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点小孩,又有一点大人,这就是高中生!
光会念书还不够,懂得为自己决定人生,才是最强的高中生!
这本书涵盖了宗教、爱情、文学、政治、金钱、人格、大学选择、交友、创造力、领袖观、国际观……等17项,是男女高中生最想知道的世界,也是家长、老师、辅导及一般社会大众会有兴趣的论述。夏烈以亲切的文字娓娓道来,像是在和你面对面对话。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本和高中生对话的书。学生家长及老师更要读此书,以了解及辅导你的孩子及学生。
夏烈是工程博士,又是外国文学及电影课程的教授,这本书却是以社会及生活为主的基本书籍。他一针见血的论述令你在最短时间内看到极多极多的人生及生命。这本书将伴随着你成长!
作者简介
夏烈(夏祖焯)
夏祖焯教授笔名夏烈,台北建中及台南成功大学毕业,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工程博士。曾在美任职桥梁工程师、大地工程专案经理多年。现任教于台南成功大学及新竹清华大学,教授近代欧美文学及日本文学,文学与电影等课程,为我国唯一工程博士出任文学教授之职。夏教授亦为建中文教基金会董事及建中校友会常务理事,美洲中国工程师学会理事。其长篇小说〈夏猎〉(九歌)荣获民国八十三年「国家文艺奖」,2006年获美洲中国工程师学会颁发「科技与人文奖」。另外着有散文集《流光逝川》(尔雅),大学教科书《近代外国文学思潮》(联合文学),中短篇小说及散文合集《最后的一只红头乌鸦》(又名《白门再见》,九歌),以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之《城南少年游》。
自序:豹 Leopard
辑一:给高中生的十七堂人生要课
1你告诉我高中生该去谈恋爱吗?
2顶尖高中生要懂文学
3你告诉我生命的真相是什么?
4你要不要从政?作政治家还是作政客
5 没创造力爬得更快?
6 我们的民族性可爱吗?
7 我们要如何培养国际观--大陆与台湾
8 看重自己才是高人格
9 你要念理工医还是人文社会科?
10你可以是不信教的孤鹰
11节俭未必是美德,先花了再说
12你要走上胜利之路
13作一流学生,也作一流领袖
14你要又会读书又会玩
15选系不选校,离家念大学最好
16记得,菁英不一定是功课好
17向社会大学高材生多多学习
辑二:我的课余好时光
1我的高中生活
2城南少年游
3白门再见
自序
豹 Leopard
一只年青的金黄色豹子在荒原上奔跑、捕猎,身躯矫捷,耀眼阳光晒在牠滑亮带黑斑的短毛上,闪闪发光。豹子跑累了、渴了,屈在一方小水潭前急促大声喝水。水波平静后,豹子赫然看见水中苍老多毛的面颊,牠歪头唔了一声:
「啊,我怎么会变老成这个样子!」
有个声音由遥远的空中传来:「你继续跑,不停的奔跑,就会跑回年青,像浮士德一样……」
于是金豹转身跃入空中,继续奔跑,整片无际草原是牠宽阔的舞台世界。
这本书原是近年来写给建中学生的专刊汇集。「联合文学」与我商讨,决定略为修改成写给一般高中学生的书,写给男生,也写给女生,不再是建中。但后半部收录了一些我曾发表过,与母校建中及隔壁国语实小有关的文章,以纪念那个一去不返的青少年岁月--我竟在台北南海路植物园对面这两个学校度过了十二年时光,是整个的成长历史。因为原来写给建中,加上我的个性,再加上在美多年,受到美国主流文化盎格鲁撒克逊直截了当性格的影响,笔调免不了男性化。
任职美国工程界多年,我也曾是台湾高速公路局的工程顾问,最近十数年在台湾教授近代欧美文学及日本文学,文学与电影等课程,由工程转为人文。但是个人最大的兴趣不在理工,也不在人文,而是社会学科,这本书中的文章由而产生。文章写给高中生,用词用语尽量浅易,并且不在文中引用社会科学的学术文字或专有名词。
