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教育反思编、教育访谈编、教育随笔编三部分,其中既有尖锐的批评,更有建设性的改革建议,集中体现了作者20世纪80年代亲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实践以及此后长期退处边缘而对中国教育仍不辍思考关注、深切忧患的思想成果,洵为对当下中国教育中显露出的诸多问题的一剂良药,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作者的主要观点举凡如大学校长应当职业化,教育改革需要从启蒙开始,中国高教发展的高、大、全惯式思维模式,办几所象牙塔式的大学,教育需要一场真正的变革,教育者必须秉持说真话等,都引起了海内外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1988年被免职的武汉大学校长对当今中国高等教育大跃进所进行的深刻反思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年近八旬的教育家的肺腑之言,知识分子满腔的批判精神、忧患意识与人文关怀,令人动容!
作者刘道玉先生为中国“文革”后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沉寂多年而近年日益引起广泛关注,既缘于他被免职后仍长久保持对教育的深切关注,更缘于时代发展中显现的当代教育问题,使得教育界重新认识刘道玉教育思想与实践的价值,试图从中寻找良方。
教育变革,为社会发展变化之敏感区,关注教育为任一公民之本分与本能。当下中国社会对高等教育议论较多,而其中思考最深入、最广泛、最系统者,为本书作者刘道玉。
作者简介
刘道玉
着名教育家,20世纪80年代中国教改风云人物。1977年出任国家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推动恢复高考等。1981年起担任武汉大学校长,为当时中国高等院校中最年轻的校长。倡导自由民主的校园文化,从教学内容到管理体制推行学分制、转学制、插班生制、双学位制、主副修制等系列改革措施,拉开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1988年3月被免职。此后一直关注、反思中国教育问题,从事创造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出版有《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创造教育概论——知识‧智力‧创造力》、《创造教育新论》、《创造:一流大学之魂》及自传《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等。
获法国总统密特朗最高荣誉勋章、日本东洋哲学学术研究奖章、英国剑桥名人中心二十世纪勋章等。
自序
教育反思编
论一流大学的功能定位
我的人才理念与实践
高教改革三十年的回眸与前瞻
中国高等教育六十年的变迁
从大学的起源看西方教育的精髓
论“高、大、全”思维对我国高教发展的影响
彻底整顿高等教育十意见书
中国应当怎样遴选大学校长
办几所象牙塔式大学有何妨
怎样根治大学的学术腐败
被异化了的中国博士教育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学评估
我们需要培植滋生大师的土壤
教育需要一场真正的变革---在纪念改革开放30週年研讨会上的发言
中国高教在转型中迷失了方向
教育需要有质疑和批评的声音
校长实名推荐制不是改革举措
教育者必须秉持说真话
大学需要有反思精神
大学的潘朵拉盒子
教育访谈编
棒喝教育---重逢教育家刘道玉
1977: 亲历恢复高考决策
现在大学变成了衙门
中国教育的危机
创造是一流大学之魂---答<出版人>记者燕舞提问
大学校长应当职业化
教育改革需要从启蒙开始
洒墨刘道玉
优秀的学生是学校的名片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我理想的大学是怎么样的
大学之美在哪里
中国大学患了狂躁病
教育随笔编
我们都有相见恨晚之感---我与朱清时校长的一次谈话
天才的17世纪对大学的启示---<多重视角的莎士比亚>代序
风骨凛然的杜鹃精神---<纪念刘绪贻教授百年华诞文集>代序
同行是知音
一次小型的沙龙
教师的伟大职责
千万不能死读书
医院注射室的谈话
与大学生在校园里散步
无意得之终究得
后记
《中国教育反思录》这几个字,仿佛有着一种魔力,瞬间就吸引了我的目光。在台湾,我们一直密切关注着大陆教育的发展,既有好奇,也有一些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这本书名中的“反思”,尤其让我觉得它并非一本简单的介绍性读物,而是要触及一些更深层、更根本的问题。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所说的“反思”是如何展开的?它是否涉及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审视,对现行教育体制的拷问,抑或是对教育理念的追问?我尤其好奇书中对“应试教育”的探讨。这在我们台湾也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痛点,学生压力大,家长焦虑重。我想知道,在中国大陆,这种现象的成因更为复杂,而作者是如何去挖掘其深层根源的?是历史的惯性,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是否会探讨这些“反思”是否能够带来真正的变革?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启发,让我能够跳出台湾固有的教育视角,去理解中国大陆教育在快速发展中遇到的独特挑战,以及那些正在发生的、或尚未发生的改变。我希望它能像一位导游,带领我深入理解中国教育的肌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观察。
