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夹嵴穴疗法:国内第一本

新夹嵴穴疗法:国内第一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穴位疗法
  • 夹嵴穴
  • 中医
  • 针灸
  • 传统医学
  • 健康养生
  • 疾病预防
  • 家庭医学
  • 疗法
  • 穴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将华佗夹嵴穴的范围推至56穴,上起颈椎,下抵八□穴;不讲究针感与补泻,只须直针、平针、斜刺同用即有效。

  附七大类数十种案例,自学者一看即可心领神会。

书名: 脉动乾坤:传统经络理论与现代身心调和实践 作者: (此处可填入一位在传统医学或身心健康领域有建树的专家/学者笔名) --- 脉动乾坤:传统经络理论与现代身心调和实践 导读: 在信息洪流席卷的当代社会,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再仅仅停留在“无病”,而是转向对“至善”状态的追求——一种身心和谐、生命能量充沛的理想境界。然而,面对琳琅满目的养生方法和晦涩难懂的古代典籍,许多人常常感到无从下手。《脉动乾坤:传统经络理论与现代身心调和实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本书旨在搭建一座坚实的桥梁,连接两千多年前中国先哲对人体生命规律的深刻洞察,与当代生物学、心理学和运动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书绝非对既有理论的简单复述,而是一部融合了深度哲学思辨、严谨科学对照和高度可操作性实践指导的综合性著作。我们立足于人体的整体性视角,深入探索构成生命调控核心的“脉络系统”——即我们常说的经络体系——在维持生理平衡、情绪稳定及精神觉知中的关键作用。 第一部分:追溯源流——经络理论的哲学基石与历史演变 本部分将带领读者回到经络理论的哲学原点,探究其如何从古人观察自然万物运行规律的朴素智慧中提炼而出。 第一章:天地人合——经络学的宇宙观基础 阴阳五行的新诠释: 摒弃僵化的教条理解,深入剖析阴阳如何构建人体的动态平衡模型,五行如何映射脏腑间的相互滋生与制约关系。重点讨论“中正之气”在动态系统维持中的枢纽作用。 “气”的物理学审视: 尝试从现代物理学的角度(如信息流、能量梯度、生物电活动)来审视传统“气”的概念,理解其在细胞通讯和组织功能中的可能载体。 经络:生命的路径网络: 不仅仅是固定的线条,而是动态的、与体液循环、神经传导、筋膜连接相互渗透的三维立体网络。我们将详述经络系统作为信息高速公路的本质。 第二章:经典文献的现代解读 《黄帝内经》的智慧重光: 精选《素问》、《灵枢》中的核心篇章,用现代语言还原其对人体生理病理的描述,特别聚焦于“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功能分区与相互协作机制。 腧穴的定位艺术与功能群落: 探讨穴位不仅仅是皮肤上的“点”,更是深层组织结构(如神经丛、血管汇集点、筋膜交会处)的敏感放大器。分析不同功能穴位群在调控特定生理系统(如消化、呼吸、免疫)中的协同效应。 第二部分:脉络的运行——现代科学的交叉验证与实践洞察 本部分将放下历史的厚重感,以严谨的现代科学视角,审视经络系统在当代健康维护中的实际价值,并提出一套整合性的调理策略。 第三章:从神经科学看“得气感” 感觉的桥梁: 深入分析刺激特定穴位时产生的“酸、麻、重、胀、走窜”等“得气感”,与神经末梢激活、内啡肽释放、区域血流动力学改变之间的关联。 自主神经系统的调控中枢: 阐释经络刺激如何有效影响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平衡,这是理解慢性压力管理和情绪稳定的关键。 第四章:筋膜与经络的交织 “皮部”与“经别”的结构对应: 探讨当代解剖学中筋膜(Fascia)的层级结构与经络走向的惊人吻合性。筋膜作为全身性的张力网络,如何成为信息和能量传递的实体载体。 姿态力学与能量流: 分析不良姿势如何阻碍“脉气”的顺畅运行,并提供基于筋膜链理论的姿势矫正方法,以恢复身体的自然流动性。 第五章:身心合一的调和技术 本书的核心实践篇章,提供一套科学验证基础上的、可在家自我实践的调和方法: 呼吸与意念的同步训练: 结合传统导引术的精髓,设计针对特定经络段的呼吸节奏和意念导引,用于稳定心率变异性(HRV)和提升专注力。 温和的体表激发法: 介绍使用现代工具(如温和的按摩球、特定频率的声波设备)辅助刺激经络路径,而非仅依赖传统针灸手段,使读者能安全、日常地进行自我维护。 情绪的经络释放路径: 详细阐述“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如何对应并影响特定的经络和脏腑。提供一套针对常见负面情绪的即时舒缓技术,旨在从源头疏通情绪淤堵。 第三部分:构建未来的健康蓝图 第六章:周期性与适应性——活出顺应自然的生命节奏 四时养生与生命节律: 将二十四节气与人体的气血盛衰周期结合,提供针对不同季节的饮食结构、运动强度和情绪管理建议,强调顺应大自然变化规律的重要性。 跨文化的对话与整合: 简要对比东方的经络理论与西方的神经免疫学、心身医学的共通点,展现人类对健康本质追求的普适性。 结语:回归内在的指南 《脉动乾坤》的最终目的,是帮助读者停止对外在奇迹的盲目追逐,转而认识到自身体内蕴藏的巨大自愈潜能。经络系统,作为我们与自然界持续对话的界面,是我们感知、调节和优化生命状态的内在工具。本书提供的是理解和运用这个工具的清晰路线图,引导读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觉知的、持久的健康。 目标读者: 所有对传统中医理论感兴趣,但渴望获得科学佐证和现代操作指南的读者;瑜伽、太极、普拉提等身心合一练习者;希望深入了解自身健康机制的普通健康爱好者;以及寻求整合疗法方案的专业理疗师和健康顾问。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介序  欣见立起沉□新针法    / 002
自序  从小处印证新夹嵴穴之妙    / 005

