心肌炎的警觉/勐爆性心肌炎/勐暴性心肌炎的警觉/如何避免感冒合併心肌炎
喉咙痛
急性咽喉炎/急性咽喉炎的警觉/急性会厌炎/急性会厌炎的警觉
中耳炎与鼻窦炎
急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的警觉/积液性中耳炎/积液性中耳炎的警觉/鼻窦炎/鼻窦炎的警觉/鼻窦炎会引起的併发症/鼻窦炎的预防
第二章心脏疾病的警觉
心脏衰竭
心脏衰竭的警觉/你有这些风险因子吗/心脏衰竭「慢性」与「急性」之分/要小心的併发症/心脏衰竭的检查/如何和医师沟通/改变生活方式与调养
急性心肌梗塞
急性心肌梗塞的警觉/抢救的黄金时间/冠状动脉心脏病的预防/生活型态控制/关于「心脏节律器」
心律不整
心律不整的警觉/造成心律不整的原因/会做哪些检查/24小时心电图检查/自我照护与日常保养
主动脉剥离
主动脉剥离的警觉/急性主动脉剥离/需不需要手术/主动脉剥离的预防
第三章肺脏疾病的警觉
咳嗽
咳嗽的警觉/不同原因引起的咳嗽/止咳/预防与自我照护
气喘
气喘的警觉/气喘发作的危险因子/预防气喘发作/肺功能检查
肺炎
感染主要原因/肺炎的警觉/有效避免肺炎/老人肺炎
慢性阻塞性肺病
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警觉/戒菸才是最重要的事/日常保健/两种简单的自我训练
第四章脑血管疾病的警觉
头痛
头痛可能原因/须立即就医的头痛警觉/如何与医师沟通/避免与预防
脑出血
脑出血的症状/脑出血的警觉/治疗急性脑出血的基本原则/预防脑出血的日常保养/昏迷指数
脑梗塞
脑梗塞的警觉/血栓性中风/栓塞性中风/小中风/中风的危险因子/预防脑梗塞
高血压
血压在一天之中并非一成不变/高血压早期往往没有自觉症状/治疗以生活方式调整为优先/从饮食预防高血压
第五章过劳的警觉
我过劳了吗
时间因子/体能因子/习惯因子/情绪因子
因应过劳的方法
透过「饮食」减少压力因子/透过「运动」减少压力因子
个人过劳分量表
工作过劳分量表/选项分数转换
作者序
不会撒谎的身体
常常在加护病房接到病人的时候,会觉得很可惜:「如果他能早有点警觉,会不会就不用多受这些苦?」
以加护病房的医师来说,照顾过很多重症的病患,可是我们常常在反省:「有没有办法,能够在更早、就能去预防到这样一个病情的恶化?而不至于变得如此棘手与高危险?」
一个因为流感引发重症肺炎的病人,如果,他开始不舒服,有一点点喘、觉得整天都很疲惫、想睡觉、完全的没有精神,他就应该先到一般的诊所,甚至到医学中心的门诊就医。可是一般大众,不当回事的先「拖」看看,经常都已经拖到很严重了,他才来,甚至劳动119躺着送进来,怎么都没想过,不是每一个重症的病人,都可以侥倖度过生死关。
前阵子,一个鼻窦炎病人,拖到后来,造成併发中央神经系统的感染,脑部的感染,这样的事情,现实生活上是有可能发生的。对我来讲,当然会觉得,有没有可能有什么办法?可以很浅显易懂的提醒民众,早些有「自我警觉」的意识?能够让类似这样的事情,可以被挡阻掉,不再发生?
