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的教育主张被称为自然主义的教育主张,在本书中他说出他认为最适当的儿童教育。
本书共分五卷,以「归于自然」和发展天性贯穿其中,作者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书中以夹议夹叙的小说题材,在前四卷以爱弥儿为主人翁,提出针对当时男子教育的自然主义的改革方案;最后一卷以苏菲为案例提出女子教育改革的模式。
本书内容重点—
1. 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两岁以前的婴幼儿应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
2. 在第二卷中,主张对二至十二岁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加强思维训练。
3. 在第三卷中,针对十二至十五岁的青少年加强智育教育。
4. 在第四卷中,针对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论述德育教育。
5. 在第五卷中,针对成年人的爱情教育做论述。
本书特色
「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和「自然主义之父」--卢梭
最重要的教育着作—《爱弥儿》是一本教育小说,也是卢梭对儿童教育的看法—「自然教育」
《爱弥儿》,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1712-1778)的重要着作。此书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此书出版时,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着,而且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着。
作者简介
卢梭(J. J. Rousseau)
卢梭是法国着名的教育学家、思想家以及文学家,也是影响现代社会民主制度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主张人权平等,崇尚自然,有「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和「自然主义之父」之称。他提出自然主义的教育理念,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其学说最重要的理念就是「返回自然」,力除成人世界中加诸于儿童身上所有不合理的束缚。重要着作有《民约论》、《社约论》、《忏悔录》等。
序言
这本书中的感想和看法,是没有什么次序的,而且差不多是不连贯的,它开始是为了使一位善于思考的贤良的母亲*看了高兴而写的。最初,我的计画只是写一篇短文,但是我所论述的问题却不由我不一直写下去,所以在不知不觉中这篇论文就变成了一本书,当然,就内容来说,这本书的分量是太大了,然而就它论述的事情来说,还是太小了。要不要把这本书刊行发表,我是考虑了很久的;而且在写作的时候,我常常觉得,虽然是写过几本小册子,但毕竟还是说不上懂得着书。我原来想把这本书写得好一点,但几次努力也未见成效,不过,经过这一番努力之后,我认为,为了使大家注意这方面的问题,我应当照现在这个样子把它发表出来;而且,即使说我的见解不好,但如果能抛砖引玉,使其他的人产生良好的看法,我的时间也就没有完全白费。一个深居简出的人,把他的文章公之于世,既没有人替它吹嘘,也没有人替它辩护,甚至不知道别人对他的文章想些什么,或者说些什么,那么,即使说他的见解错了的话,他也不用担心别人不假思考就会接受他的错误的。
我不想多说良好的教育是多么重要,我也并不力图证明我们常用的教育方法不好,因为这种工作已经有许多人先我而做了,我绝不喜欢拿那些人人皆知的事情填塞我这本书。我只想说明:很早以来就有人在大声反对这种旧有的教育方法了,可是从来没有人准备提出一套更好的来。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和科学,倾向于破坏的成分多,倾向于建设的成分少。人们可以用师长的口吻提出非难;至于说到建议,那就需要採用另外一种口气了,然而这种口气,高傲的哲学家是不太喜欢的。尽管有许多的人着书立说,其目的,据说,完全是为了有益人群,然而在所有一切有益人类的事业中,首要的一件,即教育人的事业,却被人忽视了。我阐述的这个问题,在洛克洛克(1632—1704),英国哲学家。卢梭在这里所指的是洛克于1693年发表的《教育漫话》。在儿童和青年的教育问题上,卢梭在《爱弥儿》中几次表明他是不赞同洛克的观点和方法的;特别是在第5卷的开头,卢梭更是直截了当地说:“至于我,我可没有培养什么绅士的荣幸,所以,我在这方面绝不学洛克的样子。”的着作问世之后,一直没有人谈论过,我非常担心,在我这本书发表以后,它仍然是那个样子。
我们对儿童是一点也不理解的:对他们的观念错了,所以愈走就愈入歧途。最明智的人致力于研究成年人应该知道些什么,可是却不考虑孩子们按其能力可以学到些什么,他们总是把小孩子当大人看待,而不想一想他还没有成人哩。我所钻研的就是这种问题,其目的在于:即使说我提出的方法是很荒谬的,人们还可以从我的见解中得到好处。至于说应该怎样做,也许我的看法是很不对头,然而我相信,我已经清清楚楚地看出人们应该着手解决的问题了。因此,就从你们的学生开始好好地研究一番吧;因为我可以很有把握地说,你对他们是完全不了解的:如果你抱着这种看法来读这本书,那么,我不相信它对你没有用处。
至于人们称之为做法的那一部分,它在这里不是别的东西,只是自然的进行而已,正是在这里最容易使读者走入歧途;毫无疑问,也就是在这里,人们将来会攻击我,而且,也许就是人们批评得不错的地方。人们将来会认为,他们所阅读的,不是一种教育论文,而是一个空想家对教育的幻想。
有什么办法呢?我要叙述的,不是别人的思想,而是我自己的思想。我和别人的看法毫不相同;很久以来,人们就指摘我这一点。
难道要我採取别人的看法,受别人的思想影响吗?
