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中医》最新增修版
收录刘力红博士对《思考中医》的问与答
及《伤寒论》条文
让你对中医有更进一步的反思与体会
本书特色
*《伤寒论》的解读之作,对《伤寒论》的病因、病机、病理,解释得非常透彻。
*笔法通俗易懂,见解独到深刻,内容深具启发性。
*知识与实用兼具、理论与临床结合、学术与趣味并陈,是中医的经典之作。
*可作为中医入门教材、中医进修参考及中医普及教育读物。
*最新增修版,收录刘力红博士对《思考中医》的问与答及《伤寒论》条文。
从中医经典《伤寒论》出发
再度思考中医对生命的解读
2003年《思考中医》以一部纯学术专着的定位,在短时间内,发行量达数十万册。自此唤起中医学人、从业者和中医文化爱好者的激情,激发了「复兴与振兴」传统中医的热情。
中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蕴藏丰富,不乏经典。诚然,经典是中医这门学问的基础学科,而研读经典则成了学好中医的必经之路。若想真正读懂、读透一部经典绝非易事,需要相关方面的书籍指引方向。
本书作者有鑑于近来中医学人渐有舍弃经典之势,乃大声疾唿学习中医不可不从经典切入,他从中医经典《伤寒论》出发,以浅显易读的笔调,将经典之精奥娓娓道来,结合行医岁月中之实际案例相互为用,将经验与理论结合,一般与特殊合证,分析与整合互补。
《思考中医》是《伤寒论》的导论,也是对自然与生命的时间解读。不仅有学术上的探讨,还有深刻的文化思考,及对思想的叩问。平实简洁的写作风格,让人对深奥的中医不再退而远之,带领读者进入中医学最本质的深处和最精妙的境界。
有关《伤寒论》的着述浩如烟海,而能如作者这般,将深奥的经义深入浅出解析者并不多见,本书实为一部知识性与实用性兼具、理论与临床结合的中医研习经典之作。
作者简介
刘力红
1958年生,医学博士、教授。就读于广西中医学院、成都中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于院内师从陈亦人、陈治恆教授修习伤寒之学;于院外随李阳波、王庆余、曾邕生等师修习易、道、医学。现任职于广西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善用中医传统经典方剂治疗疑难病症。发表〈天人相应的脏象学基础〉、〈太极及其阴阳图像的还原〉等论文十余篇,着作《思考中医》、《开启中医之门》等书,其中《思考中医》在中医界掀起了一股「重视经典、学习经典」的热潮。
序
第一章 略说中医的学习与研究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认识
理论认识的重要性
杨振宁教授所认识的中国文化
传统理论的构建
第二节 学问的传承
现代中医教育的模式
形而上与形而下
师徒相授
第三节 寻找有效的方法──依靠经典
历史的经验
扫清认识经典的障碍
三种文化
学习经典的意义
认识经典与现代
如何学好经典?
第二章 伤寒之意义
第一节 《伤寒论》说什么?
伤寒的含义
杂病的含义
论的含义
第二节 认识阴阳探求至理
认识阴阳
伤寒总说
第三章 阴阳的工作机制
第一节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三阴三阳
第二节 阴阳的离合机制
门户概念的引入
阴阳的开合枢
开合枢病变
伤寒传足不传手
第四章 治病法要
第一节 医者的两个层次
下工层次
上工层次
第二节 临证察机
何以察机?