小学及国中时写「我的志愿」,几次都写长大要作政治家,以后未能如愿。
文章是个人主观的看法,在建中出专刊时,每篇之后都有十篇左右的回响文字,由马英九总统到高中生都有。这些回响作者不乏大牌人物(我在大学时外号就是「夏大牌」)、政治明星(甚至有的已被定刑关在狱中)、企业大亨、学界泰斗,或知名作家,因为篇幅不能全部收录。实际上,有些高中生写的回响更有内容,更有见地。由这些回响文字,我看到男生与女生的不同,年青高中生与成年人的差异。很明显,女生比男生要温和及有人情味许多;成年人比年青学子要理智、现实、以及「狠心」。年青学生理想主义色彩重 ─ 走入社会,他们就知道不是这么回事了;走上战场,他们就会看到人间痛苦、丑恶、败德、凶残的一面,那不是雷马克「西线无战事」中刚由高中毕业,相互提携、生死与共的年青兵士,而是海明威笔下「失落的一代」。书中某些文章,我写出了真像,会令一些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学生失望及不悦,但是他们或她们要面对,迟早的事。
我的母亲林海音是出生在日本的台湾人,一半闽南,一半客家,曾任联合报副刊主编十年(民四十二至民五十二年)。我的父亲夏承楹笔名何凡,是联合报专栏「玻璃垫上」作者,也曾任《国语日报》社长及发行人近二十年(民六十一年至民八十年),他是京沪一带的江苏人。我出生在北京,长在台北,大学念台南成功大学,又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念硕士、密西根州唸博士及美国各地工作数十年,家庭及学校背景算是比较多元。这些复杂的背景开展眼界,启发思维,增长分析能力,所以书中一再鼓励学生要多元化、多地域化、多接触面、多好奇心。这四多不见得造益每个人,但绝对适用于大多数人。我们今日的学生逐渐在缺乏这四多,与家长不鼓励有关。
前年我被母校成大延揽担任教职,五年五百亿「菁英条款」下被聘用,这条款极明显是偏重理工医。出面邀请的是当时的教务长汤铭哲医生及校长赖明昭医生。这两位都是台南一中毕业入医科,在美国再读一博士学位后在医学院任教,再转任行政工作。我进入成大后发现汤铭哲教授偏向理想主义,人文气息浓厚,重视他人的感觉。而我是工程出身,比较实际、客观、重效率、简单,不太考虑人的感觉,但是比他重物质。然而,我年青时曾是强烈的理想主义及自由主义者,现在改变了,原因多重,不足一一道来。由此,我会想到,他为什么延揽一个与他不同的人?交往两年,从未问过他。以他的条件及资历,应会被聘为一个医科大学的校长(编按,汤铭哲明年将出任东海大学校长),他教育学生的方式可能与我大相迳异,那种教育方式是对的?而台湾的教育应重理性,还是感性?高中与大学是否不同?与他交往聊天,深刻的是他曾说过:「……反正南部人就是逆来顺受的。」我说:「我认为台湾人也都是逆来顺受的。」然而,为什么台湾人逆来顺受?为什么南部人更人逆来顺受?是否高中阶段南北就有不同?高铁一个多小时就由北到南,为何有此差异?
我教外国文学及电影方面的课程,朋友还是以工程界为多,其次是医界。这和过去的学校及工作环境有关,也是家庭因素使用然,因内人也是工程,女儿是医,儿子是艺术家。实际上我的性格及为人较符合工程师「负责任,解决问题」的两大特质。与人聊天,却发现最喜欢与中文系出身的男士交谈。在拙着《流光逝川》(尔雅出版)一书中有一篇学生对我的访问稿,我也表达再考一次大学,会选择中国文学系。因为出路(纯物质)、虚荣、及六年建中的传统,我选择了工学院,如果当年不顾这些,或有高人指点而选择了中文系,今日是否更快乐,更有成就,更超过我曾获得的「国家文艺奖」及美洲中国工程师学会的「科技与人文奖」的荣誉。如是,那又是什么?
