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坊间所出版通识教育有关公民素养课程或基础法律课程之相关书籍多仅着墨于法政面,针对国际观、环保观、关怀社会与终身学习等理念较少提及,对于奠定21世纪未来主人翁全方位能力与多元素养而言显有不足,故产生撰写此书之动机,冀望借由抛砖引玉的力量,唿吁教育界重视养成教育人才扎根之重要性。
本书共分六篇,分别为天生我材必有用─终身学习篇、坐拥寰宇观天下─国际视野篇、发挥自我不逾矩─民主法治篇、丰富人生传爱心─关怀服务篇、精致生活创文明─文化美学篇与传承智慧留世间─创新环保篇共六篇。
作者简介
张婷
学历:美国西维吉尼亚大学哲学博士、中国文化大学法学硕士、台北大学法学学士
现职:
岭东科技大学财经法律研究所专任助理教授、
岭东科技大学财经专业实习暨证照培训中心主任
经历:
台北城市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台北城市科技大学国际交流中心暨华语中心主任
着作:护理领导人十大秘笈、护理美学概论、关怀与沟通、期刊杂志论文
总校阅 李序 iii
作者序 v
第一篇 天生我材必有用──终身学习篇 1
第一章 了解自我与发挥潜能 5
第一节 自我特质与气质 6
第二节 生涯规划 18
第三节 提升自我竞争力 30
第二章 自我投资 37
第一节 知识投资 37
第二节 经济投资 40
第三节 社会文化投资 44
第三章 终身学习 51
第一节 学习能力之培养 51
第二节 生活与职场学习 60
第二篇 坐拥寰宇观天下──国际视野篇 69
第四章 国际视野 75
第一节 认识世界 76
第二节 参与或规划国际化活动 85
第三节 认识国际相关组织 91
第五章 全球化 101
第一节 认识全球化 101
第二节 全球竞争力 105
第三节 全球合作 109
第六章 强化国家竞争力 117
第一节 国家竞争力 117
第二节 如何提升国家竞争力 124
第三篇 发挥自我不逾矩──民主法治篇 135
第七章 民主素养 139
第一节 民主与多元社会 139
第二节 人民的权利与义务 151
第三节 国家的组织与制度 159
第八章 法治素养 167
第一节 基础法令认识 167
第二节 宪法保障之权利与义务 169
第九章 生活必备法律知识 173
第一节 民法 173
第二节 刑法 179
第三节 消费者保护法 188
第四节 性别平等教育与相关法令 194
第四篇 丰富人生传爱心──关怀服务篇 213
第十章 关怀 217
第一节 自我关怀 217
第二节 社会关怀 228
第三节 弱势族群关怀 235
第十一章 同理心 241
第一节 同理心基本概念 241
第二节 同理心于职场中之应用 247
第三节 同理心于社会中之应用 248
第十二章 服务学习 251
第一节 校园服务 251
第二节 社会服务 254
第三节 少数族群之服务 260
第五篇 精致生活创文明──文化美学篇 271
第十三章 认识与发扬本土文化 275
第一节 认识儒家与传统文化 275
第二节 认识台湾多元文化 287
第三节 发扬与创造优质本土文化 294
第十四章 认识与发扬生活之美 297
第一节 环境之美 297
第二节 民俗艺术之美 301
第三节 生活艺术之美 303
第十五章 营造生活环境之美 307
第一节 居家环境之美 307
第二节 职场环境之美 310
第三节 社会环境之美 312
第六篇 传承智慧留世间──创新环保篇 321
第十六章 创新 325
第一节 创新之基本概念 325
第二节 职场工作环境之创新 333
第十七章 环境保护 341
第一节 爱护地球自然资源 341
第二节 节能减碳 351
第三节 生态保育 357
第十八章 创造优质环境 363
第一节 环保运动 363
第二节 建构健康与幸福感之环境 368
索引 383
总校阅 李序
21世纪是个全球化、科技化、创新化与竞争化的时代,回顾寰宇,世界各国多以正向态度迎向金融风暴所带来的严酷挑战与高失业率,积极与世界国家建立合作联盟关系,以刺激经济发展与提升国家竞争力,昔日亚洲四小龙中的香港、新加坡、南韩等国家近年之优异表现已成为亚洲典范。回顾台湾于八○年代,由政府与国民共同打造的经济奇蹟,然因在全球化发展中进步速度缓慢,于全球经济风暴下,台湾经济发展似乎呈现人才欠缺与专业效能不足之窘境,导致荣景不再!值得国人警惕与急起直追。
今日政府与人民在全球激烈竞争的洪流下,应如何勇于面对现况与走出僵局,此为国家迈向成功的关键。台湾自2002年起签订世界贸易组织(WTO),正式走向全球化,两岸政府经由十余年的政治协商与民间交流,至2008年起逐步打破僵局,两岸签定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简称 ECFA),开放大三通、陆客观光与陆生来台就读等相关政策。萧万长副总统(2009)于「2015年台湾经济发展的愿景」中指出:政府要建设台湾成为「加值岛」,包含「增加生命价值」,建立永续经营与公义社会核心价值;「增加生产价值」,增加农业、制造业、服务业、文创产业等附加价值;与「增加生活价值」,提高生活水准、提升环境品质与缩短城乡差距。上述所勾勒的愿景代表政府努力方向,此愿景也提供相关产业努力发展的准则与方针,及民众对政府的期待。教育部(2011)年于第八次全国教育会议,提出「新世纪、新教育、新承诺」三大愿景与「精致、创新、公义、永续」四大主轴,确定发展策略,其中包含发展多元现代公民素养,引领台湾永续发展的政策目标。政府更于2012年完成行政院组织改造,期望在全球化时代下即早佈局,打造小而美的政府,以展现政府效能与永续经营的企图心,以上成果均显示政府有突破现况与迎向全球化时代之勇气与决心。值此阶段,人民是否已具备较往日更豁达的心境面对改变与突破现况,配合政府提出之迈向黄金十年的目标与世界接轨?值得国民与校园师生重视。