十九病机
抓主证,识病机
第五章 太阳病纲要
第一节 篇题讲解
辨释
太阳释
病释
脉释
证释
治释
第二节 太阳病提纲
太阳病机条文
释义
第三节 太阳病时相
谨候其时,气可与期
欲解时
欲作时
总观六经病欲解时
第六章 阳明病纲要
第一节 阳明释
阳明本义
阳明经义
阳明腑义
阳明的运气义
第二节 阳明病提纲
总义
脾约
正阳阳明
少阳阳明
第三节 阳明病时相
申至戌上
阳明病要
欲解时相要义
阳明治方要义
阳明欲剧时相
对高血压病的思考
第七章 少阳病纲要
第一节 少阳解义
少阳本义
少阳经义
少阳腑义
少阳运气义
第二节 少阳病提纲
总义
别义
第三节 少阳病时相
寅至辰上
少阳病要
少阳时相要义
少阳治方要义
《本经》中两味特殊的药
少阳之脉
第八章 太阴病纲要
第一节 太阴解义
太阴本义
太阴经义
太阴脏义
太阴运气义
第二节 太阴病提纲
太阴病机
太阴的位性特征
太阴的病候特征
第三节 太阴病时相
亥至丑上
欲解时要义
欲剧时相
太阴治方要义
第九章 少阴病纲要
第一节 少阴解义
少阴本义
少阴经义
少阴脏义
少阴运气义
第二节 少阴病提纲
微妙在脉
但欲寐
少阴病形
第三节 少阴病时相
子者复也
欲解何以占三时
第四节 对阿兹海默症的思考
第十章 厥阴病纲要
第一节 厥阴解义
厥阴本义
厥阴经义
厥阴脏义
厥阴运气义
第二节 厥阴病提纲
消渴
气上撞心,心中疼热
饥而不欲食
食则吐蛔
厥阴禁下
第三节 厥阴病时相
丑时义
厥阴方义
结语
跋
附录一:《思考中医》问与答
附录二:《伤寒论》条文
推荐序
作者是我众多学生中颇具特色的一位,这个特色不是指旁的什么,而是指他对中医,尤其是对经典中医那不同寻常的热爱与追求。这在对经典的重视每况愈下,在高等中医院校纷纷将经典改为选修课的情况下,是难能可贵的,是值得赞许的,也是最令我感到欣慰之处。作者对经典的执着与热爱,以及作者在经典中医方面所达到的境界,已在这部书稿中充分地展现出来。相信各位在阅读过此书后,应该有所感,有所得。
诚如作者所言,经典是中医这门学问的基础学科,而这个基础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东西能够代替。因此,欲学好中医,欲在中医这门学问里达到较高的境界,就必须重视经典,就必须重视这个基础学科。欲诣扶桑,非舟莫适。
这是古今大师们所公认的必由之路,舍此别无他途。 《伤寒论》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是一部经典,是一部圣人的着述,是一部中医史上承前启后的巨着,是几乎所有的成名医家共同推崇的一部最最重要的典籍,是伐山之斧,是入道之津梁,而在我看来,更是一部论述疑难病证的专着。《伤寒论》于中医的重要 是毋庸置疑,有目共睹的。正因为其在中医这门学问里的独特意义,引来了这一领域里的古今中外的医家们的共同瞩目。有关《伤寒论》方面的着述,迄今为止,仍是中医界叹为观止的。而在这众多的着述里,能像作者这样如此平实地将甚深的经义娓娓道来者,却实为少见。孔子云:「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余信也,是为序。
辛巳十月 陈亦人于南京
跋
我很同意陈亦人教授之所说,刘力红博士确实对中医,尤其是经典中医有一份不同寻常的热爱与执着。我觉得这代表着未来中医的希望。医学界的将来需要千千万万个像刘力红博士这样全身心投入到探索中医宝库奥秘中去的人。 确实,要真正学好中医,就必须读透经典。目前许多中医院校将经典改为选修课实为不得已而为之,应该说是体制造成的。医师资格考试考的是中医基础、中医内科等等。要一个学生在五年的时间里,既要学中医,又要学西医,还要读懂(且不说读透)经典,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这是院校教育体制与中医师承教育方式的矛盾,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还找不到什么好的方法来解决。
但我主张至少在研究生阶段必须好好研读经典。我还主张从学校毕业到医院工作后,应该把经典着作的研读作为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医的科研并不一定都是实验研究,尽管实验研究也是必需的。 最后,我还想说的是刘力红博士的这本书除了学术 外,还颇具趣味 ,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可读 很强的好书。我从这本书得到的启示之一是,要想真正读透一部经典,恐怕要穷毕生的精力才行。
二○○一年十二月王乃平于南宁
说实话,拿到《思考中医(健康升级版)》这本书的时候,我脑子里构想的画面是,它会像一本武林秘籍一样,给我揭示一些中医的独门绝技。我期待的内容,比如如何通过观察舌苔、面色来判断身体的寒热虚实,什么样的体质适合吃什么样的补品,或者针对一些常见的慢性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中医有什么独特的调理思路和方法。毕竟名字里有“健康升级”四个字,我总觉得会有些立竿见影的效果或者实用的技巧。 然而,这本书的打开方式,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料。它并没有直接给我“招式”,而是开始“讲道理”。作者似乎在用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去拆解“中医”这个概念,去探讨它在中国文化中的位置,以及它与西方医学的根本区别。书中充斥着大量的哲学思考,关于“道”、“气”、“神”这些概念的阐释,以及“天人相应”、“形神一体”的论述。