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是孩子们的诗,也是陪伴孩子长大的文学作品,不论是在哪一个国家都是如此。曲调是一首歌的骨干,而歌词则是一首歌的灵魂及血肉,在本研究将以形式风格、审美类型、文化背景来比较中西儿歌。儿歌歌词除了抒情写实,在语文教学上也能利用来让学生熟悉国语、乡土语、英语;而在语言功能外,我们还可以深入探讨歌词的文化象征,让我们可以了解自身文化、西方文化,并从中比较中西儿歌的差异,也借此为欣赏不同的文化之美。而从歌词中,我们也可以从韵律和轻重音探讨它们的节奏以及和乐特征,进而掌握歌词中的审美类型,并将其运用在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说话、作文教学上。
作者简介
陈诗昀
现为台东县立新生国小,毕业于台东大学语教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范围及其限制
第二章 文献探讨
第一节 儿歌
第二节 中西儿歌
第三节 儿歌与语文教育
第三章 儿歌的界定
第一节 儿歌与童谣
第二节 儿歌的性质
第三节 儿歌的功能
第四章 中西儿歌的形式风格的比较
第一节 中西儿歌的取材
第二节 中西儿歌的意象运用
第三节 中西儿歌的旋律节奏安排
第四节 中西儿歌的和乐特征
第五章 中西儿歌的审美特征差异透视
第一节 审美类型3
第二节 中西儿歌的崇高审美特征的差异
第三节 中西儿歌的优美审美特征的差异
第四节 中西儿歌的基进审美特征的差异
第六章 中西儿歌的文化背景差异发微
第一节 文化类型
第二节 中西儿歌的文化背景差异实况
第三节 中西儿歌的文化背景差异解析
第七章 相关成果在语文教学上的运用
第一节 在阅读欣赏教学上运用的方向
第二节 在说话表演教学上运用的方向
第三节 在写作创新教学上运用的方向
第八章 结论
第一节 要点的回顾
第二节 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序
儿歌是孩子们的诗,也是陪伴孩子长大的文学作品,不论是在哪一个国家都是如此。曲调是一首歌的骨干,而歌词则是一首歌的灵魂及血肉,在本研究将以形式风格、审美类型、文化背景来比较中西儿歌。儿歌歌词除了抒情写实,在语文教学上也能利用来让学生熟悉国语、乡土语、英语;而在语言功能外,我们还可以深入探讨歌词的文化象征,让我们可以了解自身文化、西方文化,并从中比较中西儿歌的差异,也借此为欣赏不同的文化之美。而从歌词中,我们也可以从韵律和轻重音探讨它们的节奏以及和乐特征,进而掌握歌词中的审美类型,并将其运用在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说话、作文教学上。
這本書的標題《中西兒歌的比較及其在語文教學上的運用》,讓我想起了我小時候學唱的那些歌。我記得小時候,家裡長輩總是哼唱著一些不知名的調子,有的是關於農忙,有的是關於自然景物,有的是關於生活中的小道理,那些歌現在想起來,味道還是很濃。相對地,我們也學了很多英文兒歌,那時候覺得很新奇,也很好玩,但是總覺得,歌詞裡的場景離我們有點遠,雖然旋律很歡快,但情感上的連結似乎不如家裡的長輩唱的那樣親切。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我就在想,作者會不會也跟我一樣,有這樣一種「在地」與「異國」的感受差異?我非常好奇,作者會如何剖析中西兒歌在「意境」上的不同?例如,西方兒歌常出現的動物、遊戲、或是關於「數數」、「顏色」的內容,是否因為它們的文化背景中,更強調個人獨立、遊戲探索?而中國的兒歌,是否更側重於家庭、社區、或是從生活勞作中提煉出來的意象?如果作者能從這些細微之處著手,深入探討,那將會非常有意思。更進一步,關於「語文教學」的運用,我希望看到的不是生硬的文本分析,而是如何將兒歌的「情境」和「語言」巧妙地融合,讓孩子在玩樂中學習。例如,學習英文兒歌時,如何透過肢體動作和表情,讓孩子理解歌詞的含義?學習中文兒歌時,又如何引導孩子去感受詞語的意境,甚至鼓勵他們自己創編兒歌?這本書如果能提供這樣的啟發,那將是一份寶貴的禮物。
