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特效穴图解(附VCD)

针灸特效穴图解(附VC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针灸
  • 特效穴
  • 图解
  • 中医
  • 养生
  • 保健
  • 穴位
  • VCD
  • 医学
  • 健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医学理论精要与临床实践指南 本书精选当代中医药领域最具影响力、最富实用价值的经典著作及前沿研究成果,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理论根基、诊断技术、辨证论治思路,并结合现代医学视角,提供了一套全面、深入且可操作的临床实践指导框架。全书内容涵盖广博,逻辑严谨,旨在为中医药专业人士、医学院校师生以及对传统医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扎实的知识体系和提升临床思维的有效途径。 --- 第一部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与深化 本部分聚焦于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核心概念及其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体现,确保读者对“生命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有深刻的理解。 一、 导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与发展脉络 本章深入探讨了《黄帝内经》所奠定的阴阳五行学说在阐释生命现象中的独特视角。重点解析了“天人合一”、“形神统一”的整体观,这些观念如何指导中医的诊断与治疗。同时,梳理了自先秦至近现代,中医理论体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与突破,尤其强调了对温病学派、伤寒学派等重要流派思想的比较研究,帮助读者构建宏观的历史视野。 二、 精气神与脏腑经络学说详解 1. 气血津液与精 详细阐述了“气”在生命活动中的核心地位,区分了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不同功能的气;深入剖析了“血”的生成、循行及其与“神”的密切关系。津液的输布与排泄机制,被置于体液调节的宏观框架下进行解读。最后,探讨了“精”——生命物质基础的储备、转化与耗散规律,以及其与生殖、衰老的关联。 2. 十二脏腑功能与生理病理 本节采用现代解剖学概念辅助理解传统脏腑。对心、肝、脾、肺、肾五脏以及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不仅局限于传统经文描述,更结合了现代临床观察。例如,探讨“脾主运化”在营养吸收和水液代谢中的复杂调控网络;阐释“肝主疏泄”对情志、气机升降的决定性影响。重点分析了脏腑之间相互影响的病理机制,如“肝火犯肺”、“脾虚湿困”等复合病理状态的形成过程。 3. 经络系统与腧穴的循行定位 全面描绘了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主属脏腑及临床主治。详细介绍了络脉、十五别络、十二经别、皮部等辅助系统的功能。本章强调经络在信息传导、气血运行中的桥梁作用,并为后续的辨证定位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 中医学的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核心 1. 外感与内生病因 系统归纳了六淫(风、寒、暑、湿、燥、火)致病特点,分析了疫疠之气的作用机制。对于内因,重点解析了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致病,阐明了情志失调如何影响气机升降,引发脏腑功能紊乱。同时,讨论了痰、饮、瘀、食等病理产物的形成与致病作用。 2. 邪正盛衰与疾病传变规律 深入解析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抗病能力。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是邪正双方力量对比动态变化的结果。本节详细介绍了正虚、邪实、虚实错综等不同阶段的病机特点,以及疾病从表入里、由轻到重的传变规律,如表证不解传里、寒邪化热等。 3. 八纲辨证的灵活运用 八纲(表里、寒热、虚实)作为中医辨证的总纲,在本章被赋予了动态和多维的理解。强调八纲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通过大量临床案例,展示如何运用八纲来概括病情的性质、部位和邪正力量对比,为最终确立治法奠定基础。 --- 第二部分:中医药诊断技术的精细化操作 本部分致力于提升读者对中医传统四诊的掌握程度,并结合现代仪器辅助诊断的思路,构建一个立体化的诊断体系。 一、 望诊的层次与深度 1. 望神、望色、望形体 “望神”是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的关键。