先慈出生日本大坂,第一语言是日语,后来才学习台语及国语。先外祖母住在家中时,与友人谈话常是台语夹杂日本话。因此,我对日本的文化及习性逐渐了解,也常以此比对中国的文化习俗,这相当于民族性的比对。近百年我们曾两度被日本严重侵略伤害,但又普遍钦羡日本在经济、科技及人文的成就,因而形成国人仇日、媚日、抗日及哈日的复杂矛盾心态。我在文中则是强调「学习日本」的重要性。许多事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比较的,如此才能对镜,才能客观。实际上,我们也要学习韩国了。日韩的高中学生和我们有何不同,心态上是否有相当差异?这些高中生二十五年后成为社会中坚,领导他们的国家走进何处,又将走向何方?而中国大陆在近二十年的急起直追,更是惊人。我的学生中有大陆及韩国来的交换生及外籍生,我看到他们的敬业及出众。
日本曾是一个军国主义的国家,故而极为重视小学教育,因为小学生最容易被洗脑,此时要灌输他们忠君爱国,为国牺牲性命及世界最优秀民族的优越感。到了国中孩子逐渐有判断力,同时开始生理上的发育。高中阶段则明辨是非的能力显着增加,同学之间的谈话开始有不少理性、分析归纳、及知识的共享,国中时期的叛逆色彩大幅淡化。本书中这些文章就是走这个方向,一共有十七篇,涵盖面广,带给高中生对生命及生活的思考,也希望阅读此书的家长及老师们与高中生作同样的思考及讨论。这本书写给高中生,也写给家长及老师,甚至大学生。
讲到日本,成大现任校长黄煌煇博士曾问我为什么不写一篇有关武士道的文章给学生。黄校长初给我的印象是有些草莽豪气,但他的工程论文曾六次获奖,可能是获学术奖最多的大学校长。武士道文化实际上源自中国文化,在日本本地化后又渗入神道及佛教的思想,统治日本长达近七百年的历史。黄校长认为武士道并非只是打打杀杀,它的精神实质影响了近代日本优越的文官制度及民间企业文化,促进日本成为一个富强及高效率的国家。我同意黄煌煇的看法,也深深感觉应写一篇重忠诚、名誉、礼仪、尚武、朴实及廉洁的武士道介绍。然而「联合文学」付梓已箭在弦上,如果本书销路好,再版时将加入此武士道之文。
我们学习日本容易,学习欧美只能学到表面,不可能澈底,还是洋体汉魂,因为西方重视个人及人道,东方强调群体而非个人,太不同了。日本自明治维新即强力学习西方,也还是名副其实的「和魂洋体」。由于浴血抗战,中国大陆极度仇日,当然这也包含今日与强国日本在经济及科技武器上作竞争,别苗头。我数年前应北京大学之邀,作一场有关日本文学与电影文化的演讲,数百人的小礼堂座无虚席,全场鸦雀无声,讲完如雷掌声。中文系博士生林峥女同学汇集所有同学听后感想文字给我,全是正面评价。可见全国第一的北大学生认清日本的重要,不是盲目反日。而日本的社会有开放性及收容性,不但不以接受外来文化为耻,反而对优良外来文化的吸收有感恩之心--我们是不是也应如此?
我在大学教书,又是建中的董事及校友会常务理事,所以更有资格,更有义务,更有兴趣为高中生写这本书。写议论文章一针见血才会引起读者兴趣,躲躲藏藏、不痛不痒、四平八稳的文章读来乏味、无趣。我年纪大了,冲劲减低,如果这些文字逐渐失去吸引力,希望后继有人,为高中生写出更有可读性的文章。文章在精,不在多。写多了,落得个文人名,出点小风头,非我所愿--我喜欢大的。
建中给了我六年教育,又邀我写专刊有年,感激。书后半段四篇原刊登于尔雅出版夏烈(我的笔名)所着《流光逝川》,九歌的《最后的一只红头乌鸦》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城南少年游》三书,特此致谢。联合文学发行人张宝琴女士与内人龚明祺在北一女同班,张女士念台大时我只见过她一面,还是晚上一个舞会,灯光昏暗,但听说有许多台大同学赞美她,追求她,如今她竟为我出版两本书(另一本是联合文学的「近代外国文学思潮」),世事难料,这就是人生。
我为人理性,这篇开场白却写得感性,那可曾是年青的我!
