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蘇峰珍
一九四八年生於中華民國,颱灣,高雄,鳳山。
自幼喜愛武術,苦無機緣學習。
一九八○年,始有緣與林師昌立先生習形意、八卦、太極,曆二十餘年之久,為入室弟子,排行第二。
同門中,練拳最為精勤,從無間斷,為林師所賞識,而盡得其傳。
一九八二年至一九九二年參加高雄縣市、颱灣省,及中華民國推手比賽,常名列冠、亞軍,為師門爭光。一九九四年取得省市級太極拳教練證及中華民國國傢級太極拳教練證。經林師認可,開始授拳。二○○八年參加美國「新唐人電視颱」舉辦第一屆「全世界華人武術大賽」,榮獲第三名。
其拳論著作常於太極拳雜誌社發錶,頗獲讀者喜愛。
著作有:太極拳行功心解詳解、內傢拳武術探微、太極拳經論詳解(籌備齣版中)。
現今於高雄市鳳山區文華兒童公園授拳,教學相長,武藝更為精進。習拳最大之願望,乃能將內傢拳武術承授有緣者,永續流傳。
教學內容:
一、內傢拳武術教學(形意拳、八卦掌、太極拳)。
二、樁法。
三、內勁單練法。
四、閃電手。
五、蒼龍抖甲。
六、太極拳發勁八法。
七、形意拳發勁十法。
八、推手。
九、散手(自由搏擊)。
十、行功心解、拳經、拳論解析。
序 言
第一章 內傢武術略說
一、何謂內傢武術
二、內傢武術的功用
三、武術是一種文化,一種藝術
四、武術的種類
第二章 內傢武術的階程次第
一、鬆 身
二、站 樁
三、基本功(內勁單練法)
四、拳 架(盤架子)
五、推 手
六、電影「推手」觀後
七、散手(自由搏擊)
第三章 參訪同道
第四章 推手哲學
一、鬆的哲學
二、丟掉麵子,放棄虛榮
三、謙虛的哲學
四、永遠不要得冠軍
五、修心養性
第五章 聽勁妙用多
第六章 談餵勁
第七章 練拳十年
一、有恆
二、循序
三、學未精不可為人師
四、推手練習
五、關於散手
六、結語
第八章 練拳悟得
一、為何要沉肩垂肘?
二、皆知要鬆,如何得鬆?鬆中有勁?
三、談神
第九章 為何要沉肩垂肘?
第十章 站樁與拳架
第十一章 韆拳歸一路
第十二章 拳架高度之探討
第十三章 淺談走化
第十四章 沉與鬆
第十五章 鬆與力
第十六章 用意與刻意
第十七章 氣勢與膽識
第十八章 師生之間
第十九章 不急於做老師
第二十章 盡信師,不如無師
第二十一章 「氣」在武術中的地位
第二十二章 形意拳練習漫談
一、形意、八卦、太極之淵源
二、形意拳源流
三、形意拳,拳名由來
四、拳架介紹
五、形意拳練法
六、形意拳練習之我見
第二十三章 八卦掌練習漫談
一、八卦掌宗師董海川先生及八卦掌源流
二、八卦掌的名稱
三、八卦掌的特點
四、八卦掌練習方法
五、八卦掌之要領
六、八卦掌的戰鬥技巧與處世原則
第二十四章 太極不用手
第二十五章 練功秘訣──勤、觀、悟
第二十六章 談勁
第二十七章 也談妙手
第二十八章 太極拳不動「足」嗎?
第二十九章 論足之雙重非病與虛實變化
第 三十 章 死功夫與活功夫
第三十一章 太極拳不止於拳架與推手
第三十二章 太極教學觀
第三十三章 拳法無定法
第三十四章 發勁三要件
一、必須下盤有根
二、必須練就內勁
三、必須完整一氣
第三十五章 推手常見的通病
一、根未入地
二、手無掤勁
三、體外架設牆壁
四、腰胯沒有落沉沒有彈簧勁
五、好勝爭麵子是推手之大病
第三十六章 內傢拳為何不易成就?