本书详细描述了“得神”、“失神”、“假神”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在望色方面,系统总结了面部、舌面颜色(青、赤、黄、白、黑)与对应脏腑病变的关系,并指出了“望色”的动态变化规律。对形体肥瘦、姿态、步态的观察,作为体质判断的重要依据被详细记录。 2. 舌诊的系统解析 舌诊被视为“内脏的镜子”。本书提供了标准化的舌象图谱,对舌体(胖瘦、老嫩、裂纹)和舌苔(薄、厚、黄、白、腻、腐)的形态变化进行了细致的分类描述。重点讲解了舌苔的部位与脏腑病变的对应关系,强调舌象变化在疾病传变过程中的指示作用。 二、 闻诊与嗅诊 侧重于对病人发出的声响(呼吸、言语、咳嗽、呕吐等)和体味的捕捉与分析。特别强调了不同“气味”的临床意义,如汗味、痰味、口臭、排泄物气味等,这些信息往往能直接指向病位或病性。 三、 切诊的精要与指法规范 1. 脉诊:指法、部位与脉象分类 详细规范了切脉的基本指法(轻、中、重三部按法)及寸口、太溪等关键部位的定位。脉象的描述被系统化为二十八种基本脉象(如浮、沉、迟、数、滑、涩等)。每一种脉象不仅给出了形态描述,更提供了其主病、兼夹病及兼夹脉的辨识要点,并探讨了“脉证相对”的临床处理原则。 2. 按诊技巧 除了脉诊部位,本书也对腹部、胸胁、四肢的触诊技术进行了阐述,特别是对“循按法”在辨别有形积聚和辨别疼痛性质(胀痛、刺痛、隐痛)中的应用进行了详尽的指导。 四、 问诊的逻辑与信息获取 问诊被结构化为“十问歌”的现代化应用。重点强调了问诊的逻辑顺序:从主诉入手,系统询问病史、生活习惯、既往病史、家族史以及对治疗的反应。尤其关注对“寒热往来”、“口渴引饮”、“汗后情况”等关键病史的深度挖掘,确保辨证信息的完整性。 --- 第三部分:中药药性理论与方剂配伍精义 本部分是指导临床用药的理论基石,侧重于药材自身的属性、配伍的原则及经典方剂的结构解析。 一、 中药的四气五味与归经 详细阐述了中药“寒、热、温、凉”四气的具体体现,以及“酸、苦、甘、咸、辛”五味的生理功效与适应症。重点解析了“归经”理论,说明了药物如何选择性地作用于特定脏腑和经络,这是指导方剂配伍和剂量选择的关键。此外,探讨了有毒药物的安全使用原则与解毒方法。 二、 方剂配伍的艺术与原则 1. 君臣佐使的结构分析 深入剖析了组方中药物的相互关系——君药确定主治,臣药加强疗效或消除兼病,佐药辅助治疗或制约毒性,使药调和诸药。通过大量实例,展示了如何通过调整君臣佐使的配比来实现治疗效果的最优化。 2. 八法:治法的方剂体现 系统介绍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基本治法,并结合经典方剂(如麻黄汤、承气汤、小柴胡汤等)的结构,演示了方剂是如何具体体现这些治法的。 三、 经典方剂的深入辨析 本书选取了《伤寒论》、《金匮要略》及后世医家汇编的数百首经典方剂。每首方剂均提供: 方义阐释: 深入解析组方逻辑,说明每味药在原方中的特定作用。 主治与鉴别: 精确界定其核心适应症,并与相近方剂进行严格的临床鉴别。 加减变化: 针对常见兼夹证,提供经验性的加减化裁方案。 --- 第四部分:辨证论治的临床思维训练 本部分旨在将前三部分积累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临床决策能力,重点在于对常见病证的系统化处理。 一、 常见病证的辨证要点 系统梳理了感冒、咳嗽、哮喘、泄泻、便秘、痹证、痿证、失眠、头痛、眩晕等内科常见病证的病因病机、传变规律,并提供了具体的辨证论治方案,强调了中医与现代医学病名对照下的思维转换。 二、 妇女与儿科常见证候处理 1. 妇科常见病 重点解析了月经异常(经期、量、色、质异常)、带下病、妊娠常见病(如胎动不安、妊娠剧吐)的辨证用药思路。对更年期综合征从肾虚、肝郁、心脾两虚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剖析。 2. 小儿常见病 关注小儿“脏腑娇嫩,易感易传”的特点,详细阐述了小儿外感(麻疹、水痘的早期辨识)、疳积、夜啼等证候的特殊处理方法,强调了用药宜轻、剂量宜小的原则。 三、 针灸学基础与临床应用(理论部分) 本章着重于针灸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为理解针刺的原理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而非具体的穴位定位技术。 1. 针刺机理与效应 探讨针刺通过经络、腧穴对机体产生调节作用的理论基础,包括神经调节学说、体液介质学说以及生物电活动改变等现代研究成果。 2. 补泻手法与得气现象 详细描述了平补平泻、大幅度补泻等基本针刺手法的操作要领,以及辨别“得气”的标准和意义,理解得气是针刺发挥疗效的前提。 3. 常用刺法与注意事项 介绍了揑、提、插、 ভ্রমণ等基本操作,并严格规范了如避禁穴位、禁忌深度、特殊人群(孕妇、心血管病患者)的施针原则,确保临床操作的安全性。 --- 总结 本书是一部立足于传统,融汇贯通的综合性中医药读本。它不仅是理论的深度挖掘,更是临床实践的导航图。通过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全面梳理、诊断技术的精细化指导,以及方剂配伍原则的深入剖析,本书旨在培养读者独立分析问题、准确辨证施治的综合能力,真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前 言
导 言

