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运用经典医书《黄帝内经》中的心理养生智慧
学习放下情绪,打开心窗,远离疾病,迎向健康!
心有多宽,身体就有多健康!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黄帝内经》
大部份的病,都是心病!
为什么两个生活在相同条件下的人,一个会生病,一个却健康长寿?
为什么接触过致癌物的人,并非全部都会罹患癌症?
为什么两个患有同样疾病的人,病情差不多,一个治癒,一个却死亡?
其实,生病和病故的机率,跟人的情绪和精神有显着的相关性!
人体是一个整体,人的健康与情绪有密切关系。以科学的角度看,当人情绪变化时,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生理变化,这些生理变化在正常的情况下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使身体各部位积极动员起来,以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需要;而有害的情绪正是造成各种各样身体疾病的重要因素。免疫力下降、月经不调、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胃溃疡,甚至癌症等,都和心理因素有关!
百病从心起,养生先养心!
现代社会的工作、生活、家庭、关系、资讯……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压力带来的挫折、怨恨、愤怒、忧愁、焦虑等负面情绪也在啃噬着你的健康
若再加上每天疲于应付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争权夺利
和自己迟迟不愿放下的欲望执着、嫉妒猜疑、固执掌控……
许多慢性病,就这样由自己「一手策划」出来了!
中国知名中医养生专家暨易经专家杨力,以古代的案例、现代的名词、科学的观点,解读《黄帝内经》的养生养心祕诀,教你透过观念、饮食、作息、音乐、打坐、练功、按摩、中药等方法,从日常生活开始修身养性,培养面对困境的能力,宽心看待人生,让心理舒畅,形体、精神协调平衡,带动整体气机提升,自然能远离疾病,延年益寿!
解开《黄帝内经》心理养生之祕
˙《黄帝内经》中的形神共养之祕──天人合一、身心平衡的整体养生观
˙百害因于病之祕──七情与五脏的相互影响与解决之道
˙百病生于心之祕──不良情绪是一切身心疾病的起源
˙人病心先病之祕──调整自己的心态,才能赢得健康的回报
˙人老心先老之祕──健康长寿的中老年生活智慧
˙心病异治之祕──人生各阶段的心理调适
˙顺时调神之祕──《黄帝内经》的四季养生之道
˙心病还需心药医之祕──用好心情击退病魔,重拾健康
˙先治其心后治其身之祕──拒绝现代文明病的自我心理建设
˙心病还需外药医之祕──养护身心的食疗处方
作者简介
杨力
着名中医养生专家暨作家、历史文化学者,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院教授,北京《周易》研究会会长,从事《黄帝内经》、《易经》教学研究近三十年,学识渊博,精通文、史、哲、医。
杨力教授以《中医疾病预测学》、《中医运气学》、《杨力讲黄帝内经》等学术着作奠定她在中医学界的地位,并以百万字巨着《周易与中医学》蜚声中外;此外尚有多部文史、易学着作、长篇历史小说,以及大众养生着作六十多本。
近年致力投入中华民族传统养生文化的推广,于国内外各地巡回中医养生公益讲座近千场,并多次受邀担任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大话养生」、北京电视台「医林奇观」、「晚晴」、「身边」等节目嘉宾。
作者序—百病从心起,养生先养心
第一章 《黄帝内经》中的形神共养之祕──天人合一、身心平衡的整体养生观
「形神合一」:心理养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心主神明:心为全身之主,心理活动也不例外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健康长寿的养生圣经
性格决定命运:揭祕《黄帝内经》中的五类性格
「于整体之中求和谐」的《黄帝内经》养生观
七情是五脏六腑健康的「晴雨表」
第二章 百害因于病之祕──七情与五脏的相互影响与解决之道
七情适度是健康之母
喜伤心,恐胜喜而化之
怒伤肝,悲胜怒而制之
思伤脾,怒胜思而解之
忧伤肺,喜胜忧而缓之
恐伤肾,思胜恐而治之
第三章 百病生于心之祕──不良情绪是一切身心疾病的起源
精神内伤,身必败之
百病生于气 思虑太过,茶饭不思
心情不悦,疾病尤重
负面思考,易做噩梦
疑病症是心理不安的转移
欲求无度必伤身
不做林妹妹,郁美人无人赏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谨防相思病
情绪过激,竟然让人一夜白发
心理矛盾冲突,神经衰弱易犯
癌症患者绝大多数是被吓死的
第四章 人病心先病之祕──调整自己的心态,才能赢得健康的回报
「高下不相慕」,平常心最好
自私自利招百病,无私利人常快乐
远离嫉妒,根除疾病 心平气和,养生之本
提倡冥想,精神内守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脾气发出来,疾病不会来
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
世间诸事,往好处想
第五章 人老心先老之祕──健康长寿的中老年生活智慧
仁者寿,养生先要养其德
平衡心理,远离衰亡
通往虚灵境界的奥妙:「正视现实,明鉴自己,完善自我」
阻断人体衰老,防治心理衰老很重要
心理疲劳:情志病的凶兆
夫妻恩爱更长寿,家庭和睦幸福多
第六章 心病异治之祕──人生各阶段的心理调适
精英阶层心理伤,自己需当抚慰师
人到中年,谨防心理危机
把握敦敏,保持童心
调护神气,保胎安胎
第七章 顺时调神之祕──《黄帝内经》的四季养生之道
春季养生,调养情志重在养肝
夏季养生,重在静心
秋季神养,该收时一定要收
冬日养生,「无扰乎阳」
接受衰老,正视死亡
第八章 心病还需心药医之祕──用好心情击退病魔,重拾健康
《黄帝内经》是心理治疗的开创者
笑是治病的良药
心宽一尺,病退一丈
选对音韵,快乐脏腑 人逢喜事精神爽
心安才能谈理得 伤春悲秋,非药能癒
养心也要关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在不幸中求生存,多点刚强
第九章 先治其心后治其身之祕──拒绝现代文明病的自我心理建设
世上无仙,全靠自己
凡事要想开,疾病就如纸老虎
长期心理冲突,易患高血压
A型性格者要警惕冠心病
暗示性高的人属于气喘病高危险群
情绪越紧张,溃疡病越多
紧张加失眠,科学用脑加诱导来催眠
治糖先治心,这样才安心
神经衰弱,音乐帮忙
放松心理,减轻疼痛
关怀过度康复难,病人还要好心态
坚定信念,起死回生
第十章 心病还需外药医之祕──养护身心的食疗处方
祛心火,用百合
莫名烦恼,三七花是个宝
夜晚难眠心烦热,牛黄清心神自安
抑郁堵心肾,莲子来疏通
人到更年喜怒无度,可用酸枣仁来补救
作者序
百病从心起,养生先养心
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高度强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提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并指出:「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随着社会的发展,高速度、高竞争、高压力像三座大山压得人几乎喘不过气来,以致心理健康不堪一击,心理疾患不断升温,人的精神状态常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心理养生可谓重中之重。