在流感流行期间,即便只是感冒开始,也请先到一般的诊所去就医,不要轻忽的自己的不舒服,吃几颗成药,或者随便买咳嗽药水喝喝,就希望可以把病给解决掉。当你以为,可以自我治疗、自我去控制这一些不舒服,但症状却是没有改善,甚至是更严重时,你一定要有自我警觉的敏感度,立即就医,不要等到不行了、撑不下去了,非常严重了,才来后悔。
我自己的姐姐,在去年年初时,一个看起来像是感冒的不舒服,在重症流感合併脑炎的前一个礼拜,上完班回家,姐姐都是一直在睡觉,是处在一个极度疲惫的状况下,全身性的不适疲惫,这已经符合流感的一个定义:「从有唿吸道的症状,到有全身的症状,这就不只是一般的感冒而已。」
在这状况下,其实已经有严重流感的警讯,只不过就是没去小心留意到,后面的一个脑炎併发症,即便抢救回来,接续要面对的,会是一个要用「年」来计算的漫长复健过程,而这还是少数能侥倖逃过鬼门关的病人;有些人是连一次回头机会都没有,对他的家庭来说,常常造成措手不及与无法弥补的伤害。
如果没有「自我警觉」好好的去把疾病控制住,或是说,轻忽了恶化的转折点,是要花更多的疗程,才有办法弥补。有一个工程师,不到30岁,身体一向很好,流感併发成重症肺炎,到院时两侧肺叶都受到侵犯,已经到所谓的急性唿吸窘迫症,很严重的低血氧的状况,在经过二个礼拜的抢救后死亡。
这是我很难忘的一个病例,惋惜一个病人这么年轻,如果他不要拖,一警觉不对很快就医,马上给予治疗,他的病情变化,应该不至于那么勐爆,若能早一点去控制,不管是投予抗病毒性或是抗细菌的药物,我们可能有机会,可以救回他,不至于命丧黄泉。
所有的急重症,当事人自己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警觉,这样子的警觉跟一般所谓的身体不舒服,是有差别的,不会撒谎的身体,所给予的警讯,真的不要等闲视之。比如说头痛,跟平常时不一样的头痛,没有办法像以前一样,吃颗止痛药就可以解决的;比如说喘,以前是日常生活不会一动就喘,现在就连起坐行卧都会喘。
过劳也是一样,平常时候,你或许工作日都很辛苦很累,可是休息一两天,觉得OK了。可是当你的情绪、工作或是生活压力,让你没有办法回到一个很常规的节奏中时,那其实代表你有「过劳」的问题。即便是身体一向自认健康,长期过劳,这将会是一个可怕的疾病失控引爆点。
因此,以一个重症医师的角度,我尝试运用比较白话的方式,跟读者沟通,这些在换季时,常要跑急诊的疾病;让大家可以多了解些关键的医学常识,可以让读者去知道,哪些病程的转折,是一定要懂得、要小心的自我警觉。
这本书得以完成,感谢我的父母、太太与孩子,因为他们容忍了他们的儿子、丈夫与爸爸没时间回家乡南投,长时间早出晚归,甚至为了看儿子孙子,两老得自己坐高铁上台北。
谢谢亚东医院感染科刘佳颖医师、耳鼻喉科郑博文主任、心脏加护病房辛和宗主任、唿吸照护中心许永隆主任和中风医学会陈龙副祕书长,因有他们的建议与指导,让这本书更趋完善。
谢谢我的老师,台大黄胜坚教授,带领我进入神经重症与临终人文关怀,让我了解,除了疾病外,最重要的还是「人」;我要谢谢亚东医院朱树勋院长,谢谢您十多年来的栽培与身教,让我了解,在医学的道路上,须时时保持精进,并且永不放弃。
大块文化的CARE书系铃慧主编,若没有她的盯稿与鼓励,这本书是无法如期完成;写书真的很不容易,不过只要能帮上读者朋友的忙,让大家更在意留心身体不舒服的警讯,这大半年来的辛苦,还是值得的。
洪芳明
哇,光看书名《换季,不跑急诊:流感、心、肺、脑血管疾病一定要有的自我警觉》,就觉得超实用!尤其我们台湾,四季变化虽然明显,但每次换季,身边总会有亲友因为流感或是那些突发的心、肺、脑血管问题被送去急诊,看在眼里真的好揪心。这本书的出发点就抓住了大家最需要的重点,不是说要我们变成医生,而是强调“自我警觉”,这个概念太重要了!很多时候,如果我们能早一点察觉到身体发出的信号,很多严重的后果或许就能避免。 我一直觉得,健康这东西,有时候就像一场长跑,不是比谁跑得快,而是比谁能坚持到最后。而在这场长跑里,“警觉”就像是路边的指示牌,告诉你前方是否有危险,该减速还是该绕行。尤其现在生活压力这么大,作息也不太规律,身体很容易出状况。像流感这种季节性疾病,很多人都觉得是小感冒,但其实对于免疫力不好的人来说,可能就会引发很严重的并发症,后果不堪设想。更不用说心、肺、脑血管这些“大杀手”,一旦发作起来,真的是瞬间就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这本书能把这些重点疾病都提出来,并且强调“自我警觉”,我觉得对于我们这些普通民众来说,就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健康指南。