不行。只能要求我不要固执己见,不要以为唯有我这个人比其他的人都明智;可以要求于我的,不是改变我的意见,而是敢于怀疑我的意见:我能够做的就是这些,而我已经是做了。
如果有时候我採用了断然的语气,那绝不是为了要强使读者接受我的见解,而是要向读者阐述我是怎样想的。我为什么要用怀疑的方式提出在我看来一点也不怀疑的事情呢?我要确切地说出我心中是怎样想的。
在毫无顾虑地陈述我的意见的时候,我当然了解到绝不能以我的意见作为权威,所以我总连带地说明了我的理由,好让别人去加以衡量,并且评判我这个人:尽管我不愿意固执地维护我的见解,然而我并不认为就不应当把它们发表出来;因为在这些原则上,尽管我的意见同别人的意见相反,然而它们绝不是一些无可无不可的原则。它们是我们必须了解其真伪的原则,是给人类为福还是为祸的原则。
“提出可行的办法”,人们一再地对我这样说。同样,人们也对我说,要实行大家所实行的办法;或者,最低限度要使好的办法同现有的坏办法结合起来。在有些事情上,这样一种想法比我的想法还荒唐得多,因为这样一结合,好的就变坏了,而坏的也不能好起来。
我宁可完全按照旧有的办法,而不愿意把好办法只採用一半,因为这样,在人的身上矛盾就可能要少一些:他不能一下子达到两个相反的目标。做父母的人啊,可行的办法,就是你们喜欢採用的办法。我应不应该表明你们的这种意愿呢?
对于任何计画,都有两种事情要考虑:第一,计画要绝对的好;第二,实行起来要容易。
关于第一点,为了要使计画本身能够为人们所接受和实行,只要它具有的好处符合事物的性质就行了;在这里,举个例来说,我们所提出的教育方法,只要它适合于人,并且很适应于人的心就行了。
至于第二点,那就要看一些情况中的一定的关系如何而定了;这些关系,对事物来说是偶然的,因此不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可以千变万化的。某种教育在瑞士可以实行,而在法国却不能实行;这种教育适用于有产阶级,那种教育则适用于贵族。至于实行起来容易还是不容易,那要以许多的情况为转移,这一点,只有看那个方法是个别地用之于这个或那个国家,用之于这种或那种情况,才能断定它的结果。
不过,所有这些个别的应用问题,对我论述的题目来说,并不重要,所以没有列入我的计画的范围。
别人如果愿意的话,他们可以去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每一个人可以研究他心中想研究的国家或者想研究的情况。对我来说,只要做到下面一点就算是满足了,那就是,不管人们出生在什么地方,都能採用我提出的方法,而且,只要能把他们培养成我所想像的人,那就算是对他们自己和别人都做了有益的事情。如果我不能履行这个诺言,那无疑是我的错误,但是,如果我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人们再对我提出更多的要求的话,那就是他们的错误了;因为我所许诺的只是这一点。
**(九) 哲学与实践的融合,教育的全新维度** 拿到《爱弥儿(下)》,我花了很长时间才真正静下心来阅读。这本书,不同于市面上很多速成的育儿技巧书籍,它更像是一次哲学层面的对话,一次对教育本质的深度探索。卢梭在书中,并没有直接给出“如何做”的详细步骤,而是通过对爱弥儿成长过程的细致描绘,以及其背后深刻的哲学思考,来阐释他的教育理念。在台湾,我们可能更习惯于“操作性”的指导,例如“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如何提高孩子的数学成绩”等等。而《爱弥儿(下)》提供了一个更宏观、更根本的视角,它关注的是“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为什么要这样”才更有意义。书中关于“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的对比,以及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对我启发很大。我们身处的社会,充满了各种诱惑和压力,如何保护孩子的纯真,同时又不让他们脱离社会,这是很多家长都在纠结的问题。《爱弥儿(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让我们能够更理性、更深刻地去应对这些挑战。这本书,将哲学思辨与教育实践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教育维度,让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意义,以及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培养出真正独立、健全、有价值的下一代。
评分**(六) 语言的魅力,哲思的深度交织** 《爱弥儿(下)》在台湾的读者中,一直有着不低的口碑,而我读完之后,深以为然。卢梭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他不仅仅是在陈述道理,更是在用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引领读者进入他的思想世界。书中对爱弥儿成长的描绘,细腻而富有诗意,仿佛眼前就站着一个鲜活的孩子,在书页间跳跃、成长。