上篇 针对全身症状的特效穴
 1. 发热特效穴——曲池穴
 2. 咽痛特效穴——点刺出血少商穴
 3. 咳嗽特效穴——列缺穴
 4. 咯血特效穴——孔最穴
 5. 晕厥特效穴——人中穴
 6. 久病呕吐特效穴——长灸涌泉穴
 7. 呃逆特效穴——耳针「膈」区
 8. 上腹疼痛特效穴——中脘穴
 9. 腹胀特效穴——足三里穴
 10. 腹泻特效穴——温针灸天枢穴
 11. 便秘特效穴——支沟穴
 12. 水肿特效穴——水分穴
 13. 盗汗特效穴——五倍子敷灸神阙穴
 14. 胆绞痛特效穴——双针针刺胆囊穴
 15. 偏头痛特效穴——丝竹空透率谷穴
 16. 高颅压头痛特效穴——点刺放血足窍阴穴
 17. 头晕特效穴——风池穴
 18. 小腿抽筋特效穴——承山穴
 19. 背寒肢冷特效穴——温针灸大椎穴
 20. 手指麻木特效穴——点刺放血十宣穴
 21. 膝关节痛特效穴——艾灸内膝眼、外膝眼穴
 22. 胸痛特效穴——丘墟透照海穴
 23. 面肌抽搐特效穴——长吊针抽搐启动点
 24. 单纯性肥胖特效穴——神阙八阵穴
 25. 戒菸特效穴——戒菸穴

