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战后初期台湾大学的再出发(1945~1950)

传承与创新:战后初期台湾大学的再出发(1945~195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大学
  • 战后重建
  • 学术史
  • 高等教育
  • 台湾史
  • 文化传承
  • 创新发展
  • 1945-1950
  • 历史研究
  • 知识分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二十一世纪是以知识经济发展为主轴的世纪,大学已成为各国知识创新和人力资源的竞技场,大学竞争力即为国家竞争力之重要指标。现代的大学源自欧洲中古世纪,有其深厚传统和独特精神,既是社会精英的培育机关,亦是研究学术的中心。台湾于1928年创设台北帝国大学,为一所兼具殖民性和近代性的「殖民地大学」、「国策大学」。1945年8月日本战败后,纳入中华民国教育体制,并更名为国立台湾大学。该校不但是台湾首创的最高学府,也是台湾最具代表性的高等教育机构,其建立和发展过程,实具体而微地呈现出台湾高等教育之发展,乃至于各相关学术研究之建立和创新过程,为台湾近现代教育发展史和学术发展史中颇为重要的一部分。

  一般而言,战后初期是台湾高等教育发展史中的停滞阶段,大专院校的数量甚少增加,而1945年至1950年的五年期间,对一些跨越两个时代者而言,更是一段过渡而混乱的年代,台湾大学不但四易其长,校务迟迟无法步入正轨,且师资短缺,经费支绌,学术研究几呈真空、断层现象,学生生活则似乎显现杂乱失序。然而,其实况究竟如何?大学当局如何进行接收整编?如何进行新的人事布局?师资结构和质量有何变化?社会各界对接收后的台湾大学有何期待和看法?尤其战前的学术研究成果是否随着大学的接收和改组而产生质量上的变化?其延续性或断裂性又是如何?都是本书亟待解答的课题,借期由一所大学的变迁和发展,适切掌握当时台湾高等教育的特色。