回顾校园,今日培育之现代公民是否拥有竞争优势、国际视野、法治素养、人文关怀与永续经营之内涵,是否未来具备发展成为国际菁英的格局?是否拥有被国际就业市场争相网罗之条件?校园培育之现代公民是否能在多变的环境下,勇于向下扎根、建立终身学习态度、掌握自我投资与社会资源的精神,大幅度拓展职场领域与提升专业产值,化危机为转机、生机与商机的气魄,以突破目前台湾发展僵局,实为现代学子神圣使命,亦为现代教育人的重要职责。
今日欣见张婷助理教授以身为法律人与教育人之观点撰写「法制生活教育-理论与实务」一书,以敏锐的观察力剖析问题,再以不同的方向介绍现代公民应具备之格局与涵养,期能拓展学生视野与强化内涵,为提升国家竞争力培育更多的人力资源。以六根樑柱:自我潜能、国际观、法制观、社会关怀观、文化观与环保创新为本书之支撑点,期能强化现代公民基本素养之培养,勾勒愿景与提升自我效能,日后能面对多元挑战,驾驭改变与掌握新纪元,成为名符其实的地球村公民。本书内容涵盖面广,学理与实务兼具,文字深入浅出,具有高度实用价值,值得向校园师生及社会人士大力推荐。
本人身为教育界老兵,极为荣幸获邀担任本书之总校阅,认为政府官员与教育人均应以培育国家菁英为己任,除肩负着制定与落实教育政策之责,须在教育过程中引领学生看到日后发展所长与贡献社会的机会,勾勒出让年轻学子满心向往的发展远景,一旦学子能满怀希望成长,日后将成为国家发展的希望。
总校阅 李选
于考试院传贤楼
2012.7.9
作者序
作者身为法律人,在台湾完成基础教育,于2009年暑假自美完成博士学位,返国后先于台北城市科技大学担任教职,戮力从事国际交流与华语推展之相关业务,有感台湾学子通识化知识与全球化视野显有不足;且目睹法治时代许多现代公民因法律素养偏低,导致不慎触法之事件日增,美好人生与幸福家庭因此断送,甚至引发社会不安,深感遗憾与惋惜。目前坊间所出版通识教育有关公民素养或基础法律课程之书籍多着墨于法政面,甚少针对国际观、环保观、关怀社会、文化传承与终身学习等理念加以讨论,此对奠定21世纪未来主人翁全方位视野与多元素养极有不足,故产生撰写此书之动机,冀望借由抛砖引玉的力量,唿吁教育界重视养成教育中「通识扎根」之重要性。
本书共分六篇,分别为终身学习篇、国际视野篇、民主法治篇、关怀服务篇、文化美学篇与创新环保篇。本书融入本土化与全球化知识,及目前台湾教育界极力推展之服务学习等内涵,如:校园双语、礼貌运动及志工服务学习等,且强调培养国家英才时,关怀、服务、包容与同理心之重要性。期待此书能由法律角度切入,兼顾本土化与国际化等内涵,引用生活案例与法律观点进行讨论,期能拓展学生全球视野与批判思维,进而因共鸣、内化,而产生实践。
作者于2011年秋,至岭东科技大学服务,该校拥有花园学校之美誉,办校认真踏实深获师生肯定,且荣获教育部教学卓越之奖励,校园中落实环保、提倡创新且强调终身学习之理念。师生齐心齐力以建立典范科大为目标。以上办学特色皆与作者在本书中所强调之型塑学生多元能力不谋而合,包含美学、服务学习、法治教育、创新、环保与生涯规划等。
本书之顺利完成,要特别感谢先进之鼓励与提携,如:岭东科技大学黎明董事长、岭东中学蔡宝伦董事长、岭东科技大学总执行长张台生博士、台北城市科技大学董事长郑逢时博士及前立法委员暨台北市议会陈健治议长夫妇等,给予作者持续勇往向前之动能。作者亦要感谢家母随时给予建议与幼妹张灏提供意见,使此书顺利付梓。
撰写本书期间,外公李文诚先生与外婆张桂琴女士先后蒙主荣召,每当想起自幼承欢膝下与接受谆谆教诲之场景,常泪流满面,无法抑止。今愿将此书献给天上比翼二老,祈祷二人在天国平安喜乐,在此寄上无限追思与怀念。
最后感谢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发行人于雪祥先生之团队全力协助。作者才疏学浅,书中文辞疏漏之处在所难免,尚祈贤达同侪与读者不吝赐教与指正。
张婷
于岭东科大知源教学大楼
2012.6.2