而更令人称道的是,他能够在这样生动的描绘中,融入深刻的哲学思考。他对人性、对社会、对自然,都有着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并非高高在上,而是通过对一个孩子的教育过程,娓娓道来。在台湾,我们可能习惯了更直白的、更实操性的育儿指导,而《爱弥儿(下)》提供了一种更为深邃的思考维度。它让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技巧,更是理念;不仅仅是方法,更是价值。这本书,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量,更是思维的拓展。它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教育”这个词,去理解“成长”这个过程。它是一本可以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的书,也是一本让你在合上书本之后,依然久久回味的哲思之作。
评分**(七) 穿越时空的智慧,与现代教育的共鸣** 接触《爱弥儿(下)》,纯属偶然,却开启了我对教育的另一番理解。在台湾,少子化和激烈的升学竞争,让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焦虑不已。大家都在拼命地给孩子“加码”,补习、特长班,生怕落后。然而,当我翻开《爱弥儿(下)》,我发现卢梭早在一个多世纪前,就对这种“揠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提出了质疑。他所倡导的“自然教育”,强调的是顺应孩子的内在天性,让教育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协调。这一点,在当下,反而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的孩子,被过度的社会化和知识化,反而失去了很多与自然连接的机会,也削弱了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书中对于“经验性学习”的推崇,也让我印象深刻。与其给孩子灌输书本上的知识,不如让他们在实际体验中去学习。例如,让孩子自己去摸索制作工具,去了解物理规律,这种过程,比枯燥的理论讲解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爱弥儿(下)》不是一本教你如何“赢在起跑线”的书,它是一本教你如何“培养一个健全人格”的书。它所传递的智慧,穿越了时空的限制,与现代教育的许多困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为我们指明了一条更加健康、更加可持续的教育方向。
评分**(五) 深刻的反思,重塑父母的教育哲学** 《爱弥儿(下)》这本书,我把它放在床头,时常会翻阅。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它不像是那种一次性读完就丢掉的书,更像是一本可以伴随孩子成长,同时也能伴随我不断反思的书。在台湾,父母普遍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我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往往只关注表面的成果,比如考试成绩、特长培养。然而,《爱弥儿(下)》却引导我深入思考,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它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获得一纸文凭,更是为了让他们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有健全心理、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书里关于“自由”与“纪律”的辩证关系,让我深受启发。我们总担心孩子过于放纵,但又害怕过度约束会扼杀他们的创造力。《爱弥儿(下)》给出了一个相对平衡的答案,它强调的是在尊重个体自由的前提下,建立必要的规则和界限,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成长。这种教育哲学,对我来说,是一种颠覆性的认知。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家长-孩子”,而是更加平等、更加尊重的伙伴关系。这本书,无疑为我的教育哲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让我变得更加有耐心,更加有智慧,也更加有勇气去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挑战。