本书特色

  从台北帝国大学到台湾大学,
  台大如何在战后的政权转移下,度过这段失序的过渡时期?
  本书将带您一探第一学府──台湾大学背后的故事。

作者简介

欧素瑛

  高雄市人,1968年生

  现任:国史馆协修

  学历: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博士

  整理出版:
  《薛人仰先生访谈录》、《陈宝川先生访谈录》、《洪樵榕先生访谈录》

  执行编辑:
  《战后台湾民主运动史料汇编(五)—地方自治与选举》
  《二二八事件档案汇编》
  《台湾省参议会史料汇编—教育篇》

  另撰有:〈郭廷以的台湾史理论与实践—以《台湾史事概说》一书为例〉
  〈战后初期台湾中等学校的学风与训育〉
  〈战后初期台湾职业学校的调适—以课程变革与教材编印为中心〉
  〈二二八事件中的校园〉
  〈战后初期在台日人之遣返〉
  〈战后初期台湾大学留用的日籍师资〉
  〈贡献这个大学于宇宙的精神—谈傅斯年与台湾大学的师资招聘〉等论文多篇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二十世纪早期欧洲知识分子思想流变的书籍简介: --- 书名:《理性与迷思的交锋: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思想图景(1918-1933)》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纳粹掌权前夕,德国知识界在“魏玛共和国”这一短暂而动荡的政治实验中经历的思想蜕变与剧烈冲突。这不是一部侧重于政治史或社会运动的叙事,而是聚焦于哲学、社会学、文学批评及艺术思潮内部的复杂张力,旨在揭示一个现代性在危机中如何自我解构与重建的过程。 一、战后精神的创伤与“新客观性”的兴起 一战的惨败对德国知识分子造成了深刻的心理冲击,传统的理性主义和启蒙理想遭受了空前的质疑。本书首先描绘了这种“战后精神的创伤”。在文学和艺术领域,以乔治·格罗斯(George Grosz)和奥托·迪克斯(Otto Dix)为代表的“新客观性”(Neue Sachlichkeit)思潮如何以冷峻、去浪漫化的笔触,描绘出魏玛社会底层的贫困、战争的遗留创伤以及政治腐败的现实。 在哲学层面,我们探讨了胡塞尔现象学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及其与新兴思潮的对话。胡塞尔试图通过对意识本质的纯粹考察来挽救普遍真理的基础,但其严谨的形而上学立场,面对日益高涨的非理性主义情绪,显得力不从心。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1927)的出版,标志着存在主义思想的重大转折点。本书将详细考察海德格尔如何挑战传统形而上学,将“在世存在”(Dasein)的生存论问题置于核心,以及这种对“本真性”的追求如何被后来的政治运动所误读和挪用。 二、对“文化颓废”的批判与保守革命的兴起 魏玛共和国的文化开放性,尤其是在柏林等大都市中展现出的享乐主义和前卫艺术,激发了强大的保守主义反弹。本书第二部分聚焦于“文化批判”的复杂谱系。 以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的《西方的没落》(1918-1922)为例,我们分析了这种历史决定论的悲观主义如何为精英阶层提供了一种放弃现代性、拥抱历史宿命的解释框架。斯宾格勒的循环史观,虽然并非直接的政治纲领,却为反对民主和自由主义思想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 更具煽动性的是“保守革命派”的思想家群体,如阿尔图尔·莫勒·范登布鲁克(Arthur Moeller van den Bruck)和恩斯特·荣格(Ernst Jünger)。本书细致梳理了他们如何构建“第三条道路”的叙事,他们既反对一战后的凡尔赛体系和凡尔赛民主,也拒绝西方的自由资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他们推崇“战斗的民族精神”、“技术与野性”的结合,以及一种精英式的、反大众化的“新国家”构想。这种对“技术浪漫主义”的迷恋与对民主政治的蔑视,构成了向法西斯主义过渡的思想桥梁。 三、社会理论的断裂与批判理论的萌芽 魏玛时期的社会动荡,为社会学和政治理论的深刻反思提供了沃土。本书专门探讨了法兰克福学派的前身——基于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的跨学科研究的初步探索。 马克斯·霍克海默和赫伯特·马尔库塞等人在早期的著作中,开始对资本主义晚期的文化工业进行先驱性的批判。他们观察到,大众文化不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工具,而是一种复杂的、能够实现个体驯化的机制。在柏林大学的讲坛上,卡尔·施米特(Carl Schmitt)作为一位极具争议的法学家,以其对“政治概念”的界定——“敌我区分”——对魏玛宪法的合法性提出了致命挑战。本书详细分析了施米特如何将政治本质还原为对敌人(或危机)的决断,以及这种思想如何与日益加剧的政治两极分化相互作用。 四、文学与现代性的挽歌 在小说和戏剧领域,托马斯·曼(Thomas Mann)的复杂性是研究的重点。曼代表了一种深深植根于德国古典人文主义的知识分子,他既是魏玛民主的支持者,又对现代性的“非理性”力量怀有深刻的恐惧和迷恋。本书考察了他在《魔山》等作品中,如何通过对疾病、时间和死亡的哲学沉思,表达了对资产阶级文化理想衰落的深切哀伤。同时,我们也会对比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的激进剧场转向,后者寻求通过“陌生化效应”来唤醒观众的政治能动性,直接挑战了曼式的内省式艺术。 结论:通向灾难的多元路径 《理性与迷思的交锋》最终论证,魏玛共和国的思想图景并非一个单一的、指向纳粹主义的直线,而是一个充满了矛盾、悖论和激进选择的“思想的角斗场”。左翼的社会主义与技术乌托邦、保守革命的精英主义、以及古典人文主义的坚守,彼此纠缠、互相渗透。最终,知识界的深刻分裂和对“强力政治”的集体性思想准备,为1933年后的政治灾难铺设了复杂而隐秘的道路。本书致力于还原这段思想史的复杂性和内在逻辑,帮助读者理解现代性危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可能呈现的极端形态。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从台北帝国大学到台湾大学
第三章 台湾大学的学生
第四章 台湾大学的人文学科研究
第五章 台湾大学的医学研究
第六章 台湾大学的农学研究
第七章 结论

图书序言

自序

  战后以来,台湾史研究长期属于聊备一格的领域,且在反共抗俄的大旗下,沦为中国史研究的附庸。1980 年代以降,随着民主化、本土化运动的发展,台湾史研究开始逐渐呈现蓬勃发展之势,进入1990 年代,遂成为热门的研究领域,而为台湾史学界新兴的「显学」。就研究断限观之,最初偏重清代台湾史,尤其是开发拓垦史;其后,随着台湾总督府公文类纂等基本史料相继公开,日治时期研究逐渐蔚为大宗;至于战后初期之研究,可说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仍为数不多,有待进一步开发。战后初期,台湾系处于青黄不接、新旧交替的过渡阶段,亦即自1945 年8 月日本结束在台统治,迄至1949 年12 月中央政府播迁来台,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年时间,惟其历史变动对往后台湾的政治、经济、社会、教育文化之发展实具有深远的影响。战后台湾政治、经济、社会等之演变乃至今日台湾社会的族群关系、省籍情结、教育文化发展等问题,无一不是源自于战后初期。易言之,战后初期台湾史研究实有助于釐清目前台湾社会的历史问题,解开历史纠结。有鑑于此,笔者自进入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班开始,即以战后初期台湾史尤其是教育史,作为主要的研究领域。