评分這本書的出現,正好擊中了我在教學現場一直以來的一個困惑。身為一個國小的語文老師,我深知兒歌在低年級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性,它們是孩子接觸語言、感受語言魅力的第一扇門。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往往更多地接觸到的是西方兒歌,它們旋律優美,容易吸引孩子,但在文化意涵上,總覺得與我們華人孩子的成長環境有些距離。而對於我們傳統的兒歌,雖然我也很重視,但如何將它們系統化、有結構地運用到課堂上,卻是個難題。所以,《中西兒歌的比較及其在語文教學上的運用》這本書,正好填補了這個空白。我期待作者能夠深入探討,中西兒歌在「語言結構」上的差異。例如,中文兒歌的句式是否更為靈活,更富於變化?而英文兒歌的句式是否更為規整,便於模仿?這些差異,對於兒童語言學習的認知過程,會有什麼樣的影響?更為重要的是,我希望作者能夠在「語文教學」的應用部分,提供一些具有操作性的指導。例如,如何利用西方兒歌的「重複性」和「規律性」,來幫助孩子掌握英文的發音和語感?又如何利用中國兒歌的「故事性」和「情境性」,來引導孩子理解詞語的含義,甚至培養他們的敘事能力?如果能有一些具體的「教學步驟」或「範例」,那將會是給予我極大的幫助,讓我可以更自信、更有效地將這些理論應用到我的課堂中,讓孩子們在歌唱中,真正學到語言,愛上語言。
评分閱讀這本書的潛在價值,對我來說,遠遠超乎兒歌本身。我看到的是一個跨文化的視角,一個將藝術與教育緊密結合的嘗試。我一直認為,語言的學習,不應該只是單純的詞彙和語法的堆砌,更應該是文化底蘊的浸潤。而兒歌,恰恰是傳遞文化最為直接、也最為柔和的一種方式。從這個角度來看,《中西兒歌的比較及其在語文教學上的運用》這本書,仿佛是一把鑰匙,能夠開啟通往不同文化的大門。我期待作者能夠深入淺出地,帶我們領略中西兒歌在「音樂性」上的差異。例如,中國的傳統兒歌,是否更多地帶有五聲音階的特色,旋律悠揚婉轉,更富於詩意?而西方的兒歌,是否更多地運用了七聲音階,節奏明快,更具活力?這些音樂上的細節,對於兒童的聽覺發展和音樂感知,究竟有何影響?我希望作者能從這個角度,提供一些觀察和分析。當然,更為關鍵的是「語文教學上的運用」。我希望作者能夠指出,如何在語文課堂上,運用這些比較出來的特點,來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例如,針對不同語言的音韻特點,是否有更有效的發音教學方法?針對不同文化的意境和情感表達,又該如何引導孩子去理解和模仿?如果作者能夠提供一些實際操作性的建議,甚至是一些「課例」,那將會大大提升這本書的實用價值,讓它不僅是一本理論著作,更是一本可以立即應用於教學現場的寶典。
评分坦白說,一開始看到這本書名,我內心是有些許遲疑的,畢竟「兒歌」聽起來似乎是很基礎、很輕鬆的東西,而「比較」和「語文教學運用」則帶有一絲學術的嚴謹。我擔心這本書會不會流於枯燥乏味,或者說,它是否真的能夠觸及到兒歌在孩子成長中的那種「自然而然」的魅力?我希望作者能夠證明,兒歌並非只是簡單的童謠,它們是語言的種子,是文化的載體,更是情感的連結。從這個角度出發,對中西兒歌進行比較,並且探討其在教學上的實際應用,其意義就變得非常重大。我特別關注的是,作者會如何定義「兒歌」?是僅限於傳統的童謠,還是也包含現代兒童歌曲?而「比較」的維度又會有哪些?是旋律的差異、歌詞的內容、音韻的結構、主題的選擇,還是更深層次的文化價值觀的體現?我尤其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在「語文教學」的部分,提出一些有別於傳統死記硬背的創新方法。例如,如何透過西方的兒歌,讓孩子學習英文的發音和節奏?又如何透過中國的傳統兒歌,讓孩子體會漢語的韻律美和文化意涵?如果能結合繪本、遊戲、戲劇等多元化的教學模式,那就更完美了。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打開一扇新的窗戶,讓我重新認識兒歌的價值,並且獲得一些實際可行的教學靈感,幫助我的孩子在語言學習的道路上,走得更寬廣、更自信。
