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历史──一个独特语文教育研究所的结束》共分为五篇:〈熄灯号响起〉为周庆华教授对台东大学语教所的结束有感而发;〈学界朋友的勉励〉则集结王万象、杨秀宫、欧崇敬、钟屏兰、黄筱慧、许文献、彭正翔、黄亮钧、周靖丽等学者的看法;〈伙伴们道别离〉汇集了毕业生对系所的怀念与感谢;〈留住课堂的一点回响〉则是陈述毕业生如何将课堂上所教所学实践在国小教学上;〈回顾语教所做的事〉将历年台东大学语教所的所作所为一一呈现出来。希望借《告别历史──一个独特语文教育研究所的结束》一书将台东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曾经美好的经验,留作一段可为大家从事语文教育研究借鑑成果的历史,特编辑此一集子,总绾绩效,以飨同好。
作者简介
周庆华
中国文化大学文学博士,台东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个人着作出版五十多种,并策画「东大师丛」、「东大学术」和「东大语文教育丛书」等书系,已出版近七十种书籍。
熄灯号响起
时光就让它流转─台东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告别记
学界朋友的慰勉
砂城晨雨纪行
过客美丽的回忆─我眼中的语教所
因为写作而伟大
悼念一个独特语文教育研究所的结束
艳红洛神花vs.墨绿释迦─由台东大学之旅看语文教育的创新
浅谈语文与教育之关系
缅怀、唏嘘与惋惜
那一年,我认识了周庆华教授
敬吾师─周庆华老师
伙伴们道别离
不想散的筵席
花季未了─关于语教所与庆华老师的二三事
那些人那些事那段美好的时光
育我之台东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
那些年,在台东语教所的那些日子
蝉声岁月─语文的真善美
「语文」会友─以友情延续永不停歇的语文教育研究
种子,乘风启航
在东大语教所的日子
我最敬爱的老师─周庆华老师
在东大语教所的那段日子
初暮与谢幕
我的祕密花园
在东大语教所的日子
我在东大语教所的日子
诗─驰骋在两个不同范畴间
我在语教所的日子
「语」白发老人的相处纪实
谢谢妳,东大语教所
怀念东大语教所的人事物
在东大语教所的那段日子
图文并茂
在东大语教所的那段日子
许一个苦楝的绽放
怀念东大语教所的人事物
我打语教所走过……
语文不死,教育永存─一个待毕研究生面对系所关闭的心境
我该如何向你道别?
留住课堂的一点回响
为教育再尽一份心力
语教所的月光─周庆华老师
让人类的文明更加人性化
打破框架带来自在、永恆与美丽
把握当下
语教所的点滴都烙印在我的生活中
我没有忧虑
让人感觉心痛
回顾语教所做的事
语教所的完成式
专兼任教师及历届研究生名录
所长网页留言
丰硕多彩的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出版进军市场
「最新资讯」的回味
学术研讨会征稿
《告别历史─一个独特语文教育研究所的结束》征稿
东大语文教育丛书出版理念及书目
工作坊
伙伴得奖记盛
活动采风
附录
语文教育研究在后全球化时代的终结与新生─以台东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为典范的相应的思考
编后记
时光就让它流转─台东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告别记
语教所就要走入历史了。
还记得接掌所长上任茶会那一天,才以一首诗〈与语文教育共舞〉跟大家共勉献身语文教育研究志业的永志弗谖,而大家也很期待语文教育研究这块招牌的持续光亮,但不到两年时间却被迫要结束一切。
所原有四位教师,可以维持很好的运作形态,但离职的离职,退休的退休,如今仅剩一人,学校就以不符教育部的总量规定理由,一再逼迫我们系所整併;没有人为我们讲话,补聘案不是出不了所教评会,就是被院教评会封杀,完全得不到奥援。这时抗争,反被当成是系所整併的阻力,徒然惹来更大的打压。
学校一向都没有进退场机制,谁强势谁就把权益全盘端去,弱势的一方永远只有挨整的份。这从过去的语教系硕士班时代到现在的语教所,我们没有自主权的命运都是一样的。而面对别人的虎视眈眈,我们越感孤立无援且寒彻心骨!