第一章  夹嵴穴用法渊远流长    / 016
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
「华佗夹嵴穴」未必华佗首创
华佗留给后人五种「宝贝」
华佗夹嵴穴究竟有多少穴位
针法也各有不同体会
何谓「新」夹嵴穴
1、穴位增多,范围扩大   2、无需针感     3、不讲究补泻
新夹嵴穴针刺手法基本原则

第二章  传统针灸手法探祕    / 037
针灸具有九大作用
1. 通气2. 活血3. 消炎 4. 止痛5. 补虚6. 泻实
7. 舒筋8. 麻醉9. 加强人体免疫功能
补泻的作用在保持四大平衡
施针前准备与注意事项
认识针刺基本手法
进针深度与角度如何拿捏
进针深度:肉厚者深,骨多者浅
进针角度:分平刺、斜刺与直刺等种
从「针感」可知是否刺对位置
施针者(医者)的针感:针下沉重
被针者(病人)的针感:酸、麻、胀、痛、热、冷
针感会向外扩散
补泻手法分为简单与复杂两类
传统手法包括九种   玄奇但比较不普遍的复式手法
针灸之前亦须辨证
一、八纲辨证  二、脏腑辨证  三、经络辨证

第三章  作用机理与实际应用手法    / 085
一、作用机理
认识经络的循行路线
穴位依嵴髓神经的节段分区
重点在镇痛与增强免疫作用
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扮演什么角色
膀胱经为背俞穴所在    督脉乃阳脉之海
新夹嵴穴兼取膀胱经和督脉两者之长
二、实际应用
以按压检查手法找出压痛点
1. 单手检查法 2. 双手检查法 3. 使用器械辅助检查
从压痛点可以初步判断病灶  
注意选穴配穴原则
1.根据嵴椎与神经节段分区选穴
2.依经络理论选穴
了解五脏疾病的对应关系
如何选择、应用简便针具
採直针、平针刺「三穴一组」 
一、直针刺  二、斜针刺   还可搭配其他疗法