《法制生活教育:理论与实务》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的“接地气”。它不是那些阳春白雪的法律专著,而是用最贴近我们生活的语言,讲解最实用的法律知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婚姻法”和“继承法”的部分。虽然我目前还没有结婚,但书中对婚姻的法律定义、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离婚的程序,以及子女抚养权等内容的阐述,让我对婚姻的法律意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对于我将来规划自己的人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书中关于继承的讲解,也让我意识到了提前规划的重要性。父母的财产如何传承,自己百年之后,财产如何分配,这些问题虽然敏感,但却不容忽视。书中详细介绍了遗嘱的种类、有效条件,以及法定继承的顺序和原则。我听过一些因为遗产分配不均而引发的家庭矛盾,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很多矛盾的产生,正是源于对法律知识的欠缺,以及缺乏充分的沟通和规划。这本书教会我,生活中的许多“大事”,都需要用法律的视角去审视,才能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冲击,在于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规则”在社会运行中的重要性。我以前总觉得,法律就是一些条条框框,限制了我们的自由。但《法制生活教育:理论与实务》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温和且具象化的方式,向我展示了法律是如何保障我们自由的。书中关于交通法规的讲解,就让我印象深刻。我曾无数次抱怨过马路上的拥堵和不文明现象,但当我读到书中对交通规则背后的逻辑的分析时,我才意识到,每一条交通规则,都是在用一种最小的代价,来换取最大范围内的安全和效率。比如,红绿灯的存在,虽然让我们不得不等待,但它避免了无数次的碰撞和伤亡。又比如,关于行人优先的规定,虽然有时会耽误车辆通行,但它确保了最弱势的交通参与者能够安全地出行。这本书还深入探讨了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比如“契约自由”与“契约的神圣性”。我曾经以为,合同就是签了字就万事大吉了,但书中详细解释了合同的成立、生效、履行、变更、解除等各个环节,以及违约的后果。这让我意识到,每一个合同背后,都蕴含着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一旦失信,可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我以前有个朋友,就因为轻率地签署了一份合同,结果被对方钻了空子,损失惨重。这本书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法律的盲区,让我明白,了解法律,就是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提供了大量的“实务操作”。我尤其喜欢关于“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章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与政府部门打交道的经历,比如办理证件、缴纳罚款、申请补助等等。如果遇到不公正的处理,我们应该如何维权?这本书就给出了明确的指引。书中详细解释了,当公民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时,可以采取哪些途径,比如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它还介绍了这些程序的启动条件、受理机构、审查原则以及法律后果。我曾经就遇到过一次与交通部门的纠纷,当时我感到非常无助,不知道该如何申诉。读了这本书,我才了解到,原来我并非只能默默承受,我也有权利去质疑和挑战不合理的行政决定。这本书让我明白,法律不仅仅是约束公民的工具,它更是保障公民权利的盾牌。
评分《法制生活教育:理论与实务》这本书,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领我一步步探索法律的世界。它并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法律概念解释得明明白白。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人格权”和“隐私权”的探讨。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个人信息越来越容易被泄露和滥用。书中详细阐述了,什么是人格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等,以及隐私权的概念,包括个人生活安宁、个人信息保密等。它还分析了,在哪些情况下,个人的隐私权可能会受到侵犯,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自我保护,比如对个人信息的谨慎发布,对网络账号的加强管理,以及在遭遇侵权时,如何寻求法律的帮助。