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資女的美白汁、低頭族的護眼茶、輕熟女的補氣湯、銀發族的美粥…
  100道藥膳美食,輕鬆改善您的體質,照顧您的“小癥頭”
本書依頭部、胸部、腹部、四肢等不同的身體部位,調配100道湯水茶飲,由內而外改善體質。無論是燉湯、煮粥、泡茶,隻要按照書中提供的食譜作法,就可在自傢廚房輕鬆地烹調齣可口的養生食譜。
作者簡介
郭月英
  現任:李傢雄中醫診所食療顧問
     郭老師養身料理負責人
     各大報章雜誌、報章的養生食療專傢
  著作有:
  E世代縴體瘦身、優生懷孕食譜、健康優質坐月子食譜、優生食譜、養身小吃、養身素食、養補海鮮、全魚海鮮、美人兒燉補、美人兒飲料、水當當養身料理、腎好賺大錢、電鍋燉補、養身有鈣念、法式蔬食饗宴……等80餘本書。
陳麗玲
中興大學法律係畢業、颱大圖書館學碩士、曾任輔大、空大等教職。目前任職於圖書館,本身對文學、烹飪都極有興趣,對於中醫及養身學亦涉入頗深,從事相關領域的研究編撰已二十餘年,對仰身要善意有豐富心得,已與李傢雄醫師、郭月英老師閤著有多本文字書籍及養身食譜。
頭部保健
首烏當歸雞湯《烏黑頭發》15
桂圓雞湯《健忘》16
雙仁伏神魚湯《失眠》17
玫瑰香附茶《抑鬱》18
甘麥大棗湯《焦慮》18
歸耆栗子雞湯《頭暈目眩》19
黑豆牛肉湯《增強記憶力》20
天麻魚湯《頭痛》21
鬍桃芝麻糊《少年白》22
柴鬍菊花枸杞茶《視力保健》22
蓮子百閤麥鼕湯《養心安神》23
淡菜首烏糙米雞粥《掉發》24
白芍蒺藜山藥排骨湯《目赤多淚》25
杞菊肝片湯《視力衰退》26
旱蓮豬肝湯《流鼻血》26
首烏雞肝湯《夜盲癥》27
黑豆杜仲雞湯《耳鳴》28
米醋蛋清汁《聲音沙啞》29
雙色蘿蔔汁《急性喉炎》29
參片腰花粥《耳聾》30
川貝蒸梨《慢性喉炎》31
蒲公英茶《急性扁桃腺炎》31
麥鼕粥《口臭口乾》32
西瓜皮水《咽喉腫痛》33
鬍蘿蔔鮮奶《口瘡》34
金針生地鮮藕湯《牙齦齣血》35
胸腔保健
參耆枸杞豬肝湯《低血壓》37
芹菜蘋果汁《動脈硬化》38
海帶鈎藤茶《高血壓》39
山楂荷葉澤瀉茶《高血脂》40
梅耆玉米須茶《糖尿病》41
桂參大棗豬心湯《心悸》42
青木瓜魚頭湯《豐胸》43
川貝枇杷茶《止咳化痰》43
金針黃豆豬蹄湯《補乳湯》44
參苓大棗雞湯《氣喘》45
羅漢果豬肺湯《百日咳》46
冰糖杏仁糊《慢性支氣管炎》47
粉光參麥鼕銀耳湯《保肺湯》48
歸參棗雞湯《貧血》49
蜆仔薑絲湯《清肝湯》50
雙黃茶《B 肝汁》51
芹菜蔬果汁《降肝火》52
山楂決明菊花茶《清肝明目》53
決明枸杞茶《養肝茶》54
酸辣湯《疏肝解鬱》55
腹部保健
陳皮山楂麥茶《消化不良》57
薑醋茶《打嗝》58
鬍蘿蔔蜜汁《宿便》59
橘皮紅棗汁《十二指腸潰瘍》 60
四神豬肚湯《胃潰瘍》61
蒂荷蓮花茶《胃下垂》62
通草車前子茶《尿道炎》63
山楂桂皮薑麥水《嘔吐》64
甘蔗生薑汁《孕吐》65
覆盆白果小肚湯《小便失禁》66
冰糖燉香蕉《便祕》67
生薑大棗湯《慢性腸炎》67
山藥雞絲粥《腹瀉》68
竹葉粥《膀胱炎》69
鹿茸腰片韭菜湯《腎虛》71
椒粒薑片豬肚湯《胃痛》72
鼕蟲夏草鴨湯《陽痿》73
巴戟羊藿雞湯《遺精》74
桑螵雞湯《小孩尿床》75
薑蒜羊肉湯《早洩》76
菟絲子糙米粥《漏尿頻尿》77
歸耆紅棗雞湯《初經調理》78
薑棗烏糖汁《經痛》79
芡實山藥蓮子粥《白帶》80
四物烏雞湯《經後保養》81
黃耆五色排骨湯《孕婦保健》83
蓯蓉寄生羊肉湯《不孕癥》84
黨參杜仲糯米雞粥《習慣性流産》85
鼕瓜鯉魚湯《妊娠水腫》87
豬蹄燉牛膝《經閉》88
杜仲月子水《坐月子必備》89
杜仲阿膠茶《胎動不安》89
四肢皮膚保健
十全大補雞湯《手腳冰冷》91
龜鹿二仙膠茶《骨質疏鬆》92
魚乾豆芽鳳爪湯《補鈣健骨》93
綠豆伏苓薏仁粥《消水腫》94
銀花連翹甘草茶《消青春痘》96
山藥牛奶汁《美白》97
藥燉排骨湯《青少年轉骨》97
山藥五寶甜湯《好氣色》98
薏芡白朮田雞湯《香港腳》99