第四章  临床应用与针法举例    / 124
一、改善颈椎疼痛
案例1:改善颈部疼痛,恢复双脚行走功能
案例2:改善头颈部转动异常
案例3:针刺压痛点缓解颈部转动困难
案例4:改善开刀后颈部发炎症状
案例5:消除术后颈部发炎
二、改善肺部不适
案例1:配刺风池穴缓解急性肺炎
案例2:缓解哮喘症
三、缓解肝脾疼痛
案例1:肝脾肿大致两□间疼痛
案例2:生活繁忙引起肝脾痛
案例3:配针阿是穴缓解肋膜炎
四、消化系统毛病
案例1:改善犹太老太太慢性胃病过瘦
案例2:配针多个养身穴改善瘦弱
案例3:挥别严重胃下垂
案例4:恢复九旬老翁术后元气
案例5:改善腹膜癌手术后遗症
案例6:止住急性胃炎疼痛
五、腰痛与嵴椎、神经有关
案例1:透刺改善腰痛宿疾
案例2:也能缓解骨刺疼痛
案例3:坐骨神经痛与胆经有关
案例4:消除髋骨发炎
六、四肢与腰部疾病
案例1:促进车祸后损伤早日复原
案例2:改善手臂、手指疼痛
案例3:消除肾脏炎引起的水肿
七、其他疑难杂症
案例1:减轻月经前后疼痛并助孕
案例2:解决大小便失控问题
案例3:改善女性子宫肌瘤
案例4:挥别摄护腺肥大之不便
案例5:消除女性乳房硬块
案例6:可止小儿呃逆
案例7:缓解狭心症不适
案例8:针刺找回男性性能力
案例9:缓解子宫内膜炎
案例10:减轻红斑性狼疮症状
案例11:分刺要穴改善多重病症

结语  希望重拾中医外科信心,并发扬光大    / 193

图书序言

推荐序1

欣见立起沉□新针法

  人是一种直立的嵴椎动物,头顶着天,足踏着地,一天二十四小时,除了睡眠躺下外,全身的体重,几乎全赖嵴椎支撑。嵴椎的重要性犹如屋宇的梁柱;若要房屋坚固,梁柱必须坚实,若要人体健康,必先强化嵴椎。强化嵴椎的方法,除了平时注意强化骨本的饮食运动和生活习惯外,针灸是一项不错的选择。

  中医临床治病,非常重视选择医疗的程序和方法;所谓医疗程序和方法,就是医疗的逻辑和法则。当一个病人躺在医生面前时,医生必须当机立断,权衡疾病之轻重缓急,採取对病人最有利的治疗方法。古人有一针、二灸、三用药之说,《针灸大成》也说:「针之不为,灸之所宜」。医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也强调:「凡所有疾,先以食疗,食之不治,然后命药。」可见治病採取的程序和方法是很重要的。

  治病所採取的方法,好像入门开锁,所选择的钥匙一样:一个人如有很多房子,必定也有很多锁和很多钥匙,当你进门开锁时如选对了钥匙,只要插下去,轻轻一转即可把锁打开;如果选错了钥匙,即便把锁捅烂了都打不开。医疗程序和方法选择的对与错,全赖医师对医学的修为层面和临床机变取舍而定,针灸医疗尤其如此。二○○八年五月我应邀至交通部邮政总局演讲,题目是:「生病时,选择医疗的重要」。最后我用一首打油诗做结语:「治病如开锁,须要选对钥,钥匙选对了,立即起沉□」。我们看看今日全世界的医疗现象是,都在比医院大、比楼高、比病房多、比检查仪器新,其结果是:医院越多,医生越多,病人也越多,治不好的病更多。其根本原因皆在病人不知道如何选择医疗,医生不谙医疗程序和方法,多以机械式的科学方法处理疾病,真是令人感叹。台湾神经外科医师许达夫近着《误诊与误治》和美国医学博士曼代尔松(Robert Mend Sohn MD)所着《一个医学叛逆者的自白》颇能道出其间的实情与无奈。