我曾经看到过一些新闻,关于个人信息被贩卖,或者被恶意利用的新闻,对此感到非常担忧。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如何保护自己的“数字人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学会了,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也要时刻保持警惕。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清晰,循序渐进,让我这个法律门外汉也能轻松理解。我尤其喜欢关于“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的章节。虽然我没有经历过诉讼,但通过书中的介绍,我大概了解了诉讼的基本流程、证据收集、法律程序等。书中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解释了“起诉”、“答辩”、“审判”等概念,以及不同类型的案件,比如侵权案件、合同纠纷案件、交通事故案件等,它们各自的诉讼特点。我曾经听朋友抱怨过打官司的复杂和漫长,总觉得那是一个遥不可及、充满未知的事情。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法律程序虽然有其严谨性,但它也是为了保障公正和公平。书中还提到了“调解”和“和解”的重要性,指出在很多情况下,通过协商解决问题,比激烈的诉讼更能节省时间和成本,也更能维护双方的关系。这让我学到了,在面对冲突时,除了对抗,还有更智慧的解决方式。这本书就像是一位耐心细致的老师,一步步地引导我,让我对法律体系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让我感觉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辈,娓娓道来人生的智慧。它并没有高高在上地宣讲,而是将法律的原则,巧妙地融入到我们每天都会遇到的生活场景中。比如,在关于物业管理和居住权的章节,书中详细解释了业主和物业公司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包括物业费的收取标准、服务内容,以及业主在公共区域的权利等等。我曾经因为小区绿化维护问题与物业产生过纠纷,当时对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感到束手无策。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了解到,原来物业公司并非“说了算”,业主也有权要求其履行合同义务,甚至可以通过业主大会的形式,对物业公司的服务进行监督和改进。此外,书中还涉及了劳动合同的相关内容,比如工时、休假、加班费、解雇补偿等,这些都是打工族最关心的问题。我曾经在一家公司工作,因为对劳动合同理解不深,被公司的一些不合理规定蒙蔽,吃了不少哑巴亏。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劳动合同不仅仅是简单的雇佣关系,它还包含着法律赋予劳动者的诸多保护。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在与人交往,尤其是在签订任何形式的协议时,都要保持警惕,用法律的眼光去审视,用知识武装自己,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评分《法制生活教育:理论与实务》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实用性”。它并没有空谈理论,而是将法律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为我们提供了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箱”。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合同风险防范”的章节。在商业活动中,合同是不可或缺的,但合同中的陷阱也层出不穷。书中详细讲解了,在签订合同前,应该如何进行尽职调查,如何审查合同条款,如何规避常见的风险,比如格式条款的霸王条款,以及合同无效的情形等等。它还列举了很多具体的案例,比如租赁合同、买卖合同、服务合同等,分析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并给出了相应的防范建议。我曾经有个朋友,因为在签订一份合作协议时,没有仔细审查合同细节,结果被对方利用了合同的漏洞,损失了一大笔钱。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合同的每一个字,都可能关系到巨大的经济利益。