评分拿到《中国教育反思录》这本书,我内心涌起了复杂的情感。作为一名在台湾土生土长的教育工作者,我深切体会到教育的变迁与挑战。看到“中国教育”这个词,我自然而然地会将其与我们台湾的教育环境进行对照和思考。书名中的“反思”二字,预示着作者并非简单地叙述现象,而是深入探究、追问其背后的原因与可能的发展方向。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如何界定“中国教育”的范畴的?它是否涵盖了大陆地区各个层级的教育,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又或是聚焦于某个特定的教育阶段?我特别关注书中对教育体制、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以及评价体系的剖析。例如,我们台湾在推动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时,也面临着如何平衡升学压力与素质教育的难题。那么,《中国教育反思录》中,作者是如何审视大陆教育体系的优势与劣势的?它是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创新与传承的思考,这些都是我们在台湾教育改革中不断探索的方向。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看到作者对中国教育发展历程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未来教育趋势的独特见解。是否能找到一些能启发我们反思自身教育模式的线索,避免走上相似的弯路,或者从中发现值得借鉴的创新实践,这对我来说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富有力量,当我看到书名《中国教育反思录》时,内心便涌起一股强烈的探究欲。在台湾,我们对于大陆教育的发展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关注,时而为其快速的进步感到震撼,时而又对其某些教育现象感到不解。这本书,从名字上就透露出一种深入剖析的意图,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很好奇,这本书的反思会触及哪些核心议题?是关于教育公平性的挑战,还是关于教育模式的创新?例如,我们台湾在推动双语教育、STEM教育等方面也进行了不少尝试,我想了解在中国大陆,这些领域的发展情况如何,以及作者是如何对其进行评估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更加宏观的视角,去审视中国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定位,以及它在培养未来人才方面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是否会涉及到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对教育资源的配置,亦或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理解方式,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认识中国教育的复杂性,并从中获得一些能够启发我们自身教育实践的宝贵经验。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在台湾引起了不少讨论,尤其是在我们这群为孩子升学焦虑的家长之间。听闻书名《中国教育反思录》,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关于大陆教育改革的种种新闻报道,以及一些我们台湾家长常用来比较的指标。我很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去“反思”的?是纯粹的批判,还是带着建设性的建议?它是否触及了教育的根本问题,比如教育的目的、价值,还是仅仅停留在方法论层面?例如,我们台湾的教育体系,也有其自身的问题,例如过度的学业竞争、填鸭式教学的遗留影响,以及对学生多元发展的重视程度等等。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不同视角的观察,让我们看到中国大陆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究竟遇到了哪些独特的挑战,又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或是可以引以为戒的教训。我尤其关注书中对“教育公平”的探讨,这是我们在台湾也时常在争论的话题,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对教育资源分配的影响,以及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机会均等。这本书会不会从一个更宏观的层面,去解析这些复杂的问题?它的反思是否能触及教育理念的核心,帮助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而不是仅仅被考试成绩所绑架。我期待它能像一位智者,用冷静而深刻的笔触,剖析那些隐藏在教育表象下的深层逻辑,为我们带来一些清醒的启示。
评分《中国教育反思录》这个书名,带着一种严肃的探究意味,让人不禁想要一探究竟。在台湾,我们对大陆的教育发展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关注,一方面是出于对历史文化渊源的认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同处东亚文化圈,教育面临的许多挑战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本书,从名字来看,似乎是要深入剖析中国大陆教育系统存在的某些问题,并对其进行反思。我很好奇,这本书的“反思”究竟会触及哪些方面?是制度层面的僵化,还是观念层面的陈旧?它是否会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揭开那些我们可能不曾留意,或者不曾深入思考的教育现象?例如,关于“唯分数论”的讨论,是我们两岸教育都长期面对的难题。这本书是否会从更深层次去探讨这种现象的根源,以及其对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发展造成的长期影响?此外,我也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义“反思”的。是仅仅的批判和指出问题,还是会提出一些建设性的解决思路?或者,它仅仅是一个记录和观察,让读者自行去体会和思考?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更具深度和广度的视角,让我们超越简单的“比较”,而是去理解中国教育在特定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的发展逻辑,并从中获得一些关于如何构建更健康、更人性化的教育体系的启示。