  针灸医术具有简、便、廉、验、安及低污染、高效能诸多优点。近三○、四○年来研究针灸者,人才辈出,已由传统的体针,迅速发展出头针、耳针、手针、脐针、浮针等门派,更丰富了针灸医学的内容,扩大了针灸治疗的范围,但独缺夹嵴穴方面的专着。

  淡江大学中文系学长高富芝医师,好学深思,特擅嵴椎取穴疗法,他旅居巴西圣保罗,行医三○、四○年,临床经验极为丰富,他已先后将其临床经验心得着成《易理针灸抗癌》、《超简易阿是穴疗法》、《养生四通法》三书,行销于世,近又将其对华佗夹嵴研究的独到心得,着成《新夹嵴穴疗法》一书。这是一部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更具实用价值的好书,更难能可贵者,它是一部稽古创新的好书。

  日前高医师在圣保罗电话相告,约我为他的新书写一篇序文,自是高兴乐为。谨以本文恭贺他的大着付梓问世,造福更多患者。

国医 董延龄

推荐序2

  传统医学史用针灸治病已有数千年历史,但使用华佗夹嵴穴者似乎不多,将临床心得写成书者更少;能有所发明者实属凤毛麟角;本书应为第一本。

  过去穴位针灸都是师徒传授,针法几乎一成不变,如:提捏、指切、挟持、舒张、迎随进针法等。论补泻则想到:提插、捻转、开合、营卫补泻及平补平泻法等。本书浅介较玄奇之:烧山火法、透天凉法、阴中隐阳、阳中隐阴法、苍龟探穴法、青龙摆尾法、白虎摇头法与龙虎交战法等多种。

  作者主张新夹嵴穴不必讲求补泻与针感,且将可用穴区扩大,以平刺、斜刺以及直针等三针一组、三穴一组手法,即可改善多种不适。附七大类数十种作者针灸成功案例,自学者一看即可心领神会。

作者序

从小处印证新夹嵴穴之妙

  自旅居巴西圣保罗以来,我大约每两年回台一次,时间大概都在六至八月间;今(二O一二)年特别提早了三个月,主要原因有四:

  一是为了参加在马来西亚举办的「美国自然医学研究院」第一次院士高峰论坛(地点在首都吉隆坡);这是台湾自然医学会何永庆社长一年多前帮我申请、获得院士认证通过。首次参加院士高峰会,并要发表论文,真是备感殊荣。

  其次是为需要的读者服务。据元气斋出版社告知,自从出版了《易理针灸抗癌》、《超简易阿是穴疗法》与《养生四通法》之后,经常有很多读者表示想请我为他们针灸,或跟着我学习。其中以高雄的邱先生(坚请我为其母亲针灸、调理身体)、台中的张医师(希望跟着学习)最积极,不断打电话询问归期;任教于台北科技大学的庄祖煌教授(名诗人白灵)夫妇,也一再去电巴西,说早已受诸多亲朋好友之託,希望我帮忙针灸以解痼疾。

  三是趁身体还硬朗之际,带孩子回安徽老家省亲。

  当然最重要的是,新近完成了《新夹嵴穴疗法》一书,急于交给林社长看看,希望有机会出版。

  令我感到欣慰的是,这四个心愿都算圆满达成。才一下飞机,庄教授伉俪即开车来接,不但安排住在他们家楼下,方便联系,而且协助处理日常生活一切事宜。庄教授已断断续续跟我学习针灸多年,他生性颖悟,又勤于练习,如今已几乎尽得精髓,殊堪嘉许。

  住定后不久,高雄邱先生即依约来电话,诚恳表示因母亲罹腹膜癌开刀,也做过化疗,如今腹水严重,期待针灸能改善病情。我委婉告知针灸有其侷限,他表示了解,「只要母亲腹水减少,有胃口,不觉痛苦,于愿已足!」我先从新夹嵴穴下手,才针几次,患者即感痛苦减少。这时方知邱老先生(患者丈夫)也懂针灸与食疗,于是与其交换心得,之后即由他代劳,在家自行处理,不必南北奔波、舟车劳顿。到本文执笔之际,欣闻邱老太太生活品质良好,非常高兴。邱先生一直要请我吃饭、致谢,均以事忙婉拒。由此可证「新夹嵴穴」确有独到之处。

