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异乡到家乡的出埃及之旅,
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壮阔的篇章,
对映着你我的人生旅程。
出埃及记是旧约中,关于神与以色列人立约的叙事。向亚伯拉罕和他的后裔起誓立约的神,仍然是一位信实的神,祂赐下应许,使他们尊贵。祂向摩西启示祂自己,宣称以色列是属祂的,将他们从埃及为奴的悲惨之境拯救出来,在漫长旷野漂流的岁月里,眷顾他们,最后带他们进入祂已经向他们的先祖应许的流奶与蜜之地。
在这一本充满温馨和睿见的註释书里,莫德揭示了出埃及记如何见证圣经的神,并指向耶稣基督,事先预告祂的来临;以及它如何论及神子民的本质和生命,他们如何蒙救赎、要如何顺服神、得保障、承受基业。
以色列人在出埃及旅程中,
认识了真真实实的上帝!
那我们的人生旅程呢?
每个人都想望一个家乡:到了年纪,需要成「家」立业;工作忙碌后,想赶紧回到自己的家(尽管破旧不堪);在外拚搏的旅人,也终究要回到自己的温暖宁静的小窝…。无家可归,不管是缺少了实体的家还是心灵上的依归,都算是人生最大的痛苦之一。
上帝应许亚伯拉罕及他的子孙拥有迦南美地为家。四百年过去了,各个支派已蔚为大族。然而,这群人却在埃及为奴、寄居异乡。他们没有家,离那「应许之地」很遥远。
立约之神展开行动,从拣选摩西开始。希伯来血统的埃及王子,替「家人」打抱不平,却被迫远离「家乡」(埃及)、沦为在「异乡」(米甸)的流浪者。把儿子取名为「我在外邦作了寄居的」(二22)道尽了异乡游子的漂泊心情。四十年后,神唿召摩西离开米甸「家乡」,去将以色列百姓从异乡拯救出来、带着数百万的男女老少前往神所应许的真正家乡。
出埃及记的末了,摩西和百姓尚未真正抵达家乡。然而,这段异乡到家乡的旅程却成了人类历史中永远的典范:不仅新约需要从这个背景去理解(恩约、羔羊、逾越节等等),对今天的我们同样重要。
异乡到家乡的旅途上,充满了颠颇、试探和挑战。但是耶和华持续用祂不变的爱来拯救、管教、陪伴祂的百姓,使他们成为「祭司的国度」和「圣洁的国民」(十九6)。
以色列人在出埃及旅程中认识耶和华自己的性格──那位自有永有的上帝。
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我们也需要更认识祂。
作者简介
莫德(Alec Motyer)
「我其实不是一个学者,我只是一个热爱上帝话语的人。」着名的圣经学者莫德,曾经是英国布里斯托三一神学院的院长,退休之前担任过伦敦和伯恩茅斯的教区牧师,也是「圣经信息系列」旧约的主编,写作生涯长达近五十年。
莫德对圣经的热爱是被他的祖母所感染。她没受过什么教育,却十分看重神的话。因此,从小被耳濡目染的莫德成为圣经学者后,做的事不只是研究经文,而是让上帝的话能够被彰显。莫德是旧约研究的权威,对基督徒不了解旧约,感到痛心疾首。他认为,惟有清楚神乃是旧约中创造的主、立约的主,清楚知道旧约献祭和流血的意义,才有可能真正了解新约的十字架。
从院长职务退休后,莫德仍然继续写作和演讲。他除了担任圣经信息系列的编辑工作,也是多本圣经信息系列的作者:《创世记一至十一章》、《以赛亚书》、《阿摩司》、《腓立比书》、《雅各书》,另外着有《以赛亚预言》(The Prophecy of Isaiah),编有《新圣经註释》(New Bible Commentary)。
第一部分 以色列民在埃及:拯救者
(1)神隐藏的护理(一1~二22)
(2)雅巍显现(二22~六13)
(3)拯救的神(六14~十三16)
第二部分 以色列民在西乃山:同伴
(1)神公开的护理(十三17~十七16)
(2)雅巍显现(十八1~二十三33)
(3)立约的神(二十四1~11)
第三部分 以色列民环绕会幕:同在者
(1)神的护理(二十四12~三十一18)
(2)雅巍显现(三十二1~三十四35)
(3)同在的神(三十五1~四十38)
读到《出埃及记:从异乡到家乡》的书名,脑海里立刻涌现出一种画面感,就像一部宏大的史诗电影。它不像那种快节奏的都市小说,而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故事。我想,书名中的“出埃及”可能是一种寓言,象征着一种告别过去、迈向新生的过程,充满着未知与希望,但也伴随着危险与牺牲。而“从异乡到家乡”,则强调了最终的目标和归宿。我猜测,故事的背景设定可能比较宏大,涉及一群人,或者一个民族,他们被迫离开故土,在异乡流浪,经历无数的考验,最终寻找回家的路。书中一定有很多关于生存的描写,关于如何在陌生的土地上建立新的生活,关于如何在不同文化碰撞中找到平衡。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描绘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勇气、他们的希望,以及他们对“家乡”的复杂情感。会不会有那种,即使在异乡取得了成功,但内心深处依然无法摆脱对故土的眷恋,最终选择踏上归途的故事?那种返璞归真的情怀,非常吸引人。