东大语教所在申请设所时,就以「结合现代语言教学的理论与实务」、「发展多媒体语文教材」、「培育专业语文教育人才」、「提供在职教师语文教育进修」和「开拓未来语文教育产业」等为宗旨,至今连暑期在职专班已培养了一百多名研究生,学位论文出版超过五十种,在外口碑极佳;而所里每年举办的学术会议、工作坊、学术演讲、研究生论文发表会和出版语文教育丛书等,也不断热络所的学术气氛和提升师生的学术研究能力。但这些却在学校一个整併政策下,都不被重视而全数无法再延续。
本来还可以争取系所整併后仍维持既有的方向,但因为人力不足而人家也不愿意等因素,只好忍痛把所交出去,在外享誉了十年的东大语教所从此消失。而要接语教所的华语系,只有少数平常有互动的老师,会同情我们的处境,私下帮忙奔走找救济,但仍然无法改变既成的事实。因此,我仅能跟学校力争保障既有研究生的权益和行政助理的工作权,此外就不便再提任何的诉求,包括我个人的去处。
我知道语教所一向都是在艰难中经营,但来这里作研究的伙伴们却不嫌弃,个个认同度高,也展现了超常的研究成果。不料,现在却要眼睁睁的看着语教所吹熄灯号,可以想见大家心中的难过和不舍!而我作为一个无力挽救语教所的末代所长,说什么对大家都有亏欠,恐怕这辈子再怎么也偿还不了。
晚近,由于出路窄化,少数伙伴中途退出,先跟语教所道别离,或经商去,或游走小众职场,我也无能劝阻。往昔杜甫的感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竟在我心头萦绕不去。因此,结束语教所,或许也是一个必要的选择,因为我不忍心再看到一些「求助无门」的眼神!倘若有人不谅解我所妥协的,那么我只能以眼前「没得可以承诺」为由,暗中羞愧的自我释怀!
该奋斗的我们都努力过了,而难以接受的事我们也默默面对了,东大今后会不会有更好的发展我们就爱莫能助了。离开这个舞台,突然意识到孤独的滋味,宛如进入空茫的世界,前景白皑皑,不知道路走去那里了。
回顾是一班无从倒退的列车,前进中我们会看到悠悠也幽幽的自己,而时光只能让它无偿的流转。
周庆华
中国文化大学文学博士.台东大学语教所所长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那种略带怀旧却又充满力量感的构图,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拿到实体书的瞬间,书页的质感、油墨的香气,都唤起了一种久违的阅读冲动。我一直对教育领域,特别是语文教育的研究颇感兴趣,总觉得这个领域承载着太多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思考的重量。当得知有这样一个“独特研究所”即将走向“结束”,我的好奇心便被彻底点燃了。我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孕育出了这样一个“独特”的研究所?又是什么样的原因,让它走到了“结束”的这一刻?“告别历史”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对过往的梳理与总结,也预示着新的开始。我非常期待在书中,能够看到这个研究所一路走来的故事,那些关于教育的理想、实践,以及可能遇到的挑战与困境。尤其是“POD”这个后缀,让我有些猜测,是某种出版方式?或者是某个具体的项目名称?无论如何,它都增添了一丝神秘感,让我迫切想翻开书页,探寻其中的奥秘。我尤其关注的是,一个“结束”是否真的意味着完全的消逝,还是以另一种形式,将过往的精华融入到未来的土壤中?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份研究报告,更像是一部教育史的缩影,一部关于理想与现实、坚持与变通的深刻记录。我希望从中能够获得一些关于教育的启示,关于如何看待教育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在变迁的时代中,如何守护那些真正重要的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光是“告别历史”这四个字,就足以让人心头一震。在台湾这样一个历史脉络复杂、文化多元交融的地方,我们对于“历史”的理解和感受,本身就充满了许多不同的面向。而“告别历史”,这个词组,似乎暗示着一种主动的、有意识的断裂,或者是一种深刻的反思与超越。结合“一个独特语文教育研究所的结束”,我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不是一个悲伤的句点,而更像是一个壮丽的落幕,或者是一次凤凰涅槃前的宁静。究竟是什么样的“独特”,让这个研究所与众不同?它在语文教育领域,留下了怎样的印记?我特别好奇,在台湾的教育体系中,它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否存在一些我们熟悉的、但又被它以全新视角解读的语文教育模式?“结束”这个词,在中文语境里,往往带有一丝遗憾,但在这个书名里,我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一种必然,一种积淀到一定程度后的升华。我迫切想知道,这个研究所的“告别”,是对过往的否定,还是对过往的致敬与升华?书中是否会探讨,在时代变迁的大潮中,语文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以及这个研究所如何回应这些挑战,最终走向“结束”?POD,这个缩写,我猜想可能与“按需印刷”有关,这本身也反映了一种新的出版趋势,或许也暗示着这个研究所的理念,也在不断地适应和拥抱变化。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关于教育研究方法、关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思考,更希望能从中读出一种面对时代变迁的智慧和勇气。