这本书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律师,在我的身边,时刻提醒我,在涉及法律事务时,要保持警惕,用知识保护自己,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地方,在于它对“法律的教育意义”的深刻理解。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我尤其喜欢关于“预防犯罪”和“未成年人保护”的章节。书中分析了导致犯罪产生的社会根源和个体因素,并强调了法制教育在预防犯罪方面的重要作用。它鼓励我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遵守社会公德,尊重法律。对于未成年人,书中更是详细阐述了,他们作为特殊群体,在法律上享有怎样的权利,以及如何受到保护。比如,关于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免受虐待和歧视的权利,以及在遭遇法律问题时,如何获得法律援助等等。我曾经接触过一些社会新闻,涉及未成年人犯罪或者受到侵害的案例,对此感到非常痛心。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让他们从小懂得敬畏法律,懂得保护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它让我明白,一个国家的未来,取决于下一代的法治素养。
评分《法制生活教育:理论与实务》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地方在于它对“法律的实践性”的强调。它不是一本纯粹的理论书籍,而是充满了鲜活的案例和实操性的建议。书中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部分,尤其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认为,我写的小说、我创作的音乐,只要我自己知道,就不存在侵权的问题。但书中详细解释了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概念,以及如何进行登记、如何维权。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辛辛苦苦创作的作品,也是受到法律保护的,我也有权去制止他人的抄袭和盗用。书中还举了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比如某歌手的歌曲被盗用,某设计师的作品被模仿,以及个人在网络上发布的原创内容如何被保护。这让我警醒,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本书就像是一本“生活指南”,它教会我如何在法律的框架内,更加自信、更加有底气地生活。它让我明白,法律并非高不可攀,而是人人都可以掌握的工具,用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利益。
评分读《法制生活教育:理论与实务》这本书,我总觉得好像是在翻阅一本陈年的日历,上面记录着社会变迁的轨迹,也刻画着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与法律打交道的点点滴滴。这本书并没有枯燥地罗列条文,而是将法律的概念巧妙地融入到日常生活的场景之中,让我切实感受到法律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冰冷规章,而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脉搏。例如,书中关于消费者权益的章节,详细地解析了购买家电时可能遇到的各种纠纷,从合同的签订、商品质量的保证,到售后服务的责任划分,都描绘得绘声绘色。我曾经就遇到过一件令人头疼的退货经历,当时对法律知识的匮乏让我措手不及,只能任由商家摆布。而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手握的许多权利,只是因为我不知道如何去主张。书中也提到了邻里之间的法律纠纷,比如噪音干扰、界限不清等问题,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却常常能引发激烈的矛盾,甚至对社区和谐造成长期的影响。作者用生动的案例,阐述了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学会换位思考,寻求妥善的解决之道,而不是一味地激化矛盾。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意识的启蒙。它让我们明白,了解法律,不仅是为了保护自己,更是为了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为构建一个更加公正、有序的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