下篇 针对疾病的特效穴
一、内科疾病
 1. 中暑特效穴——点刺拔罐大椎穴
 2. 感冒特效穴——搓针合谷穴
 3. 支气管哮喘特效穴——天突穴
 4. 心绞痛特效穴——内关穴
 5. 早搏特效穴——灵道穴
 6. 高血压特效穴——太冲穴
 7. 低血压特效穴——素穴
 8. 失眠特效穴——神门穴
 9. 胃下垂特效穴——双针针刺建里穴
 10. 胆囊炎、胆石症特效穴——胆囊穴
 11. 急性心肌梗塞特效穴——艾灸至阳穴
 12. 慢性胃炎特效穴——中脘穴
 13. 慢性结肠炎特效穴——隔姜灸神阙穴
 14. 肾绞痛特效穴——肾俞穴
 15. 面神经瘫痪特效穴——地仓透颊车穴
 16. 糖尿病特效穴——降糖穴
 17. 高血脂症特效穴——丰隆穴
 18.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效穴——温针灸八穴
 19. 痛风特效穴——刺血拔罐阿是穴
 20. 失语特效穴——鸡爪刺廉泉穴
 21. 白细胞减少症特效穴——温针灸悬钟穴
 22. 椎—基底动脉性脑缺血特效穴——后顶穴
二、泌尿、生殖、肛肠疾病
 1. 尿路结石特效穴——中封穴
 2. 尿失禁特效穴——温针灸气海穴
 3. 尿潴留特效穴——温针灸利尿穴
 4. 脱肛特效穴——艾灸竹杖穴
 5. 痔疮特效穴——火针点刺龈交穴
 6. 前列腺增生特效穴——点刺放血至阴穴
 7. 阳痿特效穴——悬灸阴茎穴
 8. 缩阳症、缩阴症特效穴——隔姜灸中极穴
 9. 增强男女性能力特效穴——隔姜灸关元穴
三、妇科疾病
 1. 痛经特效穴——三阴交穴
 2. 闭经特效穴——长强穴
 3. 月经过少特效穴——盒灸八穴
 4. 月经过多特效穴——雀啄灸隐白穴
 5. 经行水肿特效穴——复熘穴
 6. 白带过多特效穴——灸带脉穴
 7. 急性乳腺炎特效穴——点刺放血少泽穴
 8. 乳腺小叶增生特效穴——围刺乳房肿块
 9. 妊娠呕吐特效穴——拔罐中脘穴
 10. 胎位不正特效穴——艾灸至阴穴
 11. 产后缺乳特效穴——膻中穴
 12. 不孕症特效穴——敷灸神阙穴
 13. 习惯性流产特效穴——敷灸关元穴
 14. 阴道痉挛特效穴——点刺出血次穴
 15. 阴道瘙痒特效穴——蠡沟穴
四、小儿疾病
 1. 小儿厌食特效穴——承浆穴
 2. 小儿疳积特效穴——针挑四缝穴
 3. 小儿夜啼特效穴——点刺放血中冲穴
 4. 婴幼儿腹泻特效穴——温和灸水分穴
 5. 小儿脱肛特效穴——指灸百会穴
 6. 小儿疝气特效穴——大敦穴
 7. 小儿流涎特效穴——敷贴涌泉穴
五、骨伤科疾病
 1. 颈椎病特效穴——刺血拔罐大杼穴
 2. 落枕特效穴——落枕穴
 3. 肩周炎特效穴——条口穴
 4. 网球肘特效穴——药注网球肘穴
 5. 手指痉挛特效穴——大陵穴
 6. 肾虚腰痛特效穴——复熘穴
 7. 急性腰扭伤特效穴——后谿穴
 8. 慢性腰肌劳损特效穴——盒灸腰部华佗夹嵴穴
 9. 坐骨神经痛特效穴——环跳穴
 10. 尾□疼痛特效穴——后顶穴
 11. 踝关节扭伤特效穴——养老穴
 12. 足跟痛特效穴——下病上取足跟穴
 13. 肌注硬结特效穴——围刺艾灸阿是穴
 14. 针刺后遗痛特效穴——对侧相应点
六、皮肤科疾病
 1. 痤疮特效穴——刺血拔罐大椎穴
 2. 荨麻疹特效穴——连续拔罐神阙穴
 3.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特效穴——艾灸血海穴
 4. 雀斑特效穴——火针点刺斑点中心
 5. 脂溢性皮炎特效穴——梅花针叩刺皮损区
七、五官科疾病
 1. 牙痛特效穴——合谷穴
 2. 急性结膜炎特效穴——点刺出血太阳穴
 3. 麦粒肿特效穴——点刺放血耳尖穴
 4. 眼睑下垂特效穴——悬灸三阴交穴
 5. 眼轮匝肌痉挛特效穴——承泣穴
 6. 迎风流泪特效穴——睛明穴
 7. 耳鸣耳聋特效穴——听宫穴
 8. 化脓性中耳炎特效穴——艾灸翳风穴
 9. 鼻塞特效穴——迎香穴
 10. 过敏性鼻炎特效穴——鼻炎穴
 11. 咽喉肿痛特效穴——点刺出血少商穴
 12. 声音嘶哑特效穴——照海穴
 13. 梅核气特效穴——四关穴
 14. 复发性口腔溃疡特效穴——劳宫穴
 15. 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特效穴——下关穴
 16. 流行性腮腺炎特效穴——火柴灸角孙穴
 17. 磨牙症特效穴——内庭穴

