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苏峰珍
一九四八年生于中华民国,台湾,高雄,凤山。
自幼喜爱武术,苦无机缘学习。
一九八○年,始有缘与林师昌立先生习形意、八卦、太极,历二十余年之久,为入室弟子,排行第二。
同门中,练拳最为精勤,从无间断,为林师所赏识,而尽得其传。
一九八二年至一九九二年参加高雄县市、台湾省,及中华民国推手比赛,常名列冠、亚军,为师门争光。一九九四年取得省市级太极拳教练证及中华民国国家级太极拳教练证。经林师认可,开始授拳。二○○八年参加美国「新唐人电视台」举办第一届「全世界华人武术大赛」,荣获第三名。
其拳论着作常于太极拳杂志社发表,颇获读者喜爱。
着作有:太极拳行功心解详解、内家拳武术探微、太极拳经论详解(筹备出版中)。
现今于高雄市凤山区文华儿童公园授拳,教学相长,武艺更为精进。习拳最大之愿望,乃能将内家拳武术承授有缘者,永续流传。
教学内容:
一、内家拳武术教学(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
二、桩法。
三、内劲单练法。
四、闪电手。
五、苍龙抖甲。
六、太极拳发劲八法。
七、形意拳发劲十法。
八、推手。
九、散手(自由搏击)。
十、行功心解、拳经、拳论解析。
序 言
第一章 内家武术略说
一、何谓内家武术
二、内家武术的功用
三、武术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
四、武术的种类
第二章 内家武术的阶程次第
一、松 身
二、站 桩
三、基本功(内劲单练法)
四、拳 架(盘架子)
五、推 手
六、电影「推手」观后
七、散手(自由搏击)
第三章 参访同道
第四章 推手哲学
一、松的哲学
二、丢掉面子,放弃虚荣
三、谦虚的哲学
四、永远不要得冠军
五、修心养性
第五章 听劲妙用多
第六章 谈餵劲
第七章 练拳十年
一、有恆
二、循序
三、学未精不可为人师
四、推手练习
五、关于散手
六、结语
第八章 练拳悟得
一、为何要沉肩垂肘?
二、皆知要松,如何得松?松中有劲?
三、谈神
第九章 为何要沉肩垂肘?
第十章 站桩与拳架
第十一章 千拳归一路
第十二章 拳架高度之探讨
第十三章 浅谈走化
第十四章 沉与松
第十五章 松与力
第十六章 用意与刻意
第十七章 气势与胆识
第十八章 师生之间
第十九章 不急于做老师
第二十章 尽信师,不如无师
第二十一章 「气」在武术中的地位
第二十二章 形意拳练习漫谈
一、形意、八卦、太极之渊源
二、形意拳源流
三、形意拳,拳名由来
四、拳架介绍
五、形意拳练法
六、形意拳练习之我见
第二十三章 八卦掌练习漫谈
一、八卦掌宗师董海川先生及八卦掌源流
二、八卦掌的名称
三、八卦掌的特点
四、八卦掌练习方法
五、八卦掌之要领
六、八卦掌的战斗技巧与处世原则
第二十四章 太极不用手
第二十五章 练功秘诀──勤、观、悟
第二十六章 谈劲
第二十七章 也谈妙手
第二十八章 太极拳不动「足」吗?
第二十九章 论足之双重非病与虚实变化
第 三十 章 死功夫与活功夫
第三十一章 太极拳不止于拳架与推手
第三十二章 太极教学观
第三十三章 拳法无定法
第三十四章 发劲三要件
一、必须下盘有根
二、必须练就内劲
三、必须完整一气
第三十五章 推手常见的通病
一、根未入地
二、手无掤劲
三、体外架设墙壁
四、腰胯没有落沉没有弹簧劲
五、好胜争面子是推手之大病
第三十六章 内家拳为何不易成就?
第三十七章 明师何处觅?
第三十八章 武术与实战
第三十九章 形意之劲
第 四十 章 形意十年功
第四十一章 入海算沙徒自困
第四十二章 松的真义
第四十三章 内家拳的慢与快
第四十四章 寂寞的内家拳
第四十五章 听劲与发劲
第四十六章 桩功不是最差的功法
第四十七章 何谓整劲
第四十八章 推手谓何变成摔跤顶牛?
一、老师水准低落,不会餵劲
二、学生不想用功,欲求速成
三、裁判水平超低
第四十九章 气与劲的实战应用
一、气与劲的差别
二、气与劲的修炼
三、气与劲如何应用?