我常常需要在读的过程中,停下来,反思作者提出的观点,试图去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 它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方剂,也没有详细的经络图,更没有教我如何去进行具体的推拿或者艾灸。我本以为会找到一些关于“上火怎么办”、“容易疲劳如何改善”这些生活化问题的中医解答,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几乎是“空白”的。它更像是一次关于中医“世界观”的介绍,而不是一个“操作指南”。 这本书更侧重于培养一种“中医式的思考方式”,而不是直接教授中医的“技术”。它试图让你理解中医为什么那样看待人体,为什么那样去处理疾病,以及这种看待方式背后所蕴含的东方智慧。它并没有给我一个现成的“健康升级”工具包,而是提供了一套“升级”的思维框架。 所以,如果你是想直接获得能够快速改善健康的具体方法,这本书可能不会让你满意。它更像是一次对中医文化的深度探索,一次对健康观念的哲学反思。它需要你投入更多的耐心去思考,去理解,然后才能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或许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健康升级”之路。
评分终于翻完了这本《思考中医(健康升级版)》,虽然不是我之前预期的那种,但这本书还是在一些方面给我带来了不少启发。起初,我以为它会是一本详尽介绍中医理论,比如阴阳五行、脏腑功能、经络辨证等内容的著作,可能还会附带一些具体的方剂或者穴位图解。我本来是想通过它来系统地学习中医的理论体系,甚至期望能找到一些应对常见健康问题的中医解决方案。然而,这本书更多的是从一个更宏观、更哲学的角度去探讨“中医”这个概念本身,它似乎在引导读者去“思考”中医,而非直接“教授”中医。 它并没有像教科书那样,一步一步地讲解理论,也没有给出很多可以直接套用的实践方法。更多的是一种引导式的论述,让你去审视中医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去理解它与西方医学的差异,以及它背后蕴含的对生命、对健康的独特认知模式。书里大量地运用了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比如“天人合一”、“形神合一”,以及对中医“治未病”理念的深入剖析。读的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琢磨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它更像是一次思维的“拓展训练”,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这本书没有给我带来那种“醍醐灌顶”的实用知识,比如吃了什么能补气,按什么穴位能止痛,或者如何根据舌苔来判断具体病症。那些我期待的具体中医“干货”几乎没有出现。反而是围绕着“中医思维”本身展开了大量的讨论,探讨了中医在哲学、文化层面的根基,以及它如何看待人体的整体性和动态性。这种解读方式,让我对中医的理解从“术”的层面,稍微上升到了“道”的层面。 我原本以为会看到很多关于具体疾病的辩证和治疗思路,比如针对感冒、咳嗽、失眠等常见小毛病的辨证施治。甚至期待能看到一些简单的食疗方或者推拿手法,能够让我回家就尝试一下。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输出确实非常有限,几乎没有提供可以直接应用到生活中的具体建议。它更像是在“破除”你对中医的一些固有认知,或者说是在“重塑”你对中医的看法,而不是提供一套现成的“工具箱”。 所以,如果你期待的是一本能让你立刻学会如何“看病”或者“养生”的实用指南,那么这本书可能不太符合你的期望。它更适合那些对中医的哲学思想、文化底蕴感兴趣,并且愿意花时间去思考和探索的读者。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健康问题和生命现象的新视角,让你去“理解”中医是什么,而不是“学会”中医怎么做。这本书更像是一次思想的启蒙,而非技能的培训。
评分拿到《思考中医(健康升级版)》这本书,我脑海里预设的画面是,它应该是一本能够直接指导我如何“升级”健康的实用宝典。我期待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详细介绍各种体质的辨识方法,如阴虚、阳虚、痰湿等,并针对不同体质给出具体的饮食建议、起居调整,甚至是一些简单的中药配方或者代茶饮,让我能够亲手实践,感受到身体的积极变化。同时,我也希望能从中学习到一些中医的养生智慧,比如如何通过按摩特定穴位来缓解疲劳,或者如何通过调整情绪来促进健康。 然而,这本书的展开方式,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它并没有给我提供一个立即可用的“操作手册”,而是带领我去进行一次关于“中医”本身的哲学思考。书中更多的是在探讨中医的思维模式,它的宇宙观,以及它如何理解人体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例如,关于“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等概念的深入剖析,以及对“治未病”理念的解读,占据了书中的很大篇幅。 我并没有在书中找到关于具体疾病的辩证分析,也没有关于如何使用某个中药材或者针灸、推拿的具体指导。