评分《中国教育反思录》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足够吸引人了,尤其是对我这样一位身在台湾、时刻关注着大陆教育发展的读者而言。我总觉得,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里,教育是最需要被不断反思和调整的领域。这本书,是否能够深入剖析中国大陆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反思?我很好奇,作者的反思会聚焦于哪些方面?是对于传统教育模式的继承与创新,还是对于现代教育理念的引入与实践?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探讨关于“素质教育”的议题,以及如何才能真正地在应试压力之下,培养出具有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学生。这在我们台湾也是一个永恒的教育命题。这本书是否能够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去解析中国教育在当前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在面对全球化挑战时所展现出的独特路径?我希望它能像一本深度访谈录,或者一篇史诗般的教育叙事,带领我深入理解中国教育的复杂肌理,并从中获得一些能够启发我思考自身教育实践的深刻洞见。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中国教育反思录》,带着一股不容忽视的严肃感,让我迫切想要翻开它,一探究竟。在台湾,我们与大陆在教育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也面临着不少共同的挑战。因此,对于“中国教育”的“反思”,我格外感兴趣。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反思”的?它是一种对过去教育模式的批判,还是对当下教育实践的审视?它是否会触及到教育体制、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多个维度?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探讨教育的“功利性”问题,以及这种功利性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这在我们台湾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我想知道,在中国大陆,这种现象是如何演变的,其背后又有哪些深层的原因?本书能否提供一些打破这种局面的思路,或者至少引发我们对教育目的的重新思考?我期待它能像一位资深的教育观察家,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分析,为我们呈现一幅中国教育发展的真实画卷,并从中提炼出那些能够触动我们、启发我们、甚至改变我们的思考。
评分《中国教育反思录》这个书名,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身在台湾,我们对于大陆教育的某些现象,常常会有一种隔岸观火的观察,但有时又会觉得,我们面临的许多教育困境,其实有着共通之处。这本书,似乎要撕开一层层表象,去触碰那些隐藏在教育系统深处的“反思”。我特别好奇,作者所谓的“反思”,究竟是基于怎样的出发点?是学术的严谨,还是实践的关怀?它是否会深入探讨中国教育在历史进程中,所积累的那些值得被重新审视的经验和教训?我十分关注书中对于“教育公平”的讨论。这在我们台湾也是一个敏感且重要的话题,关于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对教育资源分配的影响,以及如何才能真正为每个孩子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我想知道,在中国大陆,这个问题的复杂性体现在哪里?作者又是如何去进行反思的?这本书是否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打破僵局的思路,或者指引出更具人性化的教育方向?我期待它能以一种深刻而又不失温度的方式,呈现中国教育的现状,并引发读者对教育本质的更深层思考。
评分《中国教育反思录》这本书,光听名字就让人感到一股沉甸甸的重量,仿佛要掀开一层层包裹着我们既有认知的教育面纱。身在台湾,我们对大陆的教育发展一直怀有复杂的情感,既有好奇、期待,也夹杂着一些隐忧和比较。这本书的出现,恰似一个抛向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我并非教育专业人士,只是一个关心下一代成长、时常在家庭教育中摸索前行的普通家长,但正因如此,我更能体会到书中那些触及灵魂的拷问。翻开第一页,那些关于应试教育的困境、关于学生压力过大的种种现象,就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许多熟悉却又令人不安的画面。我想,无论是在海峡的哪一端,我们都或多或少地在与这些教育的“病症”搏斗。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这些问题的,又是从何种角度去“反思”的。是历史的纵深,还是现实的切片?是宏观的政策解读,还是微观的课堂故事?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了解的。同时,我也在思考,所谓的“反思”究竟能带来什么?是改革的契机,还是仅仅是观望者的叹息?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突破性的见解,抑或是指明一些可行的方向,让我这个在台湾的家长,也能从中汲取到应对时代挑战的智慧,而不是一味地陷入焦虑。我期望它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野,让我们跳出地域的局限,从更宏大的视角审视教育的本质和方向。
评分初见《中国教育反思录》这本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一定是一本充满深度和思考的作品。身处台湾,我们总是在关注着大陆教育的变化,时而惊叹于其规模与发展速度,时而又对其体制中的某些现象感到困惑。这本书的出现,似乎正好填补了我们在理解大陆教育深层逻辑上的一个空白。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所说的“反思”,究竟是从何种角度出发?是基于历史的视角,去审视教育的演变轨迹;还是从现实出发,去剖析当下教育实践中的种种困境?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触及到教育理念的转变,以及教育目标的确立。毕竟,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和价值的引导。我好奇,在中国大陆的教育语境下,这些理念和目标是如何被理解和实践的?是否存在着一些我们尚未充分认识到的张力或矛盾?例如,我们台湾在推动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也经历了不少探索和尝试。这本书,是否能为我们提供一些不同于台湾视角的观察,让我们看到中国大陆在这些方面的独特经验和挑战?我期待它能像一面镜子,让我们既看到他人教育的风景,也能从中映照出自身教育的影子,从而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和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