评分看到《出埃及记:从异乡到家乡》这个书名,我立刻联想到一种史诗般的叙事,那种跨越时空,承载着沉重过往与坚定信念的旅程。《出埃及记》本身就自带一种神圣和重要的光环,而“从异乡到家乡”则赋予了它一种非常具体和贴近人心的落脚点。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讲述一次物理上的迁徙,更可能是一次关于身份认同、文化融合和心灵回归的深刻探索。它或许会描绘一群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如何在陌生的环境中求生存,如何面对歧视与偏见,又如何维系内心的希望与对故土的眷恋。我会特别期待书中对“异乡”与“家乡”之间复杂情感的描绘。究竟是什么让一个人在异乡感到疏离,又是什么让“家乡”成为内心深处最渴望的港湾?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当“家乡”的面貌已经改变,或者自身已经不再是原来的自己时,如何面对回归?这种关于“寻找”与“找回”的主题,常常能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尤其是在我们这个不断变迁的时代。
评分《出埃及记:从异乡到家乡》这个书名,让我想到了很多关于离散、关于族群记忆的故事。它似乎在探讨一种普遍的人类经验,那就是离开熟悉的环境,在陌生的土地上寻找自己的位置,并最终回归或重塑“家乡”的概念。我不确定这本书是否直接涉及历史事件,但它所蕴含的“出埃及”式的迁徙和“家乡”的追寻,在我看来,是一种非常具有普遍性的主题。它可能不只是关于地理上的迁移,也可能是关于心灵的成长和身份的重塑。我猜想,书中会描绘一些非常生动的人物形象,他们可能来自不同的背景,有着各自的经历,但在“出埃及”的旅程中,他们被命运联系在一起,共同面对挑战。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展现他们在异乡的挣扎与融合,他们是如何在异质文化中保持自己的特色,又如何从中汲取养分。而“家乡”这个词,在书中会不会有多种层面的解读?它是否代表着一种物质上的归宿,还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来深刻的思考。
评分《出埃及记:从异乡到家乡》这个书名,很有意思。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旅行故事,更像是一种精神的朝圣。我猜想,书中的“出埃及”可能是一种象征,代表着某种形式的解放,摆脱束缚,追求自由。而“从异乡到家乡”则描绘了一个漫长的、充满挑战的回归过程。我在想,作者会不会通过一群人的经历,来展现这种共同的命运感?也许是在某个历史的节点,因为某些原因,他们不得不离开熟悉的环境,踏上未知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经历种种磨难,但最终,他们心中总有一个“家乡”在召唤着他们。这本书可能会探讨人性中最原始的渴望——对安全、对归属、对“根”的依恋。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刻画这些人物在异乡的挣扎与适应,他们是如何在异质的文化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又如何在内心深处维系对家乡的记忆和情感。会不会有那种,在最绝望的时候,一个小小的、来自家乡的物件,就能重新燃起希望的桥段?这种情节,往往最能触动人心,让人深思。
评分看到《出埃及记:从异乡到家乡》这个书名,我第一个联想到的就是那种充满史诗感、横跨漫长旅程的故事,就像古老的传说一样。不过,它并不是我印象中那种刻板宗教叙事,反而更像是关于追寻、关于挣扎、关于最终找到归属的当代寓言。书里应该有很多关于“离散”与“回归”的细腻描摹吧?我想象着主角们在陌生的土地上,带着对故土的思念,一边努力适应新环境,一边又不敢忘记自己的根。那种夹在两种文化之间的矛盾与纠葛,一定能引起很多在外漂泊的台湾人的共鸣。毕竟,我们台湾这片土地本身就充满了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们,我们身上都带着各自的“出埃及记”的痕迹。这本书或许会通过某个具体人物的视角,深入探讨身份认同的议题,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从何而来,又将往何处去。我特别期待书中对“家乡”这个概念的解读,家乡究竟是一个地理位置,还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在记忆里,还是在未来?书名本身就很有张力,从“异乡”到“家乡”,这中间跨越的不仅仅是空间,还有心理上的成长和蜕变,非常吸引我想要一探究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