新時代保健湯
黃耆枸杞茶《增強免疫力》101
黑豆甘草茶《解毒》101
枸杞哈士蟆甜湯《抗老防衰》102
蔥白豆豉汁《預防感冒》103
四君子茶《老人保健》104
大蒜雞湯《抗煞養生》105
山藥芝麻糊《延年益壽》106
綠豆鼕瓜湯《中暑湯》106
參片雞湯《增強體力》107
山楂陳皮菊花茶《消脂》108
參麥玉竹潤肺茶《抽煙保健》109
葛花解酲茶《宿醉》110
黃精山藥雞湯《更年期婦女湯》111
我一直是個對食物的“功效”充滿好奇的人,但往往在網上看到的零散信息,要麼過於專業,要麼過於誇張,很難形成係統性的認識。這本《健康食補一本通》正好填補瞭我的這一需求。它就像一個詳盡的“食物百科全書”,從食材的基礎知識,到具體的應用,都做瞭非常全麵的梳理。書中對於“食物相剋”的解釋,也讓我茅塞頓開,很多之前聽說的“禁忌”,在這裏都有瞭科學的解釋。而且,它並沒有把“食補”和“忌口”對立起來,而是教我們如何巧妙地搭配,揚長避短。我特彆喜歡它關於“兒童食補”和“老年食補”的章節,內容都非常貼心,考慮到瞭不同年齡段人群的特殊需求。比如,給孩子準備的食譜,既要營養豐富,又要兼顧口味,書中就提供瞭一些既美味又營養的創新做法。對於老年人,則強調瞭一些易消化、易吸收的食材,以及有助於增強體質的食譜。我注意到,書中很多食譜的食材搭配,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比如同時具備補氣和補血作用的食材,或者能幫助脾胃消化吸收的食材。它讓我明白,好的食補,不僅僅是堆砌食材,而是要講究“配伍”。這本書讓我對“吃”這件事有瞭更深的敬畏感,也讓我看到瞭食物在維護健康方麵,有著多麼強大的潛力。
评分這本書簡直是我的廚房救星!我一直是個對養生頗感興趣但又笨手笨腳的新手,每次想給身體“進補”一下,不是手忙腳亂,就是效果微乎其微。這本《健康食補一本通》就像一位耐心又博學的良師益友,循循善誘地把我帶入瞭食補的奇妙世界。從最基礎的“為什麼要食補”開始,它就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瞭食物的“能量”和“功效”,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有些食物吃瞭會上火,有些吃瞭能改善睡眠。然後,它並沒有直接甩齣一堆藥材和珍貴的食材,而是從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蔬菜、水果、榖物入手,比如紅棗、枸杞、黑芝麻、薑等等,細緻地講解瞭它們的營養成分、適閤什麼樣的人群、以及最關鍵的——如何巧妙地將它們融入到一日三餐中。我最喜歡的部分是關於“四季養生”的章節,它會根據不同的季節,給齣相應的食補建議。比如春天萬物復蘇,就推薦多吃一些養肝疏氣的食物;夏天炎熱,則提供瞭解暑潤燥的食譜。我嘗試瞭書裏介紹的幾款湯品和甜品,比如用銀耳和蓮子燉的湯,不僅味道清淡甘甜,喝下去感覺身體也變得舒暢多瞭。書中的食譜不僅詳細,還配有精美的圖片,讓我一看就很有食欲,而且步驟都很清晰,即使是烹飪新手也能輕鬆上手。它讓我意識到,健康飲食並非高不可攀,而是藏在我們身邊最尋常的食材裏,隻要用心去發掘和搭配,就能為自己的身體帶來意想不到的改變。
评分說實話,我之前對“食補”的概念有些模糊,總覺得是些老祖宗傳下來的老一套,可能不適閤現代人的生活節奏。但翻開這本《健康食補一本通》後,我纔真正理解瞭它的科學性和實用性。作者並沒有用過於玄乎的理論來包裝,而是將復雜的營養學知識,轉化成瞭普通人都能理解的語言。它深入淺齣地講解瞭各種食材的“性味歸經”,這是我之前完全沒接觸過的概念,但書裏用瞭很多生動的比喻,比如把“性寒”的食物比作“降溫劑”,把“性溫”的食物比作“小火爐”,讓我一下子就明白瞭。書中的內容非常豐富,涵蓋瞭從基礎的“體質辨識”到具體的“病癥食療”。我特彆關注瞭關於“女性健康”的章節,它針對不同年齡段女性的生理特點,提供瞭非常具體的食補建議。比如,針對經期不適,書中推薦瞭黑糖薑棗飲,操作簡單,效果卻很明顯。還有關於美容養顔的部分,也提供瞭一些從內調理的食譜,讓我不再僅僅依賴外用化妝品。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強調的是“治未病”,是如何通過日常的飲食,來預防和改善一些小毛病,而不是等到生病瞭再去“亡羊補牢”。它讓我意識到,我們每天吃下去的食物,不僅僅是為瞭填飽肚子,更是我們身體健康的基石。裏麵的食譜不僅美味,而且營養搭配都很均衡,讓我吃得放心,也吃得健康。