  战后初期,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致力于教育机会的开放与均等,尤其偏重初、中等教育的发展,不论是学校数、班级数及学生数等,均显着地增加。当时,教育最大的特色厥为中国化政策的推动,强调国语文、中国史地的教学,以及三民主义思想的宣传、军训教育的实施等,以强化和改造思想观念。至于教育质量,则仍有待提升。其中,高等教育系国家竞争力主要的指标,既是社会精英的摇篮,也是学术研究的中心,其重要性不言可喻。1945 年接收改制之初,台湾的高等教育学府仅有国立台湾大学、省立工学院(今国立成功大学)及省立农学院(今国立中兴大学)三所,1946 年为培育中学师资乃增设省立师范学院(今台湾师范大学)。迨至1950 年代,为因应经济发展对专门人才之需求,乃有私立大专院校之设立,加上原在中国大陆的大专院校在台复校,台湾的高等教育才开始出现明显的进展。要之,1950 年以前,台湾的高等教育可说大体延续战前的基础,惟其实况如何?有待进一步探讨。

  台湾大学是台湾最具代表性的高等教育设施,其建立和发展过程,实具体而微地呈现出台湾高等教育之发展,乃至于各相关学术研究之建立和创新过程,为台湾近现代教育发展史和学术发展史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战后初期历经接收改制,该校无论组织、制度、师资及学生结构,乃至课程、教学、学风及学术研究等,无疑的均产生重大的变化。其变革中有何传承与创新、连续与断裂?对台湾大学的再出发带来那些影响?可说在在均是值得深入探讨之课题。

  本书系笔者的博士论文修订而成。全书得以完成,首先衷心感谢指导教授吴文星老师。笔者自硕士班起即随吴师习台湾教育史,师生情谊十余年,其为学和待人处事皆是笔者学习的榜样。吴师长期谆谆善诱、细心指导,批阅论文字斟句酌,务求尽善尽美,令人感佩。口试委员王启宗、黄富三、许雪姬、张胜彦教授巨细靡遗地指正不逮及谬误,让我得以及时补强修订。博士论文完成后,幸获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之奖励,能获得肯定,令人深感欣慰。付梓之际,又蒙国立编译馆奖助出版,两位匿名审查人惠赐许多宝贵意见,使本书得以更加充实。本书承五南文化机构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惠允出版,其编辑部同仁在编辑、校稿、版面编排等各方面颇具用心,使本书增色不少。铭感五内,谨特申谢忱。