第 五十 章 推手只是功夫的一部分
第五十一章 太极拳不是豆腐拳
第五十二章 武术没有无师自通
第五十三章 以根领手
第五十四章 掤劲之修炼
一、掤劲之义涵
二、掤劲之修炼
三、他山之石
第五十五章 内家拳的门外汉
第五十六章 太极拳如何进入实战
一、被贬抑的太极拳
二、太极拳如何进入实战(实战的前方便)
三、结 语
第五十七章 学武术应有的心态
一、认清学武的方向目标
二、武术没有速成,你得认真老实的练
三、要信受老师,心中无疑
四、心存恭敬,不可有慢心
五、要亲近老师,保持互动
六、学武术贵在专精,不可广学多门
第五十八章 套路与实战
第五十九章 蹋膝与根
第 六十 章 轮椅太极
第六十一章 形意拳蹬步练习
第六十二章 内家拳的体
第六十三章 把身体让给人─谈太极推手
第六十四章 守着你的气,宝贝你的气
第六十五章 形意拳的撞劲
第六十六章 形意拳对健康的效益
第六十七章 随兴练拳成就难
第六十八章 如何成就内家拳
第六十九章 意守神蓄即练功
第 七十 章 武术的虚荣
第七十一章 抖劲
第七十二章 何时开始练推手?
第七十三章 形意明暗劲之难易
第七十四章 蹋肩
第七十五章 中定
第七十六章 脆劲与Q劲
第七十七章 牵拖
第七十八章 譬喻与拳理
第七十九章 断续与丢顶
第 八十 章 默识揣摩
第八十一章 苍龙抖甲
第八十二章 内家拳的抗打击
第八十三章 外家拳与内家拳
第八十四章 美人手与坐掌
第八十五章 站桩并不枯燥
第八十六章 拳理之研究与实践
第八十七章 绵掌与发劲
第八十八章 形意的奥妙尽在五形中
第八十九章 内家拳万法出于三体式
第 九十 章 阻力与内劲之关系
第九十一章 内劲的威力
第九十二章 习武应有的礼节
第九十三章 从师不宜貌取
第九十四章 形意拳「八字诀」解析
第九十五章 练拳如登山
第九十六章 武术与街头实战
第九十七章 蜈蚣草之根
第九十八章 后发先到
第九十九章 道场
第一○○章 门外学功夫
第一○一章 气沉的感觉
第一○二章 折叠
第一○三章 学力而有为
第一○四章 「引」与「合」
第一○五章 快何能焉?
第一○六章 太极拳的内涵
第一○七章 文人式的太极
第一○八章 太极拳要不要练气
第一○九章 内三合与外三合
第一一○章 练拳与毅力
第一一一章 借力
第一一二章 打桩
第一一三章 论「见招拆招」
第一一四章 新武术与传统武术
第一一五章 「斯技旁门」
第一一六章 练拳与唿吸
第一一七章 太极拳没有秘传
第一一八章 为师莫误人子弟
第一一九章 师傅留一手
第一二○章 改拳
第一二一章 进退须有转换
第一二二章 能唿吸,然后能灵活
第一二三章 落胯
第一二四章 撞墙功与发劲
第一二五章 腰胯带动四肢
第一二六章 双重之病未悟耳
第一二七章 拳之规格与风格
第一二八章 懂劲
第一二九章 接劲与沾黏
第一三○章 专气致柔与顽松
第一三一章 意在精神不在气
第一三二章 太极之腰
第一三三章 教拳应以功体为主轴
第一三四章 唿吸与练气
第一三五章 太极拳与膝盖保护
第一三六章 为什么不会发劲?
第一三七章 二争力
第一三八章 肉架子
第一三九章 武术的迷思与智慧
第一四○章 在桩功中打拳
第一四一章 拳经、拳论之重要性
第一四二章 崇师与情执
第一四三章 一门深入
第一四四章 太极拳以慢练为宜
第一四五章 势
第一四六章 奇正相生
第一四七章 形意噼拳
第一四八章 真人之息以踵
第一四九章 三盘落地
第一五○章 功夫不能冷冻
第一五一章 气要入桩,桩要入地
第一五二章 割草悟拳理
第一五三章 顶抗与接劲
第一五四章 颈喉运气与丹田关系
第一五五章 老实练拳
序言
何谓内家拳?