附录 人体常用经络腧穴
附表1 手太阴肺经腧穴
附表2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
附表3 足阳明胃经腧穴
附表4 足太阴脾经腧穴
附表5 手少阴心经腧穴
附表6 手太阳小肠经腧穴
附表7 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附表8 足少阴肾经腧穴
附表9 手厥阴心包经腧穴
附表10 手少阳三焦经腧穴
附表11 足少阳胆经腧穴
附表12 足厥阴肝经腧穴
附表13 督脉腧穴
附表14 任脉腧穴
附表15 头颈部奇穴
附表16 腹胸部奇穴
附表17 背部奇穴
附表18 上肢部奇穴
附表19 下肢部奇穴
后 记

图书序言

前言
  
  我在拙着《按摩特效穴图解》的前言中说「我从小就和按摩有缘」,其实,我和针灸也特别有缘。
  
  和按摩有缘,那是因为我从小就亲身体验到了按摩的效果。小时候,肚子常常会莫名其妙地痛起来,这时候爸爸就会用那双大手揉揉我的肚子,真是神奇,没揉几下,肚子居然「听话」似地安静下来,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腹部按摩。以后凡有不适,总让爸爸「修理」一番,而爸爸总能「手到病除」。
  
  和针灸有缘,那是因为我从小就亲眼看到了针灸的神奇效果。在我的印象中,我的家简直就是医院,墙上贴的是人体经络挂图,地上站的是人体经络模型,桌上、抽屉里摆满了针灸包、酒精棉、大大小小的火罐、艾绒、艾条、灸架、灸盒,还有耳针模型、头针模型等,书橱、床头、桌边堆满了大大小小的书,只记得书的封面上画着长长的针,针上还冒着冉冉升起的烟雾。有的书上画着各种各样的「树皮草根」,有的画着人的脑袋、肚子和手脚。现在想来这些就是针灸、按摩和中医中药书籍吧。我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具有浓厚中医学术气氛的家庭中。
  
  我记得家中常有患者慕名前来求诊,爸爸常先用针灸解除他们的痛苦,然后「把脉」开方,有时针灸后还按摩一番。客厅里常年烟雾缭绕,爸爸就在几乎睁不开眼睛的烟雾中一遍又一遍地点燃艾炷,一次又一次地提针、捻针,神情贯注、旁若无人。
  
  神奇的是,许多患者来时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去时笑容满面、连连称谢。来时捧腹呻吟,须臾破涕为笑,进门时弯腰屈背,回去时昂首挺胸。口眼㖞斜针之即正,手脚麻木点刺即止,中风偏瘫旬余即可扶墙而行,陈年痼疾数日便有转机……
  
  记得我曾指着针问爸爸:「这里面有药吗?」我真的是搞不懂,没有药怎么会有这么好的效果呢?至今想来还哑然失笑。
  
  父亲的「珍藏」中还有一瓶瓶的小「石头」,后来才知道那是从患者胆囊中排出的胆结石。这么多的结石,该使多少患者摆脱了痛苦?
  
  针灸的神奇效果,已经在我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探索的慾望和冲动。
  
  随着我一天一天的长大,我逐渐了解了针灸、按摩,同时一定要学好针灸、按摩以悬壶济世、普救众生的愿望逐渐在心底里生根发芽、积聚能量,我知道终有一天将会喷薄而出!
  
  后来,有一次偶然翻阅父亲的一本专着,从其《自序》中我才知道,原来我的太公余春荣也是一名中医郎中,在浙江慈溪一带还小有名气哩。我这才明白,我喜欢针灸和按摩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原来是祖上传下来的遗传基因。
  
  当然,受我父亲的薰陶是最为直接的。父亲这一生与针灸为伴,如痴如醉,潜心钻研,且颇重实践。自18岁到江西农村开始自学针灸,为人扎针,竟然声名鹊起,有方圆几十里慕名求诊者。6年后入中医院校深造。10余年后又北上京城,拜针灸大师、全国针灸学会秘书长田从豁先生为师,技艺突飞勐进。调入上海工作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参加全国针灸学术交流20余次,出版学术着作10余部,至今仍持针应诊,笔耕不辍。
  