评分说实话,每次看到朋友或家人在医院急诊室焦头烂额的样子,我都会特别想知道,到底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在平常的时候就多留意一下自己的身体?《换季,不跑急诊:流感、心、肺、脑血管疾病一定要有的自我警觉》这个书名,简直就像及时雨一样,正中我的心窝。我们台湾人生活节奏快,有时候忙起来,连好好吃饭睡觉的时间都没有,更别提去细细体会身体的细微变化了。 尤其是在换季的时候,气候忽冷忽热,身体最容易出状况。像流感这种,大家可能都以为就是发烧咳嗽,但其实很多时候,它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背后隐藏着更严重的问题,特别是对于长辈和有基础疾病的朋友来说。而心、肺、脑血管疾病,这些名词听起来就很可怕,一旦发生,往往是猝不及防,让人措手不及。这本书强调“自我警觉”,我理解就是教我们如何读懂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在这些疾病还没有发展到最危险的阶段之前,就能够及时采取行动。我觉得光是这个概念,就值回票价了。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换季,不跑急诊:流感、心、肺、脑血管疾病一定要有的自我警觉》,一看到就觉得“啊,这就是我需要的!”。台湾的天气变化真的很有意思,一下晴空万里,一下又阴雨绵绵,这种忽冷忽热的环境,简直就是给我们的身体制造各种“小考验”。每年换季的时候,总会听到身边有人感冒,然后又有更严重的消息传出来,像是有人因为流感并发症被送进加护病房,或者是有长辈突然中风、心脏病发作。 这些突发状况,往往都来得又快又急,让人完全没有心理准备。而这本书的重点——“自我警觉”,我觉得简直就是给我们老百姓的一套“健康预报”和“风险管理指南”。它不是要我们成为医学专家,而是告诉我们,在特定的季节、面对身体出现的某些征兆时,我们应该如何去辨别,什么时候是“小事”,什么时候是“大事”,什么情况需要立刻去看医生,而不是拖延,到最后真的只能跑急诊。
评分我收到《换季,不跑急诊:流感、心、肺、脑血管疾病一定要有的自我警觉》这本书,真的感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尤其对于我们这种生活在台湾,常年经历着湿热、干燥、冷风轮番上阵气候变化的人来说,换季时期身体的“小动作”常常会被我们忽略。很多人都觉得“小毛病”,忍一忍就过去了,殊不知,很多时候那些小毛病,可能就是身体在敲响警钟。 特别是书中提到的流感,虽然每年都会有流感季,但我们总以为它只是一种普通的感冒,顶多就是全身痠痛、发烧,休息几天就好。但这本书的视角,可能会带我们看到流感背后可能引发的心肌炎、肺炎,甚至是脑炎等严重并发症。更不用说心、肺、脑血管疾病,这些疾病简直就是潜伏的“定时炸弹”,一旦爆发,后果真的不堪设想。这本书强调“自我警觉”,我猜它不是要我们去钻研医学,而是提供一套非常生活化的指标,教我们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提高警惕,需要去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
评分我最近拿到这本《换季,不跑急诊:流感、心、肺、脑血管疾病一定要有的自我警觉》,真的是相见恨晚!尤其是在台湾,我们经历了那么多次的流感高峰期,也听到不少关于心血管、脑血管疾病的突发新闻,每次都觉得好揪心。换季的时候,天气变化多端,体感温度忽高忽低,对于身体来说,绝对是一场挑战。 我常常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身体太不敏感了。可能有点小咳嗽、小疲倦,就觉得是正常的,但其实,那可能是身体在发出求救信号。这本书的核心概念“自我警觉”,听起来就非常有力量。它不是要我们去学习复杂的医学知识,而是要我们学会观察,学会判断,学会区分哪些是身体的正常“杂音”,哪些是需要立刻引起重视的“警报”。特别是书中提到的流感,以及那些听起来就让人胆寒的心、肺、脑血管疾病,如果能有简单易懂的方法,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做好初步的风险评估,那该有多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