一般武术家把形意、八卦、太极归类为内家,之外的归属于外家,大体上是这样区别分类。而实质上要看他的练法,譬如形意拳,若是体会错误,也会变成使力的外家拳;又如太极拳,如果只是外表松柔,没有内劲,只能算是体操罢了,不能称为内家拳;八卦掌如果练成轻忽或类似歌仔戏的走步,也不能归类为内家。反过来说,其他系统,如若能以内家之方法来实践,以运气敛劲来操练,他也可以称为内家拳。所以不能以门派系统做判别。
内家拳武术,深邃宽广,其深处之中,还有更深处,永远挖掘不完,永远学之不尽。笔者习练形意、八卦、太极三十余年,犹难探内家拳之底。
仅将在练拳过程中,偶有微略之心得,笔之于书,就教于方家。
本书各篇章,系按写作时间先后而编排,故无系统上之归类分属,请读者能予海涵。
本书之缮校已尽力而为,错误之处尚是难免,请读者不吝指正。
本书论述见解若与读者有所相异,愿予虚心接受指教。
本书所有论述系围绕着《拳经》、《拳论》及《行功心解》而说,其中对理、事或有反覆重叙者,是为内家拳之核心理论及个人之见解,请读者阅读后勿以繁琐而起烦恼。
文中若有与人或某师有不同见解之论说,是为笔者个人之心得所异,是对事理而说,非对人身而作评论,且均已隐去其名,还望读者能平心而读,再与经论做比对印证。
是为序。
偶然间瞥见《内家拳武术探微》这本著作,书名颇具吸引力,勾起了我对这一古老武术流派的探究之心。我一直觉得,武术不应仅仅是肢体上的较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智慧的结晶。而内家拳,在我看来,更是将这种哲学思想融入技击之中,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深入了解内家拳的起源、发展脉络,以及其与其他武术体系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区别。我渴望理解“桩功”、“劲力”、“发劲”等概念的真正含义,以及它们在实战中是如何应用的。这本书能否为我揭示内家拳“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修炼过程,并阐释其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如道家、儒家思想之间的联系?我期待通过阅读,能够对内家拳形成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华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练习太极拳的老年爱好者,我一直觉得内家拳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魅力。我的师父总是强调“意在气先,气寓于形”,这句话我时常在练功中体会,但总觉得还不够透彻。《内家拳武术探微》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心坎。我迫切地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地剖析内家拳的技击原理,不仅仅是简单的招式套路,而是能够揭示其背后蕴含的物理规律、人体工学以及精神层面的修炼。我希望能读到关于如何做到“引进落空”、“沾粘随动”,以及内家拳如何通过调身、调息、调心来达到技击和养生的双重功效。我想知道,为什么同样的动作,在不同的人手中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是什么赋予了内家拳“以静制动”、“以弱胜强”的奇效?这本书能否为我解开这些长久以来的疑惑,让我对自己的练习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提升?我期待它能成为我武术道路上的又一位良师益友。
评分拿到《内家拳武术探微》这本书,纯粹是因为它在我购物车里躺了很久,我总觉得我对内家拳这个概念还停留在非常浅显的层面,总想找本东西来系统性地了解一下。我对武术的了解,更多的是停留在观看一些表演或者电影里,那些行云流水般的动作,还有那种不动如山、动若脱兔的反差,总是让我觉得非常着迷。我尤其好奇,内家拳是如何做到如此“四两拨千斤”的?难道真的是靠一种内功心法就能做到以弱胜强吗?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有一种古朴的韵味,让我觉得它可能蕴含着一些古老而深奥的智慧。我希望它能为我解答这些疑问,带我走进一个我过去只在想象中才能触及的领域,让我对“内家拳”这三个字,有一个更清晰、更完整的认知。我不求能立刻成为武林高手,只希望能够通过阅读,拓宽我的视野,对这个古老而迷人的传统武术,产生更深的兴趣和理解。
评分这次入手《内家拳武术探微》,纯粹是出于一种偶然。当时在书店里随意翻阅,正好看到这个书名,感觉挺有意思的。我平时喜欢看一些武侠小说,里面经常会提到内家拳,像太极、形意、八卦这些,总觉得它们有一种神秘感,不像外家拳那样招招制敌,而是更注重内力的运用和身体的协调。所以,看到这本书,就想买来看看,了解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不太懂专业术语,也不求什么高深的理论,只是想简单地了解一下内家拳的特点,看看它和我在武侠小说里读到的有没有什么联系。如果能有一些图文并茂的讲解,或者一些历史典故,那就更好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来,用一种轻松易懂的方式,告诉我内家拳的魅力所在,让我对这个曾经只在想象中存在的武术体系,有一个更具象的认识。
评分刚拿到这本《内家拳武术探微》,还沉浸在封面的水墨意境里,就迫不及待地翻开。虽然我并非科班出身,只是一个对传统武术怀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但从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的书名,就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我一直觉得,内家拳,像是一种东方哲学在肢体上的展现,讲究“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这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智慧和技击原理?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读这些奥秘。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很有品味,纸张的质感也很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内家拳深邃世界的大门,让我不仅仅是停留在对动作的模仿,更能理解其内在的精髓。我希望它能让我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审视内家拳,了解它在中华武术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以及它与其他武术流派的异同。当然,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我并不追求学术上的严谨,更希望读到的是一种能够激发我思考、提升我感悟的内容,让我能在日后的练习中,有更清晰的方向和更深刻的体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