第三十七章 明師何處覓?
第三十八章 武術與實戰
第三十九章 形意之勁
第 四十 章 形意十年功
第四十一章 入海算沙徒自睏
第四十二章 鬆的真義
第四十三章 內傢拳的慢與快
第四十四章 寂寞的內傢拳
第四十五章 聽勁與發勁
第四十六章 樁功不是最差的功法
第四十七章 何謂整勁
第四十八章 推手謂何變成摔跤頂牛?
一、老師水準低落,不會餵勁
二、學生不想用功,欲求速成
三、裁判水平超低
第四十九章 氣與勁的實戰應用
一、氣與勁的差彆
二、氣與勁的修煉
三、氣與勁如何應用?
第 五十 章 推手隻是功夫的一部分
第五十一章 太極拳不是豆腐拳
第五十二章 武術沒有無師自通
第五十三章 以根領手
第五十四章 掤勁之修煉
一、掤勁之義涵
二、掤勁之修煉
三、他山之石
第五十五章 內傢拳的門外漢
第五十六章 太極拳如何進入實戰
一、被貶抑的太極拳
二、太極拳如何進入實戰(實戰的前方便)
三、結 語
第五十七章 學武術應有的心態
一、認清學武的方嚮目標
二、武術沒有速成,你得認真老實的練
三、要信受老師,心中無疑
四、心存恭敬,不可有慢心
五、要親近老師,保持互動
六、學武術貴在專精,不可廣學多門
第五十八章 套路與實戰
第五十九章 蹋膝與根
第 六十 章 輪椅太極
第六十一章 形意拳蹬步練習
第六十二章 內傢拳的體
第六十三章 把身體讓給人─談太極推手
第六十四章 守著你的氣,寶貝你的氣
第六十五章 形意拳的撞勁
第六十六章 形意拳對健康的效益
第六十七章 隨興練拳成就難
第六十八章 如何成就內傢拳
第六十九章 意守神蓄即練功
第 七十 章 武術的虛榮
第七十一章 抖勁
第七十二章 何時開始練推手?
第七十三章 形意明暗勁之難易
第七十四章 蹋肩
第七十五章 中定
第七十六章 脆勁與Q勁
第七十七章 牽拖
第七十八章 譬喻與拳理
第七十九章 斷續與丟頂
第 八十 章 默識揣摩
第八十一章 蒼龍抖甲
第八十二章 內傢拳的抗打擊
第八十三章 外傢拳與內傢拳
第八十四章 美人手與坐掌
第八十五章 站樁並不枯燥
第八十六章 拳理之研究與實踐
第八十七章 綿掌與發勁
第八十八章 形意的奧妙盡在五形中
第八十九章 內傢拳萬法齣於三體式
第 九十 章 阻力與內勁之關係
第九十一章 內勁的威力
第九十二章 習武應有的禮節
第九十三章 從師不宜貌取
第九十四章 形意拳「八字訣」解析
第九十五章 練拳如登山
第九十六章 武術與街頭實戰
第九十七章 蜈蚣草之根
第九十八章 後發先到
第九十九章 道場
第一○○章 門外學功夫
第一○一章 氣沉的感覺
第一○二章 摺疊
第一○三章 學力而有為
第一○四章 「引」與「閤」
第一○五章 快何能焉?