评分**(十) 唤醒内心的教育者,重拾生命的初心** 《爱弥儿(下)》这本书,我只能说,它真的有一种“唤醒”的力量。在台湾,我们很多人都身处忙碌的生活节奏中,被各种琐事包围,可能已经很久没有认真思考过“教育”这件事情的本质了。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坐在你面前,用一种平静而有力的声音,和你谈论生命的成长。它不是一本讲故事的书,也不是一本讲理论的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内心深处对教育的渴望,以及我们可能忽略的、关于孩子成长的根本。书里对爱弥儿从孩童到青年,每一个成长阶段的细致描绘,都让我看到了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看到了孩子身上蕴含的无限可能。它提醒我,教育不应该是对生命的“改造”,而是对生命的“呵护”和“引导”。我们常常急于让孩子“成功”,却忘记了让他们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爱弥儿(下)》所倡导的,恰恰是这种对生命本真的尊重。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作为父母、作为教育者的初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教育,源于内心的关爱,源于对生命的热爱,源于对孩子独立人格的尊重。这本书,不只是关于教育,它更是关于如何做一个有智慧、有爱心的成年人,如何去与生命连接,去感受生命的温度。
评分**(八) 引导而非控制,让孩子自由探索** 《爱弥儿(下)》这本书,我拿到手里的时候,觉得它沉甸甸的,不只是纸张的重量,更是其中蕴含的思想的分量。在台湾,我看到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更倾向于“控制”的模式,他们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设想去成长,去发展,生怕孩子走弯路。然而,卢梭在《爱弥儿(下)》中所倡导的,却是一种“引导”的教育方式。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塑造一个符合家长期望的“模具”,而是帮助孩子发现自己,发展自己。他鼓励“让孩子自己去犯错,去探索,去体验”。这种教育理念,在当时可能显得激进,但在今天,却恰恰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们是不是太害怕孩子失败,而剥夺了他们成长的机会?是不是太急于给出答案,而让他们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爱弥儿(下)》就像一记警钟,提醒我们,真正的教育,是提供一个安全、自由的环境,让孩子去探索,去发现,去成为他们自己。书中对于爱弥儿在不同成长阶段,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教师”是如何巧妙地引导他克服这些挑战的描写,都充满了智慧。它让我意识到,引导孩子,不仅仅是语言上的劝说,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种智慧的陪伴。
评分**(四) 挑战传统观念,开启全新的视角**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开始阅读《爱弥儿(下)》的。起初,我对这本书并没有太高的期待,以为它不过是又一本泛泛而谈的教育理论。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卢梭的思想所震撼。他在书中提出的许多观点,都极大地挑战了我原有的教育观念。比如,他反对将儿童视为“缩小版的成人”,而是强调要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来进行教育。这一点,在今天的台湾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很多时候,会不自觉地将成人的思维模式套用到孩子身上,期待他们有成人的理解能力和行为方式。但《爱弥儿(下)》提醒我们,孩子就是孩子,他们有自己的节奏,自己的认知方式。书中关于“否定教育”的论述,更是让我耳目一新。它不是简单地禁止,而是通过让孩子体验后果,从而让他们自己去做出选择。这种教育方式,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智慧,也需要父母放下对孩子“完美”的执念,而是去接纳和引导他们的不完美。阅读《爱弥儿(下)》,就像是在打开一扇全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更多可能性。它不再是单调的知识传递,而是充满活力、充满惊喜的生命启蒙。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当下,去规划未来,让我对如何培养一个独立、自信、有担当的孩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二) 穿越时空的辩论,依然震撼人心** 《爱弥儿(下)》这本书,我只能说,它的影响力真的不是盖的。