我们的高中生如何?我们国家的前途在那里?我们与大陆的关系又将如何发展?窗外时风时雨,时晴时暗,我的车在阳光与阴雨中穿梭。
步入高中,我發現自己開始面臨比以往更多樣化的挑戰,不僅是學業上的壓力,更是關於如何規劃自己的人生,如何建立正確的價值觀。這時候,一本能夠提供深度思考,並且貼近高中生實際生活的書籍,就顯得尤為重要。《建中生這樣想:給高中生的十七堂人生要課》,書名中的「建中生」讓我聯想到優秀的學習與生活態度,而「人生要課」則點出了書中將探討的深度議題。我對於「十七堂」這個具體的數字感到好奇,它暗示著書中會圍繞著十七個關鍵的人生主題展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如何在眾多的資訊和選擇中,找到自己真正的方向,並培養出堅韌不拔的意志力。同時,我也期待它能啟發我對於「成功」和「幸福」有更為深刻的理解,不只是單純的物質追求,而是包含更為豐富和多元的人生體驗。這本書,或許能成為我高中時期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幫助我在成長的道路上,不斷地學習和超越。
评分從國中升上高中,彷彿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有更多需要自己獨立思考和做決定的地方。有時候,會感到一種迷茫,不知道自己真正的興趣在哪裡,也不知道未來應該往哪個方向走。《建中生這樣想:給高中生的十七堂人生要課》,這本書名讓我覺得它充滿了一種「過來人」的分享感,彷彿是那些已經走過這段路的人,在給予我們一些指引。我對「十七堂人生要課」這個概念非常好奇,它會涵蓋哪些方面呢?是關於如何學習,如何與人相處,還是關於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實際的建議,幫助我釐清自己內心的想法,並在面對各種選擇時,能夠做出更明智的決定。同時,我也希望它能讓我明白,即使是在高壓的升學環境中,我們依然有空間去探索和發展自己的個性,去培養自己的獨特價值。這本書,或許能為我提供一個思考的模板,讓我更好地認識自己,並為我的未來做好準備。
评分一直以來,我在尋找一本能夠真正觸動我內心,關於成長、關於未來的書,尤其是在經歷了高中這個既迷茫又充滿可能性的階段。這次偶然翻開《建中生這樣想:給高中生的十七堂人生要課》,書名就散發出一種貼近、親切的氛圍,彷彿是同儕間的交流,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導師訓誡。我一直對建中生的學習與生活充滿好奇,他們如何在壓力與競爭中找到自己的節奏,如何在課業之外,培養出對人生更深層次的思考?這本書讓我感覺,終於有一扇窗,能讓我窺見這群優秀學子內心的風景。它不只是一本關於學業的指南,更像是一本人生導航手冊,觸及的議題廣泛,從學業規劃、生涯探索,到人際關係、價值觀建立,甚至是面對挫折與失敗的態度,都涵蓋其中。我想,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就在於它試圖連結學術的嚴謹與生活的智慧,讓我在埋首書堆的同時,也能抬頭看看遠方,思考自己真正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它或許能為我解答那些,在課堂上老師們不一定會深入探討,但卻對我們人生走向至關重要的問題。我期待透過這本書,能獲得一些啟發,更清楚地認識自己,並為即將到來的未來,注入更多信心與方向。
评分說實話,作為一個正在經歷高中生活的高中生,我常常感到一種無形的壓力,來自課業、來自升學,甚至來自對未來的迷茫。每天的生活像是被一條條無形的鞭子抽打著,不斷地往前趕,卻又不知道為何而趕。當我看到《建中生這樣想:給高中生的十七堂人生要課》這本書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是:「又是另一本說教的書吧?」畢竟,市面上類似的勵志書籍琳瑯滿目,但真正能打動人心的卻不多。然而,書名中的「建中生」三個字,卻又讓我產生了一絲好奇。建中,在台灣是許多人心目中的頂尖學府,那裡的學生一定有他們獨特的思考方式和成長經驗吧?這本書,或許能提供一個不同於成人視角的視角,讓我知道,原來在追求學業的同時,也有人跟我一樣,在思考著人生的意義,在摸索著前進的方向。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一種「原來不是只有我這樣想」的共鳴感,讓我感覺到,成長的道路上,我並不孤單。它或許能幫助我理解,如何在快速變動的時代裡,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被外在的聲音淹沒,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我期待它能帶來一些溫暖,一些力量,讓我在面對挑戰時,能更堅定,更有韌性。
评分我一直相信,人生中的許多重要課題,並非在課堂上就能學到,它們更多的是在實際的體驗與反思中逐漸領悟。《建中生這樣想:給高中生的十七堂人生要課》,這本書名透露出一種貼近實際,並且帶有一定人生高度的學術討論。對於高中生來說,這段時期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也是開始探索自己未來方向的關鍵時刻。我對「十七堂人生要課」這個說法很感興趣,它暗示了書中將圍繞著一些核心的人生主題展開,並且這些主題可能具有普遍的意義。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如何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如何在眾多的資訊洪流中,辨別真偽,形成獨立的判斷。同時,我也期待它能啟發我對於「成功」和「幸福」的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只是單純的學業或物質上的成就,而是包含更為豐富和多元的內涵。這本書,或許能成為我高中時期一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幫助我在成長的道路上,走得更穩健,也更具智慧。