  几天之后,在中型医院服务,已有十五年经验的妇产科张医师说已请假、调班,可以前来;还特别询问「学费」或谢礼,我告诉他:「只要有心、用心学习与体会,我向来不收费!」后来他还是带来台中土产当见面礼,而且告知:未来希望将针灸用于止痛,协助并鼓励孕妇自然生产。这个年轻人早有中西医的底子,因此颇能举一反三,才在身边观察一个多星期已能心领神会。

  机缘凑巧,当我回老家探亲时,竟遇到同赴马来西亚参加高峰论坛的中医教授,他一看到拙着,又听说即将出版《新夹嵴穴疗法》一书,就坚持邀我去南京中医药大学参观、演讲,还要请校长颁给荣誉博士,「以表彰长年为针灸所做的努力与付出!」可惜当时校长正好外出,未能如愿,但彼此相约「来年再见」。也可见「夹嵴穴」疗法相当受到肯定与支持。

  这些点点滴滴都印证了我先前的体会:夹嵴穴疗法等于是针灸加「阿是穴」(可用手按压痛点再针灸)既好用又有效,可是目前国内外的相关书籍却不多,殊为可惜。因此乃结合针灸的十大基本功能(通气、活血、消炎、止痛、补虚、泻实、舒筋、麻醉、加强免疫力、祛邪扶正),利用阿是穴的特点,应用于膀胱经与督脉之上,在侨居地(巴西)为需要者服务,获得很多好评。现在即将这些心得整编成书,也增补了一些手法,故名之为《新夹嵴穴疗法》。

  本书完成于巴西圣保罗寓所,先送请好友董延龄国医指教并蒙赐序推介,非常感谢。然因草稿刚完成即束装就道,赶着回国;加上可参考的资料不多,也许有疏漏之处未及细校,还请同道多多指教。

二O一二年六月于台北木栅

图书试读

第一章 夹嵴穴用法渊远流长

顾名思义,「夹嵴穴」就是嵴椎两旁各一个穴位,不管针灸或按摩时都左右并行,就好像夹着嵴柱一样。

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

一般认为其名称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篇,当时还记载了位置与应用手法(技巧):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脇而痛。刺之,从项始,数嵴椎侠嵴,按疾之应手如痛,刺之傍三痏,立已。

意思是说,病邪侵入足太阳膀胱经以后,若未妥善治疗,患者就可能出现筋挛、背部紧张感,并因而感觉僵痛;有时这种紧张引起的疼痛还会牵引到脇部,造成肩、颈、背及腋下疼痛。此时就可以从颈背上的大椎穴开始针灸,由上往下,一面计算、了解其正确位置,一面用手按压嵴椎两侧;通常如某处有病,病痛就会反应在嵴椎两侧的膀胱经之上,也就是邪气所在。只要在此处(嵴椎两侧)各针三次,症状应可很快获得改善。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也提到:「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又刺项以下侠嵴者必已。」

「疟」指的是流行病(当时可能指霍乱),亦即十二种流行病的发病症状与表现各有不同,但只要仔细观察疾病的形态,就可以知道是那一条经脉出问题;此时只要针刺颈部以下的相关穴位,必定很快就可好转。

其中,「夹」为通用字,与「挟」同意,《黄帝内经》用「侠」嵴亦通。

「华佗夹嵴穴」未必华佗首创

至于夹嵴穴为何又名「华佗夹嵴穴」,文献上没有足够的资料证实为华佗所发现、发明。历代文献中只有几处记载,一般认为以东晋葛洪所着的《肘后备急方》最早,其中记载:

华佗治霍乱,(患者)已死上屋,唤魂又以诸治而犹不差者,捧病人腹卧之,伸臂对以绳度两头,肘尖头依绳下夹背嵴,大骨穴中去嵴各一寸,灸之百壮,不治者可灸肘椎,已试数百人皆灸毕即起坐也。

华佗夹嵴穴究竟有多少穴位

从夹嵴穴的「及嵴」两字可知,主要是指人体背后、沿着嵴椎两侧、左右各一的穴位。从中医与针灸学的观点而言,就是在足太阳膀胱经内线和督脉之间;再准确一点说,就位在督脉正中线的左右各半寸,约在两个嵴椎小节之间。但究竟华佗夹嵴穴共有几个?可应用的有几个?则各有不同解读。综合古往今来的名家学说,可以大致归纳如下:

1、 二十九节五十六穴。
2、
大家都知道,人体的嵴椎包括颈椎七节、胸椎十二节、腰椎五节和骶椎五节,总共二十九节。若以《黄帝内经》对夹嵴穴的定义:「从项始,数嵴椎夹嵴」,以及《肘后备急方》所指:「夹嵴大骨穴中去嵴各一寸」来说,夹嵴穴(一左一右)应有五十八个。但因二十九节只有二十八个椎孔,所以严格说起来应有五十六个穴位可用。

2、二十节四十穴。

但历代医家各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颈椎第一至第四节因为椎旁神经、血管密佈,每一节的距离很小,椎体也深,针刺不易,一不小心即可能伤及软组织,造成伤害;而骶椎虽有五节,但椎体更深,针刺不易,因此主张应从颈椎第五节起算,至腰椎第五棘突下为止,共二十节、四十个穴位。

3、十七节三十四穴。

有些人则认为,既然颈椎与骶椎有那么多顾虑,那就干脆避开不用,从胸椎起算至腰椎第五节止,共十七节三十四穴(胸椎十二节和腰椎五节,共十七节,左右各一穴)。

4、八对十六穴。

有的人从临床经验中,医病双方对「针感」的体会,认为以「嵴骨棘突下旁开三分,第二胸椎至第四腰椎」处的针感最强,因此应只取八对十六穴。

何谓「新」夹嵴穴

前面大致提到,一般人常用的华佗夹嵴穴为十七对、三十四个穴位(即从颈椎第七节下的第一节胸椎算起,直到腰椎的第五节止),而且针法、原则与一般针灸没有太大差别,如此一来反而限制了主治范围。个人数十年的经验发现,其实夹嵴穴的应用可以更广、更有效,除了可用穴位放宽之外,也不必拘泥于传统针灸技法的气感、补泻等,故名之为「新夹嵴穴疗法」。其特点包括:

1、穴位增多,范围扩大。

人体的嵴椎包括颈椎七节、胸椎十二节、腰椎五节和骶椎五节,总共二十九节;个人认为只取胸椎十二节和腰椎五节,共十七节三十四个穴位太狭隘且可惜;实际上从颈椎至骶椎共二十八节、五十六个穴位均可利用,骶椎最下一节可以八髎穴替代。这样一直线下来,可视实际上的需要,全部针灸或跳着刺均可,不会有遗漏之处。