第一○六章 太極拳的內涵
第一○七章 文人式的太極
第一○八章 太極拳要不要練氣
第一○九章 內三閤與外三閤
第一一○章 練拳與毅力
第一一一章 藉力
第一一二章 打樁
第一一三章 論「見招拆招」
第一一四章 新武術與傳統武術
第一一五章 「斯技旁門」
第一一六章 練拳與呼吸
第一一七章 太極拳沒有秘傳
第一一八章 為師莫誤人子弟
第一一九章 師傅留一手
第一二○章 改拳
第一二一章 進退須有轉換
第一二二章 能呼吸,然後能靈活
第一二三章 落胯
第一二四章 撞牆功與發勁
第一二五章 腰胯帶動四肢
第一二六章 雙重之病未悟耳
第一二七章 拳之規格與風格
第一二八章 懂勁
第一二九章 接勁與沾黏
第一三○章 專氣緻柔與頑鬆
第一三一章 意在精神不在氣
第一三二章 太極之腰
第一三三章 教拳應以功體為主軸
第一三四章 呼吸與練氣
第一三五章 太極拳與膝蓋保護
第一三六章 為什麼不會發勁?
第一三七章 二爭力
第一三八章 肉架子
第一三九章 武術的迷思與智慧
第一四○章 在樁功中打拳
第一四一章 拳經、拳論之重要性
第一四二章 崇師與情執
第一四三章 一門深入
第一四四章 太極拳以慢練為宜
第一四五章 勢
第一四六章 奇正相生
第一四七章 形意劈拳
第一四八章 真人之息以踵
第一四九章 三盤落地
第一五○章 功夫不能冷凍
第一五一章 氣要入樁,樁要入地
第一五二章 割草悟拳理
第一五三章 頂抗與接勁
第一五四章 頸喉運氣與丹田關係
第一五五章 老實練拳
序言
何謂內傢拳?
一般武術傢把形意、八卦、太極歸類為內傢,之外的歸屬於外傢,大體上是這樣區彆分類。而實質上要看他的練法,譬如形意拳,若是體會錯誤,也會變成使力的外傢拳;又如太極拳,如果隻是外錶鬆柔,沒有內勁,隻能算是體操罷瞭,不能稱為內傢拳;八卦掌如果練成輕忽或類似歌仔戲的走步,也不能歸類為內傢。反過來說,其他係統,如若能以內傢之方法來實踐,以運氣斂勁來操練,他也可以稱為內傢拳。所以不能以門派係統做判彆。
內傢拳武術,深邃寬廣,其深處之中,還有更深處,永遠挖掘不完,永遠學之不盡。筆者習練形意、八卦、太極三十餘年,猶難探內傢拳之底。
僅將在練拳過程中,偶有微略之心得,筆之於書,就教於方傢。
本書各篇章,係按寫作時間先後而編排,故無係統上之歸類分屬,請讀者能予海涵。
本書之繕校已盡力而為,錯誤之處尚是難免,請讀者不吝指正。
本書論述見解若與讀者有所相異,願予虛心接受指教。
本書所有論述係圍繞著《拳經》、《拳論》及《行功心解》而說,其中對理、事或有反覆重敘者,是為內傢拳之核心理論及個人之見解,請讀者閱讀後勿以繁瑣而起煩惱。
文中若有與人或某師有不同見解之論說,是為筆者個人之心得所異,是對事理而說,非對人身而作評論,且均已隱去其名,還望讀者能平心而讀,再與經論做比對印證。
是為序。
偶然間瞥見《內傢拳武術探微》這本著作,書名頗具吸引力,勾起瞭我對這一古老武術流派的探究之心。我一直覺得,武術不應僅僅是肢體上的較量,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一種智慧的結晶。而內傢拳,在我看來,更是將這種哲學思想融入技擊之中,達到瞭極高的境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深入瞭解內傢拳的起源、發展脈絡,以及其與其他武術體係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區彆。我渴望理解“樁功”、“勁力”、“發勁”等概念的真正含義,以及它們在實戰中是如何應用的。這本書能否為我揭示內傢拳“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的修煉過程,並闡釋其與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如道傢、儒傢思想之間的聯係?我期待通過閱讀,能夠對內傢拳形成一個更全麵、更深刻的認識,從而更好地理解中華武術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分作為一名長期練習太極拳的老年愛好者,我一直覺得內傢拳有著一種難以言喻的魅力。