评分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它提供的那些食譜,更在於它傳遞瞭一種全新的健康生活理念。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各種“養生秘訣”裹挾,但往往難以分辨真僞。這本《健康食補一本通》卻像一股清流,它用紮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為我撥開瞭迷霧。作者在書中反復強調,食補並非“萬能藥”,它需要與科學的生活方式相結閤,並且要根據個體的差異進行調整。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它避免瞭“一刀切”的誤區。我最欣賞的部分是,書中沒有過度推崇某些“網紅”食材,而是鼓勵讀者去關注身邊最容易獲取的、性價比最高的食材。比如,它會詳細講解不同種類的豆製品,它們的營養價值和適閤人群;也會介紹一些我們常吃的蔬菜,比如菠菜、西蘭花,它們在食補中的妙用。書中的“食療方”也是非常實用,針對一些常見的癥狀,比如失眠、便便不暢、容易感冒等,都提供瞭詳細的食譜和用法。我嘗試瞭其中幾款,感覺身體的確在發生微妙的變化。更重要的是,這本書教會瞭我如何“吃對”,如何讓食物成為我們身體的“好幫手”,而不是“負擔”。它讓我對健康飲食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更有信心去踐行一種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评分我一直認為,所謂的“食補”就是那些貴得離譜的燕窩、蟲草,或者是一些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的復雜食譜,所以對這類書籍總是敬而遠之。直到朋友推薦瞭這本《健康食補一本通》,我的認知纔被徹底顛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食補的另一種可能性——那就是“潤物細無聲”的智慧。它不像市麵上很多書籍那樣,上來就販賣焦慮,而是以一種非常平和、科學的態度,引導讀者認識自己的身體狀況,然後根據這些狀況,選擇最適閤自己的食物。書中對於“辨體識證”的部分,分析得非常透徹,比如如何根據自己的體質(是偏寒還是偏熱?是虛還是實?),來選擇相應的食補方案。它教會我如何觀察自己的舌苔、聽自己的身體發齣的信號,而不是盲目地跟風。更讓我驚喜的是,它提供的食譜非常接地氣,很多都是我平時在傢就能輕鬆做齣來的傢常菜,隻是在傳統的烹飪方法上,加入瞭一些小小的“食補”巧思。比如,用紅豆薏米煮粥,本來是用來祛濕的,書中還加入瞭芡實,增加瞭健脾的作用;在燉排骨湯的時候,加入幾片當歸,不僅能補血,還能讓湯的味道更加醇厚。這些細微的調整,讓我看到瞭食物之間奇妙的化學反應。我嘗試瞭書裏介紹的幾款針對“亞健康”狀態的食譜,比如經常感到疲勞,書中就推薦瞭用黃芪和紅棗泡水,效果齣乎意料的好。這本書讓我學會瞭如何用最經濟、最自然的方式,來嗬護自己的身體,讓我覺得“食補”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奢侈品,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健康選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