《黄帝内经》的心理养生博大精深,无论在心理生理、心理病理以及心理治疗方面都有精湛的论述,是两千年来中国人心理养生、心理健康、心理治疗的伟大宝典。
人生活在社会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人际关系相对单纯的古代尚且如此看重心理的困扰,而况当今?我们知道,人不可能回避现实,我们只有面对现实,成为驾驭心灵的主人而不是奴隶,才能摆脱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才能成功,因为打开心锁的钥匙其实就握在自己手中。
百病从心起,养生先养心。让我们一起进入《黄帝内经》这座神祕的殿堂,去吸取其中卓越的心理智慧,从而帮助我们成为有较高心理素质的人,去勇敢面对复杂的人生。
最后让我们牢记:
百病从心起,养生先养心,人老心先老,心不老则全身不老。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简洁大气,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书名“心宽病自去”更是直击人心,让人立刻产生了阅读的冲动。我一直觉得,很多疾病的根源都与我们的心境有关,如果心能宽广起来,或许很多身体上的不适都能迎刃而解。这本书究竟是如何阐述这一观点的呢?它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心理调节方法,或者分享一些名人医案来佐证?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心宽”的具体定义,是放下执念,还是接受现实?抑或是积极乐观的心态?我期望书中能有详实的理论支持,而非空泛的口号。当然,如果能穿插一些感人的故事,或者贴合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那就更好了。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压力的时代,学会如何与自己的内心相处,如何在高压环境下保持平和,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课题。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一把开启内心平静的钥匙,我对此充满了期待。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这本书的封面的,当“心宽病自去”这几个字映入眼帘的时候,我内心就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我一直深信,很多时候,身体的病痛都源于心灵的创伤和压抑。如果能学会宽容,学会放下,也许很多烦恼都能随之烟消云散。这本书究竟会讲述怎样的心路历程,又会分享怎样的人生智慧,才能让我们达到“心宽”的境界,从而让疾病不药而愈?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种深奥的哲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文字,又是如何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来阐释这一观点的。我期待书中能有关于如何调整心态、释放压力、培养积极乐观情绪的具体方法和指导,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实践“心宽”的理念,让我的生活更加健康、快乐。
评分刚翻开这本书,就被作者的笔触深深吸引了。文字流畅,意境优美,仿佛带我置身于一片心灵的绿洲。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疾病”的定义,是狭义的生理疾病,还是广义的身心症候群?如果它涵盖了心理层面的困扰,那么它又将如何与“心宽”这一概念建立起联系?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抽象的心灵境界与具体的生理反应联系起来的,是否会引用一些心理学、医学或者哲学领域的理论?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练习方法,比如冥想、呼吸法,或者是一些日常的行为调整建议,能够帮助读者将书中的理念内化,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毕竟,读一本好书,最终还是要落到改变上。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一种理论,更是一种指引,一种能够帮助我们走出困境,重拾健康与快乐的生活方式。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心宽病自去”让我眼前一亮,它精准地戳中了现代人普遍存在的健康焦虑。我一直在思考,现代医学如此发达,为何许多疾病的发生率依旧居高不下,甚至越来越年轻化?这是否与我们日益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心理压力有关?这本书是否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比如心理学、哲学或者东方养生学的角度,来解读疾病的根源?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引导读者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释放内心的负面情绪,从而达到一种“心宽”的状态,让身体的康复成为自然而然的结果。如果书中能够分享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或者引人深思的案例,那就更好了,这样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书中的理念。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书名真是太吸引人了,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心宽病自去”,这几个字充满了力量和希望,也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健康的渴望。我一直认为,很多时候,疾病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我们长期压抑、焦虑情绪的累积。所以,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心宽”的真正含义,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想开点”,而是要达到一种什么样的境界,才能真正实现“病自去”?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科学的解释,比如心理学、生理学上的论证,来支撑这一观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认知大门,让我明白如何通过调整心态来改善身体状况,如何在高压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真实案例,分享一些读者通过实践书中理念而获得康复的故事,那就更具说服力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