我的師父總是強調“意在氣先,氣寓於形”,這句話我時常在練功中體會,但總覺得還不夠透徹。《內傢拳武術探微》這個書名,一下子就擊中瞭我的心坎。我迫切地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地剖析內傢拳的技擊原理,不僅僅是簡單的招式套路,而是能夠揭示其背後蘊含的物理規律、人體工學以及精神層麵的修煉。我希望能讀到關於如何做到“引進落空”、“沾粘隨動”,以及內傢拳如何通過調身、調息、調心來達到技擊和養生的雙重功效。我想知道,為什麼同樣的動作,在不同的人手中會産生如此大的差異?是什麼賦予瞭內傢拳“以靜製動”、“以弱勝強”的奇效?這本書能否為我解開這些長久以來的疑惑,讓我對自己的練習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提升?我期待它能成為我武術道路上的又一位良師益友。
评分拿到《內傢拳武術探微》這本書,純粹是因為它在我購物車裏躺瞭很久,我總覺得我對內傢拳這個概念還停留在非常淺顯的層麵,總想找本東西來係統性地瞭解一下。我對武術的瞭解,更多的是停留在觀看一些錶演或者電影裏,那些行雲流水般的動作,還有那種不動如山、動若脫兔的反差,總是讓我覺得非常著迷。我尤其好奇,內傢拳是如何做到如此“四兩撥韆斤”的?難道真的是靠一種內功心法就能做到以弱勝強嗎?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有一種古樸的韻味,讓我覺得它可能蘊含著一些古老而深奧的智慧。我希望它能為我解答這些疑問,帶我走進一個我過去隻在想象中纔能觸及的領域,讓我對“內傢拳”這三個字,有一個更清晰、更完整的認知。我不求能立刻成為武林高手,隻希望能夠通過閱讀,拓寬我的視野,對這個古老而迷人的傳統武術,産生更深的興趣和理解。
评分剛拿到這本《內傢拳武術探微》,還沉浸在封麵的水墨意境裏,就迫不及待地翻開。雖然我並非科班齣身,隻是一個對傳統武術懷有濃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但從第一眼看到這本書的書名,就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我一直覺得,內傢拳,像是一種東方哲學在肢體上的展現,講究“以柔剋剛”、“四兩撥韆斤”,這背後蘊含著怎樣的智慧和技擊原理?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書,能夠深入淺齣地解讀這些奧秘。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就很有品味,紙張的質感也很不錯,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仿佛承載著曆史的厚重。我期待它能為我打開一扇通往內傢拳深邃世界的大門,讓我不僅僅是停留在對動作的模仿,更能理解其內在的精髓。我希望它能讓我從更宏觀的角度去審視內傢拳,瞭解它在中華武術文化中的獨特地位,以及它與其他武術流派的異同。當然,作為一名普通的讀者,我並不追求學術上的嚴謹,更希望讀到的是一種能夠激發我思考、提升我感悟的內容,讓我能在日後的練習中,有更清晰的方嚮和更深刻的體會。
评分這次入手《內傢拳武術探微》,純粹是齣於一種偶然。當時在書店裏隨意翻閱,正好看到這個書名,感覺挺有意思的。我平時喜歡看一些武俠小說,裏麵經常會提到內傢拳,像太極、形意、八卦這些,總覺得它們有一種神秘感,不像外傢拳那樣招招製敵,而是更注重內力的運用和身體的協調。所以,看到這本書,就想買來看看,瞭解一下到底是怎麼迴事。我不太懂專業術語,也不求什麼高深的理論,隻是想簡單地瞭解一下內傢拳的特點,看看它和我在武俠小說裏讀到的有沒有什麼聯係。如果能有一些圖文並茂的講解,或者一些曆史典故,那就更好瞭。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來,用一種輕鬆易懂的方式,告訴我內傢拳的魅力所在,讓我對這個曾經隻在想象中存在的武術體係,有一個更具象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