在针法方面,古代医家有的人认为夹嵴穴可灸不可针,如採直针刺则不可超过四分,以免伤及脏腑,造成危险。当然还有主张针三分、五分、八分或直刺一寸深者,但多以直针为主,斜针刺法为辅,但还是比较少。新夹嵴穴则以直、平针为主,而且直针、平针的方向固定,多採「三针一组」,亦即以一直针配二平针为原则,主要是取属于十二经脉的膀胱经,以及连络奇经八脉之一的督脉,凡其旁开五分至一寸处皆属针刺区域。有时亦可将直针改为斜针,皆向两椎之间进针,但注意斜针的针尖不宜相抵触。为了增加效果,笔者偶尔也会以平针刺足太阳膀胱经内线一寸半的范围,形成透刺效果,颇具效用。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是一个对中医理论一知半解的初学者,平时看病也多是听从医生的建议,很少自己去钻研。这次偶然看到这本书,觉得标题很有吸引力,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入手了。没想到,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丝毫没有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即使是我这样的小白也能轻松理解。作者用一种非常生动形象的方式,将复杂的经络、穴位知识娓娓道来,让我感觉中医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神秘学问,而是人人都可以掌握的健康智慧。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夹脊穴”疗法的创新性阐述,它颠覆了我以往对脊柱只与骨骼和神经相关的认知,原来它在中医看来,竟然是连接全身脏腑的重要枢纽。书中提到的很多关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常见病的治疗方法,都让我眼前一亮,感觉找到了新的解决思路。我已经在尝试书中的一些简单的手法,虽然效果可能需要时间来显现,但这种主动探索和学习的过程本身就让我感到很受启发。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是一名在临床一线工作的推拿师,一直致力于寻求更加高效、系统化的治疗方法。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对夹脊穴的认识仅限于其在治疗脊柱相关疾病中的应用,但这本书彻底打开了我的视野。作者不仅对夹脊穴的解剖位置、生理功能进行了严谨的考证,更重要的是,他将夹脊穴与督脉、膀胱经等经络的相互关系梳理得清晰明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套系统化的“新夹嵴穴疗法”。书中列举的大量临床实例,涵盖了内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且疗效显著,这让我对这种疗法的治疗范围和潜力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反复研读了书中关于不同病症的夹脊穴配穴方案和手法要领,感觉自己的临床思路被极大地拓展了。这本书无疑是我在职业生涯中遇到的又一本里程碑式的著作,它将成为我未来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导和参考。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受颈肩腰背疼痛困扰的患者,我尝试过各种方法,包括西医的理疗、针灸,也接触过一些传统的推拿按摩。很多时候,效果都只能是短暂的缓解,疼痛就像甩不掉的包袱,严重影响了我的生活质量。当我看到这本书时,怀着一丝希望,也带着一点怀疑,我买回了它。令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像其他书籍那样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非常实用地教会我如何找到并刺激夹脊穴,以及如何根据自己的症状选择不同的手法。书中对于不同病症的夹脊穴应用做了非常详细的介绍,甚至连力度和方向都给出了明确的指导。我按照书中的方法,尝试了针对我颈椎疼痛的穴位刺激,效果出乎意料的好!疼痛感明显减轻,活动度也增加了。这本书让我感觉,原来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治疗,而是可以主动地去改善。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填补了我对中医穴位疗法认识中的一个空白。我一直认为,对于一些慢性疑难杂症,中医的治疗效果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而且治疗范围相对有限。然而,这本书所介绍的“新夹嵴穴疗法”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将夹脊穴作为整个疗法的核心,通过调理脊柱周围的经络和神经,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目的,这种思路的创新性和独特性令人耳目一新。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病症的辨证施治,不仅仅是简单地刺激穴位,而是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病症,灵活运用不同的手法和配穴。书中列举的案例,从感冒发烧到消化不良,再到一些更复杂的疾病,都展现了夹脊穴疗法的广泛适用性和强大的治疗潜力。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中医智慧的深刻体悟,让我更加坚信中医的博大精深。

评分

刚翻开这本书,就被它直观的排版和丰富的插图吸引了。我一直对中医的穴位疗法很感兴趣,但很多书籍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图片模糊不清,让人望而却步。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每介绍一个穴位,都会配上清晰的解剖图和实际操作示意图,仿佛老师就在我身边手把手教学。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告诉读者穴位在哪里,更深入地讲解了每个穴位的作用机理,以及针对不同病症的组合疗法。我尤其喜欢它关于“夹脊穴”的详细论述,以前总觉得这个穴位比较偏,没想到它在中医的体系里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并且可以治疗如此广泛的疾病。书中提到的很多案例都非常贴近生活,让我能够感同身受,也更加相信这种疗法的有效性。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尝试书中的一些手法,希望能够改善我长期以来的一些小毛病。整体来说,这是一本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实践指导意义的好书,非常适合中医爱好者和想要了解穴位疗法的朋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