  父亲十分重视穴位的定位准确和是否得气,受其影响,我在定位上也下了狠工夫。其实自古以来,掌握穴位的定位就是针灸医生最起码的基本功。
  
  宋代的针灸铜人就是供针灸医生练习和检验基本功的教具。针灸铜人为当时的翰林医官王惟一所制造,分为上、下两节,中间缠着腰带,十分巧妙地掩盖了拼接的缝隙,体内雕有脏腑器官,铜人表面镂有穴位。考试时以黄蜡封涂铜人外表的孔穴,再往发髻中隐藏着的注水孔中注入清水。
  
  如果取穴准确,针尖透过孔穴,蜡破水出,顺利过关。如果定位不准确,针尖抵住坚硬的铜质外壳而无法刺入,宣告失败。
    
  针灸医生在铜人面前「人人平等」,「针入水出」是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只有具备了这起码的针刺技术,才能拿到「上岗证书」,允许其持针行医。不知现在的针灸学子是否具备「针入水出」的过硬本领,是否都能拿到「上岗证书」呢?
  
  要扎准穴位确实不容易,按我的体会,穴位的面积大的不过如绿豆,小的不比芝麻大多少,细细的针透过皮肤而能准确地命中穴位,没有经过「千锤百炼」的功夫,谈何容易?
  
  中国历来给予针灸极高的地位,针、灸和中药是中医最值得自豪的三大法宝。「一针二灸三药」是古代的患者和医生选择治疗方法的「基本程式」。也就是说,如果不慎染疾,往往先请教针灸医生。针灸医生根据当时的病情,决定是针、是灸,还是先针灸后中药,或是针灸、中药并用?
  
  由于「一针二灸三药」的看病基本程式,更多的是仰仗针灸医生的高超技术,因此在客观上要求针灸医生要善于针刺、艾灸,而且还要精通中药方剂,只有这样,临诊时才能不被疗法所束缚,不被疗法所侷限,而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妙手回春!事实上,古代名医大多是针、灸不分,针灸、中药并用的高手、全才,而「一针二灸三药」的看病基本程式造就了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名医。
  
  由于针、灸并用,所以常并称「针灸」。其实针是针,灸是灸,是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临诊时,「针」与「灸」密不可分,宜针则针,宜灸则灸,灵活应用,方能中的。一个好的医生不应该重「针」轻「灸」,也不应该重「灸」轻「针」。我国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就认为,「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非良医也」,言简意赅,说明了针、灸优势互补、不可偏颇是针灸医生的基本素质。
  
  孙思邈尤其提倡针、灸、药并用,主张以「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矣」,因此他又说:「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尤非良医也。」一针见血地道出了针灸医生要掌握多项治疗方法的基本要求。
  
  经过几千年的实践和发展,古老的「针灸」应用电脑技术,融入了镭射、微波、超声波、远红外、低周波、中低频、高磁等现代高科技的研究成果,使「针灸」有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施展空间,这就要求针灸医生除了掌握传统的针灸技术,还要注重现代针灸技术的学习、运用、借鉴、总结和提高。
  
  针灸是中国人的国宝,是世界人民的福音,针灸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我将永远记住中国古代医学家的这个好医生的评判标准:「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非良医也」、「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尤非良医也」,并将此作为我的座右铭,毕生为之而奋斗!

余平波 于上海中医医院

导言
  
  针灸是人类最古老的医疗方法之一,因此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素问.八正神明论》中说:「法往古者,先知针经」,在清代外治宗师吴师机所着的《理瀹骈文》中也有「外治之法,针灸最古」的说法。
  
  在拙着《按摩特效穴图解》一书中,说到按摩是人类古老的医疗方法,虽然已无从考证按摩究竟起源于哪个年代,但是因为按摩是人们在劳动生产过程中不慎受到外伤或生病时,偶然发现按摩某个部位能够减轻疼痛而长期积累逐渐形成的,因此可以说,有了人类也就有了按摩。
  
  那么,针灸早于按摩还是晚于按摩?或者说,针灸究竟起源于何时呢?查阅古籍,《山海经》中「有石如玉,可以为针」的说法,大概是目前可以看到的关于石针的最早记载。可知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将这种石针作为针刺的工具来治疗疾病了。
  