评分身為一個還在高中階段的學生,我時常會在學業的壓力與對未來的期盼之間徘徊。市面上關於成長的書籍不少,但真正能觸動我內心,並且能引發深刻思考的卻不多。《建中生這樣想:給高中生的十七堂人生要課》,這本書名給我一種很親切、很貼近的感覺,彷彿是同儕之間的分享,而不是遙不可及的教誨。我特別關注「十七堂人生要課」這個說法,它暗示著這本書將會涵蓋高中生在成長過程中,所面臨的各種重要課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如何在眾多的人生選擇中,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道路,而不是隨波逐流。它或許能讓我明白,學術成就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養一種健全的人格,一種對生活充滿熱情,對未來充滿期待的態度。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帶來一些啟發,讓我更清楚地認識自己,並在未來的道路上,更有勇氣和智慧地前行。
评分我一直對那種能夠引導思考,而非直接給出答案的書籍情有獨鍾,特別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許多「為什麼」和「如何是好」的時刻。《建中生這樣想:給高中生的十七堂人生要課》這本書,從書名就能感受到它試圖與讀者進行一種平等的對話,而非單方面的灌輸。我對於「人生要課」這個詞非常感興趣,這意味著它觸及的將是比課本知識更為核心,也更為持久的議題。高中時期,我們不僅是在吸收知識,更是在塑造價值觀,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如何理解世界。因此,一本能夠幫助我們建立清晰的價值觀,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的書,是彌足珍貴的。我期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引導性的提問,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反思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它或許能幫助我理解,如何在眾多的人生選擇中,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道路,而不是盲目地追隨潮流。我也希望它能讓我認識到,學術成就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養一種健全的人格,一種對生活充滿熱情,對未來充滿期待的態度。這本書,或許能成為我高中時期的一盞明燈,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评分高中生活,對我來說,就像是一條充滿岔路的大道,有著無數的可能性,但也伴隨著許多的不確定。我渴望能找到一本能夠引導我,幫助我理解自己,也幫助我理解這個世界的書籍。《建中生這樣想:給高中生的十七堂人生要課》,這個書名立刻吸引了我,它給人一種「來自內部」的分享感,彷彿是建中生們在分享他們獨特的成長經驗和人生體悟。我對「人生要課」這個概念非常感興趣,這意味著書中將會探討一些對於人生至關重要的課題,這些課題或許是在課堂上學不到的,但卻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面對和學習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學會如何辨別資訊,如何做出符合自己價值觀的決定。同時,我也期待它能讓我明白,如何在充滿競爭的環境中,保持積極的心態,並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價值。這本書,或許能成為我高中時期一本重要的心靈導航,引領我在迷茫中找到方向。
评分老實說,有時候面對堆積如山的課本和測驗,我會感到一種疲憊,彷彿迷失在知識的叢林裡,找不到回家的路。這時候,一本能夠喚醒內心深處對生活的熱情,重新點燃我對未來的憧憬的書,就顯得格外重要。《建中生這樣想:給高中生的十七堂人生要課》這個書名,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我一直對那些能夠將複雜的人生哲理,用一種簡潔、貼切的方式傳達出來的書籍,感到由衷的敬佩。高中,是一個轉變的時期,我們開始思考自己是誰,想去哪裡,以及如何在這個世界上留下自己的痕跡。這本書,或許能為我提供一個思考的框架,一個探索人生意義的起點。我希望它能讓我明白,人生並非只有升學一條路,而是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它或許能教我如何在高壓的環境中,保持內心的平靜,如何在這個充滿變數的世界裡,找到屬於自己的立足之地。我期待透過這本書,能夠激發我內心深處的潛力,讓我更加勇敢地面對未知的挑戰,並在這個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评分從小到大,我們都在學習課本知識,但真正能讓我們受益終身的,往往是那些關於如何做人、如何處事的道理。《建中生這樣想:給高中生的十七堂人生要課》,這本書名就給人一種很親切、很貼近的感覺,彷彿是從同儕的角度出發,分享一些關於人生重要的經驗和體悟。我對「人生要課」這個說法非常感興趣,它暗示著書中將會探討一些在學校課本裡比較難學到的、但卻對我們人生發展至關重要的議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如何在快速變動的社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並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同時,我也期待它能讓我明白,如何在面對挫折和困難時,保持樂觀的態度,並從中學習和成長。這本書,或許能為我提供一個思考的框架,讓我更好地認識自己,並為未來的道路做好準備,讓我在追求學業的同時,也能豐富自己的人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