评分老实说,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书名《告别历史:一个独特语文教育研究所的结束(POD)》,我的第一反应是有点詫异。在台湾,我们对于教育的讨论,往往是围绕着考试、升学、课纲的变动,很少有这样将“结束”作为一个研究所的关键词的。这让我立刻感到一股不同寻常的氛围。一个“独特”的研究所,意味着它一定有着不随波逐流的坚持,有着自己独特的教育哲学和实践方法。而“告别历史”,更是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个研究所的收官之作,更可能是一次对过去教育模式的深刻审视和反思,是一种主动的、有意识的“告别”,去拥抱新的可能。POD,这个缩写,我猜测或许与出版方式有关,但更让我联想到的是“Point of Difference”,即“差异点”。这是否暗示着,这个研究所的结束,恰恰是为了保留其最宝贵的“差异”,以一种新的方式延续其影响力?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这个“独特”研究所的“独特”之处究竟在哪里。它在语文教育领域,有哪些创新的实践?它的教育理念,又与当下台湾的教育环境有何不同?“结束”这个词,在我看来,不应只是一个终点,更可能是一个起点,是对过往经验的提炼和总结,为未来的教育提供借鉴。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视角,让我看到,教育的价值,不仅仅在于那些看得见的成果,更在于那些看不见的理念与精神的传承。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告别历史”这四个字,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台湾,我们一直在处理复杂的历史叙事,而将这种思考延伸到教育领域,尤其是语文教育,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蕴含着深刻的意义。一个“独特”的研究所,必然有着它独树一帜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而“结束”,却又并非完全的消逝,而是伴随着“告别”这个词,暗示着一种有意识的、有深度的总结和传承。POD,这个缩写,虽然不熟悉,但它本身就为这本书增添了一份神秘感,让我更想一探究竟。我非常好奇,这个研究所是如何定义“独特”的?它在语文教育领域,是如何创新和实践的?“告别历史”,是否意味着它在反思过往的同时,也为未来的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这个研究所一路走来的故事,他们对教育的思考,他们的坚持与妥协,以及他们如何看待“结束”本身。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关于教育研究方法的启发,关于如何在变革的时代中,保持教育的独立思考和人文关怀,以及如何将过往的经验,转化为未来的力量。
评分《告别历史:一个独特语文教育研究所的结束(POD)》这个书名,让我立刻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深刻的反思。在台湾,我们对教育的讨论总是充满热情,但有时候也容易被眼前的考试和升学所裹挟。《告别历史》这个提法,就显得格外与众不同,它似乎在提醒我们要跳脱出历史的窠臼,或者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理解和承接历史。一个“独特”的研究所,意味着它一定有过与众不同的探索和实践。POD,这个缩写,让我感到一丝好奇,不知道它代表着什么,但它也为这本书增添了一份独特的标识。我非常想知道,这个研究所的“独特”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它在语文教育领域,是如何做的?“结束”这个词,在这里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终结,而是伴随着“告别历史”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暗示着一种对过往的审视、总结与升华。我希望在这本书里,能够看到这个研究所的教育理念,他们的实践故事,以及他们如何理解并践行“告别历史”的意义。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带来关于教育研究的启示,关于如何在教育中处理历史与创新的关系,以及如何以一种更加成熟和深刻的方式,看待教育的发展与传承。
评分《告别历史:一个独特语文教育研究所的结束(POD)》这个书名,对我而言,简直像一个充满诱惑的谜语。在台湾,我们常常在讨论教育的未来,但很少有人会以“结束”来形容一个研究所的发展历程,更何况是“告别历史”这样充满哲学意味的表述。这让我立刻觉得,这个研究所一定有着非同寻常的经历和深邃的思考。POD,这个陌生的缩写,更是增添了一层神秘感,让我忍不住想要去探究它的含义。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这个“独特”的研究所,是如何在语文教育领域,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它的“独特”体现在哪里?它的教育理念,是否挑战了我们固有的认知?“告别历史”,是否意味着它在革新教育模式的同时,也对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超越?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深入了解,这个研究所的“结束”,是如何构思的,又是如何执行的。这不仅仅是一个机构的终结,更可能是一种教育智慧的沉淀,一种对教育本质的探索与追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关于教育研究的启示,关于如何在变动的时代中,保持教育的独立性与前瞻性。