  扁鹊治虢太子「尸厥」针「三阳五会」而「起死回生」的奇迹,更是流传至今而家喻户晓。「三阳五会」者,百会穴也!西汉初年的韩婴与其后的司马迁,都在他们的着作中记载并且高度赞扬了扁鹊「能生死人」的高超的针灸技术。
  
  据专家考证,针灸的起源也是出于偶然。人们在劳动和生产实践中,身体不慎被坚硬的物体碰撞,出人意料的是原先的疼痛减轻或消失了。后来人们就有意识地用尖利的石块来刺这些部位,竟然也收到同样的效果。
  
  到了新石器时代,随着石块磨制技术的提高,人们已经能够制作出专门的针刺工具——砭石,有锋的又称为「针石」,有刃的又称为「馋石」。考古发现的砭石呈各种形状,有剑形、刀形、针形等,多数出于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战国时期。
  
  今天人们使用的不绣钢针灸针,就是在古代砭石、石针、骨针、竹针等原始针具的基础上,历经铜针、金针、银针等不同阶段,不断发展而来的。至今人们不是还将针灸称为「扎金针」、「扎银针」吗?
  
  其实,严格地讲,针是针,灸是灸,不用艾绒烧灼的只能称为针刺。「灸」的发明,据推测是原始人在烤火取暖、煮食或篝火防兽时,有时可能会被迸出的火星烧灼烫伤皮肤,但同时又惊奇地发现,原先的某些病痛却突然消失了。
  
  后来人们就有意识地用点燃的物体来烧灼身体的某些部位,也收到同样的效果。再后来,随着灸治经验的不断积累,人们找到了最理想的灸治原料——艾绒,用艾叶晒干、捣碎、除去杂质,即可应用,不仅热力温和、燃烧持久且气味芳香,还有很好的通经活络作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用针灸治病防病,艾绒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针」与「灸」虽然同属于外治之法,但其作用并不尽相同。在《素问.调经论》中揭示了针法、灸法应用的原则:「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针法与灸法各有不同的「特长」,针之有效,不一定灸之有效,而灸之有效,不一定针之有效。正如《灵枢.官针篇》所说的:「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十分明确地道出了灸法具有针法无法实现的疗效。客观地说,各有所长。
  
  一般来讲,寒证适宜于灸法,叫做「以热攻寒」;虚证也适合灸法,叫做「温则补之」。无论是选择针法还是灸法,即使在一个穴位上,也可以针灸并用,先针后灸。典型的针法就是「温针灸」。

  灸法在春秋战国时期已颇为盛行,考古学家在甲骨文中发现了商周时应用灸法治病的记载。最早提及灸法的文字记载见于《左传》,详细记载了西元前518年,晋景公有病,请秦国的医缓前来诊治,医缓诊后说:「疾不可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这里的「攻之不可」的「攻」,指的就是艾灸,而「达之不及」的「达」指的是针刺。
  
  唐代名医孙思邈的话更是一针见血:「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可见自古名医既不偏针,也不偏灸,而是针灸并用,该针的时候针,该灸的时候灸,灵活运用,协同互补。
  
  明代龚居中在《痰火点雪》中说:「灸法去病之功难以枚举,凡虚实寒热,轻重远近,无往不宜」,所谓「火有拔山力,灸有回死功」。从古人「一灸二针三吃药」的治病习惯,也可看出灸法应用的深入人心。
  
  艾灸还被用来强身健体、益寿延年。民谚说「家有艾火不求医」,因此又有「知艾者福,善灸者寿」、「保命之法,灸法第一」的说法。…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足以吸引我这个长期受腰颈椎疼痛困扰的读者了。《针灸特效穴图解(附VCD)》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实用性和针对性。我一直对中医的针灸疗法抱有很大的兴趣,但苦于自己并非专业人士,很多时候面对浩瀚的穴位理论和复杂的取穴方法,总觉得无从下手。这本书的“图解”二字,立刻打消了我这种顾虑。我设想,这本书一定是配有大量清晰、精美的穴位图,能够直观地展示每一个特效穴的准确位置,这对于我这种“看图识字”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再加上“特效穴”的定位,说明这本书并非泛泛而谈,而是聚焦于那些在临床上被证明疗效显著、能够快速缓解病痛的穴位。这让我对它寄予厚望,希望能从中找到针对我腰颈椎问题的“秘密武器”。至于附带的VCD,我更是充满了期待,相信它能通过动态演示,将穴位定位、针刺深度、手法等关键操作讲解得更加透彻,让我这个业余爱好者也能在家中进行安全、有效的尝试,摆脱长期的身体不适。