欧素瑛
志于新店国史馆
2006 年2 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第一眼就被书名吸引了。“传承与创新:战后初期台湾大学的再出发(1945~1950)”。“传承与创新”,这两个词是多么的贴切,尤其是在一个经历了剧烈政权更迭的时代。1945年,台湾回归,一切似乎都面临着全新的开始,但同时,过去的历史积淀又不能被轻易抹杀。“台湾大学”,在那个时代,它的意义非凡,是承载着整个社会未来希望的摇篮。而“再出发”,更是点出了那个时期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仅仅五年的时间(1945-1950),却足以改变一所大学,甚至影响一个社会的走向。我尤其想知道,在那个物质条件艰苦、政治气氛紧张的年代,学者们是如何在内忧外患中,坚守学术的阵地,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为学生们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这本书,仿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能够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个年代台湾大学的脉搏,去理解那些先行者们是如何在风雨中,为台湾高等教育的未来,播下希望的种子。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给历史研究者看的,更是给每一个关心台湾教育发展、关心台湾历史的读者。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传承与创新:战后初期台湾大学的再出发(1945~1950)”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吸引力。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大学历史的叙述,更是对一段特殊时期台湾社会发展脉络的深刻洞察。1945年,这是一个标志性的年份,标志着台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而“台湾大学”作为岛内最高学府,其在这个时期的“再出发”,无疑是整个社会转型中的一个重要缩影。“传承与创新”这两词,精炼地概括了大学在面对历史断裂与社会变迁时,所必须采取的策略。我迫切想要知道,书中是如何具体地描绘,在那个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五年里,台湾大学的管理者和学者们,是如何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维系并发展高等教育的。他们是如何在继承日治时期学术遗产的同时,注入新的思想和理念,以建立起符合时代需求的教学和研究体系。书名中“再出发”的字眼,更是让我期待,能够从中读到那些超越物质局限、充满理想主义的教育实践,以及为奠定台湾高等教育根基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学术史,更是一部充满韧性和希望的时代史。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名,“传承与创新:战后初期台湾大学的再出发(1945~1950)”,立刻就联想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1945年,台湾回归,一切都处于一个全新的起点,而“台湾大学”的成立,或者说其前身的重塑,更是肩负着承载民族复兴、培养国家人才的重任。书名中的“再出发”,就好像一股强大的生命力,暗示着即便在经历过动荡与变迁后,依然能够重新站起来,并且迎接新的挑战。而“传承与创新”这四个字,更是点睛之笔。它说明了,大学的发展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历史的基石之上,同时又必须面向未来,不断突破。我特别好奇,在1945-1950这短短的五年里,当时的领导者、学者们是如何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物资短缺、政治不稳定等诸多困难,为台湾大学注入新的生命力的。书中是否会详细描绘,他们如何在学科规划、师资引进、学术研究方向的确定上,既保留了过去的精华,又大胆尝试新的思路,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这本书,对我来说,不只是一个历史文献的梳理,更像是对那个时代知识精英如何以教育为己任,为台湾社会的未来,辛勤耕耘的生动记录。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传承与创新:战后初期台湾大学的再出发(1945~1950)”一下就抓住了我的眼球,让我有种想要一探究竟的冲动。1945年,一个承载着无数期待的年份,台湾迎来了新的历史篇章,而“台湾大学”作为岛内高等教育的象征,其“再出发”的过程,必然充满了故事。书名中的“传承与创新”这四个字,更是精妙地概括了那个时代大学发展所面临的核心挑战。在接收了日治时期所留下的基础后,如何在新的政治文化语境下,进行有意义的“传承”,又如何大胆地进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求,这是一个需要智慧和勇气的课题。而1945到1950年这短短的五年,正是这一“再出发”的关键时期。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细致地描绘,在那个物资匮乏、社会动荡的年代,台大的先驱者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在师资、教学、科研等方面,摸索前进,为这座岛屿培养栋梁之才。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是了解台湾大学历史的一个窗口,更是理解战后初期台湾社会知识分子如何坚守教育理想、如何为建设一个新台湾而努力的生动写照。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传承与创新:战后初期台湾大学的再出发(1945~1950)”——让我眼前一亮。它直击了台湾历史上一个极其关键的时期,以及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机构。1945年,台湾光复,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社会、政治、经济转型,高等教育体系自然也身处其中,面临着重大的挑战与机遇。书名中的“传承与创新”不仅仅是口号,更是那个时代教育工作者们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在经历长期的殖民统治后,如何在新政权下,既要延续过往的学术价值,又要注入新的时代精神,这本身就是一场深刻的“再出发”。而“1945-1950”这五年,更是这段“再出发”的黄金时期,是奠定基础、塑造方向的关键阶段。我非常期待书中能详尽地呈现,在那个物资匮乏、人才流动频繁的年代,台湾大学的师生们是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一边修复与重建,一边探索与发展。他们是如何在学科设置、课程改革、学术研究等方面,走出一条既有历史根基又不乏时代活力的道路。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对一所大学历史的探究,更是对那个时代台湾知识分子如何在新旧交替之际,肩负使命,砥砺前行的深刻写照。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本身就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传承与创新”,这两个词语在台湾近代史的脉络中,尤其是战后这个特殊的时期,显得尤为关键。1945年后的台湾,从日本殖民统治下回归,一切都处于一个摸索和重塑的阶段。而“台湾大学”,作为岛内最高学府,其肩负的责任更是重于泰山。书名中的“再出发”几个字,则直接点出了那个时代知识界、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面临的巨大挑战与崭新机遇。从1945年到1950年,短短五年,却是台湾大学从零开始、奠定基石的关键时期。这段历史,关乎着我们今日所熟知的台大,也关乎着台湾高等教育的根基。我对书中所描绘的,那些在物资匮乏、政治动荡的年代,如何克服万难,在学科设置、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方面进行“传承”与“创新”的过程,充满了好奇。我期待能从中看到,那些先行者们是如何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为台湾大学乃至整个台湾的未来,播下种子,开启新的篇章。这本书,不只是关于一所大学的故事,更像是那个时代台湾知识分子如何在新环境下面对挑战,努力前行的缩影。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去理解台湾如何在动荡中寻求稳定,如何在断裂中寻求延续,如何在传承中孕育创新。