那些我期待的,能够直接用于改善日常健康的“技巧”和“方法”,在书中几乎是付之阙如。它更像是在“破除”你对中医的一些浅层认知,引导你去理解中医的深层逻辑和智慧。 这本书更侧重于提供一种“中医式的思考框架”,而不是一套“中医式的行动指南”。它鼓励读者去理解中医的“道”,去体会中医对生命本质的洞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健康的认知和自我保健的能力。它不是让你立刻拥有“升级”的技能,而是让你拥有“升级”的思维。 所以,如果你希望阅读一本能够直接告诉你“怎么做”的养生书籍,那么这本书可能不会完全满足你的需求。它更适合那些愿意花时间去探索中医的哲学思想,去理解其背后蕴含的深层智慧,并希望通过这种理解来达到更深层次健康提升的读者。它提供的是一种“思辨”的乐趣,而非“应用”的便捷。
评分我当初抱着极大的期望翻开《思考中医(健康升级版)》,以为能找到许多关于如何通过中医调养身体,实现“健康升级”的具体方法。我期待的是,书中会详细讲解各种体质的特点,比如阳虚、阴虚、湿热等等,并且提供针对不同体质的饮食禁忌和推荐,甚至会给出一些日常保健的穴位按摩手法,或者是简单的中药方剂,能让我回家立刻就尝试,感受到身体的变化。 然而,这本书的内容,似乎并没有按照我预设的“实用指南”的模式展开。它更多地是在探讨“中医”这个概念本身的哲学内涵和文化根基。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怎么做”,而是试图引导读者去“思考”,去理解中医为何如此看待健康和疾病。书中的论述,更多地集中在对中医“道”的层面,比如“整体观”、“辨证论治”等核心理念的阐释,以及中医如何看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我并没有在书中找到可以直接指导我如何去调理身体的具体操作步骤,比如如何通过观察舌苔来判断身体的状况,或者某个穴位具体能治疗哪些不适。那些我期待的“干货”——例如具体的食疗方、养生茶饮,或者简单的推拿按摩技巧——在书中几乎是找不到的。它更像是一次对中医思想的一次深度“解码”,而不是一份立即可用的“健康攻略”。 这本书提供的是一种看待健康问题的“视角”,一种思考人体运行规律的“方式”。它并没有给我一套“升级”的工具,而是提供了一个“升级”的思考框架。它鼓励你去理解中医的智慧,去体会中医对生命的深刻认知,从而或许能在更深层次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健康提升之道。 总而言之,如果你是想找到一本能立刻告诉你“吃什么”、“做什么”来改善健康的养生书,那么这本书可能不适合你。它更适合那些对中医的哲学思想、文化背景有浓厚兴趣,并愿意花时间去深入思考的读者。它不是一份“菜谱”,而是一次关于“烹饪哲学”的探讨。
评分读完《思考中医(健康升级版)》,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并没有提供我通常在健康类书籍中期待的那些“操作手册”。我原本设想的是,这本书应该会详细介绍一些中医的基本概念,比如气血、津液、痰湿,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身体健康,并且会给出一些具体的养生方法,比如哪些食物可以补血,哪些穴位可以助眠,或者如何通过调整作息来改善亚健康状态。我甚至期望能看到一些简单易行的食疗方或者运动建议,能够让我立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达到“健康升级”的目的。 然而,这本书的着眼点似乎完全不同。它并没有给我具体的“怎么做”,而是更多地在探讨“为什么”。它引导我去思考中医的哲学基础,去理解中医看待人体的方式,例如“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这些核心思想,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对健康的理解,是否过于局限于西医的“零件”观,而忽略了身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动态平衡。 书中的论述,更像是对中医一种“重估”和“再认识”。它并没有像很多养生书那样,罗列一堆“好”与“坏”的食物,或者“该”与“不该”的行为。而是通过对中医理论的解读,让我去体会其背后所蕴含的智慧,以及它如何看待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这种思考过程,虽然没有直接解决我“今天吃什么更健康”的疑问,但却在更深层次上,改变了我对“健康”这个概念的理解。 它没有给出让我立刻去尝试的穴位按摩图,也没有详细的经络走向图,更没有关于具体疾病的辨证论治表格。我原本以为“健康升级版”会包含更多可以即时见效的“升级”秘籍,但这本书的内容,更偏向于一种思维方式的“升级”。它让我不再仅仅关注身体的某个“病症”,而是从更宏观的层面去审视身体的整体状态,以及这种状态是如何与生活方式、情绪、环境相互作用的。 总而言之,如果你是在寻找一本可以立即获得具体养生技巧和治疗方法的书,那么这本书可能不会是你的首选。它更像是一次智识上的“漫步”,引领你去探索中医的深层含义,让你在思考中,或许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健康升级”之道,但这条道,需要你自己去慢慢体悟和实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