评分

我的家庭中,长辈们一直对中医有着朴素的信任,但对于我这样的年轻人来说,中医理论显得有些深奥。当我在书店无意中看到《针灸特效穴图解(附VCD)》这本书时,书名便深深地吸引了我。我看到了“图解”二字,这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适合我这样的初学者。我设想,这本书会用非常直观的插图,清晰地标出每一个穴位的具体位置,甚至会辅以简单的骨骼或肌肉示意图,让我能够轻松地找到穴位。而“特效穴”的说法,则让我觉得这本书更有针对性,它可能聚焦于一些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比如头痛、失眠、腰腿痛等,这对于我希望在家中为家人进行一些简单的保健,或者在小病小痛时有所帮助的愿望来说,非常契合。更何况,这本书还附带VCD,这让我非常惊喜,我猜想,VCD会通过生动的影像,教会我如何准确地定位穴位,如何进行正确的按压或艾灸,甚至是简单的针刺手法,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份非常宝贵的学习资料,让我能够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更好地守护家人的健康。

评分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而针灸作为中华医学的瑰宝,一直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一个领域。看到《针灸特效穴图解(附VCD)》这本书的书名,我立刻被吸引住了。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针灸,光看文字是远远不够的,视觉化的呈现方式至关重要。这本书的“图解”二字,让我充满期待,我猜想这本书的配图一定会非常专业和精美,能够将每一个穴位的解剖学位置、骨骼标记、肌肉走向都一一呈现,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取穴”的科学性。而“特效穴”的定位,则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它一定汇聚了许多经过实践检验的、治疗效果显著的穴位,这对于我这样希望了解一些基础中医知识,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所应用的读者来说,非常有吸引力。附带的VCD,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一层神秘感,我设想,它可能会展示穴位的动态标记,或者示范如何进行简单的针灸手法,这都将极大地提升我的学习体验。

评分

作为一名对传统医学充满好奇的研究者,我一直希望能够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梳理经络穴位理论,并且能兼顾理论与实践的书籍。当我看到《针灸特效穴图解(附VCD)》的书名时,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探索欲。虽然我不是临床医生,但通过学习相关的医学史料和理论著作,我深知针灸在中国医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背后蕴含的深邃智慧。这本书的“图解”部分,我猜测定是基于严谨的解剖学和经络学知识,以科学的视角呈现穴位的定位,这对于理解中医理论的物质基础至关重要。而“特效穴”的选取,无疑凝聚了前人的临床经验和智慧,这对我来说,是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实践的宝贵桥梁。而VCD的加入,更是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创新之处。我设想,这不仅仅是一本静态的图谱,更是一个动态的学习平台,能够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穴位的功能、主治以及操作要领,从而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也能更好地向他人普及中医知识。

评分

我是一名经常出差的商务人士,常年奔波于各大城市,久坐久站,身体难免会积累一些小毛病,尤其是肩颈酸痛和旅途劳累造成的疲乏感。在朋友的推荐下,我看到了《针灸特效穴图解(附VCD)》这本书。书名里的“特效穴”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直觉认为这本书会介绍一些能够快速缓解疲劳、舒缓筋骨的穴位。我设想,这本书的图解会非常直观,就算我平时不怎么接触中医,也能通过图片很容易找到需要按压的穴位。而且,附带的VCD功能,我非常看重。在旅途中,我可能无法随时随地找到专业人士进行针灸,但如果这本书的VCD能够清晰地演示一些自我按摩或艾灸的方法,那对我来说就太实用了。我希望这本书能教会我一些简单易行的自我保健方法,让我即使在出差途中,也能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应对各种挑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