评分看到《告别历史:一个独特语文教育研究所的结束(POD)》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一定不是一本普通的教育类书籍。在台湾,我们习惯了讨论升学率、考试技巧,但很少有书籍会以“结束”作为关键词,更别提“告别历史”这样充满思辨色彩的表述。这让我觉得,这个研究所一定有着非常深刻的教育理念和探索精神。POD,我不太确定它的具体含义,但它无疑为这本书增加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想要去揭开。我特别好奇,这个“独特”的研究所,究竟“独特”在何处?它在语文教育领域,做了哪些不同寻常的尝试?“告别历史”的提法,让我思考,它是否意味着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某种反思,或者是在历史的沉淀中,寻求一种创新的突破?我希望在这本书里,能看到他们如何定义“独特”,如何实践他们的教育理念,以及最终,他们为何以及如何选择“告别”。我期待的,不仅仅是看到一个研究所的结束,而是从中读出一种教育的智慧,一种面对变迁的勇气,以及一种对未来教育的深刻洞察。我想要了解,他们的“结束”,是否也蕴含着新的开始,是否能给台湾的语文教育带来新的启发。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瞬间就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在台湾,我们对教育的讨论总是充满活力,但有时候也难免陷入一些固有的思维模式。《告别历史:一个独特语文教育研究所的结束(POD)》这个书名,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它直接点出了“结束”,却又加上了“告别历史”这样富有诗意和哲思的表达,再加上“独特”这个形容词,整个标题就充满了故事感。我很好奇,这个“独特”的研究所,究竟是如何“独特”的?它在语文教育方面,有哪些与众不同的探索和成就?“告别历史”,意味着它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跳脱了传统的历史包袱,或者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解读历史与语文教育的关系。POD,这个缩写,对我来说比较陌生,但我猜测它可能与某种出版形式有关,或者是某种研究项目的代号。无论如何,它都为这本书增添了一份神秘感,让我更加想要一探究竟。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这个研究所一路走来的历程,他们是如何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如何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保持独立思考,以及最终,他们是如何选择“告别”的。我更希望,这个“告别”,不是一种简单的停止,而是一种有智慧的转身,一种对过往的珍视与升华,为未来的语文教育留下宝贵的启示。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光是“告别历史”这几个字,就让我眼前一亮。在台湾,我们身处一个历史交织、文化多元的环境,对于“历史”的理解和定位,本身就充满了复杂性。而“告别历史”,不仅仅是一个动作,更像是一种态度,一种面对过去、走向未来的郑重宣告。结合“一个独特语文教育研究所的结束”,我立刻联想到,这可能是一份关于教育理想的践行与传承的深刻记录。POD,这个缩写,我猜测可能与出版形式有关,也许是某种限量版或者特定社群的出版方式,这本身也可能是一种“独特”的体现。我非常好奇,这个“独特”的研究所,它在语文教育领域,留下了怎样的印记?是教学方法上的创新?还是课程设计的突破?“结束”这个词,并不一定代表着遗憾,它更可能是一种圆满的句点,是对过往努力的总结和升华。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这个研究所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教育理念,他们的实践过程,以及他们如何面对“结束”这个节点。我期待从中读出一种对教育的深刻理解,一种在变革时代中,如何坚守教育本质的智慧,以及一种对未来教育发展的启示。
评分拿到这本书,它的书名《告别历史:一个独特语文教育研究所的结束(POD)》就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在台湾,我们对于教育的讨论总是围绕着课程改革、升学压力,而“告别历史”和“研究所的结束”,这样的组合,显得格外有深度和思考性。它让我联想到,这可能是一份关于教育理想的终结,也可能是对过往经验的深刻梳理与告别。POD,我不太清楚它的具体含义,但这反而增加了我的好奇心,让我觉得这本书可能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特别之处。我特别想知道,这个“独特”的语文教育研究所,它的“独特”之处究竟在哪里?它在语文教育的领域,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实践和理念?“告别历史”,是意味着它在某种程度上,对过去的教育模式进行反思和超越,还是在总结过往经验的基础上,走向新的方向?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这个研究所的成长历程,他们的教育哲学,他们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最终选择“结束”的原因和方式。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关于教育研究的启示,关于如何看待教育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在时代变迁中,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坚守自己的教育信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