评分我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時,腦中立刻閃過了無數個畫面。我記得小時候,在學校裡,老師會教我們唱《小星星》、《造飛機》,這些歌謠的旋律至今仍在腦海裡縈繞。同時,我也記得,阿嬤總會在忙碌之餘,哼唱著一些古老的童謠,那些調子帶著歲月的痕跡,也帶著濃濃的鄉土氣息。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兒歌體驗,讓我對《中西兒歌的比較及其在語文教學上的運用》這本書充滿了期待。我希望作者能夠深入探討,中西兒歌在「情感表達」上的差異。例如,西方兒歌是否更多地傳達快樂、冒險、或是友誼的情感?而中國的兒歌,是否更側重於親情、思鄉、或是對勤勞、孝順等傳統美德的讚揚?這些情感上的細微差別,對兒童的價值觀形成,會有怎樣的影響?而在「語文教學」的運用上,我期待看到的是,如何利用這些情感差異,來引導孩子進行更深層次的語言學習。例如,透過西方兒歌的歡樂氣氛,來鼓勵孩子開口說英文,放下羞怯?又透過中國兒歌中蘊含的溫情,來引導孩子理解詞語背後的文化意涵,甚至激發他們的情感共鳴,並嘗試用文字表達?如果作者能為我們提供一些「情感教學」的思路,那將是非常寶貴的。
评分收到!這是一份以台灣讀者口吻撰寫的,針對一本假設存在的書籍《中西兒歌的比較及其在語文教學上的運用》的10段書籍評價。每段評價都盡量詳盡,風格迥異,且不包含書本的實際內容,以模擬真實的閱讀感受與思考。 這本書的出現,簡直像是在我腦海裡挖出了一塊埋藏已久的寶藏!作為一個長期關注兒童教育、同時又對傳統文化情有獨鍾的家長,我一直覺得,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兒歌扮演的角色,遠比我們想像的要來得深刻。很多時候,那些朗朗上口的旋律和簡單的歌詞,就是孩子認識世界、學習語言的第一塊磚。然而,長久以來,我們似乎更習慣於西方的童謠,諸如 "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或是 "Old MacDonald Had a Farm",它們充滿了歡樂、想像,也確實有其教育意義。但同時,我也時常反思,我們自己身為華人,那些代代相傳的本土兒歌,例如《兩隻老虎》、《搖籃曲》,它們蘊含的文化底蘊、語言節奏、以及更貼近我們生活經驗的情境,是否被我們忽略了?這本書的標題《中西兒歌的比較及其在語文教學上的運用》,立刻就抓住了我的目光。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去梳理、比較這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兒歌,從而找出它們的異同之處。我期待的,不只是簡單的列舉和對比,而是能深入到它們的文化根源、音樂結構、語言特色,甚至兒童心理發展的角度,去解析它們為何能吸引孩子,又為何能啟發孩子。尤其是「在語文教學上的運用」這一部分,更是讓我覺得這本書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我希望作者能夠提供具體的教學案例,或者至少是可行的教學策略,說明如何在國小的語文課堂中,巧妙地運用這些兒歌,來提升孩子的聽、說、讀、寫能力,同時也培養他們的文化認同感。這本書如果能做到,那將是一本能夠真正走進教室、走進家庭的教育工具書。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讓我想到了「文化傳承」的課題。在我們快速變遷的現代社會,如何將傳統文化,以一種孩子們能夠接受和喜愛的方式傳承下去,是個重要的問題。而兒歌,無疑是承載文化最為溫潤、也最為親切的媒介。我非常期待《中西兒歌的比較及其在語文教學上的運用》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中西兒歌在「文化價值觀」上的體現。例如,中國的傳統兒歌,是否在不經意間,傳達了勤勞、孝順、互助等倫理觀念?而西方兒歌,又是否更多地體現了獨立、探索、以及對自然的好奇?這些潛移默化的價值觀,對兒童的品格塑造,會有怎樣的影響?更為重要的是,我希望作者能夠在「語文教學」的應用上,提出一些能夠「深化」學習的思路。例如,如何通過比較中西兒歌中不同的價值觀,來引導孩子進行獨立思考,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又如何利用兒歌作為載體,讓孩子們在理解和欣賞不同文化價值觀的同時,也更加珍視和傳承自己的文化?如果這本書能觸及到這些層面,那將會是一本具有深遠意義的教育著作。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中西兒歌的比較及其在語文教學上的運用》,讓我看到了將「玩樂」與「學習」完美結合的可能性。