读的时候,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18世纪的欧洲,一边听着卢梭的滔滔雄辩,一边和想象中的“教育者”进行着一场跨越时代的辩论。书里对当时社会教育体制的批判,虽然年代久远,但其核心的逻辑和洞见,放在今日台湾的教育环境中,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教育问题,很多其实早就被卢梭指出了病灶所在。比如,他对过度社会化、脱离自然的教育方式的忧虑,这不正是当下很多家长和老师都在苦恼的吗?孩子们沉迷于虚拟世界,缺乏与现实的连接,甚至变得越来越焦虑和孤僻。而《爱弥儿(下)》所倡导的,是回归本源,让孩子在真实的世界中学习,通过感官去体验,通过实践去理解。这让我思考,我们是不是在不经意间,剥夺了孩子最宝贵的探索世界的权利?书里关于“反面教育”的论述,更是引人深思。很多时候,我们担心孩子犯错,总是横加干涉,反而让他们失去了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卢梭却告诉我们,有时候,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反而能让他们成长得更快、更稳健。这种看似“反常”的教育逻辑,却蕴含着深刻的智慧。这本书,绝不是一本可以简单阅读的“育儿经”,它更像是一份跨越时空的思想实验,挑战着我们固有的认知,逼迫我们去思考,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什么是真正的成长。
评分**(三) 细腻的观察,描绘出成长的风景** 《爱弥儿(下)》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细腻感受。卢梭在书中描绘爱弥儿成长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他情感、意志、社会性的全方位塑造。他观察入微,仿佛能洞察孩子内心最细微的变化,然后根据这些变化,调整教育的方式。尤其是在描述爱弥儿进入青春期后,面对情感的萌动,以及与社会的初步接触时,那种描绘的生动性和真实感,让我觉得卢梭不仅仅是一位哲学家,更是一位天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书中关于如何引导孩子认识社会、理解人性、学会辨别善恶的部分,写得尤为精彩。他不是简单地告诉爱弥儿“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是通过各种情境,让爱弥儿自己去体会,去感悟。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我们常常急于给孩子灌输各种道理,却忽略了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沉淀。读《爱弥儿(下)》,我常常会想象,如果我能像书中的“教师”一样,用如此耐心和智慧去陪伴孩子,那他的成长之路,一定会更加丰富多彩。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和陪伴一个完整生命的书,它让我看到了成长的风景,是多么的迷人,多么的值得我们去用心经营。
评分**(一) 沉淀了时间的智慧,重拾教育的初心** 《爱弥儿(下)》我断断续续读了快两个月,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就觉得它不是一本能轻易翻完的书。和很多市面上的育儿指南不同,卢梭的这本书更像是一次深入灵魂的对话,他在探讨的并非是具体的方法论,而是教育的本质。在台湾,我们这一代人,很多都是被填鸭式教育“培养”出来的,从小到大,课业压力、升学考试,好像人生就只有一条明确的轨迹。读《爱弥儿(下)》,我常常会停下来,问自己,我希望我的孩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是成绩优异的工具,还是一个独立思考、有情感、有创造力的人?书里关于“自然教育”的理念,虽然放在当下社会可能存在一些实践的挑战,但它所强调的顺应天性、尊重个体发展的精神,却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内心深处对教育的渴望。尤其是书中关于情感教育、道德培养的部分,更是让我醍醐灌顶。我们常常只关注孩子的智力发展,却忽略了他们情绪的梳理,品格的塑造。在快节奏的生活中,父母可能也跟书里的“教师”一样,忙于生计,忽略了陪伴,也忽略了引导。读完《爱弥儿(下)》,我才真正意识到,教育并非是知识的灌输,而是生命的影响,是引导孩子去认识世界,去认识自己,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这本书,更像是一种心灵的洗涤,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作为父母的角色,反思过往的教育方式,并开始思考如何在未来的日子里,给孩子一个更自然、更健全的成长环境。它不是一本提供现成答案的书,而是一本引发思考的书,一本需要慢慢体会、细细品味的智慧之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