评分

读到这本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战后初期的台湾社会景象。1945年,整个台湾都在经历一场巨变,而“台湾大学”作为岛内顶尖的学术机构,其“再出发”的过程,必然充满了跌宕起伏。书名中的“传承与创新”这四个字,精准地概括了那个时期大学发展面临的核心议题。如何继承日治时期留下的学术基础,同时又要融入新的思想体系,迎接新的国家建设需求,这绝非易事。1945年至1950年,这短短的五年,是台湾大学奠定其独特学术传统和发展方向的关键时期。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细致地描绘,在那个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学者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在师资、设备、教材等方面进行艰难的“重建”工作。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如何在“传承”旧有知识体系的同时,注入“创新”的活力,开辟新的学科领域,培养具有时代精神的优秀人才。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台湾高等教育发展史的绝佳窗口,让我们得以一窥,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台大的先行者们是如何以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为这座岛屿的未来,播下知识与希望的火种。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传承与创新:战后初期台湾大学的再出发(1945~1950)”,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为什么?因为“传承与创新”恰恰是描述一个新生事物如何在原有基础上发展壮大的核心动力。而“战后初期台湾大学的再出发”,则直接点出了时间轴和地点,那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五年,以及岛内最高学府所经历的阵痛与新生。我一直觉得,研究一段历史,最重要的就是去理解当时的人们是如何思考、如何行动的。在1945年,当台湾从日本殖民统治下回到中华民国怀抱时,包括教育系统在内的所有社会结构都面临着巨大的调整。台湾大学,在那个时候,它的身份、它的使命、它的学术方向,都需要重新定义。书名中的“再出发”,让我对书中描绘的,那些在物资匮乏、人才凋零的困境中,是如何重新组建学院、延揽师资、规划课程,并探索新的学术领域充满了好奇。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所大学的“历史”,更像是一份关于“如何在一个全新的时代,重建一座精神堡垒”的生动案例。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些先驱们是如何在传承中汲取养分,又如何在创新中开辟道路,为台湾大学,乃至整个台湾社会,奠定未来的发展基石。

评分

我一直对战后台湾的社会变迁,尤其是教育体系的重塑有着特别的关注。这本书的副标题“1945~1950”精准地抓住了这段核心时期。对于许多像我一样在台湾成长起来的读者来说,台湾大学不仅仅是一所学校,它更是许多人心中的象牙塔,承载着社会进步的希望。然而,在那个烽火初歇、百废待兴的年代,重建一所高等学府,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书名中的“传承与创新”四个字,尤其让我感到振奋。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学科重建,更是如何在接收日治时期的学术遗产的同时,注入新的思想、新的理念,以适应新的国家和社会需求。我非常好奇,在这五年里,台湾大学是如何在师资、校舍、设备都面临极大挑战的情况下,重新招收学生,开设课程,并开始发展自身的研究领域的。书中所呈现的,想必不只是冰冷的史实,更能触及到那个时代教育工作者们的心血与智慧。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让我们得以窥见,在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台湾大学是如何在一片混沌中,逐步找寻自己的定位,并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我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互动,以及这些互动如何影响大学的发展,同样充满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光是“传承与创新”这四个字,就足够吸引人。“战后初期台湾大学的再出发(1945~1950)”,更是将这一切置于一个极其关键的历史坐标上。1945年,台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而“台湾大学”作为岛内最高学府,它的命运与整个台湾社会的未来紧密相连。书名中的“再出发”,就如同一个振奋人心的号角,暗示着在经历过剧变之后,力量的凝聚与新的开始。我尤其对“传承与创新”这两个关键词充满了好奇。在那个物资匮乏、政治氛围敏感的年代,是如何在继承既有学术成就的同时,又能够注入新的思想和活力,来塑造一所面向未来的大学?1945年至1950年,这短短的五年,无疑是台大在历史断裂中寻找自身定位、奠定发展方向的关键时期。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那些在艰难岁月中,教育者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在学科设置、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方面,展现他们的智慧与魄力,如何在传承中不忘初心,又如何在创新中勇于探索,为台湾的教育事业,为岛屿的未来,播下希望的种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