我始終相信,對於孩子來說,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往往是寓教於樂。而兒歌,恰恰是最具備這種特質的學習媒介。我非常好奇,作者會如何從「互動性」的角度,來比較中西兒歌?例如,西方兒歌是否常常伴隨著豐富的肢體動作和遊戲,強調參與和體驗?而中國的兒歌,是否更多地通過語言的傳遞,來啟發孩子的想像力?這些互動方式的差異,對於孩子在語言學習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會有怎樣的影響?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創新的教學應用,能夠讓孩子們在「玩」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學會語言。例如,如何利用西方兒歌中的遊戲元素,來引導孩子學習新的詞彙和短語?又如何通過中國兒歌中的故事情節,來激發孩子的表達慾望,鼓勵他們講述、創作?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遊戲化」的教學設計,那將會是非常受歡迎的。
评分這本書的出現,簡直就像是一場及時雨,解決了我長久以來在培養孩子語言能力上的一個難題。我一直認為,語言的學習,應該是與文化緊密相連的,而兒歌,正是承載著文化最為生動、也最為親切的一種形式。然而,我們常常面臨一個選擇:是依賴相對容易取得的西方兒歌,還是去發掘我們自身豐富的傳統兒歌?《中西兒歌的比較及其在語文教學上的運用》這本書,正好提供了一個比較性的視角。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深入分析,中西兒歌在「節奏和韻律」上的差異,並且探討這些差異對兒童語言學習的影響。例如,中文兒歌是否更富於四聲的變化,更強調聲調的起伏,這對於漢語的聲韻學習有何幫助?而英文兒歌,是否在押韻和重音上,有著更為明顯的規律,這對於孩子掌握英文的語感和節奏有何作用?我希望作者能從這些音樂性的角度,提出具體的教學建議。例如,在教授英文兒歌時,如何引導孩子去體會和模仿英文的節奏和重音?在教授中文兒歌時,又如何讓孩子去感受詞語的聲韻美,甚至嘗試自己創作有韻律的句子?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這樣具體、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那將會極大地方便我在實際教學中的運用。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讓我聯想到許多關於「啟蒙」的討論。在孩子懵懂的時期,兒歌就像是一盞盞小小的燈火,照亮他們認識世界的道路。而當這盞燈火來自不同的文化時,它所能帶來的,便是更廣闊的視野和更豐富的想像。我對《中西兒歌的比較及其在語文教學上的運用》這本書,抱持著極大的好奇心。我特別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去「比較」的?是從歌詞的「主題」入手嗎?比如,西方兒歌是否更傾向於歌頌自然、動物、或是童話故事,而中國的兒歌,是否更關注家庭倫理、節令習俗,或是生活中的小品德?又或是從「語言風格」上去比較?例如,中文兒歌是否更善於運用疊詞、狀聲詞,來營造生動的畫面?而英文兒歌,是否在押韻和節奏上,有著獨特的技巧?我期待作者能夠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比較角度,而不只是停留在表面。更重要的是,關於「語文教學上的運用」,我希望能看到一些能夠真正「活化」教學的方法。我希望作者能探討,如何利用兒歌的「情境」,來引導孩子學習新的詞彙和句子。例如,在學習關於「天氣」的英文兒歌時,如何引導孩子觀察窗外的天氣,並用英文描述?在學習關於「農曆新年」的中文兒歌時,又如何讓孩子了解歌詞中的習俗和文化意義?如果作者能夠提出一些互動性強、趣味性高的教學活動,那將會讓這本書的價值倍增,成為老師和家長們手中不可或缺的教學利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